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评弹
——苏州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交融

2020-12-02王晨宇苏州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吴语书场方言

◎王晨宇 (苏州大学)

一、苏州城市音乐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城市音乐文化就是在城市这个特定的地域、社会和经济范围内,人们将精神、思想和感情物化为声音载体,并把这个载体体现为教化的、审美的、商业的功能作为手段,通过组织化、职业化、经营化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一个文化现象。”[1]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东岸,地处长江三角洲水陆要津,自从隋朝江南大运河通航以来,苏州一直是南北交通重要枢纽,对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吴县之县名自秦朝时设立,沿袭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的姑苏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和经济文化中心。嘉庆年间《姑苏鼎建嘉应会馆引》记载: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五方商贾,辐接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2]

清代,苏州是区域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当时“江南最重要的中心地”。在江南地区市场体系中,具有“超地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是江南、乃至全国经济中心之一。而且明清时期,苏州人口极为稠密。明朝中期,苏州城区内及城区周边人口即达到数十万规模,而至清代中期,苏州人口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百万水平。唐代时期,阊门至枫桥,沿河帆樯林立,万商云集,生于苏州府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用诗句“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来形容当时兴旺景象。

苏州的音乐文化可谓群星璀璨,诞生并流传下来了如苏州弹词、苏剧、昆曲等艺术瑰宝。吴越音乐文化是反映吴越人民社会生活和吴越人的本质不断积累并加以深化的产物。而苏州文化以吴越文化为源头并将其发扬,可谓历史悠久,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苏州城市和市镇密集,人文荟萃,名胜古迹繁多,而这种经济基础的地域文化,很早就在民间产生并流传。从东汉末年起,因南北频繁战乱和朝代与都城的更迭,往江南一带的大规模移民使得方言复杂纷繁,使得中原文化和江南地区其他音乐文化进行了相互吸收和融合,多种文化习俗在这里碰撞并扎根。绮丽婉约充满阴柔之美,独领风骚数百年之久的吴声歌曲;“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达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高境界的吴越古琴艺术;小轻细雅韵质柔婉,堪称民族室内乐的江南丝竹音乐。[3]

发达的交通和贸易,城市人口密集以及大量人口涌入,使多元音乐文化与本地原始音乐文化在这里融合、碰撞,扎根结果,使苏州成为了江南音乐文化瑰宝传承中最突出的城市之一。结合了学者的观点与姑苏地区的城市特点,笔者认为:苏州城市音乐文化是指北依长江、南抱太湖的苏州作为我国江浙地区吴文化较为集中的城市,在姑苏这片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俗背景下,苏州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精神以音乐作为载体实现了音乐审美和音乐文化的统一,并促进了本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个文化现象。

二、城市音乐文化孕育之下的苏州评弹

城市是一个社会文化和能量最集中的地方,许多可以是不同领域的原本分散的生活元素被聚合在一起,城市文化和音乐艺术也以这种方式借城市这个媒介得以发扬和演变,顺应历史潮流的文化和艺术形式被市民所接受和赞许,由此而得以生存。正如苏州评弹促进了苏州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苏州城市音乐文化也帮助并扩大了苏州评弹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并往更远的地方传播开来,使其有着非比寻常的生命力。

苏州素号繁华,亭馆布列,其人好声色游乐,所谓“丝竹讴歌,与市声相杂”。[4]从古至今,城市娱乐文化一直都是艺术传承的持续动力,而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流通,苏州评话和弹词这两种诞生于城市的不同类型的曲艺艺术需要表演者与听众处于同一个相对空间内,不能跨越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流,仅此听众可以得到相当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即使是同一部唱本,由于不同的弹词艺术家带来艺术表演形式上的不同变化,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既培养了听众的不同“口味”,也让评弹艺人的表演手法迎合着听众的审美而变得更加多样化,丰富了城市艺术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苏州评弹所运用的方言语种——吴语,诞生和发展于吴地人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中。受地域、环境、人口迁移等影响,吴语中苏州与常州、江阴与无锡的声调又有很大差别。在江苏曲艺中所操吴语,实际上主要所采用的是苏州城区方言。吴语与吴文化“根脉相连”,密不可分,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5]苏州评弹是以吴地方言为载体的方言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为独立的地域性语言,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苏州方言的声调曲折多变,语调柔和婉转,悦耳动听,被称之为“吴侬软语”,形容吴人讲话轻清柔美。

苏州评弹的演出形式十分灵活,由于扎根于江南城市,较少受到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虽有一定的固定形式,但也顺应了城市音乐文化的潮流有着些许改变。传统的演出形式分为单档、双档,后来又发展为三档或多档的形式,这种一人以及双人配合表演的形式也较少受到道具的限制,即使数量不多的评弹艺人也可以进行长时间、多地点的演出。

苏州评弹的体裁也具有相当的灵活度,传统的长篇弹词可以连续、长期、长时间进行演出,之后演变出的中篇、短篇的体裁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条件进行调整。

苏州地区民间音乐蕴蓄丰富,历史悠久。民间擅长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者较为普遍。演奏的曲调,大都以锡剧等地方剧种和京剧的曲谱为准,也有奏江南小调及江南丝竹等地方曲调的。[6]而苏州评弹运用的乐器以三弦和琵琶为主,可见城市音乐文化对苏州评弹的影响。

城市书场是苏州评弹的主要表演地点,书场的恢复和繁兴对于苏州评弹来说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城市书场和苏州评弹几乎成了生死与共的关系。上世纪的70年代开始,商业部门采取措施,增添设施,恢复书场等项目,至80年代全县普遍建立乡镇文化中心,娱乐形式日益多元化,与茶馆兼营的城市书场成为了群众的文化娱乐场所。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当时又称为苏州说书)演出已经不局限于苏州地区。1846年,上海开阜以后,经济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人口也日益膨胀。虽说这里五方杂处,但以江苏人为多,其中苏州地区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上海一度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7]而上海和苏州同属于吴语区城市,所以苏州评弹对于上海人来说没有语言障碍,之后大批评弹艺术家包括评弹四大名家等人在苏州和上海地区涌现,以至于到了20世纪初,上海俨然成为了评弹活动的中心。吴语地区方便进行相互文化交流的优势就这样彰显出来。

三、苏州评弹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一)面临的挑战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时代,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相比较上个世纪已经有了巨大的提高,传媒手段的多样化使得艺术文化能更快更好的传播给人民群众甚至流向世界,加上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对于娱乐文化和艺术形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以至于新潮流的音乐文化不停地冲击着市民大众的传统审美观,导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不容乐观的现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也使得城市中外来人口大量增多,挤压了苏州方言的生存空间。

苏州评弹理论家周良老先生说:“评弹的生命线在书场。”调查研究表明,目前的城市书场里,主要存在着收入较低、听众老龄化、演出水平参差不齐、书目老化等问题。由于苏州评弹的听众中占大部分的退休老人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压低了书场的门票价格,进而导致书场的盈利和演员的收入都不高,书场也无法请得起水平高超的评弹名家来表演,又导致其盈利下滑,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挤压着苏州评弹的生存空间。而非营利性书场由于经营压力较小,加上其硬件设备完善、服务周到,往往是座无虚席,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巩固了老听众群体,又为苏州城市音乐文化增添了色彩,有利于苏州评弹的健康传承。

苏州评弹在苏州本地浓厚的氛围使这里具有了开设夜书场的决定性条件。20世纪末,评弹书场的主要演出方式是夜书场,到了当代又衍生出退休老人钟爱的下午场这种演出方式,而喜听夜书场的年轻听众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比较高,相应的,对夜书场评弹艺人的要求也比较高。

评弹的历史是扎根于城市书场和长篇书目的历史。而现代大众快节奏的消费心理导致了长篇评弹难以存活下去。比起在城市书场里演出传统的长篇剧本,以唱开篇、选段、小曲为主的活跃于江南城市中的宾馆、酒店、茶楼、景点等地方,对评弹演员的技术难度要低,报酬也比较丰厚,直接导致了城市书场善说“一类书”的优秀评弹演员的流失。中国曲艺界曾有句口诀叫做:“曲无情不感人,艺无理不服人。”由于现代消费市场使“说长篇”和“唱开篇”的两者关系变得十分棘手,使得以评弹技艺为生的青年演员中逐渐出现了重唱轻说的现象,导致说表技艺下降,演唱也缺乏感情,这种现象对于苏州评弹艺术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容乐观的。

苏州评弹表演所运用语言为吴语,为南方方言,与相对应的北方方言区别甚大,这个特点对于苏州评弹艺术的发展变成了一把双刃剑,通晓吴语之人可尽情欣赏评弹之特色,品略苏州方言之美,而例如身处北方官话方言地域的群众,由于语言的隔阂,自然无法参透评弹表演的内容。苏州评弹是一门语言表演艺术,无法与苏州方言相剥离,可谓喜忧参半,既成就了这种城市音乐文化,也使它在非吴语使用地的传播速度不那么乐观。好在评弹艺术是音乐与说词相结合进行表演,不通吴语之人也可仅通过评弹艺人的音乐表现得以获得听觉享受。总的来说,方言的特性既促进了苏州评弹的繁荣,也使它的传播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创新与发展的尝试

音乐是一种国际语言符号,很多古老的音乐形式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消亡。城市发展借助音乐文化历史彰显个性,不仅可以树立城市形象,还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手段。[8]得益于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交流,我国在音乐艺术方面与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交流不断扩大;与各地的频繁文化交流;不同发源地、不同特质的文化与艺术无法避免地实现着融合。这都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契机。

众多热爱苏州评弹艺术的艺术家们,正是在深刻体会其艺术特点的前提下,将其不断创新,比如从书目上创新,推出贴近时代的新书目;在唱腔上创新,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流派;在表现形式上也尝试与各地的不同音乐文化进行结合,如结合西洋乐器进行表演、结合摇滚乐风格进行尝试。有些不仅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征服了从来没领略过评弹艺术表演的观众,也极大地提高了苏州评弹的知名度,让许多有着现代审美的年轻人也能够完全接受和欣赏苏州评弹艺术。

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致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越来越关注,民间自发地、有组织地对于苏州评弹唱腔、唱本以及曲谱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自发传承与保护的同时,国家也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传承,苏州评弹也是一个典型代表,早在2005年,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苏州评弹就在其列。

结 语

苏州之美,得天独厚;江南文韵,连绵悠长。有着四百多年历史并蕴含了深厚的吴文化内涵的苏州评弹,是苏州城市音乐文化的沉淀,是江南艺术瑰宝。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上,相信苏州评弹能够同其他音乐艺术一样,能够克服挑战,永葆青春和活力。

(指导教师: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唐荣)

猜你喜欢

吴语书场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
老板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