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月会议”文献在新中国创建史上的思想先导意义

2020-12-03金民卿

毛泽东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

金民卿

毛泽东著作和思想研究,历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点内容。特定时期的毛泽东著作及其价值,纳入到思想史的框架中才能够看得更清楚、更准确,而不能孤立地、碎片式来看待某一篇著作、某一个观点。这种思想史的分析,就是要把实践逻辑和思想逻辑贯通起来,在实践发展中发掘思想的根据,在思想发展中展示实践的历程。新中国的创建,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社会史和思想史事件,推动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高潮。在新中国创建史上,1948 年9 月8 日至13 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提出的政策设计、制度探索和理论观点都具有先导意义。九月会议文献中关于创建新中国的思想,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以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献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在创建新中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变革中转化为实践形态。本文试图从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上,从前后时期重要文献的比较中,对九月会议及其重要文献在新中国创建史上的重大历史和理论价值进行分析。

一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九月会议”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略决战即将开始的时刻,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筹划新中国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解放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会议文献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几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探索的发展和延伸。全面分析和把握九月会议文献的思想内涵及其重要价值,就要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实践发展和思想探索的总体进程中来看问题。

抗战结束之际,“中国向何处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是走向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光明中国,还是走向一个专制、独裁、分裂、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中国,历史地摆在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对此,中共七大做出了明确选择——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但是,这种选择要成为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问题的关键就是能不能通过和平谈判的政治方法来获得一个光明的中国前途。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的理论主张和政策选择。一方面,为和平做出艰苦努力,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进行谈判,力图阻止内战爆发、实现国内和平。例如,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之后周恩来等人继续在重庆、南京等地进行谈判等,力求用政治的方法来解决国内矛盾,并提出了一系列维持和平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甚至在思想上做好了和平建国的准备。另一方面,始终没有放弃对国民党的军事斗争,力图以战促和。抗战结束后的一年中,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考和政策重点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和与战”这个核心问题展开,毛泽东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关于战与和的辩证法思想,关于有原则的让步的思想,关于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等,都是这些政策探索和理论思考的结果。

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几次重大的历史选择,这几次重大的历史选择都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课题。对历史任务的分析,对历史课题的回答,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生长点,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这些不同阶段的重大任务和问题主要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能不能和怎么样打赢以求生存的问题,怎么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问题,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和怎么样建立新中国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逻辑,而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构成了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的思想逻辑。

1946 年6 月,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新的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这就是能不能和怎么样打败国民党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能不能通过自卫战争的胜利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在能不能打赢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点,从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人与物的关系、人心向背等各个方面,论述了能够胜利的问题。在怎么样打赢的问题上,毛泽东在军事上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争方针,在练兵、减租、发展生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两条战线的思想,发展了统一战线思想。

1947 年7 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已经不只是打败国民党军队获得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是如何彻底推翻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旧制度,建立一个新制度的问题。不只是从一个政党及其生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要从打倒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从走向领导全国政权的政党这样一个更宏大的、更具有全局性的视域来思考问题。由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制定了外线进攻作战的总体战略,并在一年外线进攻作战获得成功后,及时在1948 年秋天发起战略决战,在战场上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军事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系统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思想,人民战争的战争战术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彻底打倒蒋介石决不仅仅是战场上的问题,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围绕着彻底摧毁旧制度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建设、城市政策、新区政策、工商业政策等各个方面,不断适应新的实践和任务,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决战及其胜利之后,完成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任务已经不可怀疑了。在此情况下,一个更为重要的新的历史问题就迅速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那就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怎么样建立新中国的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对新中国的国体、政体以及社会制度做出选择,前瞻性地筹划好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政策,并对获得全国领导权后的自身建设问题做好思想上和政策上的准备。围绕创建新中国这个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包括九月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协商会议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文献以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重要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立新政权、新中国、新制度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 九月会议从理论、制度和政策上对创建新中国进行了前瞻性筹划

在重大社会变革过程中,思想往往要走在实践之前发挥先导性作用。正如《毛泽东传》所说:九月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对军事上、政治上面对的种种重大问题在党内领导层中统一认识,特别是为了筹划新中国的建设”①《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版,第858 页。。毛泽东在1948 年9 月8 日做的“报告”、9 月13 日做的“结论”、以及会后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1948年10 月10 日)》(以下简称“通知”),构成了这次会议的主要文献。这些文献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对创建新中国所进行的虽然是初步的但也是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探索、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划,在新中国创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开创性和先导性意义。

(一)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制定明确的战略方针

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战略决策和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论。毛泽东在九月会议上首先分析了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走势,形成了对于国际局势的基本判断;又分析了两年来国内战争的形势发展、国共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和政策,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

首先,综合分析了二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现状和趋势,对国际形势做了重要分析和明确判断。早在1946 年4 月,毛泽东就对国际形势做出比较明确的估计: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存在着,但是国际上的妥协是可能的,因为和平民主的力量比以前更加发展了;国际形势总体上是存在战争危险,但必须而且能够克服这种危险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84-1185 页。。但是,当时中央内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一些同志对阻止战争的力量感觉不足,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很快爆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统一过程,党内逐步形成了思想共识。于是,在九月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对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虽然帝国主义者仍然准备发动战争,但是以苏联为代表的民主力量已经超过了反动力量,因此,“战争危险必须而且必能克服,其条件就是要努力。时间如能争取十年到十五年,就必能制止战争”②《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2 页。。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提法应该是,较早或较迟妥协,而不是妥协或破裂。当然,妥协不是在一切问题上都能讲的,在国内问题上就不能讲。“这种妥协,是讲国际问题,而不是国内问题;不是一切问题,而是若干问题,包括重要问题在内”③《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2 页。。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始终要消灭共产党,妥协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坚决斗争消灭之。他在“结论”重申:“反动派发动战争的计划是可以打破的。战争危险很厉害,但不是马上就打,从战争危险到战争爆发是有一个过程的。总之,国际形势对我们是有利的,国内形势是我们革命力量更大了,蒋介石的力量更小了。”④《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42 页。在建立新中国、成立中央政府后,我们要加强国际联系,特别是要同以苏联为首的国际人民民主力量进行合作,同其他兄弟党的联系也要增加。

其次,根据解放战争两年多的发展实践和大决战即将展开的客观现实,制定了党的战略方针。经过两年作战,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27 万人发展到280 万人,同国民党军总兵力的对比从开始时的1:3.7 变为1:1.3,士气状态、军政素质、武器装备、战斗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解放区面积扩大到235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城市有586 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9%,人口有1.6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5.3%;绝大部分解放区已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生产支前积极性高涨。相反,国民党的总兵力从430 万人下降为365 万人,且内部派系矛盾加剧,战斗力大为削弱,主力战略集团处于孤立被动的困境;社会政治经济急剧走向全面崩溃,人民对国民党政府已经失去信任。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即将出现决定性变动,全国范围内的大决战即将展开。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员都是中央领导,对这些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毛泽东在“报告”中没有展开论述这些内容,但在“通知”中则做了详细介绍。

正是基于这种客观现实,“报告”明确提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⑤《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3 页。这个方针用简明的话语把军事战争、发展生产、军队建设、组织建设、作战方式等问题都论述到位。对于“大约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战略方针,“结论”特别强调,“大约”、“左右”、“根本上”,这些词去掉一个都不行,因为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可能性作出充分估计,可以使人更沉着、更努力些。

这个战略方针顺利实施的必然结果就是要建立新中国。为此,毛泽东和党中央未雨绸缪,开始对建立新中国的问题进行初步筹划,对新中国的国体、政体、社会矛盾、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财经政策、管理体制等内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

(二)首次阐述人民民主专政问题,明确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九月会议系统总结党领导人民多年来进行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比较分析了当时国际上不同的国体制度和政体形式,第一次比较清晰地阐述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明确了新中国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方向。

在建国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有过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尝试,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是按照共产国际指示来安排国内事情,直接借用了苏联的名称即苏维埃共和国的概念,用中文就是工农民主专政。这个政权的名称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才停用。现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推翻国民党的独裁专制政权,即将建立人民的新中国,采用什么样的国体和国号,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在理论和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会再完全按照国外经验来安排本国事情。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独立主张,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的国体概念。

1948 年5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重印《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中,在党的文件中首次出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这个通知讲道:“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种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的历史区别,就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的社会性质,不是推翻一般资本主义,乃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而无产阶级专政则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5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325-326 页。但是,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只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角度来阐述,而且讲的不具体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 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年版,第190 页。。

在九月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对人民民主专政做了展开分析。他提出,我们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专政,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③《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5 页。这个概念继承了大革命时期“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抗日战争时期联合政府的内容,但比上述概念更加准确,更加能够反映新中国的性质和特征,明确了新中国的制度规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突出地强调了新中国的人民性,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他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我们有广大的统一战线,我们政权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要打倒它们,就要打倒它们的国家,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①《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5-136 页。

毛泽东就新中国的政体做出了说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以人民代表会议产生的政府来代表它的,这种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政体。他指出,我们的政权的制度要采用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决不搞三权鼎立的模式。但是我们也不像过去那样照搬苏维埃的名称,过去我们叫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苏维埃就是代表会议,我们又叫“苏维埃”,又叫“代表大会”,“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成了“代表大会代表大会”。这是死搬外国名词。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会议”这一名词②《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6 页。。这样的政体制度,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政权中的延伸和提升,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实现形式。

在“通知”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问题。“准备在一九四九年召集中国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们开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47 页。。国家名称是一个重大问题,是国体和政体的集中体现,九月会议文献中向全党公开提出新中国的国家名称,规划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筹划已经相当深入了。

(三)初步阐述新中国的经济性质、经济构成和社会矛盾

关于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性质问题,毛泽东在1947 年的十二月会议上就做过前瞻性分析。他结合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纲领和要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大经济纲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④《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253 页。。新中国的经济构成是:“(1)国营经济,这是领导的成分;(2)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3)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这些,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全部国民经济。”⑤《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255-1256 页。在提出经济构成的同时,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这就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些论述,对九月会议及之后中共关于新中国经济问题都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但是,因为当时尚未面临建立新中国的问题,这个论述着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角度来谈。

到了九月会议,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分析和论述的侧重点转向了未来要建立的新中国的经济问题。毛泽东基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阐述了新中国的经济性质、经济结构、不同经济成分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制度框架。

批评了“新资本主义”、“农业社会主义”的看法,初步阐述了新中国的经济性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的,而不是新资本主义的,也不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的。“新资本主义”这个名词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个体经济加上城市私人经济在数量上是大的,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我们国营经济、公营经济,在数量上较小,但它是起决定作用的”①《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9 页。。所以,我们的社会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而脱离工业、只要农业的“农业社会主义”更是不准确的,“这是破坏生产、阻碍生产发展的,是反动的”②《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9 页。。报告详细介绍了没收官僚资本的问题,强调要没收官僚资本,联合中小资产阶级。新中国的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可以吸收资产阶级民主分子、知识分子代表资产阶级参加,经济上则没收官僚资本。

新中国的经济构成,首先是国营经济,第二是由个体向集体发展的农业经济,第三是私人经济,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对于大工业、大银行、大商业,不管是不是官僚资本,全国胜利后一定时期内都是要没收的,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原则,而只要一没收,它们就属于社会主义部分;国家银行的资本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在土地革命后搞合作社,在资产阶级领导之下就是资本主义的,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就是社会主义的。当时的农村合作社,是个体农民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组织的合作社,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和国营企业不同,国营企业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带资本主义性;机关生产组织的合作社比民营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性质更多一些。社会主义性质这种话应该讲,但整个国民经济还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毛泽东强调了产业工人发展的问题,中国这个国家,应有5 千万到1 亿的产业工人。如有五百万到八百万产业工人在我们这里,那事情也就好办了。他特别强调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性质这种话应该讲,但整个国民经济还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③《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41 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致力于进行国家经济建设,但是我国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在分析经济性质和结构的基础上,毛泽东基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和新政权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新中国的国际关系,初步阐述了新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解决方法。在会议的结论中,毛泽东专门谈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他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这样,并且是领导的因素,而总的说来是新民主主义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④《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45-146 页。。与此同时,内部还有民族之间的矛盾,例如,汉族同西藏、新疆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等,同一个民族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另外,工人和农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当然这已经不是对抗性矛盾了,这种矛盾可以在工农联盟内部来解决,方式可以是供给机器、组织合作社、参加国家管理等。在新中国成立后,党要领导人民努力发展经济,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经济的和各方面的条件。

(四)前瞻性地初步论述了获得政权后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

夺取和掌握全国政权,必须要有坚强的党。在筹划创建新中国的过程中,党自身的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为此,毛泽东在九月会议上初步阐述了加强党内民主、党的理论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对即将取得执政地位的党的建设问题作出前瞻性论述。

在党内民主方面,虽然我们党内有民主,但是还不足,还比较缺乏,必须要进一步增强,增强的办法就是用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代替干部会议。既要继承干部会议的迅速、便利、容易召集的优点,又要充分发扬民主。

在理论方面,我们党的理论水平还是低的,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或是不了解或是不巩固,党内有许多新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对许多基本观点不知道,对许多问题不会解释。自己说不清楚道理,就得听别人的,就说服不了犯错误的同志。因此,党的理论水平必须要提高一步。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要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政治任务来注意①《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8 页。。限于当时的条件,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不可能要大家都去读大部头的马列著作,也不可能读太多,多则不灵,而是要精选一部分书来读。为此,毛泽东列举了《联共(布)党史》《列宁主义概论》《帝国主义论》等著作。

在干部问题上,准备占领全国后所需要的各方面工作干部的问题,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夺取全国政权后,必须有大量干部来管理国家、领导群众。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缺乏足够的干部,现有干部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也是有限的,难以适应未来的重大任务。因此,准备大量的用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干部,就成为党必须要尽快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训练全国各方面工作的干部,是一个大问题……要搞一个办法”②《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7 页。。这些干部不仅是党内的,而且要训练对党外的干部,要运用好干部轮训的办法,大批训练基层干部,政府要办学校,包括大学、专门学校,大批培养各种干部。在“通知”中,他再次强调,为了完成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干部,同时要善于接收和利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人员,“国民党区大城市中有许多工人和知识分子能够参加我们的工作,他们的文化水准较之老解放区的工农分子的文化水准一般要高些。国民党经济、财政、文化、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除去反动分子外,我们应当大批地利用。解放区的学校教育工作,必须恢复和发展”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47 页。。

(五)初步提出了一系列创建新中国的政策措施

基于大决战即将到来的客观形势和创建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毛泽东从财经统一、发展生产、加强纪律性、反对无政府主义等多个方面,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准备。

财经统一问题,是中国革命发展到即将取得全国政权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因为中国共产党要成为领导全国的大党,要成为国家的领导者,就必须从全国统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年那种分散的、地方性的、根据地模式的财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不能适应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需要了。基于当时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以华北人民政府的财委会统一华北、华东及西北三区的经济、财政、贸易、金融、交通和军工等;当然,这种统一也不是形式主义的、教条主义的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可能的又必要的就统一”,可能而不必要的或者必要而不可能的,就暂时不统一。但是金融工作、货币发行等重要工作必须先统一,行政上的统一就是由华北财委会下命令,三区的党、政、军要保障华北财委会统一命令的执行①《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7 页。。他在结论中强调,克服浪费现象,反对浪费不只限于粮食,还包括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反对浪费与发展生产相配合才能取得胜利,才能实现军队增长到500万人、5 年左右打倒国民党的目标。

加强纪律性,克服无纪律和无政府状态,也是同中国共产党正走在取得全国政权的历史方位转变直接相关的大问题。从1947 年12 月会议以来,中共中央就高度重视克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问题,强调统一性、集中性和纪律性。但是,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毛泽东尖锐地指出:“现在无纪律和无政府状态在党内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②《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8 页。从中央机关、中央代表机关一直到各地,都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瞒上不瞒下、封锁消息的现象。这些状态必须改变,否则就会严重影响革命战争的推进和新中国的建设,要在战争的第三年内,在全党全军克服无政府、无纪律状态。“通知”继续强调,要用最大的努力克服无纪律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使战争形式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

学习工业和做生意的任务必须解决,一定要在全党提倡学习工业和做生意。因为要掌握国家政权,领导国家发展,不懂得工业,不懂得贸易,是绝对不行的。“通知”指出,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支援战争和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环节,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通知”已经明确提出,党要把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加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的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47 页。。

三 九月会议的思想在新中国创建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九月会议结束后,全国性的战略决战爆发。几个月时间内,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社会即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及其领导的事业正在面临重大的根本性转变,建立新中国从筹划阶段进入到实践阶段。于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献,从新政权的国体和政体、党的工作重心转换、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方针、执政后党的建设、新中国建设的政策制定等方面,对新中国成立和新政权建设做了全面规划和设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九月会议的思想观点和政策规划。

(一)深化国体和政体的理论,进一步系统阐述人民民主专政问题

在党的历史方位即将发生历史转变、新中国即将建立的重大历史关头,政权问题突出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为此,党中央和毛泽东在九月会议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内涵,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特征、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发展方向、重要功能等展开了系统论述,形成了独创性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政权理论。

1949 年2 月初,在同米高扬的谈话中,毛泽东围绕夺取全国胜利后建立新中国的问题,阐述了新政权的实质、特征、领导核心等。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即将建立的新政权,就是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但依据中国实际情况称为人民民主专政更为合适;这个政权是由各党各派、社会知名人士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除共产党外还有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管理国家事务,但国家政权的领导权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里,这是确定不移、丝毫不能动摇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同时要不断加强和扩展统一战线。

在七届二中全会讲话中,毛泽东强调了新政权的鲜明特色,明确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人民民主专政既不同于西方的资产阶级专政,也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制度有所区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46-1347 页。。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党的代表会议制度,这种制度与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本质相同,但“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苏维埃’这个外来语我们不用,而叫做人民代表会议”②《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65 页。。

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革命经验和具体实际,阐明了人民的内涵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功能。他指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主要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自己的国家和政府,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75 页。。人民民主专政是保证人民利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工具,在现阶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地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以此作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④《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76 页。

在《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中,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阐明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对内外反对派实行专政,是保护人民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法宝,“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是一个护身的法宝,是一个传家的法宝,直到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阶级被彻底地干净地消灭之日,这个法宝是万万不可以弃置不用的”。另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则是民主的,既要服务人民又要引导和教育人民,“这个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于人民必须是恭恭敬敬地听话的。同时,他们又是人民的先生,用自我教育或自我批评的方法,教育人民”⑤《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502-1503 页。。在政协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

(二)系统论述胜利后党的建设问题,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

随着革命胜利的到来,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历史方位、中心任务、工作环境都将发生深刻变化,适应新的环境、昂扬精神状态、提高领导能力、保持本质本色,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为此,毛泽东和党中央在九月会议关于党内民主、理论建设、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形成了党的建设的理论成果。

在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方面,要适应新的执政环境,变农村领导城市为城市领导农村的工作方式,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朋友共同建设新中国。要大力弘扬学习精神,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28 页。,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经济能力,以比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当好执政党,领导好新中国的发展。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②《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81 页。

在防范风险方面,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8 页。这就是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防止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停步不前、贪图享乐的情绪,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和糖衣炮弹的进攻。

在精神状态方面,要继续发扬“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展现“两个善于”的使命担当,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当好执政党。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巩固革命成果则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和很大的力气,因此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牢牢掌握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去掉不良作风,迎接新的任务,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三)适应建立新政权后的形势任务,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体系

新政权建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将发生重大转变,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已经到来,恢复和发展生产将成为核心任务,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为此,毛泽东和党中央在九月会议关于经济结构、财经政策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的发展思路,以及相应的城市政策、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形成创建新中国的有力政策支撑。

在中心任务和工作布局方面,提出以发展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任务来展开。“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同时,必须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肃清残余的反动力量”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29 页。。在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第一是国营工业的生产,第二是私营工业的生产,第三是手工业生产。

在城市政策方面,要坚持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管理和建设好城市。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②《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28 页。。城市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新政权才能巩固。进入城市后,党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城市斗争,吸收大量工人入党,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统治集团、官僚资产阶级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斗争。与此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27 页。。

在经济政策方面,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利用它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限制它的消极方面将其纳入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的轨道。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向着集体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外贸易方面,采取“对内节制资本,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并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

在外交政策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实施“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策略。“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④《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4 页。。“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5 页。。

(四)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矛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

毛泽东和党中央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客观情况,在九月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策略,前瞻性地开始探索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矛盾状况,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策略:“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②《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3 页。基本矛盾决定了必须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强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明确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方向,“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7 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在这个大的方向下合理地安排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来进行,以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将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那一次就不用流血了,而可能和平解决”④《毛泽东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62 页。。但和平过渡是要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人民解放军的存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及共产党的廉洁等。当然这个过渡时期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又有了许多新的改变和发展。

总之,九月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革命胜利在望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报告、总结和通知等,检查和总结了解放战争以来的伟大成就,为最后打倒蒋介石,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从军事上、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都作了重要准备,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方位转变过程中对未来的总体规划,构成了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文献。这些重要文献及其阐述的理论观点、制度建构、政策设计等,在新中国创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理论和政治意义。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
最有思想的句子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全媒体时代下主题出版图书的社会化网络营销
《生活需要节奏感》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我给小鸡起名字
周恩来在50年代
更好履行职责使命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抉择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