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权威古典声乐赛事备赛横纵观

2020-12-02王彬入

歌唱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咏叹调艺术歌曲歌剧

李 姗、王彬入

21世纪以来,国际古典音乐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古典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歌者出现在国际声乐赛事的舞台上,并多次斩获大奖。声乐比赛以其高奖金和可直接获得国际歌剧演出合约的机会吸引着年轻歌者的目光,同时也引出了赛事含金量的问题。在众多所谓“国际”比赛中,到底哪些是真正具有一流国际地位的权威赛事?专业选手又应该如何准备这些赛事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300个国际声乐类比赛。根据比赛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以歌唱家名字命名的比赛,如多明戈、帕瓦罗蒂、玛利亚·卡拉斯等;第二类,以音乐家名字命名的比赛,如柴科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普契尼、威尔第等;第三类,以国家或城市名命名的比赛,如德国慕尼黑、法国里昂、日本静冈、荷兰斯-海尔托亨博斯等;第四类,以重要人物名字命名的比赛,如伊丽莎白皇后、宋雅皇后等;第五类,以歌剧作品或人物名字命名的比赛,如意大利“图兰朵”、日本“蝴蝶夫人”等。

1957年,“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又称日内瓦竞赛联盟)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组织,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称为音乐界的“奥委会”。但由于该组织的申请制度谈不上严苛,很多国际比赛都成为该联盟的“成员赛事”(Member Competitions)。因此,本文的写作笔者暂且以文化部认定的国际赛事为首要参考标准。根据《文化部2015—2017年国际艺术比赛获奖选手奖励办法》规定,对国际艺术赛事的奖励范围为:A类比赛的大奖,一、二、三、四等奖;B类比赛的大奖,一、二、三等奖;不包括任何形式的特别单项奖。该办法中提到的A、B两类赛事是国家文化部认定的权威性国际赛事,并以A类为最。并且,附有《文化部2015—2017年推荐国际艺术比赛》文件,A类赛事共22个,B类赛事共38个,举办方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波兰、荷兰等26个国家,涉及声乐、钢琴、其他乐器、作曲、指挥、舞蹈等多个专业。其中,包含“声乐”项目的赛事共19个,分别是A类赛事(依照文件顺序):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Belgium Concours Musical International Reine Elisabeth)、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 (ARD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Switzerland Concours de Geneve)、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Russia 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卡迪夫世界歌唱家比赛(BBC Cardiff Singer of the World Competition);B类赛事(依照文件顺序):莫扎特国际比赛(International Mozart Competition)、布达佩斯国际音乐比赛(Hungary Budapest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国际比赛(International Johann Sebastian Bach Competition)、科隆国际音乐比赛(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 Cologne)、隆-提博(玛格丽特·隆)国际音乐比赛(Concours Long-Thibaud-Crespin)、首尔国际音乐比赛(Seoul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罗伯特·舒曼国际钢琴及声乐比赛(International Robert Schumann Contest for Pianists and Singers)、玛丽亚·卡拉斯大奖赛(Greece Maria Callas Grand Prix)、舒伯特国际比赛(International Schubert Competition)、里昂国际室内乐比赛(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Musique de Chambre-Lyon)、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Internationaler Gesangswettbewerb Neue Stimmen)、宋雅皇后国际音乐比赛(Norway The Queen Sonj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斯-海尔托亨博斯国际声乐比赛(International Vocal Competition's-Hertogenbosch)、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China International Vocal Competition-Ningbo)。

从上述比赛的命名中可见,部分赛事是针对声乐项目的专门赛事,如卡迪夫世界歌唱家比赛、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部分赛事是囊括多个比赛项目的综合性赛事,如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等。其中,声乐专项的比赛往往在声乐界更具关注度。项目较多的综合性赛事因为其比赛项目多样,并且每年举办的类别不定,所以在是否备赛、如何备赛和业内持续关注度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A类比赛中的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均包括26个比赛项目,其举办声乐比赛的最近时间分别是2018年和2016年,目前暂没有新一轮声乐赛事的举办通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的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中,雷明杰荣获声乐组第三名,成为该赛事声乐组近20年来获奖的唯一中国选手。

此外,赛制上体现出的难度与赛事的权威性是直接关联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肖邦音乐大赛是世界最权威的三大古典音乐赛事,前两者都包含声乐比赛。比赛曲目准备的难度、演唱时长、评委组成等各方面因素都彰显着比赛的分量,虽然每四年才轮到一次声乐比赛,但却是当之无愧的国际顶尖声乐比赛。我国选手王传越、李鳌分别在这两个比赛中拿下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

依据文化部的A、B类赛事名单,并综合比赛的国际关注度、举办频次、难度等诸多因素,笔者将在本文主要讨论A类赛事中的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 、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卡迪夫世界歌唱家比赛,以及B类赛事中的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宋雅皇后国际音乐比赛。这五个比赛均为国际声乐届的顶尖赛事,具有极高的话题度和关注度,且近年来,我国陆续有青年歌唱家在比赛中斩获大奖,以此为更多专业选手备赛、参赛开辟道路,提供借鉴经验。

这些国际顶尖声乐赛事的隐性备赛过程是长线的、艰难的,也是与声乐学习的长征之路交织的。时间轴上,必须首先了解赛制,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曲目积累、能力发展、舞台历练等。这些过程都无法以确切的时长来规定,而是将成为歌唱者专业发展的常态化任务。因此,无论处在声乐学习的哪个阶段,了解这些赛事都不谓之早。通过对赛情的研读,来加深声乐学习者对专业能力、国际水准、作品储备等方面的认知,也具有一定价值。

一、赛情研读

对于比赛的了解应当是细致的、立体的。赛制、曲目要求、评委组成、历届比赛视频等都是需要熟知的重要内容。本文选择的五个比赛基本都遵循视频预选、现场预赛、半决赛、决赛的四个流程;视频须为提交期一年内录制,现场比赛前两轮大多以钢琴伴奏,决赛与乐队合作,每一轮比赛入围的人数各有不同。对选手年龄的要求大约是18—32岁,具体会在报名要求中有明确的日期规定。比赛评审标准大致有音质、技术性、音乐性、艺术性等方面,但它们在奖项设置、男女是否分组、咏叹调与艺术歌曲是否分组的问题上都不尽相同,曲目要求和时间限制也有明显区别,以下将分别说明。

(一)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

概要:1988年首次举办声乐比赛,后以四年为周期举办。

比赛时间:2023年5月14—27日。

比赛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年龄要求:18—32岁。

比赛环节:视频预选,现场公开赛三轮。

奖项设置:一至六等奖各一名,六名决赛入围优秀奖,12名半决赛入围优秀奖。

评审团:17人。

曲目要求(2023年曲目要求将于2022年公布,以下为2018年要求):

1. 视频预选:三首作品,至少两种语言,至少有一首莫扎特的咏叹调,至少有一首歌剧咏叹调。预选演唱的作品可在公开赛中演唱。

2. 现场预赛,人数不定,演唱时长10分钟以内,自选作品两首(歌剧咏叹调、清唱剧咏叹调或艺术歌曲),不同时代、风格、语言,钢琴伴奏。

3. 半决赛,24人,演唱时长20分钟以内,自选曲目两套,不得与第一轮重复,同一位作曲家的曲目不得超过两首,两套曲目中可以有不超过10分钟的共同曲目,钢琴伴奏。评委选择一套曲目让选手演唱。

4. 决赛,12人,演唱时长20分钟以内,自选曲目3—6首,不得与半决赛曲目相同,同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不得超过两首 。

根据2018年的赛制,该比赛的难度首先体现在曲目量上。由于半决赛要求选手准备两套曲目供评委选择,全程大约需要准备18—20首作品。其次是演唱时长,半决赛和决赛都需要完整演唱20分钟,在保证曲目难度的情况下,这需要相当大的体力储备。2018年拿下该比赛第三名的中国选手李鳌曾指出,这是他参加过的最难唱的比赛,而他此前已经早早斩获多明戈国际声乐大赛的一等奖了。

其实,相较于2011年的赛制,2018年的赛制在时长要求上已经是为选手减负了。2011年,三轮公开赛的时长要求分别是15分钟、30分钟、30分钟,2018年的每一轮都有所减少。在半决赛中,选手还被要求演唱一首5分钟以内的、尚未发表的新作品,该作品在选手确定被邀请后,由组委会发送。

该比赛在选手演唱的张力和戏剧性上有极高的要求,比赛曲目之间须有很大对比度,并且演唱须一气呵成,中间几乎没有休息的空隙,最大限度地考验选手在短时间内准确切换不同演唱风格的能力,每一轮现场比赛都仿佛一场惊险的极限冲浪。可以见得,该比赛的难度和分量都确实称得上“具有最高水平的古典音乐歌手通向职业演唱生涯的国际舞台”。

(二)柴科夫斯基大赛

概要:1966年首次举办声乐比赛,后以四年为周期举办。

比赛时间:2019年6月18—27日(下届待定)。

比赛地点:俄罗斯圣彼得堡。

年龄要求:18—32岁。

比赛环节:视频预选,现场公开赛三轮。

奖项设置:男女分组,各取前4名。

评审团:12人。

曲目要求:

1. 视频预选,演唱时长30分钟以内。三首作品,包括柴科夫斯基的任意一首歌曲或浪漫曲,其他咏叹调两首。

2. 决赛第一轮,40人,演唱时长20分钟以内,自选曲目三首,包括:(1)一首歌剧、康塔塔或清唱剧中的咏叹调,由巴赫、珀塞尔、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家之一创作;(2)一首歌剧咏叹调,由韦伯、罗西尼、贝里尼、格林卡、瓦格纳、威尔第、古诺、斯梅塔纳、鲍罗丁、圣-桑、德利布、比才、穆索尔斯基、德沃夏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莱昂卡瓦洛、普契尼、马斯卡尼、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之一创作;(3)一首由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浪漫曲。

3.决赛第二轮,20人,演唱时长35分钟以内,自选曲目五首,包括:(1)一首由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浪漫曲;(2)一首浪漫曲或歌曲,由舒伯特、舒曼、格林卡、巴拉克列夫、达尔戈梅斯基、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贝多芬、勃拉姆斯、格里格、门德尔松、德沃夏克、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马勒、沃尔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之一创作;(3)一首民歌(最好是选手本国作品);(4)一首咏叹调;(5)一首1950年后创作的歌剧、康塔塔或清唱剧中的咏叹调。

4. 总决赛,8人,演唱时长30分钟以内,自选曲目两首,包括:(1)一首柴科夫斯基歌剧中的咏叹调或他的《莫斯科》康塔塔中的选段,花腔女高音须演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歌剧中的咏叹调;(2)一首歌剧咏叹调。

在曲目要求上,“柴赛”是最具针对性的比赛。除参赛者每一轮都必须演唱至少一首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外,对其他作品的风格、时期也有相应规定,这是为了考验选手对不同时期作品的把握。而在演唱时长上,“柴赛”在决赛前两轮的现场演唱中要求最高,选手无须准备曲目单供评委挑选,在曲目量上可以有所缩减,但每一首就更需要仔细斟酌。通常,“柴赛”选手选择的每一首曲目的时长都相对更长。总决赛中,每位选手只演唱两首作品,但时长最长达到了30分钟,所以很多选手都选择了包含较重分量宣叙调的咏叹调,以最大限度展示个人演唱实力。选手可以更完整地投入到一个歌剧片段中,呈现剧情发展与人物心理的起承转合,从而更充分地展现对歌剧角色的塑造。

此外,攻克俄语是这项大赛的准入门槛。大量本土作战的俄罗斯选手显然有着天然优势,使得该比赛的整体审美风格裹挟着浓郁的俄罗斯“美声”传统色彩,涌现了大量音色雄壮、声音穿透力出众的歌者。如果说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更侧重的是对比度带来的刺激感,那么“柴赛”就是需要稳扎稳打的拉锯战、一场步步谨慎的徒手攀岩。

(三)卡迪夫世界歌唱家比赛

概要:始于1983年,每两年举办。

比赛时间:2020年10—12月(世界各地选拔),2021年6月12—19日(复赛)。

比赛地点:英国卡迪夫。

年龄要求:18—33岁(1988年6月20日—2003年6月11日之间出生)。

比赛环节:视频预选,各地现场预选赛,半决赛,决赛。

奖项设置:卡迪夫大奖一名,艺术歌曲奖一名,观众人气奖一名。

评审团:九人。

曲目要求:

1. 视频预选,三首作品,至少两种语言,至少有一首是莫扎特的咏叹调,至少有一首是歌剧咏叹调。预选演唱的作品可在公开赛中演唱。

2. 现场预选,45人,歌剧或清唱剧的咏叹调(至少有一首与最初提交的作品不同),两首艺术歌曲(不参加艺术歌曲组可不唱)。

3. 复赛,20人,演唱时长14—18分钟。普通组,自选曲目及顺序,乐队伴奏。组委会将选手分为四组、四场比赛,每场晋级一人,最后组委会在其余16人中再选择一位晋级。艺术歌曲组,选手自选曲目,其中至少一首为主要作曲家的作品,按组委会指定顺序演唱,钢琴伴奏;组委会将选手分为四组、四场比赛,比赛结果会直接统一决定五位晋级选手。

4. 决赛,5人,演唱时长14—18分钟(普通组)、16—20分钟(艺术歌曲组),自选曲目两首,可以重复上一轮的部分曲目,但必须至少包括一首新曲目。

卡迪夫世界歌唱家比赛是B类比赛中关注度最高的赛事之一,它“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奖项设置也成为热议焦点。另外,该比赛没有申请费。一定程度上,上述B类的三项赛事更具观赏性,它们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进行,与观众有更多互动。“卡迪夫”的直播中会插入音乐家的评论和选手采访片段,隐去了严肃的学术氛围,用更生动的方式呈现了一场音乐盛典。

虽然从奖项设置上看,比赛分为“艺术歌曲组”和“普通组”,但实际这并不是两组各行其事的选手。入围复赛的20位选手同台竞技,一般没有放弃艺术歌曲奖的选手,也不会只参加艺术歌曲组的比赛。从复赛开始,每位选手分别参加普通组和艺术歌曲组的两场比赛,角逐五个决赛名额。

卡迪夫世界歌唱家比赛的曲目要求可以说是本文所提及的比赛中最宽松的,主要是对时长进行了限制,对曲目类别和数量未做具体要求。也正是这样“自由”的环境,让“卡迪夫”中的选手体现出更多的个人“底色”。相较而言,选手在选曲上虽然也会兼顾风格和不同能力的展现,但更明显的是一种统一的、独特的气质,或是抒情、或是浓厚、或是轻盈,等等。当然,因为有普通组和艺术歌曲组,选手一般会选择歌剧作品作为普通组比赛曲目,决赛通常演唱两首作品。在体力消耗上,决赛虽然依然要求选手一次性演唱,但曲目之间有短暂的上下场间歇时间,可以让选手稍微得到情绪的缓冲和休息。

(四)宋雅皇后音乐比赛

概要:始于1988年,每两年举办。

比赛时间:2021年8月13—20日。

比赛地点:挪威奥斯陆。

年龄要求:32岁以下(1989年1月后出生)。

比赛环节:视频预选,现场第一轮,半决赛,决赛。

奖项设置: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决赛入围奖三名。

评审团:七人。

曲目要求:

选手提供包括10首作品的曲目单,至少三种语言。其中,歌剧/清唱剧的咏叹调六首(可包含两首清唱剧/宗教作品),涵盖至少两个不同时期/流派和两种语言;艺术歌曲四首。大赛鼓励选手的曲目单中包含挪威艺术歌曲。

1. 视频预选,演唱时长10分钟以内,两首风格不同的歌剧作品,可以在后续比赛中重复演唱。

2. 现场第一轮,40人,演唱时长12分钟以内,一首歌剧/清唱剧咏叹调,一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3. 半决赛,12人,演唱时长20分钟以内,自选曲目单中的四首作品,包括歌剧/清唱剧咏叹调一至两首,艺术歌曲或抒情歌曲两至三首,钢琴伴奏。

4. 决赛,六人,评委从选手提交的曲目单中指定一首(可能会重复),并从大赛二重唱曲目单中指定一首。

同样是两年一届,该比赛的流程很常规。但在首轮晋级选拔中,合作的歌剧公司和青年艺术家项目最多可提名12名候选人,这些候选人将直接进入第一轮比赛。每一位选手将有一段视频短片介绍呈现在决赛出场之前,为比赛增添不少人情味,也让观众和评委更鲜活地认识每一位决赛选手。

与“卡迪夫”相比,该比赛在曲目的规定上更为具体,半决赛的演唱时长和体力要求二者是基本相当的。它的亮点在于决赛的二重唱环节,决赛入围选手将被两两分组,演唱大赛指定的二重唱曲目。这个环节既为比赛的观赏性增色不少,也为年轻的歌者们提供了更深入的合作机会,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这场惊喜的比赛之旅。当然,选手们的曲目量和快速应变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考察。面对比赛的压力、全新的搭档和短时间内分配的曲目,要迅速调整并进入状态。决赛中,选手的独唱曲目和二重唱曲目将在比赛的上、下半场分开进行。因此,选手实际上可以集中精力将一首作品的演唱完成到最好,而下半场的重唱,就更像是一场切磋、合作的歌剧盛宴了。

(五)德国新声音国际比赛

概要:始于1987年,每两年举办。

比赛时间:2021年10月3—9日。

比赛地点:德国居特斯洛。

年龄要求:女性,28岁以下(1992年10月10日后出生);男性,30岁以下(1990年10月10日后出生)。

比赛环节:现场预选,半决赛,决赛。

奖项设置:男女分组,各取前三名;观众人气奖(根据半决赛观众投票结果评选)。

评审团:10人。

曲目要求:

选手从比赛规定曲目库中选择五首作品:三首作品须至少涵盖以下三个不同时期的咏叹调:(1)1600—1750年;(2)1750—1830年;(3)1830年至20世纪初;(4)20世纪。另,准备两首不同歌剧的咏叹调,其中一首可以从轻歌剧中选择。

1. 各地预选:演唱一到两首咏叹调,第二首由评委决定。

2. 公开赛第一轮,42人,最多可演唱三首作品。第一首选手自选,其余由评委决定。

3. 半决赛,18人,演唱时长20分钟以内,由评审团从选手提交的曲目单中选择一首咏叹调进行演唱。

4. 决赛,10人,由评审团从选手提交的曲目单中选择两首咏叹调进行演唱。

作为年轻歌者的最大舞台,“德国新声音”最大的特点就在“新”,考虑到男、女性声音发展的成熟机制不同,分别划分年龄要求、分别评比奖项。即将到来的2021年新一届比赛,报名选手已必须是“90后”。同时,根据大赛评审要求,明确指出:在同等情况下,年龄和发展潜力是晋级最后一轮的决定性标准。

该比赛设有详细的曲目库,选手在报名界面填写曲目时,只能按照时期要求,选择曲目库中的作品。这是一个为年轻人提供展示平台、踏入国际职业舞台的“黄金通道”,因而直接限定选手全部以咏叹调参赛,五首的曲目量是相对而言最少的,更加简单直接。

比赛的半决赛和决赛都是由评委团选择选手的演唱曲目,并由乐队伴奏。无论是半决赛的一首作品还是决赛的两首作品,都不是一场考验体力的拉锯战,而更需要歌者“一招制胜”的惊艳绽放。

二、曲目积累与选择

在符合大赛关于演唱时长、曲目类型、时期等要求的前提下,曲目的积累和选择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考虑,笔者提供的思路是:单项选择、多项组合、顺序排列三个步骤。

(一)单项选择

在专业学习的若干年中,每位歌者都会建立起个人的曲目库,且实时更新着库存内容。所有学习过、演唱过的曲目都可以归入个人曲目库中,但要从中选择比赛适用的曲目,则需要审慎考虑。歌者可以通过内容、难度、完成度三大指标,依次评估曲目库中的作品。

1. 内容

首先,根据作品的体裁、语言、风格流派、时期,检查自己是否覆盖了比赛要求。虽然各项比赛具体要求不一,但整体而言,语言上至少覆盖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三种,一般也应学习俄语,这是“柴赛”的第一门槛。其他,如捷克语、挪威语等小语种则根据个人作品需要来安排。时期与风格方面可以参照德国新声音比赛的四个时期划分和规定曲目列表。这份列表(2019年比赛)依次将女高音、女中音、假声男高音、男高音、男中低音五个声部的歌剧咏叹调按照时期顺序排列,囊括61位作曲家的162部歌剧、共计492首作品,是歌剧作品选曲的一项权威参考指南①。

艺术歌曲的准备同样可以参考上述时期的划分,但具体风格流派要根据作曲家的具体情况而定。“卡迪夫”2021比赛章程中提供了一份艺术歌曲作曲家名单可作为参考,包括巴伯、巴托克、贝多芬、贝里尼、贝尔格、柏辽兹、比才、鲍罗丁、勃拉姆斯、布里顿、坎皮恩、肖邦、科普兰、德彪西、德里乌斯、多尼采蒂、多芬、道兰德、迪帕克、德沃夏克、法里雅、福雷、芬齐、希纳斯特拉、格拉祖诺夫、格林卡、古诺、格拉纳多斯、格里格、格尼、哈恩、海顿、爱尔兰、艾甫斯、柯达伊、康果尔德、李斯特、罗意威、马勒、马斯涅、门德尔松、梅西安、莫扎特、穆索尔斯基、尼尔森、帕里、庞基耶利、普朗克、普罗科菲耶夫、珀塞尔、奎尔特、拉赫玛尼诺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罗德里戈、罗丽、罗西尼、圣-桑、萨蒂、勋伯格、舒伯特、舒曼、肖斯塔科维奇、西贝柳斯、斯丹哈莫、斯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柴科夫斯基、蒂皮特、托斯蒂、图里纳、沃恩·威廉姆斯、威尔第、维拉·罗博斯、沃洛克、沃尔夫。

当然,该比赛章程也指出,选手可以选择的艺术歌曲作品应包含但不限于此名单,如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需要与组委会联系确认。此外,宋雅皇后音乐比赛也提供了一份挪威歌曲列表,可作为个人曲目库扩充的选择。

2. 难度

难度系数的标记也非常必要,这是之后曲目排列组合的重要基础。在衡量难度系数时,要将作品本身的难度与个人的实际演唱情况紧密结合,作品的戏剧性程度、音域、技巧难度、音乐表现难度、艺术性等都是应当考虑到的。同时,每位歌唱者在声音技术上都有不同的习惯和弱点,因而对同一作品演唱难度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歌唱者的咬字习惯、声乐学习经历、体力、性格等个人情况也都将直接影响作品完成的耗力指数。因此,难度系数的划分并无可以一概而论的标准。笔者建议在做难度系数标记时,将具体的难点以关键词的形式简单记录,方便实现对作品的个性评估。

3. 完成度

完成度的分类是与歌者特质联系最紧密的一项。这里的完成度偏向的不是“能否完成”的难度问题,而是“完成得怎么样”的质量问题。如同歌者的性格一样,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特质。声部划分只是最粗略的一层分类,歌剧作品在这方面会有更明显的标签,因为人物性格在整部歌剧中是完整的、丰满的,当其与歌者的“声音性格”搭配时,适合与否的感知就会浮出水面。比如,缪塞塔的张扬与咪咪的温柔是有绝对不同的音色定位的,同样,美丽的茶花女、燕子和朱丽叶也必然有不同的高贵和悲情。这些融于角色身份背景的特质终将体现在歌曲演唱中。

而对于艺术歌曲,这层特质或许更隐蔽些,需要对诗歌内容和作曲家的风格有准确的把握。比如,德彪西的光影与柏辽兹的色彩是不同层面的,普契尼的连绵与李斯特的线条也是不同质地的。这里,歌者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客观、全面地探寻个人声音的“底色”,追溯作曲家作品的“本色”。总会有一些作品完成起来是费力不讨好的,而一些作品则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寻觅这样的契合,就是一场智慧与时间的考验。

(二)多项组合

单项选择的标签整理完毕之后,就将进入组合的环节。无论是哪项比赛,都不是一曲定输赢。赛制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就是要考察选手的熟练掌握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以及歌唱的耐力。从赛制解读中可见,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在这一点上的考察是最严苛的,而其他比赛也至少涉及三到五首作品的组合问题,其中“宋雅皇后”和“新声音”涉及“歌单”提交、评委选择的情况。

曲目的组合与“木桶效应”的原理是恰恰相反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需要有所“短”有所“长”,而不是追求一种平均。听觉感受的形容在这里有些抽象,可以转换到视觉效果,从组合的饱和度、对比度和分辨率三个方面来考虑。

1. 饱和度

想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普遍的思路首先是从演唱的难度系数上体现歌者的能力。这时,我们标记的个人难度系数和难度关键词就是最好的参照。若以五星制评分,所选的每首曲目至少在三星以上,保证演唱呈现的画面感是鲜亮的、有震撼力的。但是,不能每一首曲目都选择最高指数,否则一定会影响完成效果。每一首曲目的色泽都应该尽量光泽无瑕,因为赛场中并不存在以“瑕”掩“瑜”,而只有残酷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如果是组合四首曲目,星级指数分布为三星、四星、四星、五星,是较为合理的。如果组合的曲目比较少,那么单位时间内的体力消耗量则可以增大,难度系数也可以选择更大的。当然,每位选手的耐受力是不同的,先要摸清自己的极限,再减去一些临场发挥的失误和紧张成分,选择边界线以内的组合总量。

挑选难度关键词不同的作品,也能有效提高整体饱和度,并保存体力。比如,花腔炫技、乐句线条、情感爆发、内敛控制等不同侧重点的曲目都有选择,让画面的色源齐全,既能让评委看到歌者的全能性,也能让歌者在不同的技巧运用中循环休息,减少因疲劳造成失误的可能性。

2. 对比度

即使是曲目要求最宽泛的“卡迪夫大赛”,也明确指出要选择不同风格、流派和语言的作品,更毋宁谈要求严明的“柴赛”了。根据曲目内容的标签,将时期、风格、语言有机组合,在能力限度内,尽量广泛地覆盖到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对比度的同时,一定不能突破完成度的边界。所有的对比色彩要建立在统一与和谐的原则之上,不能脱离“画布”,即个人声音的“底色”。

针对比赛的不同,这个对比度的区间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包括中国歌唱家李鳌在内的2019年三位“伊丽莎白”决赛获奖选手的曲目选择都有很高的对比度,其中第二名法国女中音伊娃·扎伊希克(Eva Zaïcik)的曲目对比度略低一些。而2019年“卡迪夫”决赛中的五名选手,曲目对比度就小很多,因为决赛只演唱两首作品,无论是“卡迪夫奖”获得者乌克兰的安德烈·凯马赫(Andrei Kymach)的宽广浓厚,还是“艺术歌曲奖”获得者雷明杰的抒情动人,以及韩国女高音李秀妍(Sooyeon Lee)的花腔技巧,都以更鲜明的个人标签让人印象深刻。

3. 分辨率

细腻,是一个老生常谈却依然易被忽略的问题。用分辨率来形容,尤其贴切。分辨率指的是单位尺寸内能容纳的像素量,换而言之,就是演唱的“单位声音”中,能容纳的信息量、能体现的艺术性。顶尖声乐赛事中,没有哪一个是纯粹拼声音条件的。众多比赛中,音质和技巧都只是评分标准的部分内容,而标准中所指的音质和技巧,也是需要在细腻的作品处理中体现的。

有一些作品出于情感爆发的需要,或是气氛渲染的必要,并不是体现演唱分辨率的最佳选择。在保留这种作品的同时,一定要确保至少有一首能体现细腻功底的作品。如果一整幅画都是挥毫泼墨,评委则无从判断分辨率的高低。这时,只需要出现一小部分精细的工笔,分辨率立刻突显。前文谈到了用饱和度和对比度来提高选手展示的冲击力,因此这种集中体现细腻的曲目不要多,但也不可缺漏。

(三)排列顺序

当赛制是选手提供曲目单并由评委选择曲目时,排列顺序的步骤就可以自动省略。但大多数情况是,需要一气呵成的曲目越多,自主排列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样的曲目,演唱的顺序不同,对选手演唱的质量、体力的消耗、评委的感受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尤以对选手演唱质量和评委的影响最大。但顺序的处理,实际是最没有规律和标准答案的,也是最需要自我了解和实践检验的。曲目的对比度越大,顺序的影响则越明显,笔者再次以“2018伊丽莎白比赛”中三位获奖选手的曲目排列为例,提供三种参考模式。

1. 中温式

该届冠军—德国男中音塞缪尔·哈塞尔霍恩(Samuel Hasselhorn)在决赛中演唱的四首曲目依次是马勒歌曲集《少年的号角》(Des Knaben Wunderhorn)第四首《谁创作了这首歌谣?》(Wer hat dies Liedlein erdacht?,1分55秒)、第十首《当美妙的号角响起》(Wo die schönen Trompeten blasen,6分15秒)、门德尔松的清唱剧《以利亚》(Erias)选段《这已足够》(Es ist genug)、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选段《啊,我快死了》(Ah, je meurs)。

塞缪尔·哈塞尔霍恩总共选择了两首艺术歌曲,两首歌剧或清唱剧作品,并把艺术歌曲集中放在了前面。第一首《谁创作了这首歌谣?》,比较短小,不到两分钟,但节奏轻快,包含不少上下跑动的乐句,对于男中音而言,是很能展现声音技术功底的作品。用这首作品开场,听觉感受上鲜亮、明朗,对哈塞尔霍恩来说也是一种自我振奋的方式,迅速活动肌群。这也是哈塞尔霍恩惯用的开场方式。在半决赛时,他首先演唱的曲目—舒曼《跟我一起逃走》(Entflieh mit mir),也是类似的类型,节奏轻快、时长在两分钟以内。在这样音乐动感较强而时长短的曲目中,歌手的体力消耗较少,演唱状态也得到了积极的调动。这样的作品尽管风格有令人振奋之感,但分量并不重,笔者将它归为中温式的热身法,热身后再一步步攀登至最后的高潮结束。

第二首《当美妙的号角响起》,时长明显加长,速度也慢了下来。这首作品的音区跨度不太大,是稳健型的作品。伴随着艺术歌曲的画面感与诗意,哈塞尔霍恩从容地演唱着中等长度的乐句,讲述作品中少年与少女纯洁、温馨的小甜蜜。歌曲的后半部分音乐更加舒展,能体现更多抒情魅力,但总体仍然是宁静的,没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六分钟的时间内,哈塞尔霍恩得到了休息缓冲,同时也积蓄气力,准备逐步向高潮曲目推进。

第三首(4分30秒)是门德尔松的清唱剧选段,也开始于中速,能与第二首衔接,但乐句构成明显紧密一些,并且在开始约一分半钟后,音乐情绪上开始激化,逐步发展紧促,戏剧化冲突渐渐展现。当然,这首作品的冲突部分时长并不太长,激烈程度尚属中等,是为最后一首曲目爆发做铺垫。

第四首《啊,我快死了》(3分05秒)是典型的深情路线。唐·卡洛的这个唱段在情绪上很复杂,有爱而不得的痛苦,有难以抑制的思恋,有无奈纠结的挣扎,却唯独没有宣泄于外的咆哮,而是在对爱人无尽的想象中缄默于心。这首咏叹调的旋律极其动人,加上法语本身吟诵的连贯,是绝佳的“必杀招”。哈塞尔霍恩在演唱的音乐性、戏剧性上都做得饱满和细腻,将自己的决赛表现推到了制高点。

2. 慢热式

前文提到,该届亚军法国女高音伊娃·扎伊希克的曲目之间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大的反差,这与她温暖的音色、温柔的气质是必然相关的。在整体偏柔和的基础上,扎伊希克在决赛时的曲目策略略偏向中温式,第一首,选自比才《卡门》中的咏叹调《塞维利亚的老城墙边》(Pres des remparts de Seville)是四首作品中气氛最活跃的一首,也是广受观众喜爱的作品,提振精神。而她在半决赛时的表现则是典型的慢热式了。

半决赛时,扎伊希克演唱了六首曲目,基本按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间差分布,依次是德彪西的套曲《比利第斯之歌》第二首《发辫》(La chevelure)、柴科夫斯基《黑桃皇后》中的咏叹调《是的,我想起了……我亲爱的朋友们》(Da, vspomnila...Podrougui milye) 、维瓦尔第歌剧《阿尔吉波》中的选段《如果闪电还不够快》(Se lento ancora il fulmine) 、马勒套曲《亡儿之歌》第四首《我经常认为他们只是出去了》(Oft denk'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古诺《浮士德》中的选段《把你的悲伤嵌入我的灵魂里》(Versez vos chagrins dans mon âme)、贝里奥民歌《阿塞拜疆情歌》(Azerbaïjan love song)。由于半决赛的演唱时长和曲目量更长、更大,选择慢热式更有利于体力的保存,从而保证每一首作品演唱的质量。

前两首作品的基调都是缓和的,德彪西的作品乐句相对更短一些;而在风格上,柴科夫斯基的咏叹调比法国艺术歌曲的浪漫、朦胧更浓厚。两首作品略有递进,总时长约八分钟,徐徐而入。第三首,从“浪漫”跳跃到“巴洛克”,维瓦尔第的歌剧咏叹调的热情和花腔跑动促成了这次高潮,整首作品大约持续四分钟。马勒的《亡儿之歌》选曲再次回归平缓,但情绪更沉重了。经历了“维瓦尔第式的跑动”,选手的身体在这个时候必然需要一定的休息,但时至中段,热烈之后也不宜陡转至分量太轻的作品。马勒的这首作品在情绪上能有效承接,而乐句却没有因此而太拖沓,使得扎伊希克得以用情绪的铺垫来缓冲肌肉的劳累,三分半钟左右的时长也比较适中。第五首,《浮士德》的选段是情绪的过渡,贝尔西的这个唱段虽然也暗含淡淡的忧郁,但更多的是对爱情、爱人不求回报的深情付出,柔美深情的旋律在同样平缓的情绪中将氛围从悲伤中带回美好。因此,第六首活跃的民歌出现时,并不突兀。相比于维瓦尔第,这首民歌的高潮体现在更生动、可爱的乐感上。六首曲目的大组合进行到最后,体力多少会有些疲乏。一方面不能高起低落,另一方面不能在结尾处体力透支,那么这首带动气氛的民歌就选得恰到好处。

3. 快热式

该届季军我国低男中音李鳌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夸张的戏剧性与对比度,尤其在决赛中的曲目,可以说是三位获奖选手中爆发力最强的。李鳌决赛的四首曲目依次是比才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的选段《当爱的火焰》(Quand la flamme de l'amour)、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选段《对我命运的医生而言》(A un dottor della mia sorte)、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的选段《破旧的外套》(Vecchia zimarra senti)、拉赫玛尼诺夫歌剧《阿莱科》的选段《你多么温柔地向我鞠躬》(Kak niezhno preklonias ko mnie)。四首作品全部是歌剧咏叹调!

第一首,在情感上就与轻快的中温式形成明显的反差。比才笔下的拉尔夫此时正陷入失恋的痛苦和酒精的疯狂中,需要很高的投入度,酝酿并拿捏好苦闷、愤怒的交织;技术上,需要展现“酒醉后”失控般的释放,而不是方便省力的“悠着唱”,对体力消耗不小;时长上,四分半左右,放在第一首的位置,委实不轻松。好在一定程度上,作品所需要的情绪通过表演的带动,可以稍微减轻声音的负担,并调动声带和身体运转工作。

第二首,罗西尼的咏叹调继续推进,直接发展到爆发式的高潮。这首作品全长约六分半钟,表演上的夸张、大量的歌词、节奏的紧凑等都是难点。李鳌几乎只用了前半首四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乐句休止时稍微缓冲了体力,就进入到后半首的戏剧性爆发,这样的安排在体力、耐力上都要有足够的修为,才能有效掌控。

演唱进行到这里,无论如何也必须进入“休息曲”了。第三首普契尼的咏叹调时长约三分钟,类似扎伊希克的处理,用作品在情绪上的厚度托住了高潮后的回落,乐句相对平缓。随之进入俄罗斯音乐的浓郁中。在《阿莱科》的选段中,李鳌用他的深情和旋律线条的“Legato”(连贯)再次推进高潮,是一个类似哈塞尔霍恩的感染式结尾。

从共性上看,上述三种类型都包含了对热身环节、蓄力环节、高潮环节的考量,这也是在曲目组合中需要斟酌的,正好与难度对应起来。只是每位选手热身、休息的方式和所需时间都不同,因而只有在舞台上不断实践、不断调整,寻求平衡。另一方面,曲目的舒适度和熟练度也是对热身环节曲目选择的重要标准。从比赛心理上讲,无论慢热与否,选择上台次数多、熟练进骨髓的曲目放在前面,总是能让选手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减轻比赛压力和紧张度。比如李鳌第一首《当爱的火焰》就是他尤为熟练的一首作品,且在第一轮就演唱过。因此,对于他而言,这样的热身方式就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曲目积累与选择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需要斟酌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但是,这些环节一定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能作为个人行事的参考。歌者的演唱能力和状态始终是不断进步的,要保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曲目学习和完成的质量,及时修订曲目库的各类标签,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个人耐力、爆发力的持续关注、衡量。另一个需要重视的是曲谱的选用,为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错误的音乐记忆,因此在曲谱版本的选择上一定要格外谨慎。在可能的范围内,针对不同作曲家选择权威的原版曲谱,确保接收到来自作曲家最原始、最真实的谱面信息。

最后,比赛总有着诸多不可控因素。评委从喜好、演唱顺序、身体状态、现场伴奏合作等方面,即使是再权威、公正的赛制,也无法绝对解决问题。无论比赛结果如何,准备曲目、参赛演唱、选手交流、大师课等环节,其本身就是一场再精彩不过的旅程,愿一路行来的备赛者和参赛者们收获最宝贵的经历。

注 释

①详见https://neue-stimmen.de/assets/documents/Wettbewerb/Repertoire_2018-10_formatiert.pdf.

猜你喜欢

咏叹调艺术歌曲歌剧
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以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创编教学为例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歌剧
音乐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