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缤纷课程 装点童年
——新教育理念下学校“红鞋子”行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0-12-02四川省成都市武顺街小学叶晓燕毛清慧刘晓英

青年心理 2020年35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孩子

四川省成都市武顺街小学 叶晓燕 毛清慧 刘晓英

成都市武顺街小学位于武侯区万兴路781 号,占地20 亩,始建于1949年,迄今已有71 年办学历史。曾名铁佛小学、永兴小学,2007 年区委区政府斥资修建了现校址。现有师生员工1500 余名,31 个教学班,是武侯区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之一。

红鞋子衍生于童话作品,是武顺学子追寻“上善美好”的精神图腾,代表的是每个武顺人的梦想。红鞋子既是曾经我校孩子们“红鞋子走家乡行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标志性符号,更是传承家国情怀、正直向上的“红色”基因,不但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载体,是武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核,唤起每一个人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渴望,让武顺师生带着目标,怀揣梦想去行动、去生长。

一代代武顺人用上善美好的行动为孩子们的成长奉献智慧和心血,学校近十年办学水平节节攀升,先后成为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学校、学本课堂实验学校、群文阅读实验学校、德育特色示范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获得成都市阳光体育示范校、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成都市节水型学校、成都市安全管理达标学校等荣誉,学校的课程有特色、师生有活力、校园有雅趣。

一、“红鞋子行动”课程的缘起

2019 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意见明确提出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和加强劳动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在大背景的支撑下,学校结合校情,着力开发适应“五育并举”的学校发展目标,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提出了建构与实施红鞋子行动课程,通过五个维度的课程建构,智推“红鞋子五行”课程的发展目标。五育不可割裂,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在选择课程构建和具体落脚点的时候,有意识地保留和传承学校传统的实践点,使“五行”课程成为“五育并举”的实践研究。

新教育提出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的“五行”课程就是带着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智慧学习中追寻教育的幸福。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行动教育”研究和多元课程实践研究,从2015 年加入新教育以来,学校尝试立足多元课程来进行新教育实验,从新教育十大行动中汲取营养,十大行动都由“五行”课程实践指引,学校在摸索中形成了系列课程。

二、从“红鞋子”行动教育到“五行”课程

2012 年,学校以“红鞋子”综合实践课程助推学校快速发展的特色道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到“红鞋子”课程的设计中来。大家说:

——“红鞋子”就是让我有梦想;有目标有追求;

——“红鞋子”让我爱行动、爱社会实践;

——脚穿“红鞋子”,就能行万里路;

——“红鞋子”应该让学生有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红鞋子”本身就是培养创新能力;

——家长想让孩子在“红鞋子”的带领下多才多艺;

……

学校教师集中智慧,为学生编写了《红鞋子实践》系列校园读本。红鞋子系列特色课程“资源包”包括《红鞋子文化自主阅读资源包》《鞋艺大观园资源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共三套。

至此,我校“红鞋子”综合实践课程进入实际体验和丰富阶段,孩子们先后加入了武顺街小学“红鞋子故事会”“红鞋子记者团”“红鞋子艺术团”“红鞋子乐淘空间”、武顺街“红鞋子”网球运动队,用一技之长,广交世界朋友。小陶艺师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带着自信,把中国的陶艺介绍给了来自英国学校的朋友们,同时带去了美国的友好学校。

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与社会,聆听窗外声音。“红鞋子”大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运用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教育导报》《四川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以“红鞋子文化融入小学课程”“依托区域文化研发校本课程”“四川首个鞋文化特色课程资源包落户成都市武顺街小学”为题进行了大篇幅专题报道。

“红鞋子”这双带着梦想的鞋,在未来,将带领武顺娃们走进武顺街小学“鞋文化研究院”,从鞋子的变化看幸福生活,更高一级的“红鞋子”课程将逐步展现在孩子眼前。我们要以“红鞋子”之名,带着少年儿童走过他们美好的人生之初。

“红鞋子”课程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课程可以分得更细、更全。经过学校反复酝酿和充分论证,“五行”课程应运而生。

三、以德育课程为主进行“养正行”课程研究

“养正”出自《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以养正”指蒙童时代应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而“养正以礼”是一种基于儒家“人性善”思想的德育课程与教学观。以德行教育为重心,把礼仪教育放在首位,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历史实践。养正以礼,让儿童学做人、学做君子,这对传统社会“淑人心、正风俗”厥功甚伟。这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将其发扬。

“养正行”课程源自中国传统儒家“养正以礼”,我们从儿童时代就着力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课程实施主要以德育活动为载体进行。

(一)常规中锤炼特色

1.明星班级评比:静中显竞,竞中取胜。“明星班级”评比,是我校一直坚持的一项全覆盖、经常性、系列化的班级考核机制,我们为着培养有理智、有责任感、有约束力的小学生而共同努力。2020 年,我们有三个班级被评为武侯区优秀班集体,其他班级也在竞争中找榜样、齐行动、见成效。

2.家长行动团:文明共建、人才共育。本学年各级家长行动团在社会实践、区级评优、学校管理等方面广泛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成为学校发展和孩子成长的重要助推器。

(二)活动中实现价值引领

1.开学典礼: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以“公益助成长,友善润心田”为主题,指引全体武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公益助力成长,让友善润泽心灵。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以“武顺学子志,悠悠报国情”为主题,探寻文化内涵,感知时代风尚,让学生饱尝思想的琼浆。

2.运动会:4 月,武侯区首届校园网球联盟活动暨武顺街小学第三届网球体育节隆重举行。区教育局、区文体旅游局、市网管中心、簇锦街道、永兴社区和武侯区网球联盟学校的来宾出席了本次活动。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朱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宣布武侯区校园网球联盟正式成立。

29 个班级神采奕奕地带来各具特色的风采展示,一个方阵就是一段故事,一句口号代表一种精神。随后,紧张有趣的比赛拉开帷幕,所有项目均是集体项目,孩子和家长志愿者全员参与,合作共赢。绿色的赛场,映着运动员们飞驰的身影。运动武顺,气势如虹;“网”聚精彩,活力奔涌。

3.艺术节:儿童节前夕,武顺街小学隆重举办第五届“红鞋子润童心,武顺娃展风采”校园艺术节暨庆六一活动,共庆祖国七十周岁华诞,共祝天府盛情绽放芳华。艺术节活动展示了在全校海选中脱颖而出的精彩节目,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在孩子们心中进一步树立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4.毕业典礼:6 月18 日,2019 届毕业生齐聚母校,一同回首小学六年的温馨时光,一齐开启心灵的感恩之旅。毕业生和父母携手走上红毯,跨过梦想之门。在专题片《回忆似水年华》中,孩子们忆起熟悉的一幕幕,有太多感动诉说。风和日暖开桃李,笔酣墨浓写春秋,学校行政为毕业班教师献上鲜花。接过火红的毕业证,孩子们将母校的叮咛收入人生的行囊。

(三)劳动中培养习惯

校园每日劳动,培养劳动习惯从生活做起。虽然现在生活条件日趋优越,但我们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践行学校“行动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每天值日,打扫教室卫生;轮流自取午餐和有序归还餐具;周末大扫除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本质是劳动习惯的有效培养。

(四)社区活动共建共育

加强与社区联系,联动育人,充分调动社区可利用的资源用于少先队活动。我校一直秉持与社区“共建共育”的理念,本学年与社区多次开展互动活动。

四、依托多元课堂教学开展“启智行”课程

古语有云:启智以明德,笃行以致远。意思是说,开启智慧用来彰显美德,踏实努力致力于远大理想,启智指开启智慧之门,启迪潜在智慧。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

课堂是启智课程的主阵地。我校社团指导教师精心准备每周与同学们相约一次1 小时的社团课程。根据同学们的爱好和兴趣,充分利用教师的特长,开设了合唱社团、英语绘本、街舞、英语趣配音、篮霸天、剪贴画、剪纸、跆拳道、心灵花园、科学第二课堂、音乐剧、电影社团活动、STEM课程等近30 门社团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所有学科,保证人人有社团、人人享受社团,让孩子们找到了自信,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在社团中挖掘自我潜能,在社团中收获友谊。

五、全员参与的“健康行”课程

健康是人之根本。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在镇中心小学,习总书记走进五年级一班的课堂,再次谈到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而我们正是这战略的具体实施者,作为一名教师、一所学校责无旁贷。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健身活动。

我校的校园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纳入课表,二到五年级每周一节,已成为我校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已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

六、文以载道的“弘道”课程

《论语·卫灵公十五》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指古往今来,对“道”的发扬光大,乃人的天职,亦是文化事业的天职。宋代湘人周敦颐曾言“文以载道”,而书又是“文”的载体。教育刚好承载了这个弘道的任务。

“弘道”即弘扬正道,它的外延十分广。学校结合校情,开展学习经典的弘道课程。经典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经典文化一代代传下来的不正是传统文化的“道”吗?结合“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学习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弘师之道。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工作的外延增加了许多,教师该做些什么?我们在探索,也在总结。家校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书香校园,传文化之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我们开展晨诵、午读和亲子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首先,包罗万象的书目推荐,丰富着孩子们的阅读:一年级阅读书目有绘本类、故事类、童谣类等共计24本,二年级36 本,三年级42 本。一年级每天在校完成100—150 字的课外阅读量,二年级每天完成大声朗读30分钟课外阅读,三年级每天完成大声朗读30 分种、默读30 分钟的阅读量。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1)课前三分钟,培养孩子敢说,为培养卓越口才奠基。(2)午间故事会,快乐的源泉。每天中午,教师和学生会轮流讲各类故事。每天中午,孩子们自觉地早早做好听故事的准备。时而停下猜想,时而发出质疑,时能逻辑推理,渐渐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3)亲子阅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利用家长会或者“给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教授家长一些亲子共读技巧和阅读方法。每月推荐2 本好书,指导家长做好亲子阅读,家校合作共建,打开孩子的心门,提升阅读兴趣。

最后,师生共写随笔,开发创造力。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吴晗也说:“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所以,教师每月一篇随笔,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写读后感。教师随笔编成《教海荡舟》《竹韵》等书籍,共同分享创造的快乐,孩子们的作品或发表或张贴展出,互相欣赏学习,收获劳动的喜悦!

七、“创美行”课程开发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带领孩子发现美,创造美呢?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程。

例如:樱桃节蕴含的课程。我们教育学生爱国,不能只是口号,要落到实处,从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爱家人、爱同学、爱教师、爱学校,长大了才会自然而然地热爱我们的祖国。因此,我们围绕校园中的樱桃开展了以“樱桃红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3 月,春风又绿武顺园,我们迎来了武顺人的樱桃节。为了守护校园里的樱桃树,学校向全体同学和家长发出“守护樱桃树”公益广告的征集令并精选制作成公益广告牌,挂在樱桃树上,时时提醒孩子们,关爱我们的好朋友——樱桃树。同时,学校组织孩子制作精美的樱桃成长日记,记录小樱桃的成长点滴,也记录孩子们作为樱桃守护者的心路历程。4 月,收获的季节,邀请每个班派代表采摘已经成熟的樱桃。在教师的组织下,孩子们体验了采摘的乐趣与辛劳。各班采摘人把樱桃带回班级,全班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分享这份甜蜜。校园樱桃节,收获的不只是美丽的风景和幸福,还有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文明理念。

八、课程设想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红鞋子行动实践为载体,创设丰富的红鞋子五行课程,让师生在健身行、养正行、启智行、弘道行、创美行的课程实践中强健身心,开启智慧,陶冶情操,增强能力,在网球课、武术课、茶艺课程、花艺课程、STEAM 课程等红鞋子行动课程中走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在新教育理念下建设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拓展一个个自由飞翔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今后,我们将继续拓展国家课程的外延,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走个性化、多彩化、特色化之路,引领我校师生在武顺街小学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孩子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