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音乐演艺产业深度融合与创新策略探析
2020-12-02张惟然天津音乐学院
◎张惟然 (天津音乐学院)
京津冀三地自历史时期以来就属于同一文化区域,然而随着近代以来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平衡效应的逐步显现,京津地区由于文娱演艺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水平较高,难免对其周边河北地区的演艺资源形成了虹吸效应,在客观上也对京津冀三地演艺文化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新时期三地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送上了一股强劲的东风。本文就将在审视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演绎产业合作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查找三地演艺产业合作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来尝试提出推动京津冀演艺产业合作深入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京津冀音乐演艺产业合作现状
自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之后,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4年8月,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即签订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为深入落实该协议,2015年3月,上述三省市的文化厅、局领导又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规定:三地轮流举办“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展演作品以三地合作创编剧目为主;京津冀三地建立演艺作品的政府间协作采购机制,相互采购剧目且每地每年采购其它两地演艺剧目数量不得少于三台;三地共建并共享演艺资源交流平台以及演艺资讯发布机制,促进剧本、演员等各种演艺要素在线上及线下两个维度的双向流通。2016年4月底,为落实上述协议,汇集三地演艺资源的京津冀演艺联盟正式成立。
自2015年至今四年来,在“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机制和京津冀演艺联盟的共同推动之下,像蔚县秧歌剧《魏象枢》、河北梆子《李保国》等河北新编优秀剧目得以进入京津两地观众的文娱消费视野,初步展现了当代河北剧目演艺的风采、魅力和实力;而像交响歌舞会《津津有味》、河北梆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之剪影》这样的天津剧目精品以及新编曲剧《黄叶红楼》、新编京剧《宋家姐妹》等北京优秀剧目,也与河北观众如约见面,为其带来了京津腔韵十足的新奇审美享受。由此可见,《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签订四年以来,三地的剧本、剧目、剧场、演员等各种演艺资源都得到了有效的盘活,已初步建立了常态化的精品剧目交流展演机制,三地文娱演出的联动机制已呈呼之欲出的态势。
此外,在推动剧目交流的同时,京津冀演艺产业合作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加强。2019年春,河北定州京津冀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该基地由演艺小镇和京津冀演艺产业工业园区两大部分组成。前者主要为中直院团、文化央企等演艺单位或机构提供合成排练、卫视演播、音视频摄录、艺术创意研发等各项服务,意在建构产城融合文化集聚区;后者则主要为京津冀三地的演艺单位提供舞美道具生产、产品会展、交易平台、仓储物流等生产和商贸等方面的供给与服务。目前定州京津冀文化产业基地已开工建设,标志着京津冀三地演艺产业的合作迈入了“硬件建设”的新阶段。
二、京津冀演艺产业合作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回顾了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演艺产业合作的发展现状之后,在这一部分也将在已取得的成绩之外,来剖析制约京津冀演艺产业合作深入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京津冀三地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资源虹吸效应依旧存在
京津两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演艺产业经营环境也相对更好一些,这就很容易对河北省的文化演艺市场形成虹吸效应,促使精品剧本、名家名角等优质演艺资源流向京津地区尤其是北京市,加剧三地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数据来看,2018年北京市演出场次达到24684场,观众总计1220.2万人次,其中文化旅游驻场演出为北京演艺市场额外带来了24.1万人次的客流;票房收入达17.76亿元,同比增长3.4%。这组数据充分展现了北京演艺市场的强大竞争力。而从演艺市场的经营环境条件来看,近年来京津两地人均文化事业费数额常年排在全国第1、2位水平,而河北省则徘徊于第27-30位之间;北京市近年来文化市场产业专项资金划拨额度维持在5.5-6.5亿元之间,而河北省同类资金额度仅在5000-8000万元之间;近年来北京市重大文化项目财政专项资金划拨额度维持在1.6-2亿元之间,而天津市及河北省同类资金划拨额度分别维持在4700-7000万元之间以及6000-8500万元之间。分析上述各组数据不难看出,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市的演艺市场环境条件要明显优于毗邻地区,很容易对毗邻省份的演出市场形成资源虹吸。虽然京津冀三地演艺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划已走过了4年的实施历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虹吸效应依然存在,对三地演艺市场融合发展的远景造成了潜在的消极影响。
(二)京津冀三地联合演艺的剧目创新力度尚有待加强
通过本文第一部分所列举的京津冀联合演艺剧目可见,目前三地联合演艺的主打剧目大多属于传统戏曲的新编或改良作品,而广受欢迎的话剧、儿童剧、杂技马戏魔术、音乐剧等其它作品则鲜见身影。根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来看,儿童剧等剧目观众最多,占全年观众客流总量的46.2%。而音乐剧观众则增长最快,本年度同比增长达26.7%。反观京津冀三地联合演艺剧目,则会发现其中恰恰缺乏观众最多或者观众数量增长最快的儿童剧、音乐剧等类型作品,这在表明三地联合演艺剧目类型欠丰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地联合演艺活动的市场导向意识还不够明确。
(三)京津冀三地演艺合作尚未实现与文旅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推动旅游目的地演艺市场迅猛发展的主流助力因素。比如,2018年北京市旅游演出达到9651场,观众人数达到328.7万人次,约占北京市演出市场观众客流总量的26.94%,这充分展现了文化旅游对于演艺市场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反观近年来京津冀演艺联合开展实践则不难发现:三地演艺联合的发展方向基本仍被定位于传统的剧场观演,而对于新兴的文化旅游市场演出机会,则未能加以有效把握。
三、推动京津冀演艺产业合作深入发展的创新对策
(一)依托互联网拓展京津冀三地演艺联合弱化资源虹吸效应
虽然京津等地因文化市场成熟度高、演艺环境条件优越所造成的资源虹吸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对来说处于洼地态势的河北演艺机构就完全没有机会来对抗这种虹吸效应。目前,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就为河北演艺团体宣传自身独特的剧目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所以,河北演艺团体尤其是中小型团体,应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来预告、展示自身演艺节目片段视频,彰显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魅力,以期赢得更多的演艺机会。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展演有可能将更多的河北文艺团体送上京津地区中小剧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京津观众来河北观看特色演出。这样一来,就有望从市场的生态层面加强京津冀演艺资源之间的沟通与对流,从而逐步弱化长期存在的资源虹吸效应,达到从市场微观层面深入推动京津冀演艺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生动效果。
(二)大力推动剧目创新,展演三地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作品
如前文所述,京津冀三地联合展演的剧目多局限于传统戏曲的新编或改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过多依赖顶层设计引导而缺乏对文艺市场分析、把握、探索、深耕的局限性。而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要求京津冀三地的文艺院团更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统筹协调各自的演艺资源,瞄准文艺市场上的热门剧种、潜力剧种,全力以赴地推进剧目改良与创新。比如,像前文所述观众最多或观众数量增长最快的儿童剧、音乐剧等类型作品,就应成为三地联合演艺剧目创新的重点着力方向。这就需要三地院团联合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并以调研结果为指导,创编为三地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接地气儿的儿童剧、音乐剧等剧种节目,丰富京津冀三地联合演艺的剧目品种,从而为三地联合演艺深耕文娱市场进而晋身为市场主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着眼旅游市场推进京津冀联合演艺同文旅产业的融合进程
如上文所述,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京津冀等地演艺市场的全新增长点,也为演艺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推动演艺市场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京津冀三地的联合演艺也应瞄准文化旅游市场,对游客文娱消费心理进行深度调研,以期把握其在旅途中对于文娱演出的期待心理。进而以此为指导来推动三地联合演艺剧目的创新与改良,面向京津冀文化旅游市场推出更多精品剧目,以期在大力推进京津冀联合演艺同文旅产业融合进程的同时,也有效深化三地演艺产业的融合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可见,自2015年京津冀联合演艺项目签约以来,三地演艺产业的融合进程已得到了明显加快。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发现演艺市场资源虹吸效应仍存、联合演艺剧目欠丰富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依托互联网来大力拓宽三地联合演艺渠道,瞄准文娱、文旅市场大力推动剧目创新,丰富剧种类型,则有望促使京津冀联合演艺逐步达成对三地演出市场的深耕新作,从市场微观的层面推动京津冀三地音乐演艺产业实现更加深入的融合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