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里的非遗实践与反思
——以平遥古城为例
2020-12-02杨婕
杨 婕
始建于周宣王时期的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800 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仅存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平遥县,地处山西省中部,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在太行山、吕梁山两襟中央。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平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1986 年12 月8 日,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 年12 月3 日,平遥古城与镇国寺、双林寺“一城两寺”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文化遗产是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表述,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其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带动的旅游行业正蓬勃兴起,旅游资源丰富的平遥古城也在探索如何将旅游和非遗更好地结合。基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关于平遥古城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对其非遗的关注较少,本文将对平遥古城里的非遗实践及其反思进行探讨。
一、古城里的非遗实践
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开展,平遥的非遗逐步得到挖掘和记录。非遗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地方叙事下,既依赖于其存在场所进行活态传承,又为古城的活态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动力。
1.平遥非遗的特色呈现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丰富的非遗资源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平遥各级非遗项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数量众多,门类较全。
自2006 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平遥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4 项,包括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平遥纱阁戏人、冠云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和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19 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31 项。平遥各级非遗项目中,有平遥十二景诗文、平遥古城地名传说等民间文学类6 项,平遥纱阁戏人、平遥彩塑艺术等传统美术类18 项,平遥民歌、平遥民间吹打乐等传统音乐类3 项,平遥晋剧艺术、平遥秧歌等传统戏剧类3 项,曲艺类“平遥弦子书”1 项,平遥票号文化、平遥镖局文化等民俗类18 项,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平遥灯艺等传统技艺类42 项,平遥东戈山健脾丸、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等传统医药类15项,平遥信拳、平遥王家花枪等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类6项。
平遥非遗项目涉及9 个门类,数量众多,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传统医药最为突出,但未见传统舞蹈类的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4 项,且都代表了数量突出的4 个门类,体现了平遥手工业的发达和医药传统的深厚。这背后与明清时期平遥票号的发展所带来的“汇通天下”的重要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地域文化突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成为平遥古城介绍自己最好的名片,即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并且完整地保存了其历史轨迹中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面貌。真实性、完整性与唯一性构成其遗产的重要特征,无论是类型丰富的古代建筑、精妙绝伦的彩塑艺术,还是影响深远的晋商文化,都展示出平遥古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平遥历来人多地少,土地贫瘠,邑人好商贾、善商业,金融之风盛行,所以在平遥非遗项目中,晋商文化、票号文化独具特色,与其相关的镖局文化也在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中得到体现。数量众多的民俗以及与建筑装饰相关的传统技艺也充分展现着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些非遗项目对于研究平遥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有着重要意义。比如瑰丽多彩的民间灯彩、“中华一绝”的纱阁戏人印证了明清以来平遥商贸发展对民俗的重要影响,武术文化的兴盛从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平遥镖局的兴起和商业往来的繁荣。
第三,空间上形成了主要以古城为中心,周边乡镇零散分布的特点。
古城曾是平遥经济、政治、文化的核心区,现在作为平遥文化遗产的集中地,这里聚集了大部分的历史文化要素,一城两寺、晋商票号、儒学佛道、会馆商贸、县衙吏治、武术镖局等,以及与其共同产生的非遗项目,都集中体现在古城里。平遥的石雕、砖雕、彩塑技艺等体现在了古城中的大小建筑上,延续着古城传统的建筑风格,还有关于一城两寺的传说故事、晋商经商治家之道以及镖局武术文化等,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代代传递。
像传统医药等非遗项目,多分布在古城周边的乡镇。选择在城外开店,一方面城外租金低,另一方面方便周边居民看诊,不用挤到满是游客的城内。还有,平遥纸扎工艺多分布在各村镇,人们家中发生了喜事或是丧事,都能就近置办所需物品。
2.古城与非遗的互动
古城与非遗的互动,本质上是在一个文化时空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既包括空间上的互动又包括时间上的互动。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本身就有着历史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价的那样,它保存了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所有特征。但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标本,而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城里的日常生活还在继续,在这其中,非遗的活态传承也在继续。
第一,平遥古城与非遗在空间上的互动。
明清时期的平遥古城,街巷中商铺林立,商人小贩往来不断。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平遥古城的商铺大多从事着为游客服务的行业。除去景点,店铺基本分为餐饮、旅店、服饰、手工艺品、足疗按摩等,这其中,非遗占了一大部分。餐饮中的平遥牛肉、陈醋、黄酒、炉食、面食等的制作技艺都是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与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手工艺品中的平遥推光漆器、剪纸、金银器加工、泥塑、布鞋等也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可以看到。这些店铺有的还保持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可以让游客直观地看到制作的过程,这类可以“走市场”的非遗在市场经营中传承着地方传统,为古城的遗产讲述注入活力。
还有一些非遗项目是与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比如平遥十二景诗文、平遥古城地名传说、票号文化、镖局文化、平遥民居建筑习俗等,古城墙、十二景、日升昌票号、同兴公镖局等建筑本身是固态的文物,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使得大众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活态传承的目的。
第二,平遥古城与非遗在时间上的互动。
非遗并非简单地依附于古城空间而存在,特殊时间政府的在场、当地居民的组织、游客的参与,三者的互动使得古城更具有活力。平遥春节(元宵节)习俗、平遥祭祀文化、平遥社火等这些非遗项目,作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事象存在于各自熟悉的空间(包括古城在内),一旦有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身份后,古城就不再是简单地发生这些日常生活事象,而是具有了表演的性质。时令节日是一个地方传统的集中体现,春节、元宵节的灯彩以及闹社火、城隍庙和双林寺的庙会等,游客在这些特殊的时节中感受着平遥古城的地方传统和节日文化。
除了民间传统的节日,官方话语下的重要时间也体现着古城与非遗的互动。例如在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平遥县非遗中心在平遥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街举办了“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暨传承人义诊活动”,这是平遥县首次举办这样大规模的中医药类非遗义诊活动。它既为平遥中医药类非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宣传古城传统中医药文化,丰富旅游资源作出了努力。
二、古城里非遗实践存在的问题
平遥古城里的非遗实践,从表面上看是许多项非遗项目集中在古城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空间来从事相关的传承和商业活动。不可否认,这样的结合既充实了古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为地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传承提供了机会。但实际上,在非遗与古城的互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譬如非遗招牌的叠加、文物与非遗的分离以及非遗文创如何发展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1.招牌的简单叠加
从古至今,招牌对商家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担负传播商业信息的重要作用,也赋予了商家深刻的文化内涵,影响商业经营的成败。招牌的本质,其实是商家与顾客的互动:顾客通过招牌了解商品信息与价值,确认购买意向;商家通过招牌讲述商品文化,引起顾客购买欲望。
古城里的店铺都有招牌,以此吸引游客。商家除了悬挂店铺名字外,还会打出其他的旗号以招揽更多的顾客。除了官方认证的“百年老店”“中华老字号”等招牌,“某某级非遗”也悄然加入了官方认证的行列。古城的一些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在被列入非遗后,会挂出相关级别的非遗招牌。这些招牌是商家为了适应新的公共话语和官方新的认证方式而采取的一种手段。“非遗”这块招牌也成了商家新的宣传工具。“非遗”的招牌有着另一层含义,它代表着顾客购买的不仅是这个商品,也是商品背后的几代传承,是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但在现实情况中,古城里的非遗招牌只是简单地叠加,有些商家或者传承人没能将“老手艺”“老样子”传承下来,生产的东西大多是机械化的产物,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没有手的温度,非遗如何成为非遗呢?还有的商家将其当摆设,没有更好地利用招牌带来的优势进行宣传,未能起到吸引人群的效果,甚至还不如网红店或者名人光顾过的店更吸引人。
非遗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非遗的招牌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历史、传承、质量以及信赖,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把这些意义表现出来,讲述给人们听,而不仅仅是靠一个个招牌的摆放那么简单。
2.文物与非遗的分离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整体,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重视物质文化遗产,重点讲述文物的故事,而忽视了它的另一面——非遗的活态性。
平遥票号是省级非遗项目,日升昌、协同庆、蔚盛长等票号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解员通常都会为游客讲述相关的票号历史、经营管理经验等,让游客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作为非遗项目的平遥票号,该如何让它活态地传承呢?笔者认为,除了讲述故事,深入体验也很重要。比如让游客亲身体验汇兑提款的全过程,或者在镖局体验一下走镖的流程等,这些体验或许更能帮助我们认识票号,传承票号文化。
平遥纱阁戏人是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它曾经是春节、元宵节人们闹社火时摆放在市楼两侧供人观赏的,也是百姓为了酬神献戏而制作的纸扎作品。现在它只能存放在清虚观(平遥县博物馆)供人参观,失去了它原有的社会功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文物与非遗的整体性,对其活态传承也是一种破坏。保护文物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保护它的文化基因,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的延续。
3.文创设计处于弱势地位
非遗与文创联系紧密,文创可以汲取非遗的营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非遗可以通过文创延伸自己的价值,让更多的人领略非遗的魅力。平遥古城中的文创设计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真正文创意义上的店铺数量少;另一方面,设计类型较为单一,非遗文创未能有效开发。
平遥古城里有两家文创店,一家是位于古城西大街日升昌旁边的故宫文创平遥礼物专卖店,它目前推出了纸雕灯、平遥红彩妆、合乎情系列银饰、平遥桌游等文创产品,在故宫文创的理念上对平遥文化进行开发;另一家是位于古城南大街的萃谱园,老板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平遥人,他的文创产品主要有晋剧脸谱、古风服装以及利用传统荷包元素设计的背包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尝试将平遥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设计中,有所不同的是,故宫文创平遥礼物专卖店是以故宫文创的设计为理念,选取当地的文化来进行结合,萃谱园则是个人的实践,通过搜集当地相关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文创设计。这两家店也存在一些不足,故宫文创平遥礼物专卖店中,故宫文创的痕迹太重,对平遥文化的体现太少,未能凸显地域性特点。相比来说,萃谱园的尝试更接地气,将脸谱、荷包、银票上的元素结合到服饰、包具等日常用品中,但是设计新意还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的平遥文创产业规模小,且对平遥古城特有的晋商文化、镖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挖掘不够,相关的非遗文创缺少系统开发。针对这些问题,平遥文创产业需要更多爱好平遥文化的专业人士参与,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引进高校人才,助力平遥文创发展。
结语
平遥古城的非遗实践是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地而展开的,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促使平遥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寻找更有利的保护和发展手段,也为当下非遗语境下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借鉴。以平遥古城为例的非遗实践是众多景区与非遗结合的缩影,二者的互动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需要反思的一面。一方面,它在非遗与古城的互动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充实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非遗实践中产生的一些现实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寻找解决方法。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大景区或多或少都有非遗的身影出现,“非遗进景区”“非遗+旅游”等热词频频出现,似乎在告诉人们,1+1 的结合方式一定会产生大于2 的效果。其实不然,倘若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去简单地实践,反倒可能会陷入困境。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包括非遗在内的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还未被人们了解甚至记忆,就被高速的旅游节奏廉价地消费了,文化遗产对于民众的意义被大打折扣,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市场去引导的。非遗涵盖多个门类,涉及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如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帮助二者更好地融合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