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民间那些散落的花朵开口说话
——“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总序

2020-12-02马知遥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布老虎天津大学田野

马知遥

“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第一辑共四本,分别是《传承人口述史·布老虎卷》《传承人口述史·面塑卷》《传承人口述史·木雕卷》《传承人口述史·学术发现卷》,共计一百万余字。每册图书都配有现场调查和传承人的珍贵资料图片近百张,这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期望:为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身怀绝技的、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家们留下自己的痕迹。

经过十多年举国体制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国的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已经逐渐形成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深感荣幸。该丛书源自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天津大学承办了其中的“布老虎制作技艺”“面塑制作技艺”“木雕制作技艺”“葫芦雕刻制作技艺”四期研修研习培训(以下称“研培”)。该研培工作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直接指导下,在天津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经过和研培班学员两年多的现场亲密接触,经过研培前近八年的持续调查、访谈以及研究,四期研培班不仅让非遗传承人开了视野,强了基础,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的能力,受益的不仅仅是传承人自己,还有广大的在校研究生。在和我们一起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那些“90 后”的学员们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关心。我们不满足于仅仅一个月面对面的相处时间,我们还要替他们留下他们的文化记忆,替他们发出声音。因为结业之后,这些学员就要回到各自的家乡,他们有的来自远乡僻壤,有的来自荒疏小镇,他们大多是纯粹的手工业者,不少是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在这之前从未离开过家乡。但他们的技艺确实传承了好几代,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感染着我们,浸润着我们。听他们讲述个人成长、求艺过程、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本来就是很好的教材,这些就是中国故事。我们所有师生都是故事的倾听者,而他们是故事的主角和讲述者。

过去我们习惯了到传承人家里去,匆匆访谈几天就走。现在我们把他们请到我们的校园里来,利用一个月免费培训的时间,和他们彻夜长谈,仔细聆听那些遗落的细节,补充我们原来在田野考察中的不足,这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我想起十年前,我在山西黎城采访“中华第一虎”的制作者、布老虎艺术的国家级传承人高秋英时,她说虽然自己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响应国家号召带了很多徒弟,徒弟们学会了到处卖她的“黎侯虎”,她自己做的虎反倒不好卖了。这是典型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实例。现在她的境况已经有所改善,国家大力扶持非遗项目,她已经成为多个“黎侯虎”工作坊或文化公司的顾问,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励,继续在开门授徒。我想起十年前在山西潞城拜访的“潞王虎”传人刘海兰,她68 岁依然参加了我们天津大学的布老虎研培班,为班级学员示范技艺,倾力相授。她面对中央电视台的直播镜头时说:“我只上过三天学,自己学会写名字,我没想到我这样一个农村老太太能到大学上课,而且一来就是天津大学,这是我一辈子最开心的事情。”我还会想起十年前在田野调查中认识的河南灵宝的崔荣清大娘,当时已经80 岁的她听说我们来了,早早就在山坡上的小屋前迎候,用一天时间给我们演示了整个布老虎的制作过程。黄昏时,我们要走了,她握着我的手说:“娃啊,你什么时候再来啊?我是怕等不到你了。”2018 年布老虎班开班,我打电话过去,她的后人接了电话,告诉我,她已经故去几年了。幸运的是,我们的研培班在国家研培项目的大力资助下,将那些年在边远地区田野调查中结识的民间巧手高人们都请到天津大学,让他们同堂交流,共同学习和切磋,并结合他们的需求,及时请品牌设计、创意大师和营销学专家为他们出谋划策,帮他们解决困境,指出“自我造血”的方法和路径。

我们深知,非遗保护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事,不仅仅是专家的事,也不仅仅是开发商的事,最重要的是传承人自己的事,他们是非遗的真正承载者和创造者,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他们内心对传承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决定着今后非遗的命运。所以,关心民间艺术家所思所想非常必要。在这里,我避开了“艺人”这一称呼,更愿意真挚地称呼他们为民间艺术家、传承人,因为我觉得他们配得起这样的称呼,他们该有自己的名号。只有和他们深谈,我们才能走出课堂,走出理论,真正了解非遗保护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了解作为传承人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了解他们在理想中想成为什么。所以,我们的访谈重点解决的就是传承人生活经历和求艺经历中促使他们形成目前风格的原因,从而追根溯源找到最初的传统,通过对这个技艺的过程复现,让更多秘而不宣的技法直观地呈现在镜头和图片中,通过传承人对现状和未来的描述,识别他们的误区,解决他们的困境。从田野关系的搭建,到田野关系的融合,到无话不谈的心灵沟通,传承人给了我们师生源源不断的养料。当他们结业时,也是我们师生田野工作的结课时间。但这些还不够,根据研培的要求,我们在传承人回乡后,接着开始细致的回访,主要了解在结业后回乡取得很大进步和成绩的代表性学员的情况,总结经验,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成果案例进行新一轮推广。

所以,我们的目光所及就看到了“70后”“80 后”“90 后”的传承人们,他们结业后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始主动申请作品专利和产品商标;开始频繁参加全国巡展等活动,积极开拓市场;开始主动走到大都市里开班授课,和营销公司积极接洽。他们开始把眼光放远,成立了自己的手艺圈,互相帮助提携,让彼此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传承的路上不再孤单。更可喜的是,这些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们已经把自己的手艺和非遗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门授徒,帮助附近的残疾人就业,利用村庄闲散的劳动力,让手艺成为扶贫工作坊的利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所以我们看到,葫芦班里陕西洽川的李菲、河南南阳的侯宗娜等人都在非遗扶贫、支持就业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有的学员不断创新,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开设自己的产品展厅或者博物馆,增加对外宣传力度,利用自媒体频频亮相,让传统艺人在现代社会发光发亮。做得比较好的有河南新乡的面塑艺术家刘真、甘肃的木雕艺术家李华中等人。

本套丛书中收录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是非遗传承人中闪亮的那一个,他们无论受挫还是成功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在贴近真实的口述实录中,我们师生本着真实记录、仔细捕捉、留住历史、启发众人的目的,让这样一套书既可以成为非遗保护的成功案例的汇总,让不同行业的非遗传人在阅读中获得启发;也可以成为专业研究者的田野资料,为非遗在不同视角下的研究提供智慧;同时也可以成为大众的读物,在欣赏每一个民间艺术家的个人故事时,了解和亲近我们国家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尤其是,非遗需要从娃娃开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几乎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在这四本书中,还有一本是近几年来配合非遗教学和研究,陆续延请的全国知名学者的讲座整理,这些学者来自民俗学、人类学、美术学、历史学、文学等不同的学科,这些学者大多已经在非遗领域声名鹊起,其中不乏刘魁立、刘铁梁这样的学界泰斗,也有邱春林、宋俊华、李松、林继富、赵旭东、张士闪等学界大家。我们做这些收集和整理工作是为了在倾听传承人想法的同时,聆听来自专家学者的见解,形成共振的效果。

我们的“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并不会就此打住,第一辑出版之后,我们还会继续整理十多年来以及今后的田野考察的口述笔记、田野调查报告以及文章,陆续集结成书,把研究继续深入下去。

民间的天地太大,民间的田野太广,在有生之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带着一份责任,我会继续和我的团队一起行走在田野上,为找寻那些被遗落在民间的花朵而努力。

该套丛书出版之时,正是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20 周年和天津大学建校125 周年的日子。谨以此套丛书祝贺学院和学校生日。此为总序。

猜你喜欢

布老虎天津大学田野
希望的田野
A granny and her handmade toy tigers 赵奶奶和她的布老虎
水彩慢行记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我为你点赞
田野风光
布老虎睡午觉
在希望的田野上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