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与文学汉英翻译*

2020-12-02贺龙平

民族翻译 2020年3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贺龙平

(长沙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翻译是一个理解、表达然后修改润色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思维和分析的过程,翻译与逻辑密切相关。匈牙利翻译家拉多·久尔吉(Lado Julia)指出“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1]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问题,但他所说的“达”可以理解为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结构紧凑、前后连贯、逻辑严密。[2]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中认为,逻辑自然与译作的语法、语义各方面有关。学过逻辑,译者就能够估量原著哪些部分清楚明白,哪些部分话里有话。在选词造句方面,逻辑也是指明方向的罗盘针。[3]目前学界对于翻译与逻辑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科技翻译领域,而对于文学翻译与逻辑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英译汉,较少探讨汉译英。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深入探讨逻辑与文学汉英翻译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逻辑与思维定势

著名学者钱学森将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4]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而灵感思维常见于创造性的翻译当中。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家和译者有时候会陷入思维定势之中。在散文作品《鸵鸟·孔雀·老鹰》的《孔雀》篇中,吴冠中留下这样一段文字:孔雀陶醉在自己的美丽中,它施施然地散步,侧目看行人,希望人们欣赏它的美,它估计人们都拜倒于它的艳丽。一个穿红衣服的孩子走了过来,它怕是与它媲美的,于是赶紧张屏,并左右摇摆,使出浑身解数。开屏后确乎引来大群观赏的人们,人们赞美,欢笑。它似乎听懂了歌颂的语言,自己十分开心;只一句,它永远没听懂:你是一个可怜的女人。[5]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四卷中收录了此篇散文,译者直译,这里不列出译文。开屏的是雄孔雀,不是雌孔雀。雄孔雀开屏是为了吸引雌孔雀或者防御,文章的点睛之笔“你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也就无处安放。作者和译者都陷入思维定势了,认为只有女性或者雌性爱美。在动物世界中,很多情况下是雄性更爱美,比如说雄狮、公鸡,等等。因此,译者需要把握好翻译文本选题关,选择翻译文本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文本中有没有不符合逻辑的内容。

笔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过思维定势的情况。微小说作家戴希的作品《决定》开头有这样两段话:父亲梁积财是市领导。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特别爱写散文随笔。每年召开全市反腐败工作会议,他作报告都会引用“清水出芙蓉”“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等诗句。……儿子梁积钱为县领导。业余爱好是打牌赌博。每次一上牌桌,就有县直科局和乡、村领导输钱给他。当然,他也削尖脑袋输钱给省领导(此之谓“炮打隔山”)。他感觉打牌赌博不错,来钱名正言顺,又能搭起升官发财的桥梁。[6]笔者当时觉得原文有问题:怎么可能父亲叫梁积财,儿子叫梁积钱?这是两兄弟啊!于是联系了作者。作者解释道,原文没有错,这两父子不姓“梁”,而是姓“梁积”。因为这是一篇讽刺性文章,作者不想读者对号入座,所以故意给父子两个人分别取了这样的名字。原来是译者陷入思维定势了!弄清问题之后,翻译也就变得简单了,笔者将父子二人的名字分别译为了“Wealth Accumulation Liang”和“Money Accumulation Liang”。

思维定势,就像电影电视剧中的“穿帮”“穿越”镜头,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西游记》一书中的“穿越”镜头就比较多,出现了好几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的历史人物或者他们的作品,例如李涉、薛涛、李绅、杨玉环、王安石、李白,等等,而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都选择了直译。[7]大部分稍有名气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都会有观众在网上发帖子,指出其中的“穿帮”“穿越”镜头。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基数巨大,相比之下每年出版的中英文译著却只有寥寥几本,所以每一本译著都会有读者细读或有人撰写相关论文,指出其中的出彩和不足之处。读者认为译得不好的地方,译者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问题也不大,但思维定势是硬伤。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这种问题,应当与作者商量,做出相应的处理。

二、逻辑与措辞

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在翻译的过程中“信”不是“大难”,而是“最难”,也最重要。既“信”且“达”,“雅”或者“风格”或者“文采”或者“味道”等即随之而来。措辞是“信”的基础,翻译的难无非就是找到表达原文最为精确的那个词。中英文措辞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文强调整体的逻辑性,英文强调用词的逻辑严密,倾向于在用词方面“斤斤计较”。中英文因措辞而可能产生的逻辑问题表现在:有时候中文表达没有问题,直译之后从字面上看译文似乎也是即忠实又通顺,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是于情不顾,就是于理有悖。

例1:吉普路过几家有人住的房子,但是,冲出来的狗却又少又小,一般只有两三条,而狗的体格竟比北京别墅区里的“黑背”狼狗还要小。[8]358

译文:They passed some occupied houses,but few dogs ran out,and those that did were small.[9]512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英语炉火纯青,自然驾轻就熟。但是如果中国人翻译这句话,就很容易掉进逻辑陷阱。“又少又小”,中国人一般会翻译为“few and small”,但这样翻译会出现逻辑问题:few表示很少,少得几乎没有,表示否定。既为否定,没有狗跑出来,怎么知道跑出来的狗体格很小呢?所以必须把句子拆开来翻译,加上“and those that did”,前后逻辑才正确。这种句子在文学翻译中比较常见,贾平凹的著作《秦腔》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他的这些话,像君亭在清风寺里念报纸和文件一样,念者慷慨激昂,听者却无动于衷,戏台下人来得并不多,来的人又都不喝彩,不鼓掌。”[10]“戏台下人来得并不多,来的人又都不喝彩,不鼓掌。”如何翻译这句话?笔者认为也应该像葛浩文那样拆开来翻译,才能避免产生逻辑矛盾。

例2:一天,邻居王二婶不小心把钥匙锁在家里,很多热心人都前来帮忙,但都无济于事。人们找到了他,但被他拒绝了。王二婶哀求地说:“冬保,求求你啦,要是我当家的回来,我又少不了挨一顿揍。”他知道,她丈夫很粗野,经常打她,他心软了,找来工具,费了好半天,帮王二嫂打开了锁。王二婶感激万分,特意买来一盒过滤嘴香烟,非要塞给他。在场的人惊愕地看着他,一个劲地夸他有本事。[11]22

译文:One day,through carelessness,Wang Er’s wife,one of his elderly neighbours,locked herself out.Many warm-hearted people came over to help,but nobody could do anything.They came to him,but he declined.The elderly woman entreated the ex-convict,“If my husband comes back,I’m sure to get a sound beating.Help me,plea-se!”Dongbao knew her husband was very rough and often beat her.Softened up by her words,he dug out some tools,and,only after some effort,did he succeed in opening the door.All those who saw his performance were dazed and full of praises for him.To express her gratitude,Mrs.Wang bought a pack of filter cigarettes and insisted that he accept it.[11]22

例2的译文中下划线部分存在逻辑问题:“through careless”回译后表示“通过不小心”或者“故意不小心”。没有人会“故意不小心地把自己锁在门外”,或者“故意不小心地做任何事情”。逻辑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through”或者“by”短语应该和褒义或者中性的动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连用。因此,笔者认为应改译为“One day,being careless,Wang Er’s wife,one of his elderly neighbours,locked herself out.…”

例3: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12]90

译文:A fighter is perennially young.He is never irresolute orinactive.[12]91

例3出自巴金的散文《做一个战士》,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一卷中收录了这篇散文。“不休息”不能想当然地翻译为“never rest”,这样不符合逻辑。这里考察的是译者的中文功底,即准确理解了中文内容,自然就能翻译出好的译文。可以说,张培基的中英文都臻于化境,轻松地越过了这个逻辑陷阱。

长期以来,翻译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学好英语最重要,因此往往会忽略学习汉语。他们觉得汉语是母语,自然就会翻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很多情况下,误译不是因为译者的英语水平不够,而是对汉语原文没有理解透,导致翻译时没有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可以说,译者的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制约他更上一层楼的因素并不是他的英语水平,而是他的母语水平。翻译家林茂荪在很多场合下说过,要做好翻译,首先要学好中文。吕叔湘一直为我国外语界和汉语界不相往来、“两张皮”的现象深为忧虑。钱冠连在《论外语学者对母语研究的建树》一文中也提出“外语学者回归汉语研究是一种学术自觉。”[13]译者应当以前辈大家为榜样,勤学不止。

三、逻辑与思维断层

翻译家林茂荪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到“翻译特别是笔译,好的笔译在于他能够把原文的字里行间所看不到的言外之意表达出来,这就是高级的翻译。”[14]范武邱认为从汉语到英语的翻译过程,经常是一个填补“意义空白”的过程,是一个变“意义不确定”为“意义确定”的过程,是一个模糊美感磨蚀的过程,是一个从浪漫的诗的意境向现实的逻辑世界回落的过程。[15]这个填补“意义空白”“意义确定”“模糊美感清晰化”以及“向现实世界回落”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翻译出原文字里行间所看不到的言外之意的过程,是一个补全汉语思维逻辑断层的过程。这种情况在文学汉英翻译中也比较常见,如果译者不进行补偿翻译,就可能产生逻辑问题。

例4:冤家宜解不宜结。[16]

译文:

(1)If enmity is not settled amicably there is no end to it.①

(2)Better to get rid of an enmity than keep it alive.②

(3)It’s better to end a feud than to start another.[17]

(4)The knot of hatred should be opened,not tightened.[18]

例4的译文(1)和(2)为意译,是有道词典中的译文。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翻译的译文(3)与原文信息有些出入:译文涉及两桩仇怨“a feud”和“another”,而原文讲的是一桩仇怨,这一桩仇怨最好是了结了,不要越结越深。这句话其实并不好翻译,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原文,找出隐含的信息,将其清晰化。原文是一个暗喻,把一对冤家比喻成一个结,结怨和解怨就好像打结和解开绳结。再来看看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译文(4),笔者认为他对原文的理解最为透彻。沙博理在译文中巧妙地加入原文的隐含信息“结(the knot)”,补全了逻辑上的断层,化虚为实,形神兼备。

例5:专家走的时候留下话,叫四女爹娘再不要生育了,说李震宇的兔唇,对这个家庭的遗传基因已经是个严重警告,继续生养,只能是自酿苦果,后果不堪。[19]

译文:

(1)reap as one has sown③

(2)pay the piper④

(3)eat one’s own bitter fruit⑤

(4)When the expert was about to depart,he informed Fourth Girl’s parents that they should have no further children.He said that Universe Shocking Li’s hare lip represented a serious augury about the family’s genes.If they kept on having children,they were destined tosavour the bitter fruit from the tree that they themselves had plantedand the consequences would be unimaginably catastrophic.[20]

“自酿苦果”是作者综合“自食苦果”和“自酿苦酒”而来,再加上更常用的“自食其果”,这几个成语意思都差不多。原文有一点逻辑不通,但不影响读者理解。如果原文是“自酿苦酒”,那就比较好翻译:“savour the bitter wine brewed by oneself”。但是“自食其果”或者“自食苦果”反倒不好翻译。例5的译文(1)和(2)为归化翻译,也是有道词典中的译文。译文(2)中的“pay the piper”,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并不常见的风笛手。译文(3)属于直译,但与原文信息有些出入:“savour one’s own bitter fruit”,这个“苦果”是从哪里来?是买来的吗?来看看译文(4)就好理解了。对原文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一个人辛辛苦苦地种下了一棵树,但没想到这棵树结出来的却是苦果,他又不得不吃这棵树上结出来的苦果。由此可见,只有原文理解到位,翻译出来的译文才会自然。

例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21]

译文:When a scholar peruses the books,first and foremost he should be ambitious,secondly he should be sapient and thirdly persevering.An ambitious man is never willing to remain mediocre.A sapient man knows thatthe sea of knowledge is boundless.Never therefore does he dare to feel self-satisfied with his accidental academic gleanings.The River God held that all the beauty throughout the world gathered along the two banks of the river and the frog at the bottom of the well believed that the sky was only as big as the mouth of the well-the two were both ignorant.A man who perseveres can accomplish anything.(贺龙平译)

“学问无尽”,看似简单,其实不好翻译。如果想当然译成“knowledge/learning is endless/boundless”之类,译文别扭:“knowledge”和“learning”是不可数名词,无所谓边界或者界限。正确翻译,关键在于理解。“学问无尽”,意思就是“学问的海洋无穷无尽”,或者说“学海无涯”。“学海无涯”很好翻译:The sea of knowledge is boundless。问题在于译者能不能跨越思维上的断层,在理解时想到隐含的信息“海洋”,化虚为实。

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悟性思维借助形象、灵感、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理的知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主观性、整体性、模糊性等特征,悟性往往导致语言中过度的模糊化,语段多以“形散而神聚”为特征,汉语重悟性的突出表现是意合。[22]英语的哲学背景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严密的形式逻辑,即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借助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客观性、分析性、确定性等特征。[23]由“直觉性”到“逻辑性”,由“主观性”到“客观性”,由“整体性”到“分析性”,由“模糊性”到“确定性”,译者需要对原文无其词但有其意的内容进行补偿,这也就是曹明伦所说的“隐性深度翻译”[24],也只有将语意逻辑补充完整,才能达到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所说的“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平衡”。[25]

四、逻辑与上下文

张志公认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全篇结构,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连贯,首尾完整。[26]文学翻译是一个逻辑、语言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活动,翻译的全过程贯穿着思维活动,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阶段,都需要对特定的语境、上下文进行逻辑分析。但许钧指出,在目前的文学翻译实践中似乎有一种不良的倾向,过分强调翻译活动的艺术性,把精力集中放在词美上,主张“美文”,而对言语的逻辑关系,上下文意义的确定方面下功夫不够,出现看上去文字很美,但译文经不起推敲的情况。[27]经不起推敲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上下文不连贯、逻辑不通、自相矛盾、顾此失彼等,甚者会改变原文的风格。

例7:小狼一时忘掉了害怕,它冲进烟阵,一会儿爬上二郎背上乱蹦;一会儿又搂住小母狗滚作一团。[8]279

译文:His fear was immediately forgotten as he rushed into the cloud of smoke and jumped onto Erlang’s back,then rolled around with one of the female puppies.[9]412

例7出自姜戎的长篇畅销小说《狼图腾》。前文写道“春节过后伊勒下了一窝小崽,共六只。三只被毕利格、兰木扎布和别的知青分别抱走了。现在只剩三只,一雌两雄,两黄一黑,肉乎乎,胖嘟嘟,好像小乳猪,煞是可爱。”[8]68现在只剩下一只小母狗了,笔者认为译文应改为“then rolled around with the female puppy”。这两个内容相隔了两百多页,所以译者可能有点顾此失彼了。

例8: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28]110

译文:When I became sane again after drunk,when I finished sipping the tea and the incense burning ended,I watched the sun setting and the bright moon rising.Only at such a time did I enjoy my life when I was a demoted official.[28]110

例8出自北宋诗人、散文家王禹偁所著《黄冈竹楼记》。王禹偁常因直言犯上而被贬,然其为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黄冈竹楼记》就是反映这种精神的一篇文章。他可以在小楼里听雨、赏雪、咏诗、下棋、投壶、阅读《周易》,等等,通篇毫无颓废之气,字里行间洋溢着好整以暇、闲庭信步的悠闲坦荡。但译文中“only”这个单词改变了整篇文章的风格,读起来颓废不堪: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享受到谪居的乐趣。因此,笔者认为应改译为“When I became sane again after drunk,when I finished sipping the tea and the incense burning ended,I watched the sun setting and the bright moon rising,which was also part of my carefree life as a demoted official.”

一般来说,译者拿到待译文本,首先要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通读原文,在整体上要把握原文的精气神,在风格这个大方向上一定不能偏离原文。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无论是以小句、句子、句群还是段落为翻译单位,都要始终关注整个语篇,考虑到文化背景,字斟句酌,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信为本,求真求美。

五、大逻辑前提与翻译选题

翻译是一件耗时费力的辛苦工作。如果一个译者历经千辛万苦,花费了好几年时间翻译出一部文学作品,最后却不能出版,这无疑是一个最沉重的打击。所以,在翻译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如何选择源文本,译著能否出版,并尽最大的努力不要出错。那么如何选择文本?葛浩文认为美国普通读者偏好侦探小说或政治元素的小说。[29]另外,作品的篇幅和开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葛浩文指出书本的厚度会影响销售,美国读者喜欢短的,越短越好,如《青衣》一百多页,只要不太贵,会有人买。[30]美国的读者,包括许多西方国家的读者,没有那么多耐心去读完很厚的一本书。他们的书大多都比较薄,只有二三百页,三四百页就算多了。[31]笔者参译的陕西文学作品外译项目,包括贾平凹的著作《土门》(TheEarthenGate)、叶广芩的短篇小说集《山地故事》(MountainStories)、杨争光的短篇小说集《老旦是一棵树》(HowOldDanBecameaTree)、红柯的短篇小说集《狼嚎》(TheHowloftheWolf)以及吴克敬的短篇小说集《血太阳》(TheBloodRedSun)等,基本上都是这个篇幅,英译本二三百页左右,可以装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阅读。媒体和学界普遍认为,葛浩文式的“连译带改”翻译策略常常体现在作品的开头部分。究其原因,葛浩文的夫人林丽君曾在访谈中解释道“英美读者习惯先看小说的第一页,来决定这部小说是否值得买回家读下去;中国作家偏偏不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而中国的读者对此也十分宽容,很有耐心地读下去。国外的编辑认为小说需要好的开篇来吸引读者的注意”。[32]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这些年来,票房大卖的国内外电影基本上都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如果开头不精彩,观众连一、两个小时的电影都看不下去,更不用说一部长篇翻译作品。选择翻译文本,在很多情况下大于译者对翻译工作的努力。每个出版社都会定期召开出版选题会议。译者应当与编辑们多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出正确的文本选择。

结语

研究表明,只有在语法和逻辑上都能成立的译文,才是正确的译文。逻辑连贯、意理通达、表达贴切是对优秀译本的基本要求。刘宓庆认为“对翻译中逻辑问题的研究,是新世纪翻译理论科学化的任务之一,也是新翻译观的重要内容之一。”[33]阎德胜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建立逻辑翻译学的构想[34],其观点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响应。逻辑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逻辑与文学汉英翻译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广大翻译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注 释:

①引自有道词典,请参照http://www.youdao.com/w/冤家宜解不宜结/#keyfrom=dict2.top.

②引自有道词典,请参照http://www.youdao.com/w/冤家宜解不宜结/#keyfrom=dict2.top.

③引自有道词典,请参照http://www.youdao.com/w/%E8%87%AA%E9%A3%9F%E5%85%B6%E6%9E%9C/#keyfrom=dict2.top.

④引自有道词典,请参照http://www.youdao.com/w/%E8%87%AA%E9%A3%9F%E5%85%B6%E6%9E%9C/#keyfrom=dict2.top.

⑤引自有道词典,请参照http://www.youdao.com/w/%E8%87%AA%E9%A3%9F%E5%85%B6%E6%9E%9C/#keyfrom=dict2.top.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