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初探

2020-12-02秦文枝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乐舞古典舞题材

◎秦文枝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新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可谓是异彩纷呈、流派众多,建国之后舞蹈艺术家们或是遵循古曲古韵,或是按照古文献去寻找古式风格,亦或是对壁画、出土文物的复活或剖析……林林总总形成了当下的“中国古典舞”。从建国至今70多年来也逐渐呈现出了一下基本特征。

一、以对中国古典舞蹈文化不懈追求为内驱力

以舞蹈文化为内驱力所形成的“新中国古典舞”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活态舞蹈文化的传承;静态舞蹈文化的挖掘;形而上的意境追求。三种文化形态并非完全分离,互不干扰,而是相互交错,有侧重的呈现在新中国的每个时期。

(一)活态舞蹈文化的传承

我们的古典舞在初建时期对文化的追求是从提取戏曲中的舞蹈艺术为始,后来随之也在同属肢体艺术的武术、杂技中提取,使之成为构建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最初主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在于通过对活态舞蹈的提取与传承再加上对外来艺术的借鉴构建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舞蹈文化。

五六十年代的舞蹈界大量频繁的邀请戏曲艺人为我们传授经验,无论是《夜奔》、《思凡》、《游园惊梦》以及《武松打虎》等“折子戏”的学习,还是“跑圆场”、“虎跳”、“打飞脚”和“鹞子翻身”的训练,亦或是“内三合,外三合”对我们的启发,都给予了我们建立当代古典舞极大的营养。经过舞蹈工作者们潜心的学习与训练,创作出的经典作品有《碧莲池畔》、《盗仙草》、《刘海砍樵》、《剑舞》、《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等。直至21世纪依然还在对活态的舞蹈文化不断地挖掘与提炼着,包括昆舞体系的一系列舞蹈(源于昆曲)、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作品《南音舞韵》(源于梨园戏)等等都属于活态舞蹈文化的传承。

(二)静态舞蹈文化的挖掘

中国舞蹈界对静态文化的挖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投身于当代中国古典舞建设的舞蹈工作者们,深深地觉察到单单只依靠戏曲来发展中国古典舞非常单一与匮乏,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戏曲对舞蹈的吸收也只是有选择的吸收,单凭从戏曲中挖掘古典舞是无法具体到周、汉、唐、宋等每个时代特有的风格,也无法体现当时非常著名但只在诗词中仅有只言片字的乐舞,比如:《翘袖折腰之舞》、《破阵乐》、《霓裳羽衣舞》等等。对此,舞蹈工作者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研讨,在召开北京舞蹈学院筹建中国古典舞专业“36次会”的基础之上,对继承戏曲以及戏曲局限性的讨论、训练方法的讨论等等,和着改革开放之风打开了思想的局限,拓宽了古典舞发展的道路,对静态舞蹈文化的挖掘也就从此开始了。

严谨的来说,静态舞蹈文化的挖掘与当时文艺界兴起的“文化寻根热”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整个文艺界“寻根”思潮的带动下,我们的舞蹈工作者们也对中国的传统舞蹈文化进行了一次“铲地式”的搜寻。中国古典舞的专家们也不再只钟情于对戏曲、武术等的传承,一时间古墓壁画、文学名著、诗词著作、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出土文物等等静态文化成为了众多艺术家炙手可热的宝贵资源。壁画舞剧《丝路花雨》与文学舞剧《红楼梦》带领着中国古典舞冲破了题材与体裁选自于戏曲的模式,引领了80年代古典舞创作的高峰,使得这一时期佳作不断,除上述两部作品外,还有根据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乐器编排的《编钟乐舞》;有陕西的根据唐宫廷乐舞编排的《仿唐乐舞》等等,这些古典舞剧目大大丰富了我们的传统舞蹈文化,同时也完美地启动了静态舞蹈文化的探寻之路,更重要的是间接地为后期古典舞的多元发展打开了局面。

(三)形而上的意境追求

偏重于古典舞形而上的意境再造是在千禧年前后兴起的为编导们最受欢迎的一种古典舞创作方法,同时也是古典舞“破形入神”的高度发展。如前所述,其实是通过古典舞身韵元素的解构与重构,再加上气息的运用造成的不叙事、不抒情的一种大写意。可以是画家手里游刃有余、翩若惊鸿的毛笔(《扇舞丹青》);可以是微风中随风飘摇、放荡不羁的一片羽毛(《风吟》);也可以是气势恢宏、不屈不挠的黄河精神(《黄河》)……意境与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融会贯通与应用自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思想深度。北京舞蹈学院金浩老师谈道:“成熟编导需要具备的三个能力:发现生活的能力、艺术想象的能力和自我表述的能力。前两者在于积累,后者在于表现,这是古典舞的智者。古典舞缺的不是热度,而是一种思考。”①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古典舞工作者们怀着对祖先们的敬畏之心汲取着历史的营养,和着现代创作之风向,在既有古典风格又有时代特征还有思想深度的道路前行着,时间会检验他们,也会给出我们满意的答案。

二、以凸显民族性为主要目的

民族性是中国舞蹈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的东西。无论是建国初期借鉴芭蕾,还是学习苏联舞蹈模式,亦或是之后现代舞的引入与发展,当下多元文化的纵横交错,都是为了更好地建立我们自己的舞蹈文化,为了使我们自己的舞蹈文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接近世界的舞步。

(一)神—史—意的民族品味

神、史、意是古典舞题材创作的三部曲,即为建国初期的神话传说、新时期的历史题材与新世纪的写意风格,不断变化的古典舞题材正体现出了人们不断提升的民族品味。

通观建国初期的古典舞,无论是编导还是观众这一时期的民族品味都停留在用戏曲中的神话传说来代表我们的中国形象阶段,有具体的故事与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善定胜恶”、“歌颂光明”的鲜明主题;还有圆满结局的美好愿望等等。神话故事的选取也与这一时期人们的民族心理产生共鸣。代表作品有《盗仙草》、《碧莲池畔》、《宝莲灯》、《游园惊梦》、《鱼美人》、《梁祝》、《雷峰塔》、《白蛇传》、《牛郎织女》等等。改革开放之风吹到了祖国各地,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素养,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品味。从建国初期的神话题材到新时期的写史题材,大大拓宽了其创作范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复苏的古乐舞《剑器舞》、《仿唐乐舞》、《编钟乐舞》、《盘鼓舞》、《兰陵王入阵》等;有历史故事《十面埋伏》、《木兰从军》、《文成公主》、《金山战鼓》等;还有诗词文学名著《风雪山神庙》、《木兰飘香》、《九歌》、《新婚别》等等。新世纪的人们在接受了多元文化的熏陶后,更是注重民族性的体现,这一时期大众的民族品味更多体现在追求意念方面,当然这与身韵的成熟与发展不可分割。中国人讲究意象,看月思家,瞧水思年华,遇到梅兰松竹也能想到四大才子,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同样新世纪创作的古典舞多为形而上的意境,像《扇舞丹青》、《风吟》、《桃夭》、《楚腰》、《粉墨》、《南音舞韵》、《归决》、《纸扇书生》、《墨》等等都是这一时期非常优秀的作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从建国至今中国人民对古典舞题材的民族品味犹如菱形,最底端当为五六十年代的神话题材;中间直径最大部分当为新时期之后的写史题材;最顶部则为当下的写意题材,写意的古典舞则是写史题材与神话题材的升华。

(二)一元到多元的民族胸怀

无可否认,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无论是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还是我们对古典文化的挖掘都是从一元走向多元的。题材与风格我们在此不再赘述。

从他国对我国舞蹈文化影响程度来说。建国初期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中国舞蹈深受其影响,由于影响的单一性使得我们的古典舞在建设之初带有十分明显的苏联舞剧结构气息,像男女双人舞以及片段性的民间舞穿插等等。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打开大门拥抱世界后,采一国之所长才变为采众国之所长,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在借鉴其优点但不被同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古典舞,只有坚持自己的民族性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是从古典舞的挖掘面来说。一元到多元,也可以说是从点到面。无需赘述,中国古典舞从建国初期的只钟情于戏曲到80年代“铲地式”的寻宝再到千禧年之后众多流派的形成,嫣然已经用实践践行了这一特点。以下是笔者根据北京舞蹈学院田湉老师所著的《中国古典舞形式研究》一书所总结的当下古典舞多元状态:

(三)不忘初心的民族精神

从建国至今古典舞已经漫漫走过六十多年,无论它有多大争议,古典舞人始终初心不改的是那一份坚韧的民族精神,并且朝着最大限度挖掘动静态舞蹈文化之路继续前行着。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国古典舞的多元流派除过上述提到的古典舞四大流派外,还有陈美娥的“梨园舞蹈”、台湾刘凤学的“唐乐舞”以及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的“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等等都是当下古典舞不断探索民族精神之路。

三、以多元环境下人们审美取向为基准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眼界的开阔,多元文化的不断流入,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舞蹈界古典舞的发展也不断随着人们审美取向的高速变化而做着题材与风格的不断尝新。

(一)歌颂光明的心理需要

在建国初期那个刚刚结束战争不久的年代里,中国人民深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对艺术的欣赏不仅要求人物要形象鲜明,还要情节生动,最好是他们所熟识的内容,还非常注重积极向上的主题,注重大圆满的结局。于是古典舞蹈界就出现了一系列被人们所熟识的神话故事或戏曲改编的舞蹈《碧莲池畔》、《东郭先生》、《牛郎织女》、《宝莲灯》等等,这些舞蹈剧目成功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能让观众看得懂,也符合当时国家“为工农兵服务”文艺政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光明、向往幸福生活的审美心理。

(二)挣脱枷锁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不断进入使得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与独特性才能立身于世界文化之林。在“文化寻根热”的思潮下,在对中国文化如饥似渴的挖掘下,甘肃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受到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欢呼与好评,并且出现了一系列像《仿唐乐舞》、《长安乐舞》、《编钟乐舞》、《九歌》、《铜雀伎》等等优秀的古典剧目。此时的人们在经历过十年思想的禁锢后急需知识的滋润与建立文化自信,此类作品无论是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叙述与塑造,还是向古有舞蹈风格不断地接近,都是在对“十年”做出回应的同时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无比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更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母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自信。

(三)迎接多元的开放心态

80年代中后期身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千禧年前后编导们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如前所述,“身韵”这个古典舞的孵化器,让编导们在不断地解构与重构中创造作品,一系列具有个体鲜明特征的古典舞层出不穷。在“身韵”的带领下我们的古典舞发展逐渐走出戏曲“行当的专属性”,不断地向着挖掘古典文化的意蕴与意境前行,与此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水平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典舞在90年代后出现了一系列类型各异的古典舞,像《铜雀伎》、《黄河》、《孔乙己》、《步步生莲》、《昆韵》……这些作品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更为当下古典舞多元发展的现状做足了准备。最终形成了以“李、唐”为代表的身韵派古典舞、以高金荣为代表的敦煌派古典舞、以孙颖为代表的汉唐派古典舞和以马家钦为代表的昆舞。

新世纪古典舞流派的形成首先在于我们舞蹈工作者对古典舞蹈文化的不断挖掘,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无论是哪个流派,所呈现的作品最终的评阅人是观众。如今多元古典舞形态的共存正体现了我们母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间接地体现出中国人民不断上升的文化素养。郜大琨老师曾经在1986年第8期的《舞蹈》中说过:“中国古典舞既要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且也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虽然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又必须具有时代的审美特点和时代精神,它要适应当今人民的审美要求。”②是的,我们要做的是展现给当代人,给予当代人精神给养的古典舞,时代精神与人们的审美不断变化要求我们的古典舞也要不断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要源古而不拘古,这样才能久立于舞坛。

注释:

①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创作研讨会,2017.11.

② 郜大琨.从继承性和流动性谈古典舞的发展[J].舞蹈,1986,(08).

猜你喜欢

乐舞古典舞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龟兹乐舞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当前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困境及对策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论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及作用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