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

2020-12-03

毛泽东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人民出版社局部

陈 英

马克思结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与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开创了唯物辩证法,克服了历史领域中机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片面,为理解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毛泽东联系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厘定当时党内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各种复杂社会思潮,我们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扩大视野看问题,选择正确的战略方法,进行正确的战略部署,从而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化语境中的延续与发展,深入把握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我们提升应变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而理解毛泽东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是把握毛泽东唯物辩证法科学内涵的钥匙。

一 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延展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跳出了唯心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对立的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突破旧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局限。旧的唯物主义看到世界的物质性,但又偏限于物质的客观被动性,在理解历史时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唯心主义偏限于精神的主观能动性,却忽视或透明化精神依存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赋予其唯物主义的内涵,把现实世界——而非概念世界——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的、相互转化的辩证运动,经此头足倒立,“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3 页。,历史的地基由此建立在坚实的物质与现实的基础之上。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理解为发展与运动的,与形而上学相对立,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唯物辩证法也就意味着“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6 页。。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唯物辩证法是最高阶的认识,其方法可以运用于各种较低阶的具体研究中③徐长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四重区分》,《哲学研究》2019 年第7 期。。由此而言,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就有唯物辩证自然观、唯物辩证历史观、唯物辩证经济论等各种较低阶思想与具体研究。如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描述历史发展,以实践为中介,既肯定历史发展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制约;政治经济学通过分析价值与价格的辩证关系揭露工资的虚伪性与生产的异化,揭示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对阶级矛盾的辩证分析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矛盾论》与《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展现,也是毛泽东思想从理论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集中展现。在理论上,毛泽东唯物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纵深延展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理论陈述方式的本土化延展。毛泽东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辩证法的合理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融通,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土化认知,并由此进一步确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合理性,如《实践论》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合一”范畴诠释理论必须联系实践这一唯物辩证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矛盾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概念辨释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其二,理论探讨范围的细化与深化延展。《实践论》把唯物辩证认识论细致化,从理论上清晰括定了认识的两个阶段,经验向理论的飞跃与理论向实践的回归,肯定认识过程的螺旋式开放发展,《矛盾论》深化对对立统一的认识,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并详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三,理论面向的常识化延展。毛泽东用接地气的日常语言表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如用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品尝梨子来强调理论必需根植于实践,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容认识从经验向理论的飞跃,平实的语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与大众化,有助于唯物辩证法走出书斋,从书本走向革命的现场。

革命实践中,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高阶的认识方法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各种具体认知,从早期革命实践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革命的情势,作出经验总结,至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抗日战争的利弊及其可能走势。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运用矛盾法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明辩“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明确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可依靠与可合作力量;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通过分析中国红色革命的有利形式与不利影响,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坚定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心;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分析民族革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共合作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

借助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指引,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指引中国革命走出困境,走向正途。从理论联系实践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要义出发,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的进程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题,不同场合不同文本多次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34 页。,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07 页。,“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③《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20 页。。可以说,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正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义,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突破。

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元方法,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曲折发展相辅相成。第一阶段,党的事业处于摸索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不成熟,“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第二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更多地领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更多地学会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土地革命的胜利;第三阶段,通过总结以前两个革命阶段的经验,“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统一的理解”,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党也走出狭小的圈子,“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④《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12 页。。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理论品质即与时俱进,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历史发展观的自觉呈现,以事物的辩证发展与辩证认识为基点,毛泽东思想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党的事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引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地基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 辩证认识论立足于知行合一对分离理论与实践思维方式的超越

毛泽东写作《实践论》与《矛盾论》的一个主要动机即在针对党内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错误,其中特别强调教条主义思想对党的事业带来的危害,对其错误产生根由的分析深入到认识论层面。毛泽东把握唯物辩证认识论的精髓,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需要面向实践。就承接马克思主义而言,毛泽东与教条主义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当后者只是从概念上或本本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言说时,毛泽东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识革命的困难,解决革命的难题。毛泽东批判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纯粹的概念范畴,让发展变化的革命现实去适应不变的概念体系。对此,我们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可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学派有类同的批评,马克思指责黑格尔学派把现实看作观念的产物,把革命变成观念的革命,把斗争变成概念的斗争。正确的思想体系在对错误思想体系的批判中得到辩明,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学派的过程中确立起物质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毛泽东在批判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过程中重申对理论的认识必需立足于实践这一唯物辩证认识论的根本法则。

《实践论》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概念范畴阐述认识的辩证发展。“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①《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84 页。。认识始于实践,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又归于实践,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仅需要回到实践接受检验,而且需要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实现由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的哥白尼革命。唯物辩证论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把握理论与实践,理论必然是面向实践的理论,实践是需要理论支撑的实践,实践与理论在人们改造世界的现实进程中循环往复,推动认识走向不间断的开放发展。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②《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6-297 页。

唯物辩证认识论反对割裂理论与实践,割裂知与行。理论脱离实践则成为抽象的知与主观的知,导致盲从与盲目的自信,带来教条主义的危险。毛泽东在阅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时批注:“不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而从空虚的理论命题出发,李立三主义和后来的军事冒险主义与军事保守主义都犯过此错误。”③《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版,第9 页。从其批注可看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的阅读不是单纯建立在对文字概念的熟练运用与言说之上,而是与现实的经验教训联系起来思考,衍生获得自己的理解,从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精髓。毛泽东批评教条主义典型地脱离实践,在认识上典型地表现为观念上的形式主义,或“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或“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另一面则表现为主观主义,“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现实可能性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当这种主观主义用于分析形势与指导工作,则导致盲动主义与机会主义。脱离实践的理论走向教条主义,与之相反,脱离理论的实践只有不假思索的行,则走向庸俗的事务主义。毛泽东批评经验主义者,“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④《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1 页。。通过批评教条主义,毛泽东肯定实践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通过批评经验主义,毛泽东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对理论与实践各偏一极,各执一端,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①《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2 页。。

理论联系实践,在其现实性上理论与实践需要平行发展。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了这一点。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并不一定平行发展,当理论落后于实践,则应当“把丰富的实际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把实践中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阶段”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3 页。。理论的上升离不开对理论的学习,毛泽东在谈到学习他国的工业化的先进经验时指出,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并批评“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毛泽东肯定后一种态度方是可取的③《毛泽东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42 页。。毛泽东用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切身经验表明,学习需要学可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那些“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但是完全不能应用”的人,他肯定他们“还是不能算理论家”④《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4 页。,而只有那些“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领会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学说,并且应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家”⑤《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4 页。。反之,当实践落后于理论,则我们要深入现场,作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实际的需要与可能,对于事情的可能发展作出符合现实的准确判断。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泽东重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强调,“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⑥《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91 页。。

唯物辩证认识论秉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于知行主体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这一认识内嵌为历史辩证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现实的科学认识需要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这种辩证关系,“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⑦《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8-819 页。。理论通过联系实践,方可获取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知识,并用之于实际工作,用之为行动指南,由此,理论与实践统一为改造世界的主体活动。

三 辩证本体论立足于对立统一对分离整体与局部思维方式的超越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作为一种世界观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看待世界的方式。斯大林指出:“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①《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 版,第180 页。毛泽东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范畴分析事物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则。可以这样认为,《实践论》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认识论的哲学探讨,而《矛盾论》则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本体论的哲学探析,在此,矛盾是事物本身的存在法则。《矛盾论》开篇有言:“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②《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9 页。“事物的矛盾法则”,或列宁的论述“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两种说法都意味着深入到本体论层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结构来讨论事物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指出,事物的矛盾即对立统一与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44 页。。对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物殊性、不同矛盾之间的矛盾关系等具体问题由毛泽东得到进一步深入探讨。齐泽克评价,毛泽东对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贡献在于对矛盾观点的精彩阐述,《矛盾论》最伟大的成就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过程中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一个矛盾中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④[斯洛文尼亚]齐泽克,王芳译:《齐泽克眼中的毛泽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 年第5 期。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反映事物的整体特征,矛盾的个性与特殊性反映事物局部之间的结构特征。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都表明,认识事物不仅要把握事物的整体,更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本质关系。

运用矛盾的法则方能精准地把握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合理决断事物的发展趋势。事物的存在既表现为空间上的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联系,又表现为时间上阶段发展与历史总体的结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局部与整体辩证相依,局部是作为整体的局部,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一方面,局部需要置于整体中得到评价与判断,不能因一时一地的得失决断整体的得失。面对中央红军早期军事失利之实,毛泽东批评“中央红军失败了”的机械论论调,指出要辩证地看待红军的阵地转移与转移中红军力量的削弱。“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从部分来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⑤《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9 页。。毛泽东把早期军事失利这一局部认识上升到敌我军事力量发展这一全局来看,辩证分析阵地转移在一个方面的失败与另一个方面的胜利,指明失败论者的谬误,坚定革命的信心,促使创造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条件。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批评亡国论与速胜论,指出前者“只提强弱对比一点”,“将此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仅为一时候和一局部的敌我强弱情况或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后者“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58 页。。亡国论与速胜论两种观点都放大局部,把其视为整体,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可能发展,错误估计形势,不利于革命胜利。当对敌我优势与劣势作出全面而辩证地考量,考虑抗日可资利用的种种有利条件与可能变化,毛泽东予以判断,“我们客观地而且全面地承认亡国和解放两个可能同时存在,着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优势及达到解放的条件,并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59 页。。

另一方面,对整体的认识不能离开对局部的具体把握。整体由部分组成,通过分析部分方能把握整体的发展特征,方可作出有根据的整体判断。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的胜利、游击队的恢复、工人斗争、学生运动,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和小地主们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等各种局部情势,断言革命的阵势已“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由不平衡状态逐渐地转变到某种平衡状态”,由此作出决断,“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③《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51 页。。在讨论战略问题时,毛泽东更明确地点出全局与局部的辩证一体关系,“懂得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④《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5 页。。同时,毛泽东批评军事指挥中的局部保守性,“看问题仅从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⑤《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12 页。。

局部在什么时候突显出其重要的意义呢?“只有对于当时的全局和全时期有利益的、尤其是有决定意义的一局部和一时间,是应该捉住不放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局部的矛盾突显为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我们应当置于与整体休戚相关的中心予以决断,不然就变成“自流主义,或放任主义”⑥《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12 页。。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再一次重申,“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⑦《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5 页。。整体是有重点的整体,局部需要区分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现象呈现。毛泽东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成语来形容把握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时分析,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既有整体上的共同要求,又有部分间的不同要求,当整体上的共同要求越过部分间的不同要求,则矛盾是可以调节的,这是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对全局的把握,或分辨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需要上升到反思性的理论认识。“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①《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7 页。。整体高于局部,但对整体的认识不能脱离局部,就如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以实践为起点,经由对实际经验的总结与提升而获得,并用之于指导实践。整体与局部关系亦如是。“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有局部经验的人,有战役战术经验的人,如肯用心去想一想,就能够明白那些更高级的东西”②《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7 页。。由此,本体论上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与认识论上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融贯一体。

四 辩证唯物史观立足于辩证发展对分离历史与现实思维方式的超越

《实践论》与《矛盾论》在谈到认识与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时都有涉及唯物史观,但对此主题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探讨,而是作为方法呈现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与战略战术的各具体分析之中。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环境与物质条件的变化,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毛泽东在讨论战争规律时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③《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3 页。战争情况因时因地因情不同,强弱对比、优势劣势比较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战略战术也应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根据变化的战略战术指挥变化的战争战役,这一精髓体现在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之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由敌情的变化确定具体的对敌战术,正是源出以现实为基点的历史认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与机械论是相对立的,一者突显变,一者突显不变。“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④《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3 页。。“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⑤《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3-174 页。。战争是最残酷的实践,在战场上,谬误直接带来死亡与毁灭,只有采用正确方法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方能取得胜利。

认识事物需要统一历史与现实,在这一点上,唯物辩证认识论同时也是历史认识论。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告诫空谈主义者,“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⑥《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0 页。现状与历史是理解事物本质的一体二面,也是一切革命者与实干家需要掌握的一体二面,掌握事物的来龙去脉,方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正确的规律指导实践,引导实践由可能走向现实。在分析抗日战争的规律之时,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分析敌我双方,不仅需要“懂得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部”,还要“懂得中国的全部”,同时强调这种“懂得”及其“全部”又是辩证发展的。“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因此,“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①《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34 页。,即是说,因为现实运动的历史发展,认识就不能固步自封,要同步向前发展。

毛泽东批评左右倾思想脱离客观历史认识现实,在批判中坚定自己的唯物史观。一方面右倾机会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也就是“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没有随同社会实践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左倾冒险主义则空谈语言,“把幻想看作真理”,“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②《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5 页。。两者都割裂历史与现实,看不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联,前者看不到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的变化紧密相依,局限于旧观念,认识不能随历史的发展与时俱进;后者看到了历史的发展与运动,却立足于自己的主观想象,看不到这种历史的发展必需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看不到现实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实。科学的态度既要看到历史的发展,认识到现实是既定历史过程发展的结果,同时又要看到历史的未来建立在既有现实之上,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也就是可以实现的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3 页。。

坚持唯物史观,毛泽东正确理性地面对历史曲折,一方面对胜利坚定信心,一方面总结经验教训,获取正确的认识,用于指导革命实践。面对井冈山斗争期间的“八月失败”,毛泽东分析道,“八月失败,完全在于一部分同志不明了当时正是统治阶级暂时稳定的时候,反而采取统治阶级政治破裂时候的战略,分兵冒进,致边界和湘南同归失败”④《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 页。,并给出诊断方案,“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⑤《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7 页。;对红军长征反围剿失败的总结,认为以老套对付变化的敌情,以致“受了一次极大的历史性的惩罚”⑥《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7 页。。采用辩证的眼光,毛泽东看到失败与胜利、正确与错误相辅相成,“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坚定地“同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的倾向作斗争”⑦《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6 页。。毛泽东正是在纠正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中,确立以实践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认识论的核心地位,在与左右倾错误思想作斗争中维护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在斗争中明辨是非,标明正确的路线与方针,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困难不惧怕,进而把历史的经验教训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五 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时代意义

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与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了历史检验的理论武装,不仅引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沿着毛泽东开启的道路,继续弘扬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掌握整体谋划、宏观布局、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基本本领。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166 页。,这一方法论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最先开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引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先富带动后富,打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江泽民与胡锦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与科学态度,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前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②《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167 页。

毛泽东唯物辩证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正确的思路指引。“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毛泽东唯物辩证认识论的核心要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面向实践,面向历史发展的现实本身,正确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现实。首先,在客观现实性上,认识到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决定了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但发展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我们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需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方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其次,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中,随处可见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贯彻其中,“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从整体上全盘把握,合理规划,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这是抓住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学习掌握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有助于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合理性,提升“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

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全面提升自我素养的思想工具。在《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中,毛泽东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求:“必须教育干部善于分析具体情况,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的具体情况出发,决定当地当时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31 页。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今天党员干部的自我修养。面对国内外更加复杂多变的时势与局势,面对继续深化改革的要求,啃硬骨头、涉险滩不仅需要敢为的勇气,更需要能为的实力,立足实践,既全盘考量、又能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应变复杂情况的辩证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唯物辩证法是我们分析问题解答难题的利器。习近平提出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解决几个基本问题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167-172 页。,理解毛泽东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既有助于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从客观实践出发”,又有助于我们强化问题意识,熟练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直面问题、化解问题,从而“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毛泽东唯物辩证法也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科学工具。受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聚焦并放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挫折与曲折,怀疑中国革命的必然性,怀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怀疑马克思主义,怀疑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用辩证历史观分析革命的长远发展与阶段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一方面“世界将走向进步,决不是走向反动”,另一方面又要估计到“历史的若干暂时的甚至是严重的曲折,可能还会发生”②《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 页。。对待历史的科学方法不是片面地聚焦历史的某一片断,而是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到历史发展的总体,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到历史的总体发展与阶段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正确面对历史曲折,正确评价历史得失,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③《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345 页。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通过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活学活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在与各种二元论与机械论思想的斗争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地位,深入把握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亦是我们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人民出版社局部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瑞雪》(局部)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凡·高《夜晚露天咖啡座》局部[荷兰]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丁学军作品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