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肿瘤CT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2020-12-02李天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0期
关键词:CT诊断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李天博

【摘要】 目的 分析探究胃肠道肿瘤CT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42例疑似胃肠道肿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接受CT检查, 对比分析CT普通扫描、CT增强薄层扫描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 142例胃肠道肿瘤疑似病例中, CT增强薄层扫描确诊符合率为93.33%(98/105)高于CT普通扫描的82.86%(87/105), 周围组织浸润符合率94.05%(79/84)高于CT普通扫描的73.81%(62/84), 淋巴结转移符合率93.10%(54/58)高于CT普通扫描的65.52%(38/5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肠肿瘤分期上, 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的T1、T2、T3、T4、N1、N2、N3、M0、M1期符合率均高于CT普通扫描,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薄层扫描可有效诊断胃肠道肿瘤, 获取肿瘤位置、大小、类型、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信息,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CT诊断;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0.025

胃肠道是肿瘤发生率较高的部位, 良性肿瘤症状轻或无症状, 预后好, 而恶性肿瘤早期无典型症状, 需要借助X线片检查﹑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等方式确诊, 再进行治疗[1]。内窥镜是以往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方法, 但是这种检查方式具有一定入侵性, 会令患者感到剧烈的疼痛和不适, 而且临床实践发现, 内窥镜无法准确获取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的大小、浸润及转移等信息, 存在一定局限性[2, 3]。随着CT诊断技术的完善, 这项技术逐步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得到推广, 此次试验旨在探究胃肠道肿瘤CT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42例疑似胃肠道肿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78例, 女64例;年龄38~67岁, 平均年龄(51.72±5.75)岁;病程1个月~1年, 平均病程(0.43±

0.28)年。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 均无恶心呕吐、便血、肠梗阻等消化道表现。所有患者知悉并自愿参与此次试验, 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分析患者CT影像资料, 排除合并其他肿瘤疾病的患者。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先后进行CT普通扫描、CT增强薄层扫描结果与病理诊断。此次检查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层128排螺旋CT扫描仪, 检查前8 h禁食, 应用水充盈法, 扫描前20 min, 肌内注射20 mg

654-2注射液, 饮用1000~1200 ml温开水, 取仰卧位, 足部先进, 扫描球管电压设置为130 kV, 电流设置为150 mA, 层厚设置为4.0 mm, 螺距调节为5.0 mm, 时间为1.5 s, 从膈顶平扫至第3腰椎水平, 若患者胃张力不足, 扩大扫描范围, 随后扫描全身, 根据患者病灶位置调整扫描体位, 胃底贲门部病变患者取左侧卧位, 胃体、胃窦部病变患者取右侧卧位, 部分患者可取俯卧位。随后, 进行CT增强薄层扫描, 应用高压注射器, 以2.8~3.0 ml/s的速度, 将100 ml 60%泛影葡胺造影剂注入患者静脉中, 层厚设置为3.75 mm, 螺距调节为

1.0 mm, 全腹扫描时间为8~10 s, 进行无间断连续扫描, 依照Standard标准重建CT增强薄层扫描图像。

1. 3 观察指标 对比CT普通扫描与CT增强薄层扫描结果, 由两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影像学诊断专家独立阅片, 得出诊断结果, 存在分歧的病例共同讨论, 统一结果;对比肿瘤周围组织浸润及转移情况, 记录CT普通扫描与CT增强薄层扫描结果, 具体包括胃肠道肿瘤类型、周围组织浸润信息、转移信息;对比胃肠肿瘤分期诊断结果, 根据TNM分期法, 确定肿瘤分期, 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探讨胃肠道肿瘤CT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CT普通扫描、CT增强薄层扫描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142例疑似胃肠道肿瘤病例中, 经病理检查确诊105例, 经CT增强薄层扫描确诊98例, 符合率为93.33%(98/105);經CT普通扫描确诊87例, 符合率为82.86%(87/105)。CT增强薄层扫描确诊符合率高于CT普通扫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肿瘤周围组织浸润及转移情况对比 在胃肠道肿瘤周围组织浸润上,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4例, CT增强薄层扫描显示79例, 符合率为94.05%;CT普通扫描显示62例, 符合率为73.81%。CT增强薄层扫描周围组织浸润符合率高于CT普通扫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上,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8例, CT增强薄层扫描显示54例, 符合率为93.10%;CT普通扫描显示38例, 符合率为65.52%。CT增强薄层扫描淋巴结转移符合率高于CT普通扫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胃肠肿瘤分期诊断结果对比 在胃肠肿瘤分期上, 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的T1、T2、T3、T4、N1、N2、N3、M0、M1期符合率均高于CT普通扫描,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T是一种现代化影像学检查方式, 利用X线束、γ射线等可扫描到人体某一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信息, 将所得转化为电信号, 最终转换为数字输入到计算机中, 利用相关技术进行三维容积重建, 获取清晰的立体影像, 从冠状面、矢状面等多个角度显示病灶部位的情况[4, 5]。胃肠道良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为, 肿瘤直径<5 cm, 密度均匀, 无明显钙化点, 黏膜保存完整, 与周围组织器官界限分明, 相邻部位无明显增厚现象。而恶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为, 肿瘤直径多处于5.2~20.0 cm, 肿瘤密度不均匀, 形状不规则, 多呈分叶状, 肿瘤中心存在形状、面积不一的坏死囊变, 存在低密度出血区域, 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界限不清, 多粘连, 增强薄层扫描可观察到边缘显著强化, 但中心强化不明显[6]。

此次试验结果显示, CT增强薄层扫描的符合率高于CT普通扫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上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T普通扫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在于, 肠道蠕动及组织密度变化会干扰到CT普通扫描, 而增强薄层扫描可借助于恶性肿瘤的转移灶与原发灶代谢相似的特征, 分析对比剂吸收情况来确定病变累及范围, 更好地显示原发灶, 并确定组织周围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综上所述, CT增强薄层扫描可有效诊断胃肠道肿瘤, 获取肿瘤位置、大小、类型、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信息,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值得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天柱, 彭振鹏, 黄乐生, 等. 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内可疑异位胰腺病灶的影像学诊断.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0, 37(3):317-321.

[2] 温俊杰. 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9):1587-1588.

[3] 吴笋, 王刚, 车江涛, 等. 腹部CT扫描联合胃肠道造影诊断小肠恶性肿瘤临床应用.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 47(1):69-71.

[4] 刘彩芳, 孙妮娜, 石淼, 等. 外周血miR-17-92基因簇对于胃肠道肿瘤诊断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20):82-83.

[5] 谭锦平, 叶锦希, 钟锦开, 等. CRP联合肿瘤标志物对儿童胃肠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9(11):19-21.

[6] 刘淑妍, 刘艳艳, 王丽洁. CA724联合CEA、CA199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83):128.

[收稿日期:2020-05-11]

猜你喜欢

CT诊断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价值观察
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钛镍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