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12-02

南都学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展览会博览会研究

夏 松 涛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博会,凸显了博览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进口国际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极大促进了中国会展事业的发展,博览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话题之一。博览会见证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而当代中国的发展又推动了博览会的兴盛。

关于博览会的概念,学术界的定义较多。著名博览会史专家马敏教授指出,所谓博览会,是对近代兴起的各种展览会、展销会、劝业会的统称,英文通常为exhibition、exposition、fair、show等[1]。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较为准确,故在行文中采用的就是这个定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博览会史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迄今为止,学界较少有人对此进行梳理,故笔者尝试对1949—2019年博览会史包括各种展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方面的历史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希冀学术界进一步推动该研究的深化。

一、研究概况

改革开放前,学术界对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极少,主要是新闻报道,较少有实质性学术研究。改革开放初期,除了一些介绍性的展览文章外,研究性论文开始出现。据笔者所知,最早研究展览的论文是民族文化宫批判组撰写的《把被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批判“四人帮”破坏〈民族工作展览〉的罪行》[2]。此后,韩绍诗于1987年发表论文《六十年来河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情况》[3],对展览的历程进行了梳理与反思,颇有价值。

到1990年代,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1990年,中国农业展览馆协会组织编写和出版的《展览学概论》,是国内最早的较系统的研究著作。该书对展览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提及多个重要的博览会,为博览会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93年,著名会展专家潘杰出版了《中国展览史》,该书系统论述了抗日根据地举办的各种展览,对新中国举办的展览也做了介绍[4]。这是中国第一本展览通史,具有开创意义。

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级的博览会,受到各界重视。在媒体宣传推动下,博览会史研究达到高潮,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博览会论文,但主要是涉及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博览会,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则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会展研究备受重视,政府和高校的研究机构纷纷成立,相关研究成果愈来愈多。这些研究主要从经济、产业、外贸、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从历史学视角进行研究的较少。

2002年,中国上海获得了世博会的举办权。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将博览会史研究推向高潮,再次吸引学界对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的关注,极大促进了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博览会宏观研究、区域博览会研究、典型博览会研究、编撰博览会志等方面。

(一)博览会宏观研究

博览会活动的发展历程是博览会史研究的基础。刘建美的论文《六十多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近现代基本陈列的演变》[5],利用国家博物馆一手档案资料,对我国六次重要展览进行了论述,值得学习借鉴。笔者的论文《新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65年是初步发展阶段,新中国会展业在会展规模、办展形式、展览场所和展出范围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66—1977年是曲折发展阶段,会展业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发展遇到挫折,但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得了较好的反响;1978年至今是迅速发展阶段,中国会展市场逐渐扩大,会展产业化进程加快,会展国际化趋势加强,会展体系进一步完善。”[6]乔兆红把中国当代博览会史分为萌芽期(20世纪50—70年代)、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和进步期(21世纪头10年),对每一阶段的主要博览会及其特点进行了论述[7]。郑立君梳理了20世纪不同时期中外设计展览交流的历史,对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外设计展览进行了重点而翔实的论述,从历史学、设计学、展览学和传播学的视角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8]。

(二)区域博览会研究

除了全国性博览会活动外,各个区域举办了大量的博览会活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对地区博览会的历史进行了介绍。陈晓宇的硕士论文《武汉会展业发展历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展会概况,以及20 世纪90 年代后武汉会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衰落的原因。其中,作者列举了武汉展览馆1956—1985年举办的各种展览[9],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林翰的硕士论文《广州会展史研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会展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广州会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广州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其对岭南文化的展示功能[10]。杨嵋查阅了1978—2007年《解放日报》相关新闻,全面分析了上海展览会30年数据,从中发现上海展览业发展的客观规律[11]。

(三)典型博览会研究

广交会是当代中国第一展,对其历史研究成果斐然,主要著作有《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志(1957—2001)》(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百届辉煌》(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亲历广交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关于中国“广交会”的综合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和《逐梦世界:广交会启示录》(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主要论文有孟红的《“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沧桑巨变》[12],对广交会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十分清楚。尤其是广州市委党校的欧阳湘撰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对广交会与中国外经贸战略[13]、广交会的历史渊源和国情依据[14]等问题进行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广交会的研究。

(四)编撰博览会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贸促会等单位组织人员编写了《中国展览年鉴》,基本上每年编辑1本,为展览研究和展览志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长春市贸促会(会展办)志编纂委员会编撰了《长春市贸促会(会展办)志(1990—2008)》,梳理了长春会展业的发展概况[15],这是地方展览史志的重要成果。2012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石油参与志》出版,该书主要收录了上海世博会天然气供应、上海世博会天然气输送、天然气输送建设、天然气使用、上海世博会天然气设备改造、站场防护及改造、信道光缆防护、上海世博会天然气调控管理、编制供气预案、多方联动机制、上海世博会天然气输送安全管理等内容,其大事记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16]。这部展览志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油与世博会的关系,是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展览志。

回溯学术史,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在研究时段上,侧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展览会的研究,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展览研究较少;在研究类别上,对国内展览的研究较多,但对出国展览与外国来华展览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形式上,单篇论文较多,专著较少,还没有一本完整的中国当代博览会史;在研究内容上,个案叙述、介绍较多,从不同视角做深入系统探讨的较少。总体而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相关领域尚未涉及,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博览会史整体研究更是不足,迄今为止,尚无系统研究当代中国产业博览会史、区域博览会史、中外博览会交流史的专门成果。

总之,学术界关于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就具体研究而言,研究中共党史的较少关注历史上的博览会,研究博览会的较少关注中共党史,很难将中共党史与博览会进行衔接;研究当代会展业的较少关注历史上的博览会,大多进行展览的对策性研究;研究博览会史的很少关注当代会展业,缺乏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尤其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举办的博览会的相关调查研究和档案资料挖掘较少,这给学界留下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主要观点

博览会史尽管是较为小众的历史研究方向,但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外关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术界从不同的历史层面,对博览会史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一)博览会与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物资交流展览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王巧鹏以20世纪50年代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为研究个案,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关注国计民生这一攸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同时指出,展览会是国家与民众、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的重要场域,进而考察分析展览会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复杂关联[17]。杨建慧研究了中南区第一届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对大会的兴起背景、筹备组织、会场概况、历史特点等进行了系统阐述,该文认为展览交流大会对土特产品销售与种植(生产)改(造)良,活跃物资交流和改善城乡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18]。

博览会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艾险峰考察1909—2010年间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变动的关联。她指出,1949至1979年30年间展览会与武汉城市的互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督办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反过来,“这些展览会通过强化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与动员效力,又进一步推动了武汉城市社会的变动”[19]。

此外,蔡成喜详尽地叙述了第一次日本商品展览会[20]的来龙去脉,资料丰富,内容充实。何立波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东北新农具展览会、规模宏大的三届全国农业展览会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成就的广交会[21]。文章较短,只是简单介绍史实。

(二)博览会与政治教育

“刘介梅忘本回头”展览会是195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政治展览会之一,该展览从黄冈到武汉,又到北京,再到全国巡展,影响非常大。吴子勋详尽地叙述了“刘介梅忘本回头”展览会的来龙去脉,资料丰富,内容充实[22]。洪振强认为,围绕刘介梅这个典型,各地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举办了“刘介梅思想之转变”的大讨论,展开批判与自我批判。同时,全社会创作了诸多以“刘介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广为传播,使得“刘介梅”形象更为生动,产生更为广泛的教育效果。展览会被高度政治化,变成宣传和动员工具[23]。

博览会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洪振强以武汉举办的展览会为中心,深入地探讨了展览会与地区社会变迁的关系,认为展览会强化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几乎成为社会大众认同的一种惯性思维和行为标尺[24]。这种分析非常深入,给人启发颇多。

“文革”期间的展览会十分复杂,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卫东风对“文革”时期博览会进行案例分析,认为这是另类的展览[25]。李静萍论述了学大寨运动兴起初期举办的三次展览: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农业副业展览和水利展览。这些展览展示了各地在学大寨运动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以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26]。

(三)博览会与文化交流

博览会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陶金研究了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他从全国版画展览史料的分析入手,廓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举办的制度性展览会的基本面貌,绘制了二十届全国版画展览的运行时间图[27],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版画展览对中国版画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赵建伟研究了首届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他将展览会放到大的历史环境中,主要从文化、经济、政治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28]。胡清清研究了新中国对外美术交流展,她认为,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新中国时期的对外美术交流展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为借鉴、吸收、学习他国的文化精粹,繁荣我国的美术事业搭建了平台[29]。

此外,武洪滨的研究成果颇具代表性,他考究了艺术博览会历史溯源,分析了我国艺术博览会的早期表现形态,指出“艺术博览会”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兴事物,迄今为止历史还不足50年,在我国的历史更是不到20年,它既是一种艺术现象,又是一种市场现象[30]。

(四)博览会与科技传播

科技博览会是科技集中展示的平台,也是科技快速传播的载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比较薄弱。杨文君研究了博览会与建筑技术的关系,她对1951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建筑群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分析,结合对展览会亲历者的采访与文献记录,展馆的设计蓝图、合约与施工说明等史料原件的研究,阐明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事件,开启了岭南现代建筑的新篇章[31]。乔兆红研究了博览会与科学展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世博会与环境保护的交融与互动,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上海世博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32]。

(五)博览会与形象塑造

博览会是中国共产党塑造形象的重要平台。笔者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展览会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进行研究。该文指出,“在办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三个方面提升自己的形象:通过组织展览,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爱岗爱民;通过宣传展览,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通过展品展出,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展览陈列的视觉冲击让民众感知新旧社会的不同,从而彰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光辉形象。”[33]胡斌将关注视野从晚清直至新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整个历程,通过对其展品选择、展馆建设、陈列方式、组织及影响力等因素的整体性梳理,以阐述当代中国透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呈现自身形象的时代变奏和文化要义,深刻分析了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形象展示的民族动因[34],给人很大启发。

(六)博览会与对外开放

边疆博览会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联系的重要纽带。刘明广以最近十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中国边疆地区举办的博览会活动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其在中国周边战略中承担的功能和发挥的影响[35],并根据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参加和举办世博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笔者论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权衡,参加了许多重要的世界博览会。中国参展具有政府高度重视、展品契合博览会主题、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等显著特点,不仅促进了国内各方面的发展,还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36]。杨洁勉等人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中心,阐述了世博政府外交、世博经济外交、世博文化外交、世博公共外交和世博舆情外交,分析了世博会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关系[37],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

以上介绍的相关主题研究,有些研究主题是交叉的,并非完全属于一个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不但深化了对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为今后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展望

目前,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探讨。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笔者觉得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值得去做。

(一)搜集与编撰相关资料

长达近70年的中国当代博览会研究资料分散在各种报刊、档案和微型胶片中,从这些资料中梳扒整理出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中国当代博览会史资料数量较多,但颇显零散,有必要系统整理。北京展览馆、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武汉中苏友好宫、北京农业展览馆等著名展览馆举办了大量的博览会,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值得整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兴建了大量的万岁馆,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记忆,许多资料颇有意义。中国贸促会参加了许多出国展览,在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可以查到不少档案资料。历史是由人组成的,中国当代博览会史上有许多贡献卓越的人物,他们的传记、日记、年谱里也有不少展览资料,值得搜集。编辑资料还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如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大成老旧数据库、《参考消息》数据库、《人民日报》数据库、《解放日报》数据库、《经济日报》数据库等,数据库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结合研究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第一,计量研究。中共博览会次数、展品、观众都非常多,故须用计量研究,才能梳理清楚。第二,比较研究。将国共博览会、国内展、来华展、出国展,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博览会进行比较,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展览会与晚清、民国时期的展览会进行比较,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展览会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及原因,把握其历史发展规律。第三,跨学科研究。引入多学科理论,对博览会的象征文化场域、规训权力施展与现代化的庞大表征,进行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第四,实地调查研究。采访健在的博览会亲历者,获得口述资料。此外,还应鼓励跨学科研究,如运用博物馆学、人类学、社会学、图像学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要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新的成绩。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可以借鉴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借鉴大陆博览会史研究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马敏教授主编的《博览会与近代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洪振强的《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1841—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丁蕾的《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这些著作研究了博览会史前沿问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第二,借鉴台湾学者研究成果。台湾曾经在博览会史研究上走在前列,主要代表作有吕绍理的专著《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和吴淑瑛的论文《展览中的中国:以1961年中国古艺术品赴美展览为例》等,透过展览活动的展示,塑造国人的历史想象。第三,借鉴国外学者已有的成果。美国学者葛凯的专著《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对民国时期举办的展览会及其视觉认知有着深刻地论述[38]。日本学者吉见俊哉的《博览会的政治学》对博览会与帝国主义、消费社会、大众娱乐等进行深入探讨[39],是不能错过的博览会史经典著作。另有吉田光邦、何若书、阿尔佛雷德·海勒等学者的专著也值得学习。

(四)扩展研究内容

梳理博览会历史,有五个方面需要拓展:第一,勾勒当代中国博览会的演进脉络,重现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发展到建设成就,从展贸分离到展贸合一,从一国独自展览到国际展,从销售展到会展经济的演变轨迹,实现历史和现实贯通;第二,考证各种展览,如考证当代中国第一次展览会的时间和名称,考证当代中国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举办最早的展览,考证当代中国首次参加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举办的博览会等;第三,对重要博览会进行个案研究,如研究陕甘宁边区建设展览、土地改革展览、物资交流展览、土特产展览、抗美援朝展览、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三反”“五反”展览、全国农业展览、建国十周年展览、毛泽东著作展览、雷锋先进事迹展览等;第四,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参加国外的博览会,如1951年参加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1955年参加法国里昂国际博览会和印度工业博览会、1960年参加巴基斯坦国际工业博览会、1965年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1970年参加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1975年参加日本福冈博览会等;第五,研究外国的来华展览会,如苏联经济建设展览会在中国的巡展、日本商品展览会、印度展览会、匈牙利工业展览会,还有越南、朝鲜、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中国的展览。

(五)深化研究主题

从目前研究现状出发,可以从八个方面深化主题。第一,嵌入权力和空间理论。以前的研究,大多是“事件史”模式,本课题将借助于权力和空间理论,对博览会的权力网络和空间变化进行探讨。第二,跳出博览会看社会,把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避免就博览会论博览会的不足,从而拓宽博览会研究的视域。第三,透过博览会看党史,阐释博览会的场域、秩序与困难应对,厘清权力、空间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关系,重现博览会史上的折冲樽俎等。第四,剖析博览会与社会的关系,如博览会与庙会活动、公共空间、消费社会、民族主义、革命文化、庆典与娱乐、视觉艺术等方面的关系。第五,透析博览会的灵魂——展品是如何筹集、审查、布置、评奖的,以及博览会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推进党的工作和促进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途径和效果。第六,探讨当代中国博览会在政治与社会动员、政治社会化、规训与奖惩、视觉与心理、话语与社会记忆等方面的作用,揭示博览会与权力的关系,思考博览会政治收益和经济成本的关系。第七,探讨革命伟人和博览会的关系,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对博览会的观念认知及其贡献等。第八,研究博览会与“中国梦”。一部中国博览会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因此,“世博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宏观分析百年来中国博览会的主要特点,关注博览会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国际关系、中国形象等问题之间的关系。

(六)加强历史时段的研究

中国当代博览会史与中国当代相关的历史时段相对应。对每一个阶段博览会的兴起背景、发展概况、主要特点和社会影响进行详细论述,可以全方位地再现当代中国博览会的历史图景。第一,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博览会。通过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博览会的历史背景,阐明中国共产党对博览会的认知和政策,归纳博览会的类型、特点、社会影响及其局限。重点以冷战为背景,分析当代中国借助于博览会的象征符号、仪式运行和宣传话语,通过“展示新中国”,构建新的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第二,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8)博览会的挫折和发展。挫折是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思想使一些博览会畸形发展。有所发展表现在:一是广交会取得了较大成效;二是当代中国重视出国展,参加了大量的国际博览会;三是大寨、大庆、雷锋、向秀丽、焦裕禄等典型展览会的举办。面对挫折和发展,我们应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时期博览会。第三,研究改革开放时期的博览会。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共产党展览政策的变化,博览会在办展理念、办展职能、办展层次、办展主体等方面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1984年“和平统一工作”展览、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展览、2006年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2009年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2011 年的“复兴之路”展览等。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1982年博览会立法、1993年加入国际展览局、1999年昆明园博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相关内容,勾勒这一时期博览会恢复拓展的进程。

总之,博览会是透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以博览会为载体和洞察点,能够加深对当代中国发展历程的认知,促进当代中国专题史研究,并对当代中国博览会进行历史定位与展望。通过对博览会与政治、博览会与社会变迁、博览会与国际关系等方面内容的分析与探讨,相信中国当代博览会史研究将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猜你喜欢

展览会博览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上海将举办碳中和国际博览会
2021国际花卉展览会
中国国际新型肥料展览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020上海国际智能家居展览会(SSHT)简要报道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第二届铝车轮展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东京眼镜博览会憧憬“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