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思促发: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绘本的应用

2020-12-02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35期
关键词:绘本数学知识数学

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 杨 芳

小学数学不仅要靠教师用心教,更要靠学生自主学。数学绘本故事不仅有趣且有神秘感,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数学绘本材料对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找准教学内容与数学绘本故事的联系,有机整合教学材料。巧妙应用数学绘本提供的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引领学生与数学相遇,多方寻求数学的奥秒,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单纯地学数学到创造性地妙用数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全方位锻练,有效提升孩子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绘本的意义

数学绘本指基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将具体的数学知识,抽象为集故事性、趣味性、情感性为一体的课外读本。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其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面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科目时,往往因无法正确理解知识的具体内容而失去学习兴趣,对其后续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学绘本的元素,可以使小学生通过趣味故事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带领学生阅读以“九章算术”为题材的数学绘本,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印象,为其后续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绘本的方法

(一)品绘本之数学元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若教学较为乏味,则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此,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场景引入数学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数学绘本即是在学生喜欢的绘本基础上融入了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和方法,涉及数学教育内容的多个领域,如“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逻辑与推理”“统计与图表”等。巧用这些绘本故事中的数学元素,能让学生在哈哈大笑或者惋惜感动的故事情节中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增长数学智慧,使数学不再乏味,不再枯燥。通过阅读数学绘本,学生不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更为真切地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形成用数学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保障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借助数学绘本,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转化为当前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引入数学绘本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生学习数数时,引入《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这一绘本,并且在带领学生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如下问题的答案:(1)过去的人是怎样数数的?(2)过去人数数的方法有哪些?(3)过去人的数数方法与我们有哪些不同?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绘本中找寻数学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为其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绘本与教材内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大部分的数学绘本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描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生动形象的数学绘本故事,避免了因传统教学环境过于严肃、内容过于枯燥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可以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强化数学思维。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关的绘本,绘本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让孩子们感受到有趣而充满活力的数学,孩子们在故事的带领下,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把好玩的数学绘本系列中的《小熊的鱼娃娃》与“长度单位”有机整合,课前让学生阅读绘本《小熊的鱼娃娃》,熊宝宝和熊妈妈的一扎长、一步宽等长度的不同引起的测量错误而引出的数学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数学经验,在上新课时,同学们深刻地体验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效果特别好。再如:教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之后,给学生选择数学启蒙绘本《私房蓝莓派》(两位数加法)和《鲨鱼马拉松》(两位数减法)。笔算本身比较枯燥,在学习了笔算方法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复习算法,再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极佳。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绘本故事,心情随着故事的起伏而变化,业余时间常津津有味地谈论故事情节。孩子们在绘本故事中的学习总是意犹未尽,学习效率极高。

(四)利用绘本探究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创造力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克说:“告诉我,我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理解。”数学绘本中的空间布局、亲子共读、动手实验操作、角色表演、手工制作、绘画等,为孩子们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在绘本阅读的引导下,有的孩子撰写数学小故事,主动去探索、去思考,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丰富了数学经验,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并在梳理故事的过程中培养了总结归纳的能力。

在创造过程中,不同个性的孩子着眼点不同,展示方法也不同。如: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绘本阅读量后,了解以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数学是如此有趣。在阅读输入逐渐内化后,可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来编写数学绘本。图文并茂、清晰整洁的一本数学绘本完成后,作为编绘画书的小作者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写作、美术等的联系,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保障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巧借绘本之语言魅力,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有孩子陷入“数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有的题目他们会做出答案,却不知为何这样做,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为师者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书面、数学等语言相互转化,灵活自如地与他人交流合作,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数学绘本中简练的语言有效地降低了学生表达的压力。比如:数学绘本故事《我的一天》《时间的故事》等形象地将故事图片与文字结合起来,形成思维的雏形,让学生对“时间”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述,引导学生通过拨一拨、认一认、说一说,了解钟面上的时刻,通过“1 秒钟有多久、1 分钟等于多少秒、1 小时等于多少分钟、用1 秒时间能做什么事、1 秒如此之短可以浪费吗”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感悟“我们最好的行动就是珍惜时间,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的道理,学会交流并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再如:学习了“倍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绘本故事《小猫托托买鱼记》。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结合丰富多彩的图画,将数学知识复述出来,不仅记住了课堂学习内容,还在主动言说中启动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理解了“倍”的含义,发展了数学思维的创新能力。

(六)巧借“共读”,提升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师生、生生、亲子等共读数学绘本故事,形成一种良性的沟通,营造了和谐的家校沟通氛围,有利于学生愉悦自信地成长。课堂上,教师可巧用数学绘本故事的语言特点与学生共读教本、讲读过程中常常角色互换,教师质疑问难,引发学生思考并解疑。家长在家里和学生亲子共读绘本,有时能复习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知识得以拓展与延伸;有时可对新知做预习,为课内学习扫除思维的障碍。课间学生聊读绘本的感受,谈所思所想,互借绘本阅读,分享收获等。和谐的生生共读氛围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概念,内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延伸数学思考,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数学绘本把学生带到了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让学生能够用心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美妙,让学生爱上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且以生动的绘画或者语言把观察到的数学表达出来。通过读、写、做、演绘本等形式,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觅数学、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验着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使数学不再遥远,不再陌生。

猜你喜欢

绘本数学知识数学
绘本
绘本
绘本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