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悲剧性内涵

2020-12-02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悲剧性舒伯特艺术歌曲

●王 杨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悲剧性内涵

●王 杨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陕西•西安,710054)

在舒伯特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表现内容多为死亡、流浪、孤独、失恋等悲剧性题材,这与历史悠久的西方悲剧文化、作曲家的生活环境、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舒伯特通过多种音乐要素手段,运用优美、朴实的音乐语言,塑造了一个个悲惨的音乐形象。从艺术歌曲中的悲剧因素美学来分析,以期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舒伯特;悲剧;基督教;艺术歌曲;悲剧精神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第一次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由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1]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悲剧性是音乐美的范畴,也是一种审美形态,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悲剧性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性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不是简单的生活中具体的悲剧性事件,而是具体事件的抽象化,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更加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具有悲剧性的音乐作品是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段来表现悲剧性的题材,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使人们在情感的感受中得到激励和启发,这就是音乐中所体现出悲剧性的表现意义。

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是第一位以艺术歌曲创作而著称于世的作曲家,享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不仅因为短短31年创作出600多首作品的数量之多,更因为他为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赋予了钢琴伴奏以音乐形象和诗意的内涵,甚至使音乐伴奏游离在歌曲之外也可以单独存在;使艺术歌曲和文学作品相结合,加强歌词语调的表现力,使歌词和朗诵更加接近;使艺术歌曲更加富于民族色彩和民族风味;在艺术歌曲中加入了戏剧性,一改之前德奥艺术歌曲以抒情性为主的音乐风格……为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纵观这600多首艺术歌曲,从音乐题材上看,所表现的内容有流浪、旅行、宗教、大自然、爱情、死亡等。在这些内容中不乏死亡、失恋、梦幻、孤独等悲情主义色彩。即使是看起来同悲情无关的题材,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作曲家将最终的结局也引向了悲剧。舒伯特用优美、朴实的音乐语言,塑造了一个个悲惨的音乐形象,本文意图将从艺术歌曲中的悲剧因素来分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一、艺术歌曲中的悲剧性溯源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悲剧性不是凭空出现的。西方文化中的“悲剧精神”由来已久,它贯穿于西方音乐的发展之中,舒伯特也难以逃脱悲剧精神的浸染。同时,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追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悲剧性的表现成因。

(一)西方音乐文化中的悲剧精神

1.古希腊时期的悲剧意识

古希腊是悲剧艺术萌发的起点。悲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颂歌。古希腊人认为,祭祀酒神可以获得庄稼的丰收和土地的肥沃。到了春天播种和秋天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进行歌颂酒神的仪式:一些穿着羊皮的衣服,装扮成半人半羊的人,在表演时围绕着神坛歌颂酒神。在祭神时,要用山羊做祭奠品,因此,悲剧的希腊文又被称之为“山羊之歌”。可以说悲剧最早的起源也是从歌唱中产生的。

2.基督教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基督教可谓是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不可缺少的助推器。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起源可追溯到格里高利圣咏。无论是基督教中的精神特质,还是宗教音乐中的音乐元素都深深浸染着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西方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是其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生来是有罪的,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赎罪、祈求上帝原谅的过程。正是在对生命的苦难和救赎中,满足人们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终极关怀。从耶稣基督死亡的命运来看,他的结局是悲剧的,但是通过他的悲剧使人得到了救赎。因此,基督教从死亡的角度来评估人的价值是充满着悲剧主义色彩的。

在接下来的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中,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直至20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悲剧精神始终贯穿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涌现出如《马太受难乐》《安魂弥撒》《圣母悼歌》等为数众多的经典宗教作品。

(二)创作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评价一部悲剧艺术作品的性质,必须把悲剧诗人(或悲剧作家)及其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具体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否则,就很难找到该作品形成和产生的真正原因。”[2](P4)舒伯特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其音乐作品中出现悲剧性的重要成因:

1.社会历史环境

舒伯特所处的时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第一次资产级革命失败,时处封建复辟时期,奥地利的人民经历了从受到法国革命精神的鼓舞到重新陷入战争和黑暗中的体验。当时的奥地利封建统治阶级推行的是文化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在这追求光明的道路上,人们是看不到出路和发展的。“人们在一片黑暗中撞来撞去,一路寻找目标。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总是找不到真理。”[3](P254)只能产生苦闷、不满、失落等情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为了摆脱生活的苦闷、寻找生活的额寄托,只能沉醉在自己的个人主观体验中,寄希望于大自然,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冷酷、内心的痛苦和对现实的无奈。也正在这样的历史时代,才赋予了舒伯特艺术歌曲更加深刻的内涵真实感。

2.个人成长历程

舒伯特的个人生活历程也可谓一波多折。他的一生都没能免除贫困的困扰,穷困潦倒的生活难免会让他的思想处于压抑、绝望、痛苦的状态之下。舒伯特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学习音乐。作为当时首批自由音乐家,在他的一生中,从没有过一个固定的职务,伴随而来的就是如影随形的贫困,只能依靠不稳定的音乐收入和朋友的资助生活。在18、19世纪的欧洲,只有创作一部成功的歌剧作品才能代表一个作曲家在音乐上的成就,很不幸的是,舒伯特创作了17部歌剧,全部以失败告终。“李斯特也曾指出他的艺术歌曲在歌词、旋律与伴奏的配合上完美无瑕,但是在歌剧方面却往往无法适当地表现出戏剧效果。”[4](P2)除了少数的几首歌曲外,其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热烈的欢迎,导致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物质上的穷困也致使他的爱情之路充满艰辛,同他所崇拜的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娶。即使在他周围的朋友都迈入婚姻的殿堂之后,他依然孑然一身。也许是因为后期身患重病,或者是对婚姻的恐惧,总之,他放弃了婚姻,将所有的经历都投入了音乐创作中。因此,在舒伯特的作品中虽然不乏对爱情主题的描绘,但多半也是无疾而终。由此可见,黑暗的社会环境和窘迫的个人成长环境促成了舒伯特用笔下的旋律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明的悲剧形象,其中不乏对自己心情和生活状况的写照。

二、艺术歌曲的悲剧性内涵

(一)音乐形象体现悲剧性

舒伯特创作的两部大型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歌曲套曲(song cycle)是指一组歌曲,由同一位诗人作词,由若干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相互关联的歌曲所组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是确定下来的一种固定的声乐形式。1916年,贝多芬根据诗人阿洛伊斯·耶特莱斯的6首诗创作的《致远方的爱人》被公认为是德国第一部声乐套曲。舒伯特的创作对于声乐套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部声乐套曲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也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悲剧精神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

《美丽的磨坊女》和大多数的歌曲套曲一样,也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自述形式,主要描写了“我”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因此具有自传体的性质。歌曲叙述了一位年轻的磨坊工人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小河指引他到小河边上的磨坊,他喜欢上了美丽的磨坊主女儿。但是这位美丽的姑娘却喜欢上了猎人,最终悲观失望的主人公只能跳到了小河中。主人公是一个富有朝气和幻想乐观的年轻人。乐曲的背景也是阳光明媚、生气盎然的。但是作曲家并没有让这个年轻的形象走向幸福,反而通过情节的发展和推动,让他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渊。这个人物形象是痛苦的,可是却没有不满和愤怒,也没有抗争,可以看到舒伯特对于自己的艰苦处境是束手无策的。《冬之旅》是舒伯特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根据缪勒的同名组诗写成。在这24首乐曲中,将悲剧色彩渲染到了极致。故事背景设置在了寒冬,万物一片萧条,心情也会变得阴郁,一个饱经沧桑的流浪者漫无目的地飘泊,即使出现的短暂的美好也是在回忆中。如果说在《美丽的磨坊女》中,舒伯特还对生活存有一丝丝幻想的话,那么在《冬之旅》中,舒伯特对于生活、爱情已经是彻彻底底地失望了。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只是相差了短短的四年,而作者的生命历程却从初夏跨越到了寒冬。

除了歌曲套曲,作曲家创作的其他艺术歌曲作品也体现出浓浓的悲剧意味。如《天鹅之歌》创作于1928年,这部作品不是声乐套曲,而是舒伯特去世后,出版商将他创作的歌曲结集成册。传说天鹅临死前会唱出最动听的歌,用来比喻作曲家的绝笔,所以就采用了天鹅作为结集的名字。其中第13首《幻影》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失去爱情和幸福的流浪者,孑然一身在深夜里游荡,只有月光陪伴着他。表现出主人公心灰意懒、孤独悲伤的心情,悲观色彩非常浓郁。《魔王》是舒伯特为男中音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选自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乐曲中的魔王采用威逼、利诱、暴力等手段直接导致了孩子的死亡,只剩下孩子的父亲独自悲痛。又如《鳟鱼》中被狡猾的渔夫欺骗而被钓出水面的鱼,面临悲哀的结局;《死神与少女》中死神的的形象;《野玫瑰》中被少年采摘的野玫瑰,只能在悲伤中叹息……

通过对部分艺术歌曲的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无论是阳光的少女、青年,还是历经沧桑的旅人,最终都避免不了悲惨的结局。甚至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也难逃被伤害的厄运。这些悲剧性形象的塑造,使人们欣赏过之后,心灵得到冲击,得到净化。对于此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样说:“悲剧提供了苦痛之中一个快乐的影子,使人感到愉快。悲愁之中的快感比那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加甜蜜。”[5](P54)

(二)音乐手段服务悲剧性

音乐艺术是人类自身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反映,是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而创造的,因此可以从音乐表现手段方面来把握音乐的美。如果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抽象的,那么音乐的表现手段则是具体的,且音乐要素总是为音乐表现而服务。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他运用了多种音乐表现手段来为悲剧性基调服务,在诸多的音乐表现因素中,旋律、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都是比较重要的表现手段。

1.旋律

旋律是由不同音高在时间中有序出现而构成的音乐形态。它既包含着音高因素的变化,也包括音长(节奏)与力度(节拍重音)的变化。[6](P78)音乐的旋律走向是欣赏者最容易捕捉到的情感体感,因此,作曲家大多将旋律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同时,旋律进行作为艺术歌曲的重要表现手段,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烘托故事氛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魔王》中,变现魔王诱惑孩子场景时,使用二度、三度的旋律进行,声音线条非常平和,富有诱惑力。旋律中出现的三连音,配以魔王的甜美假声,把魔王的虚情假意刻画得一览无余。后来魔王见诱惑不成,就撕下面具,威胁孩子,这时钢琴伴奏的旋律下降五度,音调连续下行大跳,刻画了魔王狰狞的面孔。孩子死亡了,悲剧的结局已成定局,此时出现了越来越低沉阴郁的音调,旋律平稳进行,像轻轻地吟唱又像简单地诉说,表现出了无奈的悲情色彩。

2.调式

调式是由构成音乐基本音列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结构特征。[6](P79)它是音乐表现出特征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包含的结构音程不同,所表现出的表情性倾向也不相同。概要来说,因大调式上方三度是大三度,主和弦也是大三度,所以色彩明亮,听起来雄壮、辉煌、灿烂。而小调上方三度是小三度,主和弦也是小三度,色彩黯淡,听起来哀婉、忧愁和伤感。舒伯特充分利用了小调式的情感倾向来渲染悲情气氛。如《美丽的磨坊女》中,套曲的前11首歌曲中,音乐的情绪是开朗轻松的流浪者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幸福的期待,是歌曲要表现的内容。所以乐曲多采用大调式,即使采用小调式,也通过快速的节奏以及快速转入同名大调来调节气氛。从第12首开始,悲剧色彩渐渐加重,乐曲多采用阴郁的小调式写成。又如《冬之旅》的第1首《晚安》是整首套曲的引子,充满了悲凉的色彩,旋律一开始就采用了连续下型十度的小调性音调,表现流浪者向这个温暖世界告别的无望心情。

3.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演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将钢琴伴奏的内在潜力充分挖掘,创造性地开拓了钢琴伴奏的功能。在这里,伴奏不仅仅是陪衬和烘托,还对塑造音乐形象、渲染歌曲意境、刻画人物心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赋予了钢琴伴奏塑造音乐形象的功能,使之和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相互关照、互动,相辅相成。如《美丽的磨坊女》中,钢琴伴奏奏的音符被作曲家赋予了磨工的好朋友“小河”的形象,当磨工的心情走向阴郁的时候,钢琴弹出的低沉旋律给主题在蒙上一层悲剧色彩,就像小河和磨工之间的直接对话,小河仿佛含着哭泣,音乐的色彩黯淡无光。又如《魔王》中,钢琴所弹奏出的马蹄声、风的呼啸声、更加渲染了阴森紧张的气氛和不安的恐惧心理,为故事的悲剧性情节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戏剧冲突强化悲剧性

戏剧性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戏剧性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情节表现和发展。剧烈的情感撞击,能够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反应,因次戏剧性的发展必须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是构成戏剧性的核心要素,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都可以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戏剧冲突并非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戏剧艺术中,同样也可以存在于音乐作品中。即作曲家可以通过音乐情绪的对比、人物心理的变化、戏剧化情节的展开来表现。舒伯特就善于利用矛盾冲突来表现更加深刻的悲剧性的内容,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矛盾冲突却是作曲家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

如《魔王》中,舒伯特运用了独特的音乐手段塑造了四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而每一个人物形象的情绪变化都经历了强烈的戏剧性对比:歌曲中的叙述者就从开始平静的旁白到最后无法挽回的悲剧性结局,中间穿插着危机的爆发、矛盾的冲突。《美丽的磨坊女》则可以堪称是一部记载青年爱情的音乐小说,主人公经历了从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到失败、绝望直至死亡的历程,是非常戏剧化的情节发展。人物内心也经历了欣喜、渴望、矛盾、嫉妒、忧伤、痛苦等多种情绪的变化。这些情感对比和音乐情绪的渲染就构成了音乐中的戏剧性。从表现内容上看,通过悲与喜矛盾冲突的对比、戏剧化的情节进行,并以一方失败的结局来体现。整体分析这600多首艺术歌曲,有基调压抑和阴郁的《魔王》《死神与少女》《冬之旅》,也有赞美自然和春天的《听听云雀》《小夜曲》《爱的使者》等。在套曲作品中,因为安排了戏剧性的故事发展,悲喜、希望和绝望对比更加强烈。《冬之旅》中,孤独的旅人在《晚安》中已经向温暖和希望告别,《春梦》却描绘出了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春天景象,即使只是梦境。接着《老艺人》再把旅人从梦境中拉回到残酷的现实,用暗喻的手法表现出主人公麻木的精神状态,暗示了其凄惨的人生结局。舒伯特就是在不断的肯定和否定、希望和失望之中创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最终的失败是悲剧性结局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带来心灵的震撼,使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并从悲剧中得到启发、警示和引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舒伯特艺术歌曲中充斥了大量的悲剧性因素,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首先,“人类的文化生活总是和有机生命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的。”[7]作曲家将对现实生活的特殊认识用音乐手段来表现,因此欣赏者在体验音乐时,还会获得近似于历史文献和民族特点等方面的资料,具有极高的认识和了解价值:歌曲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性体现了一个具有自由人格的作曲家与社会环境所产生的矛盾。其次,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即使充满了苦闷、孤独、彷徨等悲剧性因素,可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仍然渴望光明和幸福。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社会的认识赋予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深刻性和真实感。欣赏者在对作品中的死亡、孤独、流浪等悲剧性因素进行体验时,要从单纯的迷恋与感动中脱身,站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思考审视那些被“被摧毁,被磨灭”真正的价值,体验作品的意蕴,理解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增强社会良知和责任感,实现人性价值的超越。欣赏者可以从悲剧的审美关照和痛感体验中增强对人生中悲剧的认识,做好接受痛苦的心理准备,增强抵御痛苦的心理准备,提高战胜痛苦的信心和勇气。悲剧性的音乐作品总能拨动人的心弦,最终达到情感与认识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这就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悲剧性的美学价值和魅力所在。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英]佩基·伍德福特著;黄正乔译.舒伯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英]雪莱.诗辩[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6]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J609.1

A

1003-1499-(2020)02-0048-05

王杨(1982~),女,陕西省音乐家协会《音乐天地》编辑部编辑。

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音乐文化扶贫提升农村地区美育教育策略研究——以安康市汉区晏坝镇为例”(编号:2020Z404)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0-06-10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悲剧性舒伯特艺术歌曲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