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年表》补遗
2020-12-02郑力胜
⊙ 郑力胜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 1818年 二十岁
《真州学策》载,是年吴让之考中仪征县生员。[1]
道光元年(辛巳) 1821年 二十三岁
是年,吴让之父吴明煌去世。
道光二年(壬午) 1822年 二十四岁
是年,吴让之母汪氏去世。
道光九年(己丑) 1829年 三十一岁
为石承藻著《桐叶山房诗集》书首。
道光十八年(戊戌) 1838年 四十岁
十月,为张乃昌作《韩江话别图》卷。高30.3厘米,长135.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道光十八年十月,月汀公祖大人受代遄行,同人竟为诗文相送,廷飏作《韩江话别图》以纪其事,并系短章恭呈钧政。仪征部民吴廷飏。权郡甫更序,郊茅无吠尨。萧萧广陵柳,复此维行艭。昔见乐噬肯,今离心则降。酌汉荐衔贰,送月瞻帆双。遮留后宾从,踟蹰临石矼。惠风被我庶,中孚化乃邦。皎皎盈寸怀,照见秋枫江。含豪图别意,远情生素泷。”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道光十九年(己亥) 1839年 四十一岁
书《程应钟墓志铭》,并篆盖。志高60厘米,宽60厘米。文29行,每行30字。《海陵金石记·未出土墓志》记载:《皇清敕授修职郎候选县丞前铜陵县典史程先生墓志铭》,刘文淇撰文,吴让之书并篆盖。夏兆麐《泰县县立图书馆金石记目·泰县公共图书馆金石拓本记目》记载泰州图书馆藏有此志拓本,已裱、未裱各一份。
道光二十年(庚子) 1840年 四十二岁
书《楷书千字文》册,8开,绢本。款署:“仰苏以绢素界朱丝阑,属书《千字文》一通,将授其幼子读,因授欧阳率更求为之,以为点画庶几无伪。书毕,乃校出原于‘岩岫杳冥’下脱‘治本于农,务兹稼穑’八字,是犹求不识,而转归于误字,既不足观,并授童子读,亦不可用。噫嘻!难矣。道光庚子花朝日,仪征吴廷飏熙载甫记。”现藏君匋艺术院。
书《修泰州考棚记》。碑高150厘米,宽77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石立泰州学政试院。《海陵金石记·贞石类》中记载:《修泰州考棚记》为云贵总督阮元撰文,吴让之书,知州陈玉成立,江宁张景潜刻。泰州图书馆藏有《修泰州考棚记》拓本一册,内有残损。
为程宇光刻“意密体疏”白文印,款云:“庚子秋八月,寄韬庵仁兄清赏。熙载吴廷飏。”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1841年 四十三岁
王句生《舍是集》刊行,吴让之为其书首。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1846年 四十八岁
夏,为但明伦校《广顺州志稿》,并作序:“道光丙午夏,云湖大公祖出《广顺州志稿》,属蒋孝廉照与廷飏覆校其初稿,为公未仕时,在里中纂集者也。公读书目下十行,志切经世之文,于古今治乱兴废之所,关山川道里、形胜要害、政治利病之所在,留心纪述,无虚时日。颇念黔中自《通志》而外,文献寥寥,而广顺又向无志乘,故据所见所闻,日益集之,而成稿八篇,藏之箧中。通籍后,入庶常授编修,历官台谏,其奏查《苗疆保甲》《贵州党匪》二疏特详于情实,今载入州志《武备篇》中。怀宁金君春谷前年任广顺州,欲辑州志,以忧回里。今来邗上,请于公,公出旧稿备采,云:‘去家三十载,故迹强半遗忘,近事应增者已事采访。’公牍既定者,尤宜覆覈,惟是公之留心当世之务也,不惟于桑梓慎之。自公由台谏出任监司,历官湖南北山东西十数年,所至政成民和,颂声载道,远近所共闻。及任江苏常镇道,乃道光二十一年也。时英夷窥浙东,公雪夜至海壖勘险要,以防堵策,叠请于大帅,不果。行明年,履两淮都转任,而英夷豕突入江陷镇江,扬州戒严,公乃空库塞河,发仓赈贷,诘暴安民,修城池,平市糶,练勇设伏,英夷不敢窥江北,扬城转危为安。纤尘不到,则飏等亲见之事,实受之福,彰彰可考,历历在目,宜扬之士民,家户祝文以彰之、歌以颂之、图以纪之者也。校志稿毕,客有请胪其事于志中者,公曰:‘无是例也。金君鉴前事之易湮,备将来之续采,乃以诸公事之,可述者并条列于篇,曰《政迹备采》,录附于志后,并冀后。此凡有可记之事,可载之人,与文续刻之,亦可以见金君慎重之意云。’仪征吴廷飏谨撰。”[2]
七月,刻“江都李氏选楼藏书”。寿山石。尺寸:3.3厘米×3.3厘米×5.1厘米。款署:“丙午七月为宾嵎先生作,即请正之,熙载。”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1847年 四十九岁
刻“赓良”白文印,寿山石。1.8厘米×0.9厘米×4厘米。款云:“小湖仁弟名印。熙载刻,时丁未仲春。”现藏君匋艺术院。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1848年 五十岁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藏吴让之书联(木刻):“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款署:“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秋九月,后学丹徒严保庸敬题,仪征吴熙载书。”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1849年 五十一岁
七月,书《篆书千字文》,款云:“道光己酉七月,熙翁写付棣初。”棣初为吴让之之子,后有其跋:“文中有今人数字而古人一字者,有今人一字而古人数字者,各从其是。有新附字、经典相承假借已久者,间亦仍之。家大人研精六书,然每一落笔,辄恐失检,虚心至矣。咸丰六年十一月,男棣初钩摹付刻,谨记。”
八月,孔继鑅《心向往斋用陶韵诗》刊行,吴让之手书,并附跋:“孔君宥函,诗学深邃,《心向往斋稿》将盈尺。去冬来邗上,以其《用陶韵诗》二卷,就句生商订。余借读数日,手录一副,藏之箧笥。今年春,绣水王君甘岩,述其尊甫惜庵先生欲先刻此稿,遂携之去,且谓字无讹,敚付诸梓人。王君乔梓重宥函诗甚至,即余薇露盥诵之忱,亦可借白已。道光二十九年八月,仪征吴廷飏识。”[3]
题《双树主人药根和尚像》,款云:“汀州太守题识后阅三十四年,仪征吴廷飏补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按:伊秉绶题款于嘉庆二十年,结合吴氏所题,推算得之。
道光三十年(庚戌) 1850年 五十二岁
是年,与吴云初识。吴云致李鸿裔信札云:“庚戌年,奉檄赴淮,僦寓扬州,晤同宗让之兄,一见如旧识。其年,子贞兄由南入都,亦便道来访问。三人同处,上下议论、讲求执使转用之方,博究篆、分、真、行之秘。”[4]
咸丰元年(辛亥) 1851年 五十三岁
观长垣本《华山碑》。同治三年(1864),于沈梧书斋处再观,并作跋:“咸丰元年,曾见此碑于袁浦。同治三年,在海陵,于沈君旭庭寓三次见之,幸甚!仪征吴让之。”[5]
咸丰二年(壬子) 1852年 五十四岁
二月,跋邓石如《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屏》:“仲陶世二兄于海陵市购得完白山人书《徽国文公四斋铭》,暇日易横幅为直幅,倩余更书一幅以补其后。按,完翁书法苍秀挺劲,近罕其匹,余书去完翁甚远,知不免续貂之诮。仲陶嗜古情殷,又不能遂其请。时咸丰二年,岁在壬子春二月花朝日,让之吴熙载补书。”
作《秋柳鸣蝉》扇面,款云:“壬子春三月,熙载画。”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王句生《声远堂文抄》刊行,吴让之书首。
冬日,作《芭蕉图》,款云:“曾见石田老人有此本,偶仿其意。壬子冬月二日,让之。”(《吴让之先生书画册》)
咸丰三年(癸丑) 1853年 五十五岁
二月十二日,太平军攻克南京,吴让之逃离扬州。《郑蕙困守日记》:“(二月)十二日……花朝日闻吴熙载先生走。”[6]
七月,作《兰桂芬芳》图,款云:“拟十三峰草堂法。咸丰癸丑秋七月几望,让之吴熙载。”(《吴让之先生书画册》)
是年,跋自钤印谱:“册中诸友,当时见赏,索刻名印。咸丰三年,扬城贼退后,再检是册,半入劫灰。求如当日,指瑕剔疵者,邈不可得。心非木石,曷能无感。白头灯下,掩泪书之。吴熙载记。”两年后,再跋是册:“名作如林忆卷舒,而今空剩几图书。平生知己皆师友,无服之丧永不除。乙卯八月十九日,漏下三商再题。”[7]
咸丰四年(甲寅) 1854年 五十六岁
八月,临《西狭颂》,款云:“咸丰四年秋八月,临李伯都西狭颂,让之吴熙载。”(《吴让之先生书画册》)
八月十五日,黄锡禧招范膏庵、李冰叔、庄希祖、吴让之、吴琴南等人于栖云山馆,一时邗上词人汇聚于此,为乱后仅见。[8]
刻“海陵刘氏鉴藏善本”白文,款云:“咸丰甲寅八月十六日,为麓樵仁兄刻收藏印于海陵染素斋灯下。让之。”
孔继鑅《壬癸诗录》刊行,吴让之书首。
咸丰五年(乙卯) 1855年 五十七岁
春,书《篆书唐诗》册,款云:“乙卯仲春,让之吴熙载。”现藏西泠印社。
小暑,跋吴云藏《金农诗书画三绝卷》:“咸丰乙卯小暑,仁和陶瀛、仪征吴熙载同观于海陵旅舍。”
书《刘宝楠墓志铭》并篆盖。
大寒,跋《文待诏山水、王雅宜行楷合璧卷》:“衡山此卷有翁君萝轩题后云:‘画法诸家具备,一洗凡俗。’可谓知言。盖大家之笔,无体不包,无法不习,自铸一局,阖辟变化,乃为得心,非俗工沾沾一得,遂自许名家者比也。咸丰乙卯大寒,梅生出示因题,同观者为蒋文若、杭秀升。熙载记,棣生侍。”[9]
刻“江上数峰青”白文。款云:“乙卯三月,让之。”
咸丰六年(丙辰) 1856年 五十八岁
春,为汪鋆《梅边吹笛词稿》署检并跋:“丙辰春,熙载再读一过于海陵旅次,因署检。”[10]
八月,于吴云寓处观《孔宙碑》拓本,并作跋文:“余旧藏有《泰山都尉孔君碑》,墨光黝然,锋端峻发,转折峭厉,一一俱见,且未经割褾,颇自珍贵。今春见平斋先生,此本夺人心目,私心窃计,我有者亦不让是,自标轴首曰‘天下第一精拓’,携至罍敦斋与此本校,既多剥泐又逊神采,主人笑曰:‘君本亦不可多得,但须轴首所标一字增一画。’余惭而退,谚云:‘不可与海龙王比宝。’信矣。丙辰八月记此以召来者一笑,让之吴熙载。”[11]
是年,吴云《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刊行,此书为吴让之写刻本。
咸丰七年(丁巳) 1857年 五十九岁
是年,为汪鋆临摹篆隶书五种,始为篆书韩诗,继临汉隶《石门颂》《礼器碑》《白石神君碑》,末以临完白山人书殿焉,并于每件作品后题有跋语。
咸丰八年(戊午) 1858年 六十岁
六月,为吴云摹刻《泰山二十九字》,并附题记:“泰山石刻仅存二十九字,乾隆间,毁于火,拓本日稀。仪征相国有覆本,藏之北湖祠塾。今归安吴公平斋云,来守镇江,亦得一古本。石无断文,属熙载刻之,嵌诸山寺。适《焦山志》成,补入金石类,以视来哲。咸丰八年六月,仪征吴熙载记。”
咸丰九年(己未) 1859年 六十一岁
是年,吴云《虢季子白盘释文》刊行,此书又名《二百兰亭斋金石记虢季子白盘》,为吴让之写刻本,内录陈介祺、吕佺孙、翁大年、张穆、瞿树宝五家考订虢盘释文。[12]
咸丰十年(庚申) 1860年 六十二岁
正月,作《赠砚山五体书》册,款云:“庚申正月,熙载。”
作篆书《观沧海》,款云:“庚申正月,熙载。”
春,临《白石神君碑》十二屏,款云:“咸丰庚申春初,让之吴熙载。”现藏常熟博物馆。
三月,书篆书《节录安世房中歌》扇面,款云:“安世房中乐歌十七章之三,琴川先生仁兄正画,让之弟吴熙载,时庚申三月朔。”现藏扬州博物馆。
书《篆书安世房中歌》,款云:“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之一,庚申清明前二日,雪窗为子范仁弟属,让之吴熙载。”
是年,受钟毓麟所托,摹刻汪中藏《定武兰亭》,于十月刻毕。吴让之作跋:“汪容甫先生得《兰亭帖》,审定为定武石刻五字不损本,手自标题,又写小像作赞,装于册首。又作跋十一则,亲书“今体隶书云云”一则于副页。嘉庆十八年,嗣君孟慈乃请赵君晋斋补书其十则于册尾,今帖归江都钟氏小亭淮,小亭令嗣桐叔毓麟覆刻一本,欲世间多一覆定武本,以公同好。惟先生亲书之一则,高《稧帖》寸许,桐叔不欲裁割罗行,赵君所书又字小不易钩,因属熙载如《稧帖》之高下,就石书丹以便刻。非敢以拙书易赵君笔迹。赵君所书十则,次第与今刻述学稍异,或当时孟慈据手迹属赵君者,今仍依赵君次第书之,而附赵君书后,语于诸观款后,以存其旧。咸丰庚申十月,让之吴熙载识。”
王菼《受辛词》刊行,是书为吴让之写刻本。
咸丰十一年(辛酉) 1861年 六十三岁
四月,书《太守浙江施公德政颂并序》四条屏,纸本。款云:“高邮金长福撰,仪征吴熙载书。大清咸丰十有一年岁次辛酉四月戊子朔,越十五日壬寅立。”现藏韩天衡美术馆。
同治元年(壬戌) 1862年 六十四岁
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二十部,吴让之题签,何绍基书首。由于此书全部赠予亲友,一部无存,而陈介祺索之不已,因此吴云又邀请吴兰艭至苏州,并有张玉斧、林海如两人相助,重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故此书有同治、光绪两个版本。
是年,吴云致吴让之信札:“接到惠书各件,现已装池成幅,悬之斋壁,如对故人。内如临《西岳华山》《琅邪台刻石》《天发神谶》各种篆隶,笔力苍浑古劲,不特凌跨流辈,实足驾邓石如、桂未谷而上之,将来一代传人,可谓兄预决,珍重珍重。弟现在编辑《吉金款识》,凡积古斋已载者不重录,其无关考证而迹涉赝鼎者,概行汰去,大约钟鼎簠簋敦彝尊甗之属,可得六百余种,类次十六卷,窃愿为积古之续,或即署《续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此外有积古斋所载而于原器铭文实有讹舛,如邢叔钟之漏刻数字者,拟另编一卷《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订》,但论字文,不及考释,以免喜谤前辈之诮。所慨兵乱以后,故交零落,同好凋亡,兄又一江远隔,质疑问难颇少其人。现俟草稿粗定,明春安砚焦山,奉迓枉顾,就正有道,再行付梓。至释文仿《啸堂集古》例,疑者阙之,以省剞劂之费。柏刻匠现在何处,如无事做,可属其趁便船来沪,给予舟资四金,可向洪石梅取付,由弟寄还,此事石梅亦必欣然也。倘柏刻匠现有生活,则明春随吾兄到焦山亦可。缘仲舍亲处屡次切托,为吾兄筹一馆地。杜小舫弟处亦已屡次信去,未知有无眉目。世兄差事能否蝉联,均切系念。焦山掌故有应补入志书者,乞为留意,不宣。”[13]
按:吴云于同治二年赴修《焦山志》,故此札当作于同治元年。
同治二年(癸亥) 1863年 六十五岁
正月,临《成阳灵台碑》,款云:“右成阳灵台碑二百五字,同治二年,岁在昭阳大渊献徒月朔,临于海陵寓庐。仪征吴让之。”
三月既望,跋吴云藏《明拓天发神谶碑》:“同治癸亥三月既望,仪征吴让之获观于焦山。”
三月,临《天发神谶碑》,款署:“苓芗世九兄属临《天发神谶碑》百二十字。癸亥三月,让之。”
三月,跋吴云藏《虢季子白盘》:“平斋先生释此盘文字,余曾与商榷。其时目力尚可,为之录副。先生刻诸板,板毁于劫。此盘在若存若亡之间,世事可胜浩叹。文中释‘献翦’,以翁君为最有据依,宜从之。同治二年春三月,同客焦山,将理金石案,获观此拓,珍重珍重。让之记。”
小暑,作篆书八言联:“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款云:“此嘉兴张叔未先生集句奉贻吟轩先生者。唫翁博闻强识,一时前辈莫不心结故称道者,唯恐其弗尽。此联无遗无溢,原书篆隶相镕,兵火后失去,属让之补书,犹虎贲之于中郎已。同治二年小暑日,晚学生弟吴让之记。”
八月,跋杨铎《吉金乐石卷》:“余弱冠即知收藏碑本,精粗杂,不识重轻难得之物,往往散置。嗣识金石友既多,日积藏之,而无所编次。刘楚桢之官后,成《汉金石例》。余乃集魏晋以来拓本,欲集而续之,未竟。癸丑后,拓本大半失去,此志遂衰。石卿仁兄同遭此阨,年富力强,近复稍稍集之,必有成。见此幅如金凤同雀,不易得之本,宜珍重藏之。弟让之,同治二年秋八月。”
十月,题吴云《二百兰亭斋温虞公碑宋拓本木刻双钩本》,款署:“同治癸亥冬十月,仪征吴让之署。”
十一月,书《夏荃墓志》并撰盖。《海陵金石记·未出土墓志》记载:“《黄清修职佐郎淮安府桃源县训导夏君墓志铭》,同里程宇光撰,仪征吴让之书并篆正书,同治二年十一月立。”
同治三年(甲子) 1864年 六十六岁
跋陈曼生为林小溪刻“绕屋梅花三十树”:“林小溪亦字季旃,为吟轩尊公父执。此印陈公佳作,故吟翁尤重之。甲子仲春,让之观,为之记。”
跋吴云藏《汉东海庙碑残字》:“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夏四月,小寓集岩获观。仪征吴让之时年六十有六。”
四月,为吴云《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题签并书首。款云:“同治甲子四月,仪征吴让之署。”
四月,临《阁帖》,款云:“戊辰四月朔,临泉州本阁帖,让之。”
八月,题沈梧双钩《华山碑》:“余见今所摹《华山碑》甚夥,以巴氏覆刻于砖者为最善,浑虚多而削露少,使深于诸碑。自揣之真本,宇内仅三,一为茝林中丞所得,一归阮文达公,一归刘燕庭方伯。咸丰中,皆陆续见之。今年寓海陵,于旭庭处晤方伯嗣君载青,复出原本见示,且置旭庭处累月。旭庭覃精勾摹此册,校诸家所刻尤善。盖旭庭精于八分,又有真本在目,故当胜也,安得有余力刻之,以公同好乎?同治三年岁在甲子秋八月,真州吴让之记。”
十月,跋吴云藏《钟鼎铭文》:“平斋先生以所得吉金文字拓本为屏障,满室墨香,晏坐自适,让之为署名分半之乐,亦称幸事。甲子十月八日记。”
十月,跋吴云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生平见《十三行》多矣,人咸推贾刻为上,实不敢知也。今见此本,殊有神采,殆前此所见者,伪劣下才耳。然论《十三行》,当以《秘阁续帖》为至早,元宴斋为至精,《鸿堂》诸本以南廊库本为胜,再以此参之,庶不牖于形似。平斋先生得此,将授哲嗣,苓香诒谟远矣,故附陈管见。甲子十月,让之。”
同治四年(乙丑) 1865年 六十七岁
四月初二,吴让之与莫友芝识。
按:同治四年,莫友芝奉曾国藩札委,寻访乾隆间颁存文汇、文宗两阁《四库全书》散失零星之本。金眉生荐莫友芝访吴让之,因其曾分典扬州文汇阁,可能知此下落。遂即前往镇江焦山,两人就此相识。莫友芝在日记中提到让之“年六十七矣,聪健不衰”,又出所藏《唐写说文残帙》同观,共谈笔法,甚为相投。问及文汇阁藏书有无在泰州流转,让之荐金雪舫。[14]
八月,作“小艺高瞑”十八言隶书龙门对。款云:“鹤汀仁兄修葺小圃。莳花种竹,雅有幽致。眉生先生为题是联,同治四年岁在乙丑秋八月,晚学居士弟吴让之书。”
九月,吴让之同许道身、吴云赴焦山寺观邓石如篆书,款云:“同治四年岁在乙丑秋九月,钱唐许道身、归安吴云、仪征吴让之同观。”
十月,为谭献《复堂诗》书首,款云:“同治乙丑冬十月,吴让之书首。”
十月,题《明倪元璐、黄道周、瞿式耜胜国三忠遗墨卷》,款云:“同治四年冬十月,仪征吴让之书。”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冬,临《夏承碑》四条屏,款云:“载之先生属临汉《夏承碑》覆本。乙丑冬仲,真州吴让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船山丛书》刊行。吴让之任校刊之职,并为每分册书首。
同治五年(丙寅) 1866年 六十八岁
花朝节,为螺青先生作四体书,款署:“丙寅花朝节作四体书一册,疏负我韵初先生来意。且韵初课书佳纸,亦百年难得之品,愧孰甚焉。让之记。”四体书分别为篆书陆机《演连珠》、隶书节录《夏承碑》、草书节录《书谱》、楷书节录《艺舟双楫》。
同治六年(丁卯) 1867年 六十九岁
跋邓石如《弟子职》:“曩闻安吴师云完白山人曾以宣纸写《弟子职》一通,生平杰作,纸质三重。山人笔力透纸背,揭开次层,墨迹豪发不缺。一付江阴暨阳书院,一藏某氏。让之曾转借得临摹,而力不能得。今归两罍轩主人,主人嗣君苓芗世兄肆力此业甚深,过庭请刻,以公同志,诚盛举也。拓本寄示,欣忭题之。同治六年三月几望,仪征后学吴让之谨记。”
五月既望,跋沈旭庭藏《文天祥春雷琴全形拓本轴》:“此琴向藏江南某氏。凤池内有刻成“春雷”二字,六舟和尚亦不能拓,今归粤中矣。旭庭仁兄得此拓本属书,将征题咏,让之记。同治丁卯五月既望。”[15]
六月,为黄锡禧校稿《栖云山馆词存》,手书上板,并附跋文:“子鸿弱冠,于读书写字而外,即好填词。于诸家门户,无所不窥,短章雅近五代。余今年六十有九,文业久废,回忆少时奉教于常州之周宝绪、李申耆、董晋卿、张翰风诸先生,扬州之汪冬巢、王西御,诸公论议,几同隔世。人琴之感,不能自已,篇什之佳,其能舍诸?同治六年六月,让之写毕附记。”[16]
八月,为沈树镛藏《化度寺碑》题签:“唐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同治六年八月,仪征吴让之署检。”现藏上海图书馆。
同治七年(戊辰) 1868年 七十岁
四月,题《竹石图卷》:“兴化郑板桥最工画竹,有《论画》一册传于世,尝云有屋二间,南面种竹,夏荫新篁,绿沉几榻,秋冬用白纸糊疏,棂风日晴,和有冻绳触窗作小鼓声,竹影零乱,天然图画生手,画竹多得力于此。余雅爱此说,莲公与之同乡,写竹则不尽师之,而清气满纸,一时无匹。子静近日深知其妙,奈其画,属余题之。时同治戊辰四月既望,吴让之。”[17]
中秋后,跋鲍昌熙藏《秦泰山残字》:“此系原刻旧拓。可宝可宝。同治戊辰中秋后,仪征吴让之观并记。”[18]
秋,为岑镕作《秋菊图》。纸本,长78.5厘米,宽40厘米。款署:“仲陶世二兄属,戊辰秋日,熙载。”现藏西泠印社。
吴云致吴让之信札:“此来伤逝思旧,无可以言,与兄相晤两次,亦迥非昔时意兴。兄今年政七十耶,人生自堕地以至百年,莫不要从原路上去。弟薄有留赠,交存季谷处,并有说话属王吟轩转达。乔中丞与小云秋墅处均已面托,亦各有所赠。此数项统望留作正经用,不必归入开门七件事中。晤询吟轩,自悉鄙意。倚装留此代白,惟保重为属。”[19]
按:吴让之生于嘉庆四年,信中云“今年政七十”,即同治七年。
同治八年(己巳) 1869年 七十一岁
春,为汪鋆《梅边吹笛词稿》定稿。程宇光跋《梅边吹笛词稿》:“己巳春间,与砚山订交于攘之寓庐,拜读一过。弟程宇光记。”[20]
七月,题沈树镛藏《晋冢地莂》,款署:“己巳秋七月,吴让之题。”[21]
十月,节临《争座位帖》。长132厘米,宽22厘米。款云:“同治八年冬十月,让之吴熙载。”现藏上海博物馆。
十一月,为翰香作书:“烟雨茫茫外,探幽著屐登。地从鸳水拓,人忆鹤书征。芳草池头水,秋苔石骨棱。兴公开别墅,访旧到新塍。同治八年十一月,翰香大兄先生属题,让之吴熙载。”
十一月,题鲍昌熙所藏《中岳庙石人冠顶字》。款云:“中岳庙石人冠顶字。少筠鲍氏藏本。同治八年十一月,吴让之借观。”[22]
临《泰山刻石》条幅,款云:“篆尚婉而通,其理著于石鼓秦碑汉石,其意趣则酝酿于钟鼎,不可以言语尽也。”[23]
注释:
[1]佚名.真州学策[M].清代抄本.
[2]但明伦,纂.金台,修.广顺州志稿[M].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3]孔继鑅.心向往斋用陶韵诗[M].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4]吴云.吴云函札辑释[M].白云娇,辑释.江苏:凤凰出版社,2019:327.
[5]施安昌.汉华山碑题跋年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24.
[6]刘文淇,吴熙载.扬城殉难录[M].清同治刻本.
[7]章群.四知堂珍藏吴让之印存孤本[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32.
[8]汪鋆.写《井南填词图》并题[G]//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248.
[9]庞元济.虚斋名画录[M].民国十三年乌程庞氏刻本.
[10]吴让之.梅边吹笛词稿跋[G]//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285.
[11]刘嘉成.吴让之书法篆刻研究[D].台湾:国立台湾艺术大学,2006:94.
[12]柳向春.上海博物馆馆藏珍本二种述要[J].上海文博论丛,2009(4):24-30.
[13]吴云.吴云函札辑释[M].白云娇,辑释.江苏:凤凰出版社,2019:85.
[14]莫友芝.莫友芝日记[M].张剑,整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8:141.
[15]浙江博物馆.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74.
[16]吴让之.栖云山馆词存跋[G]//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483.
[17]吴让之.题竹石图卷[G]//徐湖平,刘建平.南京博物馆藏明代花鸟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12.
[18]鲍昌熙.金石屑[D].清光绪三年自刻本.
[19]吴云.吴云函札辑释[M].白云娇,辑释.江苏:凤凰出版社,2019:86.
[20]程宇光.梅边吹笛词稿跋[G]//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286.
[21]鲍昌熙.金石屑[D].清光绪三年自刻本.
[22]鲍昌熙.金石屑[D].清光绪三年自刻本.
[23]吴让之.临泰山刻石立轴[J].中国书法,2002(8):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