APP下载

论点摘编

2020-12-03

毛泽东研究 2020年2期

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刘书林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 年第11期撰文认为,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毛泽东“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提出来的,是在充分肯定和维护毛泽东在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的崇高地位、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反霸权主义功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承认新时期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承认新时期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于毛泽东奠定和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表现了充分的尊重,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坚持党的领导的一贯原则。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内涵,都是毛泽东时代开始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邓小平在提出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时,正确处理了两件涉及全国全党命运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他提出的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一贯坚持的内容,也是经历了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考验过的内容。这些内容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考验,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二是,邓小平在提出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提出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充分肯定毛泽东伟大的历史功绩。这两项决策,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健康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李久林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 年第11期撰文认为,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其主要含义就是在革命和建设中,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立足点、出发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独立自主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而且对于当下依然具有重大价值。第一,独立自主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依靠本国人民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本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进行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断奋斗。第三,独立自主是中国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必然选择。世界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中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主要依靠自己力量来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四,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在对外开放中,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办,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建设;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论新中国制度建设

毛胜在2019 年12 月9 日《学习时报》撰文认为,当历史脚步走到1949 年,中共中央于1 月6 日至8 日召开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号召全党将革命进行到底。在会上作结论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完成了全国革命的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所谓“铲地基”就是废除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官僚资本主义制度,“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关于谁来领导“起房子”,毛泽东认为,党是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鲜明地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关于谁是“新房子”的主人,毛泽东提出,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新房子”的四梁八柱,毛泽东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此外,他领导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不断加强政治建军;在外交上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同时,他还强调在实践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延安时期毛泽东建立新中国的构想与探索

梁星亮、侯斌在《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 年第6期撰文认为,延安时期,基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面临“抗战”与“建国”两大历史使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中,创造性地进行了关于建立新中国的国家理论、施政方略、制度构建、人民监督政府等方面的构想与探索。延安时期,毛泽东所言建立的新中国,亦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进而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性质、形式、组织原则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纲领做了全面论述,尤其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陕甘宁边区施政方针和各项政策的成功实践,使毛泽东感到自信和自豪。陕甘宁边区的思政方略擘画了新中国的愿景、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得到中外人士的广泛认同。随着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的提出,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要以“三三制”来“共同建设民主共和的新中国”,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制度基础。面对国内外对陕甘宁边区建设成就的广泛赞誉,引起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如何执好政等问题的深思。他在与郭沫若、黄炎培的“对谈”时提出了中共怎样以民主的原则指导政府的建设和施政,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使根据地各级政府真正成为勤政廉政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毛泽东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业绩,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更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经验。

《论持久战》的舆论攻势

桑兵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 期撰文认为,《论持久战》所提出的人民战争,统一战线,抗战三阶段,游击战争,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和游击战为辅,反对单纯消极的阵地防御等主张,使得战略层面的持久战思想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世界军事史上据有重要地位,受到普遍的重视。不过,《论持久战》既非一般性地提出持久战的主张,也不是单独提出中共抗日战争的战略,而是向国民政府以及全国军民全面系统地阐述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论持久战》问世之后,中共在各地的各类刊物不约而同的介绍评论以及进行翻译工作,表明《论持久战》的集中宣传是有组织的统一行动。由此造成强大的宣传攻势,使得《论持久战》很快就家喻户晓,引起广泛关注,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念,吹拂了悲观和焦躁情绪,打击了妥协求和倾向,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不力有所促动,并传播了敌后游击战具有战略意义的理念,树立了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坚决抗战的正面形象。左翼人士的踊跃呼应,一方面大幅度扩展了《论持久战》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彰显中共和毛泽东的号召力,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的形象。而经济与文化的补充论述,既显示了《论持久战》的思想指导作用,也延伸了《论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内容,使之更加完整详密。《论持久战》的宣传攻势,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宣传上的能力及影响远远超过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不仅《论持久战》本身较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方面的持久战论述精彩许多,就连呼应《论持久战》的左翼人士的文字功力和理论深度,也明显强于国民党的一方。

毛泽东教材建设思想的实践探索

潘信林、陈思琪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 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对教育问题一直十分重视,教材作为承载教育、传播知识的工具同样倍受其关注。毛泽东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关于教材观点的理论来源,对教材建设不断进行探索。1910 年考入东山高等小学堂,到1912 年就读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再到1913年开启师范求学生涯的这段时间,毛泽东从学生的角度不断实践、体验和学习,为后来他对教材建设思想的探索打下了基础。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投身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运动与战争之中。这一时期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教材与革命战争之间关系的主张,并将革命时期所累积的经验融入今后的教材建设之中。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从根本上扭转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与民主革命,毛泽东的教材建设之路也在此时拉开了序幕。1957-1965 年,由于看到了仿照“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决定开启中国教材的独立探索之路。他认为要做到将教材建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联系起来,首先就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将不能反映我国生产建设发展速度和现代科技水平的内容剔除掉,把但凡用得着的、有益处的东西吸收到教材中去,教材的内容要反映出中国的国情与现状。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金延锋在《观察与思考》2019 年第11 期撰文认为,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一部宪法。毛泽东多次指出,我们的这部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他为起草宪法确立了根本指导方针和原则,即“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臆造”、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五四宪法具有总结经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两大主要特点。总结经验,主要是总结了我国的革命经验和建设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 年以来社会变革和经济建设的经验,同时也总结了从清朝末年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经验和国际经验,并吸收其好的经验。原则性基本上体现在各个方面: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灵活性则主要体现为在一段时期内允许各种所有制并存,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达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此外,五四宪法还有以下特点: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增设了序言部分,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办法。五四宪法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千秋基业,从法律上保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人民在这些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对其他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国家制定宪法具有借鉴作用。

《寻乌调查》与中共革命的微观阐释

黎志辉在《党史研究与教学》2019 年第6 期撰文认为,以《寻乌调查》对革命的观察和记叙为基本线索,辅以寻乌当地族谱、当事人记录等史料,可以概括中共在寻乌的革命缘起过程,大致与三种因素的逐层演进密切相关:首先,清末以降的学校教育变革和北京、梅县、平远、赣州等旅外城市的辐射性影响,促使寻乌县的读书人呈现明显的代际分化,这种代际分化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在读书人群体中的投射性反映,成为中共革命缘起的社会动因之一;其次,从传统士绅家庭和普通地主家庭中,寻乌县诞生了最早一批倾向革命或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他们既以革命思想、旅外参加社会运动的经历以及基于新兴社团的文化认同为其走向革命的引力,又潜在地含有与本县权势阶层或政见不同的读书人群体展开抗争的心理动机,由此在寻乌当地引发了革命分化的社会过程;最后,随着1927 年后国共两党合作破裂,一些返乡的寻乌籍中共党员借助正式或非正式的学校教育制度、旅外求学过程中形成或移植的社团组织,以及以兄弟血缘关系为核心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将国共分裂事件和寻乌当地的革命分化过程,由旧文化视野中的“秀才革命”,放大为一场向底层社会广泛渗透的社会革命运动。

毛泽东人民卫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弢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 年第1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不是医生,更不是医学家,但是,作为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善于把党的群众路线和医疗卫生事业有机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民卫生思想:人民卫生事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毛泽东的人民卫生思想对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救死扶伤的使命和天职永远不能丢。第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第三,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第四,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尼克·奈特对西方毛泽东思想研究进行反思的主要内容

曹景文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 年第6 期撰文认为,尼克·奈特对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学术发展史几乎进行了全景式的反思,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问题,意识能动和经济力量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次问题,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问题,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逻辑问题。尼克·奈特指出,毛泽东在重视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且将其设计为革命的“主力军”的同时,把革命的领导权角色留给了工人阶级;毛泽东探寻着唯物史观中一个灵活的诠释,但并不放弃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理论中经济决定论的唯物主义前提,这让他在革命过程中能够应对大量的来自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挑战;开展毛泽东研究很有必要“探索毛泽东是如何试图解决整体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这一理论难题的”;在毛泽东那里,实用主义和乌托邦倾向是可以相容的,正是由于毛泽东乌托邦思想的消退,才导致了毛泽东决定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尝试在不放弃理论普遍性的前提下,寻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特殊民族背景中的方式。

毛泽东“实践”概念的历史沿革及逻辑分析

黎群笑、欧阳英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 期撰文认为,“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倡导的“改变世界”的哲学的重要概念保证。因此,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掌握,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进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是其基本的认识论保证与重要环节。但是,通过分析毛泽东的实践思想则可以看到,“实践”概念在毛泽东那里并不是一开始就已确立,而是经历了由“运动”“调查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历史沿革。相较于“以理驭行”的知行思想,青年毛泽东提出“运动”概念是具有思想转折意义的,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行比知更重要、更根本,也反映出他尝试着用“运动”这个概念来表达对实践问题的一种理解。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做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开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范畴来表达的对实践问题的理解。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基础,是洗刷唯心精神的根本方法;是主观与现实统一起来的一座桥梁;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仅用“实践论”来作为自己新书的标题,而且还在该书中明确地使用社会实践范畴来表达自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这一切均表明他对实践问题的把握已由自发进入到自觉、由素朴进入到科学。

从毛泽东的情怀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

范玉刚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 年第11期撰文认为,对党的纯洁性的追求,促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从严治党,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领导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使命。这种纯洁性犹如暗夜的灯塔,指引着中华民族向着光明的前景奋斗不息。对人民的素朴情怀,使毛泽东心里装着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曾说过:“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正是共产党人的这种平民情怀,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使共产党的领导夯实在民心的基石上。对自我严格要求,彰显了革命领袖的磊落情怀,使共产党人的初心彰显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中。忆往昔,缅怀毛泽东的情怀,可以更好地激发全党的奋斗意志和理想信念,有利于增强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看今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我们决不能跌倒在最后几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愈加需要我们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刻在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心版上。

毛泽东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的现实意义

张齐在《理论月刊》2019 年第11 期撰文认为,当今,中国人民正在争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内在驱动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部要求下,经济合作成为处理中美关系的主题。如何保证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良性互动,克服各领域的困难与桎梏,毛泽东七十年前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认识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战等时事焦点下,这一借鉴的现实作用更加显著。概括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把握当前中美关系的大局确定处理中美关系的基调。毛泽东在针对白皮书和艾信的评论中对中美关系的基调有清晰的判断,中美之间是人民的逻辑和帝国主义的逻辑的区别。而今天中国和美国存在显著矛盾,但也存在广泛共同利益,因此,保持中美关系稳定向好,坚持合作与斗争相结合的处理原则应是对中美关系大局的准确判断。第二,在协调、合作、稳定的基调上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从毛泽东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三条具体经验,分别是: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回击理论谬误、坚持工作落实中的原则底线。第三,处理好中美关系需要着力营造有利于我的国际环境。坚持立破并举的整体思路推进中美交往的国际环境改善。展现中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

科学评价毛泽东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乔惠波在《求索》2019 年第6 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以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为己任,以高超的战略眼光勾画了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一宏伟蓝图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发展战略在总体上实现了战略目标的升级、战略措施的转变,但从新中国70 年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制定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作用。毛泽东现代化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毛泽东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延续。毛泽东现代化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毛泽东对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实践都不能脱离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不能拿现在的时代条件来看待那个时代发生的实践。正是在对毛泽东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挫折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才逐步摸索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