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健康中国战略 满足边疆人民就医需求
2020-12-02杨志平
杨志平
巴彦淖尔位于内蒙古西部,北与蒙古国接壤,间于陕甘宁边区夹角中,辖域6.4万平方公里,176万蒙汉人口居住在7个旗县区。因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占人口80%的农牧民 “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境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那么,如何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行动中,让祖国边疆地区的百姓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感受到医改带来的红利与实惠,这已成为公立医院医院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巴彦淖尔市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巴彦淖尔市176万各族群众的医疗保健和各旗、县、区急危重症转诊患者的救治重任。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我院进一步试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聚焦医改重点、当地医疗卫生现状和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从医院的顶层设计上找准医院的发展定位,创新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和医疗服务模式,合理调整药品价格,在探索医联体建设、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等方面更新理念,勇于实践,走出一条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医改之路,让边疆百姓的就医需求和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1 立足百姓需求,做好医院发展规划和改善医疗服务条件以适应边疆人民需求
针对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较落后、医疗条件和资源有限的状况,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医院始终围绕“落实民族政策,实施社会公益保障”的国家安全、边疆发展精神[2],强力保障基础医疗建设。当地政府2017年出资兴建了20万平米的新区医院并已投入使用,开设床位1560张,门诊日接诊能力达5 000~7 000人次,全年可接待住院患者8万至10万人次,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市医疗服务条件和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市及周边盟市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我院紧紧跟进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部署,2017年启动新一轮医改方案。首先在新一届医院领导班子达成改革共识,把“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惠及老百姓作为医院发展方向,以建设内蒙古西部区域诊疗中心为目标,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核心,开启 “以建设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疾病管理中心为双核心的‘九大中心’建设。首先加强与国内知名医院的合作力度,不断开展高难新技术融合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康复医学中心被评审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医院先后建立了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国际远程会诊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癌诊疗李雁博士科研工作站、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子影像诊断以及核素分子靶向治疗王雪梅博士科研工作站、郑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微创介入和肿瘤精准治疗刘冰熔博士科研工作站,以及巴彦淖尔市医院肿瘤基因李婷博士科研工作站;组建起市县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等,形成了辖域内的“医疗整合功能”实体结盟,使本地区整体医疗条件迅速得以提升,拉近了与国内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尤其在疾病急慢分治方面的改革创新与同类医院相比走在了前列。
2 找准功能定位和创新医院改革运行机制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医院立足当地医疗现状,找准三级医院看大病、难病的功能定位,抓住搬迁新院址的契机,把提升地区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作为切入点,以“整合医学”为理论依据,重点加强以“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为核心的九大中心建设,为边疆农牧民提供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的诊疗服务,从而带动了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
2.1 整合调配优质资源以畅通急救绿色通道
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九大中心”以患者为核心的设计之匠心,中心的功能定位于着力看大病、难病,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首先在急诊急救诊疗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整合了全院各临床医技学科的人员、技术、设备等优质资源,构建起无缝对接的大急诊体系及工作机制,即以全科医学(国家全科医学一类培训基地)为基础的院前急救体系、32个临床医技科室骨干组成多学科协同救治团队进行院内救治、按疾病种类和急危程度分区分级管理患者。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内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一次建成,分步认证,其中胸痛中心已率先完成全国胸痛中心认证,卒中中心获国家卫健委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称号,并于2020年7月接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现场评估。
为解决边疆地区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发达、基层救治力量薄弱而发生急危重症和意外伤害救治困难的实际问题,医院领导拓展思路,多方奔走联络与航空公司达成合作,开展直升机地空医疗救援,纳入市120急救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全市包括5个旗县医院、40余个苏木乡镇卫生院在内的65个直升机转运点和应急起降点,包括5个夜航救援点,形成了“市医院——旗县医院——乡镇村转运点”的三级航空医疗救护起降网络,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市包括5个边远旗县及周边4个相临盟市,以及与蒙古国接壤的甘其毛都口岸、30分钟应急响应的黄金救援圈,实现了直升机、救护车与医院急救绿色通道一体化无缝对接。同时,借助医院搭建的上联国际国内知名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平台,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接诊、检查、手术、治疗全程,本地区急诊急救需求得到满足。
考虑农牧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医院坚持公益为民、可及可负担的原则,不计成本实行直升机救援与救护车同等收费标准(即6元/公里)的亲民政策,我市范围内直升机救援费用为300元~1600元,并与乌拉特后旗政府开展合作对边境农牧民实行直升机免费救援接诊,让老百姓真正用得起、用得放心。从2018年1月开展首例截止2020年8月底,275例偏远农牧区急危重症患者获得直升机空中救援,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案例达38%,外伤与车祸达救治案例36%,由于救治及时而且费用政策体现亲民而深受草原边疆农牧民称颂。2019年我院急诊急救门诊患者达6.02万人次,较改革前的2016年增长了94%;转入患者1.96万人次,较2017年(注:2016年没有统计数据)增长了42%;救治成功率为85.61%。截至目前,该项举措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累计60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农牧民因大病重病救治不及时产生后遗症、长期医疗费用增加,出现因病返贫、致贫的现象,基层农牧民真正享受到了医院改革带来的实惠,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在2018年第四季及2019年第五季改善医疗服务全国医院擂台赛上,我院的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运作模式获奖囊括了华北赛区“健全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主题案例的十大人气案例、小组赛第一名、华北区总决赛铜奖、全国总决赛十佳案例等多个奖项。
2.2 大力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以建立新型医疗机制
我院勇于探索践行樊代明院士提出的“整合医学理论”,融合全院优势,构建多学科诊疗模式,先后建立了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肿瘤整合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妇幼生殖中心,多学科协作的诊疗体系形成规模并日趋完善。为了满足百姓就医需求,不断提升辖区内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还搭建了内镜、麻醉、日间病房、儿童诊疗、药品耗材采购、疾病管理“六大服务平台”,通过各专业学科间优势互补与技术强强融合,促进了医院各学科的协同发展速度,使多项高难度、前沿诊疗技术填补了我市和自治区的空白,解决了老百姓的就医难题。例如,肿瘤整合医学中心打破原有分科体制,建立起肿瘤多学科诊疗新模式,CT引导肺肿瘤穿刺活检术、完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肺肿瘤根治术,全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全腹腔镜下胃切除空肠间置术、胃肠道早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静脉港的置入术等填补了多项内蒙古自治区技术空白,借助全球知名沃森肿瘤认知计算系统,当地农牧民肿瘤患者不出家门就能获得专业、规范、花费最少的诊疗方案,享受“一站式”服务。康复医学中心从单纯医疗型转变为预防医疗、康复综合服务型,牵头将中医科、疼痛科、营养科、心内科、神经内外科、骨科等九大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多学科查房、多专业干预、多手段治疗、多途径康复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诊疗特色优势,让康复患者不出区域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康复服务,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也是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康复医学治疗中心和康复质控中心。妇儿生殖中心生殖门诊正式开诊,基因检测、人工辅助生殖陆续相继开展,学科团队建设逐步完善。儿童医院作为全市首家专为14岁以下儿童提供疾病诊疗服务的综合诊疗中心,从精细化管理的5个层级推进领域建设,不断健全儿童专科门诊、日间病房,由多个科室专家组成的医疗组采取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对疑难病、危重症患儿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患儿可享受挂号、缴费、开药、化验、输液等一站式诊疗服务,对儿童患者的接诊能力和救治能力逐年提升。
2.3 建平台、挤水分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以壮士断腕之勇开启药品改革,切断灰色利益链条,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实行药品阳光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在学习借鉴福建三明药品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引入亿能达药械采购配送结算平台,通过实行药品零加成、遴选主供货商、统一结算平台、医联体带量采购等多管齐下政策和采购机制,从源头将药品和医院收入彻底脱钩,药品价格大幅降低。自2017年3月药改开始,截止2019年年底,药品优惠额达2.0亿元。随着医联体加入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医院2019年7月起达到2 000万元采购量的返点红利3 %全部用于药品再降价,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红利。
2.4 实施医用耗材领域改革举措以为患者带来红利
规范高值耗材权限管理,将高值耗材管理由原来使用科室分散管理,由医院医学工程科集中管理,统一遴选、议价、采购、供应,并在手术室、介入科、内镜中心等设置专用库房,医学工程科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借鉴药品改革成功经验,对医用耗材进行资源整合,推行耗材购销“两票制”;带量采购、实现以“量”换“价”。根据医院耗材品种、属性、类别和用量等整合原有的150余家耗材供应商,遴选出25家质量好、信誉好,服务好、实力雄厚的供应商进行耗材配送。引入“三明模式”耗材采购平台,实现医用耗材最大降幅。如:医用干式激光胶片、邻苯二甲醛、脊柱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全膝系统、钴基合金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PTCA扩张导管,这些医用耗材从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共为患者节约成本4 010.61万元。
3 推进上联北京、下接牧户的医联体建设以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履行大型公立医院使命。2014年始,医院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依托医院优质资源,积极探索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医联体内分级诊疗的落地。组建起上联北京下接牧户的市县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形成了全域“医疗整合功能”,通过专家定期坐诊、技术传帮带、免费培训基层人才、赠送医疗设备、灌输先进管理理念等全方位一体化托管帮扶,让基层医疗水平逐步“高”起来,能够满足基础医疗服务需求,接得住大医院下转的康复病人,促进医联体内分级诊疗的实际落地。如磴口县医院、乌拉特后旗医院通过深度托管帮扶已全面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身。同时,针对基层医院专业影像诊断人员稀缺,特别是乡镇苏木卫生院断层严重的现状,2017年医院搭建起万里云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先后与乌拉特中旗、后旗、磴口、五原、杭后等7家旗县、民营医院建立影像诊断-会诊联盟,形成巴彦淖尔市医院--旗县医院--乡镇、苏木医院三级网络,实现医联体内医技力量的下沉共享。市医院充分发挥人才及技术优势,全年全天候保障及时、高质量完成基层患者的远程诊断和会诊,真正实现“拍片在基层,诊断在大医院”。在市医院医联体内,基层医院因设备或技术所限不能进行的检查,如MR、CT、病理等,患者可直接在市医院开单优先检查,结果再传回基层医院,甚至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上传自治区、国家一级诊断中心进行诊断,结果再传回基层医院,让老百姓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达到小病、慢病患者基层就近就医的目标,这是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最能够让百姓看得见的效果。
在国家全民健康战略的大背景下,医院将医疗扶贫、医疗护疆纳入医院改革发展规划之中,多次赴全市各旗县苏木嘎查卫生院走访调研,投入人力物力,力求让偏远基层群众与市民享受同等优质的医疗服务。2018年投入300余万元打造装备轻便、人员精专、便于流动的“小型医院”,根据基层群众需求组建专家诊疗团队,定期深入乌拉特中旗、后旗等偏远牧区、口岸、厂矿、乡镇苏木,行程近万公里。专家发扬乌兰牧骑精神,为边疆农牧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医疗保健、伤病救治、健康宣教等工作,把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送到最基层、最需要的老百姓身边。从2018年12月开始截止2020年6月出诊16趟次,巡诊患者1 600多人次。
4 重塑诊疗流程与改善就医环境以让医患沟通顺畅起来
“医改必须以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为核心”,这是我院的医改共识也是医改初心,医院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改善医疗服务全过程。
4.1 创新管理以重塑诊疗流程助推分级诊疗
改革没有一蹴而就,落实不会一步到位。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我院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调整完善。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顽强抗击,打赢了新冠疫情遭遇战,使得新冠疫情防御工作取得了举世曙目的成效。而当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注定了就医流程改变将成为医院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根据疫情防控“平战结合”、医院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大健康战略要求,医院调整发展思路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疾病管理为中心”转变,2020年4月启动第九大中心——疾病管理中心建设,建立以疾病管理责任医师为主导、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疾病与健康管理分级诊疗新体系,助推分级诊疗行稳致远。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风险,确保患者在院期间安全接受诊疗,实现疾病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医院创新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疫情常态化下的新的诊疗方式。
根据疫情防控需求,医院将预检分诊关口前移至门诊楼外,由各专科医护人员在楼外指定区域对患者进行流行病调查、登记、测温,发热患者专人陪同至发热门诊按照流程就诊,无发热症状及疫情高危地区流行病史的患者持通行条进入门诊楼,到相应科室疾病管理责任医师处就诊,错峰就诊减少院内流动时间。
取消挂号环节,实行门急诊住院一体化管理,由全院45个临床科室的主治医以上医生担任疾病管理责任医师,取代原医师助理坐诊门诊大厅,一站式完成挂号、登录信息、初级诊疗、诊间支付、推荐专家、收住院等就医环节,通过对门诊患者的评估筛查,轻症患者分流至二级或社区医疗机构,复诊患者检查开药及预约下次诊疗时间,无法确诊的疑难患者分诊给上级专家,需住院患者现场办理入院手续,胸痛等重症等患者直接绿色通道进入急危重症救治中心,门急诊患者得到有效分流,既符合新形势下疫情防控需求,又给群众就医带来更多便利,同时实现了院内的分级诊疗。同时,调整专家门诊号源和时间,改变了以往就诊患者不分轻重缓急、大病小病一起看的时间、资源浪费现象,科主任、专家围绕疾病管理调动全员参与,对本专业疾病人群从门、急诊诊疗—住院治疗—制定专属健康方案—出院观察—居家回访健康宣教—定期复诊进行全流程及终身管理,真正把治病和防病落实到医疗服务当中。
截至目前,运行4个月,门诊就诊量及就诊时间明显下降,2020年4月门诊量5.78万人次,同比减少9 055人次;2020年5月门诊量5.19万人次,同比减少1.78万人次。就诊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5分钟,降低至现在的20分钟以内,门诊重复挂号率大幅下降,排队等候时间等明显缩短,医患之间接诊沟通时间大幅度增加。疾病管理中心的建立将会在疫情防控期间及今后的常态化工作中,真正实现了首诊医师负责制、主诊组诊疗模式、专病专治诊疗、责任制护理四大核心制度。下一步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医联体规划中实现横向扩大纵向延伸的战略目标,即横向整合优秀人才资源加入平台,纵向延伸到巴彦淖尔市医院的上级医院,逐步实现“急重先行、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三级共管”的分级诊疗体系。
4.2 优化诊区设施布局以营造温馨就诊环境
走进我院门诊大厅,钢琴曲、绿植、沙发、共享轮椅、午睡盒子、咖啡馆、便利店、近邻宝、文印店等暖心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患者足不出院即可满足大部分的生活需求。门诊楼与住院楼500米的院街有爱心助力车往返,帮助运送行动不便的患者。
4.3 注重医学人文关怀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为满足患者需求,医院设立医用耗材超市,方便患者购买到优质价廉的常用医用耗材;为让手术患者家属安心,医院开展手术直播,手术全程对家属开放;关爱空腹检查的门诊患者,凭借缴费小票即可领取医院提供的免费爱心早餐;透析患者因不能脱机常延误午餐,医院提供免费午餐劵使患者可随时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仅此2项服务医院每年投入近30万元;针对就医患者多为农牧民,生活较为贫困的情况,医院设立“肿瘤中心爱心基金”,干部职工自愿认捐,3年累计认捐38.7万元,其中27万元精准扶助135位肿瘤患者;医院还设立了爱心衣屋、爱心书屋,发动院内及社会力量捐赠衣物、鞋、帽、书籍等日常用品,方便有需要的贫困患者免费随时取用,为就医群众营造人文康复的诊疗环境。
5 普及健康知识与实施全民健康管理以提高边疆群众健康素养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然而越是偏远落后地区,群众普遍缺乏生命认知、健康文化的润泽。常年酗酒、高脂饮食的习惯使得巴彦淖尔当地的少数民族成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为改变农牧民不良生活习惯,医院积极响应国家、自治区促进全民健康的号召,充分发挥医院“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管理,引导广大农牧民进入“治未病”的时代,从而降低居民医疗卫生经济负担。
5.1 赋能细节管理以打造健康诊疗环境
医院努力改善诊疗环境,在新区医院建设之初就将健康理念赋能于各个设计细节,建筑、照明、通风等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院区就诊标识系统规范醒目,有效指引、分流患者快速就医;开设戒烟门诊,戒烟医生对吸烟患者进行戒烟干预,医务人员带头禁烟,各科设有控烟监督员,不定时巡查确保室内场所全面无烟;门诊设置绿色健康小屋,配备先进的身高、体重、血压测量仪,供群众免费使用;康复医学中心设有2 000平米的康复训练厅,配备3 000万元一流康复设施;医院每年投入30万配置厕纸,保持厕所干净卫生;每个病区设置健康角,提供糖筛、脑卒中、高血压、结核病、艾滋病、健康生活、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戒烟等30余类健康宣教手册,供住院患者免费取阅;统一配备 80台净化饮水装置,开水24小时供应;每间病房提供免费陪护椅、24小时提供热水洗浴、冷暖空调;设置母婴室、爱心接送车,全方位满足老弱孕残及其他特殊人群的多种需求。医院花大力气在院内设置职工健身场所、餐厅、咖啡屋、超市等,满足医患健身、休闲之需。积极倡导垃圾分类管理,医疗废物标识清晰,收集、放置和转运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
5.2 进行多渠道健康宣教以提升群众健康素养
医护人员在患者就医过程中,会针对其吸烟、饮酒、营养、心理等主要生活方式与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提供改进健康、促进疾病康复的建议,并通过出院随访、病友微信群交流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后期康复指导;住院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开设的健康大课堂、“317护”手机软件平台、广播语音系统、健康教育手册等多途径获取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使他们出院后成为健康知识的宣传员。
成立孕妇学校、抗癌健康俱乐部、冠心病康复之家-支架人生俱乐部,成功开展肾友会、乳腺癌病友联谊会、糖友会等特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为病人和家属宣传各类疾病防治、康复知识、健康指导,让准妈妈们知晓孕妇保健和科学育儿知识。
多途径加大健康宣教力度,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网站、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倡导健康理念与强化知识传播;深化与当地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开设健康专版、《健康新主张》电视专题、《巴医说健康》电台专栏,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3年面向大众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教373期。
5.3 开展疾病回访以加强慢病管理
建立以六大处方为技术核心的疾病管理与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针对需要治疗的慢病患者,疾病管理责任医师开具药物、饮食、运动、心理、中医、睡眠六大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治疗;成立疾病管理回访中心,对出院的慢病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健康宣教、预约诊疗、复诊安排、基层转诊、健康指导等服务;充分利用医疗人才资源,组织医务人员宣讲队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和乡村牧区开展义诊、慢病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知识讲座,结合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相关疾病开展健康宣教和义诊活动,免费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每年受益人群达到10 000人次。
5.4 发展战略转型以启动“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医院”建设
为朝着全民健康目标前行和努力,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巴彦淖尔市医院顺应医改发展和人民所需,院领导班子适时作出医院发展战略转型的重大决策——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医院”。医院将依托疾病管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两大平台,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对具有重大疾病危险因素人群的院前、院中、院后的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完成摒弃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慢性疾病在中国“井喷”式爆发的艰巨任务。这是我院的新使命,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前提目标。
民健则家安,民兴则国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健康素质高低极其相关。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政策的落地生根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引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这个祖国正北方的边疆医院进入了一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政府负责让边疆人民富起来,医院负责让边疆人民健康地生活”,医院由药品器械价格下降、急危重症救治及时有效、疑难病症解决在家门口、帮扶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的形成等改革举措所延伸出的医保基金结余、老百姓“获得感”增强,对于提高当地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应急救援能力,使优质医疗资源互联互通、缩小区域间公共卫生服务不平衡以及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落地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到了一个重要节点和关键时刻,我院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既需要立足当前,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更要放眼长远,正视问题,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始终把改革作为破解体制机制难题的关键抓手,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的重要手段。未来,我院将继续按照健康中国战略、健康内蒙古战略,进一步把医疗卫生工作做好,力争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最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