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音乐视野下的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
2020-12-02张佳明新疆师范大学
◎张佳明 (新疆师范大学)
我国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是在蒙古族风格特性影响下,由现代音乐作家,作曲家创作而成的,带有鲜明蒙古族特色的,并融入现代因素的声乐艺术歌曲作品。同时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也是传统民族风格与现代音乐制作相结合的,在内蒙古地区家喻户晓的,国内外多有传唱的蒙古族特色创作歌曲。在蒙古族创作歌曲中体现出深度的地域特色情与景相合、意与境相统一,又表达出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有机统一。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对于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创新与发展,正在不断呈上升状态,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数不胜数,各位艺术家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有德德玛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作品,腾格尔的《天堂》、《蒙古人》和《草原之夜》等作品,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月亮之上》、《自由飞翔》和《策马奔腾》等诸多作品。还有额尔古纳乐队、苏勒琪琪格、齐峰、乌兰图雅和布仁巴雅尔等艺术家,他们都为我国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传唱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接下来笔者将用具体作品为例,浅谈心得体会。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一首由席慕容作词,乌兰托嘎作曲,两位艺术家倾力创作而成的一首蒙古族风格现代歌曲。这首歌曲曲调优美,表现了内蒙古民歌的独特风格,具有独特的风情韵味及深刻内涵。在创作以来至今这段时间,有德德玛、廖昌永等多位艺术家广为传唱。成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经典声乐作品。
歌词中写到“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简简单单的几句淳朴的歌词,表达出无尽的悲伤和思念。从有限到无限,从特殊到普遍,从传唱者一人的情感来感动千千万万流浪人儿,每一句歌词,每一句旋律,无一不敲打在听者心中。笔者曾多次研究谱例与名家演唱音频,仅廖昌永老师的《情释》专辑中的这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本在半年里根据播放器数据就共计播放了452次,但每一次赏析过后就会产生量的变化,慢慢的笔者发觉了其中的规律。原来每次赏析得出的结果都与主体和客体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赏析具有主体性(特殊性)。欣赏者(听众观众)在听一首声乐艺术作品时,与主体的审美能力水平、生活经验、性格气质、艺术修养和心理活动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笔者在学习研究这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时,每次学习时心中所想不同,所感受的歌曲含义就大不相同。轻松高兴时,感觉歌曲很震撼,节奏感很强,给笔者的感觉是激动的、兴奋的;郁闷伤感时,歌曲的感觉是忧伤的,反而感觉是缓慢的节奏,浓郁的思乡之情也流露其中。
在聆听时,也不自觉的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审美再创造是指听者、观众或者所谓的欣赏者,对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理解的过程,把作家、艺术家原有的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材料加工创作,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经验,人生价值追求等,从而得到不同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在生活中有很多各式各样的例子。前几首蒙古族风格歌曲,曲意深邃,意境深远,其中表达出我国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家乡炙热的思恋之情,其表达感之深,情至切,使人听后不寒而栗,余音绕梁。在笔者初学此乐曲时,并没有对此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而是仅仅从旋律、歌词、曲作者以及多位声乐老师的音频进行表层的学习,在其审美方面更是没有多层次的赏析,而在后来准备研究生初试时,反复多次学习时,笔者又注意到了调式、和声,曲式、伴奏织体以及乐曲中的句逗感等,笔者才进一步对此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发现了调性和地域文化、中国民族特色以及风格特征的联系。
在上述过程中,笔者简要分析了演唱者与谱例之间的关系,但为什么每一首歌曲的演唱都没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寄托呢?下面笔者将谈一下对我国蒙古族风格创作题材声乐作品审美作用的理解。
一、以情感人,声由心生
音乐艺术是最原始的一种艺术方式,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出各种形式,如声乐(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器乐(管乐、打击乐、弦乐、弹拨乐等),每种形式有多种演奏方式,在声乐中有独唱、重唱、小合唱、大合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在器乐中也有独奏,齐奏,二重奏等演奏方式。虽然形式各异,但却都为人们所欣赏,这就是因为每个艺术种类都有其特殊的情感寄托方式以及艺术鉴赏的差异性。
声乐艺术作品是作曲艺术家们通过旋律写作、和声曲式配置,填词写作而成。其中涉及旋律、节奏、和声、音高、复调等多种艺术语言,使声乐艺术作品具有建筑艺术、摄影艺术、造型艺术等无法相比的节奏感与旋律性,表演性与抒情性,再加上蒙古族风格创作背景,使《我和我草原有个约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莫尼山》、《天边》等作品,更具有一番独一无二的艺术特征。
以情感人,声随心生。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以声传情,而是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境影响中,不自觉地把内心深处的情感表演出来,在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正是因为席慕容与德德玛都有着共同经历和相似背井离乡的故事,所以在传唱时更是情深意切,而在欣赏者中,但凡有此类经历的人,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为歌曲所打动,这就是歌曲以情感人的作用。
二、潜移默化,声随心出
大多数初学者,在谈到歌唱表现情感不足时,大多表现为谈题色变,朦胧模糊。往往想用歌唱方法、“高位置”、“抬笑肌”等抽象概念的名词来做出情感,导致初学者表演僵硬,适得其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完美的演唱一首声乐作品,不单单要做到演唱方法的正确,节奏音准正确。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是歌唱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初学者在舞台表现力以及舞台表演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仅仅从音频,视频和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学习,在舞台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失误。所以演唱一首作品,真正的顺序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慢慢深入的学习。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结合实际社会实践经验来加以琢磨。在这有必要解释的是上文所指的社会实践,并不是狭义的实践,不是所谓《天边》中唱到“我要山下,山下放牧……”,就要去生活中真正的去山坡放羊,而是在学习中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敢于去联想画面,在歌唱时使联想过的画面感浮现在眼前,把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带入声乐演唱中去,不自觉地想起或者联想起某事,使情感触及后,迸发出来,融于表演之中。
三、寓教于乐,声心同出
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是声乐艺术的分支,声乐艺术同属于音乐艺术,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娱乐作用,如情景烘托,情感阐述。自古至今就有“把酒言欢,歌舞升平”,可见声乐自古就为人们娱乐休闲所用,而不是过分去强求学术研究,而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学习,不论是在应试教育还是美学教育中,都应该是寓教于乐,在声乐表演上更是需要寓教于乐,把舞台表演完美与生活中实际相结合,让表演情感由内心深处自然流露而出,而不是生搬硬套,僵硬的方法,夸张的动作,导致整个表演原本的声情并茂变成了声情双失。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学习任何知识时也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应该过于偏激和僵硬的去理解他的表层含义。而是应该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具体的去研究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把握大方向。只有灵活掌握,具体分析问题我们才能拿捏好分寸尺度,做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
结 语
中国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具有强烈的抒情魅力,它能够把思念家乡、爱恋情人、歌颂祖国等多种情感表现得极为突出,让有相同经历和体验人可以被瞬间感动或融入进情景之中,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中国蒙古族创作歌曲曲调悠长,节奏舒缓,一般多为四四拍、四二拍,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连接居多,二分、全音符等长音为乐句结束音。使听者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再加上蒙古族与生俱来宽广胸怀,狂野奔放,不拘小节等性格特点,使之音乐文化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旋律自然就带有浓厚的蒙古族风格,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在国内广为传播,受到各地人民喜爱。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中都能听到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如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等诸多专辑,腾格尔的《天堂》等,德德玛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作品都成为了经典的作品。
中国蒙古族歌曲之所以能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最纯粹的歌声来表达情感,与歌者从小接触的社会实践经验有着必然的关系。蒙古族传统文化与地域特征也对现代创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在节日盛宴中、休闲娱乐时或者学习技能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传播方式,它不是刻板枯燥的文艺传承,而是寓教于乐,在娱乐休闲、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就传播了本民族文化艺术。真挚表达了我国蒙古族儿女对家乡草原的思念并且抒发出思乡情感,使鉴赏者即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影响,以达到艺术家的创作目的。以最真挚的情感来感染人、教化人,给予人最直接的审美快感,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