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 勇于创新
——浙江歌舞剧院建院60周年庆典“春风引”新年音乐会的启发与思考
2020-12-02赵岚湖州师范学院
◎赵岚 (湖州师范学院)
2017年12月28日晚,浙江音乐厅上演了浙江歌舞剧院六十周年院庆——“春风引”新年音乐会。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作品为主,包括古筝、竹笛与乐队的协奏曲和民歌经典唱段,由张列担任指挥。笔者受此音乐会启发,尝试从音乐会的曲目安排、演奏技法和演出效果等方面入手,探讨当代民乐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春风引”新年音乐会的主要特点
(一)精心设定的曲目编排
本场音乐会曲目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民歌相关作品,包括民族管弦乐组曲《西部民歌主题》(《马车夫之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经典唱段《知音》、《北风吹扎红头绳》。第二类是创编类器乐作品,分别是《春节序曲》、《春闺梦》、《乔家大院》组曲之《立志》、《太阳颂》组曲之《挑山》、《国风》及两首协奏曲,即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的《酒狂》、竹笛与乐队的《听风醉月》。
第一类中所奏、所唱的民歌都是传唱非常广泛的经典作品,深受人民喜爱。比如《西部民歌主题》中的歌曲都是来自王洛宾创作、改编的民歌,这些民歌已经被传唱了半个世纪,影响力巨大。音乐会选择这样的作品,抓住了“人人会传唱”这个核心,在情感上制造了一种亲近感,能迅速抓住观众的心,瞬间引起共鸣,观众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音乐会的气氛就很活跃。第二类作品,其中有些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民乐经典作品,有些是新近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较熟悉的作品,比如《春节序曲》,是各大民族乐团在春节期间必演的保留曲目,人们经常从电视里、广播里听到这个作品。《立志》则选自赵季平创作的《乔家大院》组曲,观众对此也并不陌生。至于其他的作品,如《国风》、《春闺梦》等都是创作于2010年以后,属于较新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二)创新技法的内涵表达
对器乐音乐来说,技术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曲目中技法使用的多寡、演奏者完成度的高低都直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和内涵的表达。
竹笛与乐队的《听风醉月》选自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这部作品根据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所作,由王直、王次恒、姜莹三位作曲家共同完成,展示了浙江的秀丽山水,呈现出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是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首部大型原创管弦乐作品,于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
《听风醉月》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舒缓,竹笛柔和的音色表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清秀。乐曲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模拟性”音响效果。比如,当曲笛模仿树林里微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悉索”声响时,演奏时采用了“吹指孔”的技法,就是突破常规,用嘴直接吹竹笛的“按孔”。第二个类似的技法运用是竹笛技法“指击音”,即用手指敲击按孔发出的声音,来表现风吹来时地上小石头翻滚起来,互相碰撞发出的轻微撞击声。第三处“模拟性”音响效果是在乐曲中表现小鸟鸣叫声,作曲家运用了竹笛家族中的口笛,用其特有的尖锐、清脆、嘹亮的音色特点来模仿鸟叫声。在一首乐曲中就用了三种“模拟性”音响效果的技法,体现出作曲家采用了中国音乐最常见的“借景抒情”的特点。不仅如此,在整体写作中尽量发挥竹笛擅长模仿大自然音色的乐器“本性”和特质,使音乐更生动、音乐形象逼真,拉近了“严肃”音乐与观众的距离。由此可见,新近演奏技法的运用,除了要符合乐曲表达的内涵和音乐追求的意境以外,也要注意考虑乐器本身的性能特点。
二、关于民乐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
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有多种维度,比如“严肃”还是“流行”。但笔者认为,最核心最本质的还是服务什么群体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民族音乐更是人民的音乐,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创作、发展。做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此次音乐会曲目的精心安排就非常典型的突出了这点。整场音乐会以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民族器乐为主,能够满足普通音乐爱好者和接受过一定音乐学习或训练,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广大人群,基本涵盖了社会上占绝大多数音乐听众。可以说,这是一场“人人都可以来听”的接地气的音乐会,实现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效果。
这样的曲目安排,这样的音乐内容,也确实是文艺演出团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方向。现在的文艺团体大多是属于企业编制,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极其重要的。经济效益的前提就是“票房保证”,让观众愿意“掏钱”来买票。从观众群的分类来看,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是小部分,大部分是对音乐或者特定的说是民族音乐的爱好者。音乐会要照顾音乐爱好者喜欢重温经典作品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要满足部分专业人群对新作品的需要。
民族音乐发展方向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之后,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音乐的需要。这方面,创作更多高品质音乐是第一位的;但以恰当的方式地向观众推广高品质音乐,引导观众对不同音乐的欣赏能力同样重要。这方面,“春风引”新年音乐会的做法同样值得推广。一是以优秀的专业作品作引导,逐步提升对高品质音乐的审美能力。专业音乐工作者要负起对大众审美起引导作用这个重责。观众聆听音乐,有一个逐步从感官享受,到心灵碰撞,到思想升华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助推作用,要定期、适量地推出更高层次的音乐作品。比如,此次音乐会在“民歌”和“传统器乐”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现代作品,特别是《听风醉月》等两首协奏曲更是音乐会的高潮,可以满足和催生更高层次的音乐需求。二是不断创新。音乐会现场既有新观众,也有老观众。一方面当然是要不断推出新作品;另一方面要探索“老曲新弹”,翻出新花样,引导观众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感受多样的乐器魅力。例如,此次音乐会引入了古筝与乐队版《酒狂》,给多次欣赏过独奏版的老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
发展民族音乐在于坚守,在于传承与创新,这也是民乐前进道路上的两大主题。发展民族音乐,切莫把传承与创新割裂开来,更不能搞走过场,图表面形式,要做到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传承上,首先要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从传统器乐、戏曲、戏剧等音乐表现载体中汲取养分。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归根结底是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理想、志向。可以说,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才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本质,是我国民族音乐区别于世界上其他音乐的最主要特点。所以,创作和表演民族音乐,都要尽可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其次,要“敬畏民间”,深入民间,把散落在民间的民族音乐瑰宝搜集整理、系统建档并设法发扬光大。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源远流长,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沧桑巨变,许多民族音乐散落在祖国大地,流传在民间艺人手上,夹杂在各类民间习俗之中。许多技艺,许多表演形式都已面临失传。这就需要广大民族音乐从业人员发扬自觉精神,从我做起,在本地区、本专业做好相关的民乐传承工作。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时代在变,人民对民族音乐的需求也在变,这就要求民族音乐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创新具有丰富内涵,有多个层次的。第一,音乐作品内容要创新。许多人认为民族音乐就是传统音乐,这种认识是狭隘的。不可否认,当下说起民族音乐大家第一反应还是像《高山流水》等传统曲目,但中国当代文化,既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民族音乐无法表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脱离当下这个最大实际,民族音乐就是残缺的、落伍的,就会失去生活根基,民族音乐工作者就是失职的;“为当代代言”,这也是民族音乐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需要。这就要求民族音乐首先要进行内容上巨大的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音乐创造。特别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例如,建国后浙江筝派创作的《战台风》就表现了人民群众抗御台风,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战台风》也成为浙江筝派的经典曲目。缺少“现实题材作品”,这也是本次“春风引”新年音乐会的较大不足。
第二,创新要坚持本土特色。民族音乐特别是传统器乐是分流派的。以古筝为例,分为河南、山东、浙江、客家、潮州等;以琵琶为例、分为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汪派等。每一个流派都个性独特,风格鲜明,使得民族乐器亦带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专业作曲家参与创作的民乐作品,作曲技法、演奏技法都迅速发展,仍然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本土”意识的体现。具体表现有,创作内容多以某一地域的人文景观、风俗习惯(仪式音乐)为主;创作手法多会选用当地音乐中某些特性音调。这个地域通常是与作曲家本人有紧密联系的地域,如长期生活居住过的地方。所以说,这种“本土”意识首先是存在于作曲者本身的潜意识里,继而从作品中呈现出来。笔者认为,民乐作品中的“本土”意识是难能可贵的,它是民族音乐保持具有“民族性”的基石。只有存在这种意识,才能使民乐工作者时刻保持清醒,保持初心,不偏离初衷,坚持保护弘扬“民族性”。民乐要发展,就要创新,就要不断有新作品。要在新作品中坚持“本土”意识的体现,只有运用本土文化元素来创作的作品才具有本土特征。因为地域文化有其独特性。中国地域文化元素丰富,从音乐角度看这个问题,地域文化元素可以有听觉上和精神上的。要从精神上沿袭来进行本土化的音乐创作,而非简单的从地域传统音乐中提取对听觉元素的沿用,要追求作品的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精神一致。民乐发展,离不开“本土”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要在作品中体现,也要体现在以普及民族音乐为目的的各种音乐活动中。
六十年来,浙江歌舞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推出了大量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六十年来,浙江歌舞剧院始终不忘初心,立足传统,勇于创新,甲子周年庆典“春风引”新年音乐会的成功为新时代民族音乐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发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