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音乐》在山西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以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2020-12-02佟鑫山西大同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船工号子山歌

◎佟鑫 (山西大同大学)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院各本科专业的一门理论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我国各民族不同的音乐体裁类别,同时也能为学生继续学习诸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外国民族音乐》等其他理论课程打下重要基础。在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教学指导纲要》),在各学科课程原有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各自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就《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而言,《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同时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教学实践的考核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如何加强学生在本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能把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内容更好地运用于个人的专业实践之中,是本次教学改革思考的重点。

一、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与学生开展对话,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以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为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开设于本科专业一年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此教学阶段开设本课程,由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与认识程度尚浅,再加上普遍对音乐作品的欣赏积累有限,所以对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艺术特点和音乐内涵等不能做到很好地解读。因此,如何能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开展对话,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音乐特征并深刻理解民族音乐作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做出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做好同一体裁音乐的对比,利用“视听—讨论—学唱—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民族音乐作品特征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其中,民族音乐更是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产物,融汇了我国各民族的智慧,同时,它作为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常青的参天大树,其多变的体裁类型与纷繁的艺术硕果,更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骄傲。然而在课程开展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同一类型音乐体裁的特点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导致在作品的体裁区分与赏析中会经常混淆。以“民间歌曲”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我国的民间歌曲自古以来就和百姓的社会生活保持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它的创作者、歌唱者、欣赏者以及传承者都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多数群众虽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能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朴实的语言歌唱并传承着自己的歌曲。同时,人民群众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愿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再现着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因此,民歌能够最真实和最深切的表现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传统民歌包括三种体裁类别,分别为号子、山歌和小调。其中产生于山野田间的山歌由于即兴性强、编唱方法自由且情感抒发坦率热烈而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也正是由于这些共性特征,所以学生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如果仅凭自己的听觉较难区别出我国各地的山歌,特别是分布于西北色彩区的北方山歌。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既将北方山歌的共性给学生讲解清楚,同时也要通过具体实例将各类山歌中诸如歌词的特点、旋律的进行以及曲调的特征等做出对比,帮助学生能准确分析相关作品。

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歌主要分布于西北色彩区,例如信天游、花儿、山曲和爬山调。它们共同的特征在于乐段结构简单、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奔放。如何能在共性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各自的特征是帮助学生有效区分各类山歌的关键所在。以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在教学中,我们会选取《脚夫调》(陕北信天游)、《河州大令》(青海花儿)以及《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山西山曲)三首不同风格的山歌作品,首先通过视听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它们三者间的区别,其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大家一一指出他们欣赏之后所能想到的风格特征,再通过演唱的方式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它们之间的不同与魅力所在,最终共同得出结果:陕北信天游上句开放宽阔、下句收拢稳定,且上句多用“比”“兴”手法、下句着重故事的叙述或情感的抒发;花儿的旋律衬腔衬词运用丰富、气息悠长且旋律线富有层次感;山西山曲的音域宽广且大跳使用频繁,上下两乐句常常会出现头部平行、尾部变化的现象,有时甚至只是上下两乐句落音的区别。因此,以“视听—讨论—学唱—总结”四阶段层层递进的模式学习,多数学生在日后其它类别的民族音乐学习中也能正确把握作品特征。

(二)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来深入挖掘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同时利用“分析—对比—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审美

目前,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多以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为主,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当代学生较难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风格演变以及背后的社会人文成因,所以为了帮助学生能较好地感受与解读民族音乐作品,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重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讲解,同时要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音乐审美。

以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为例,我们在给学生讲授“劳动号子”这一音乐体裁时,由于现代生产方式的改变,劳动号子已经消亡,所以学生们对其几乎一无所知,而且普遍不太感兴趣,但它作为历史的记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又是我们必须要教授的重点。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们能深刻理解这一音乐体裁,笔者将我省晋西北地区的船工号子和作坊号子作为范例进行展示:首先,分析各自的创作背景。为了维持生计,从清末起每年清明节前后河曲地区的老船工们就要来回穿梭于黄河上下游,为河曲、内蒙、甘肃和宁夏四地的大商贩们贩运生活用品。由于黄河上游水流湍急且暗礁难防,再加上天气变幻莫测,所以为了适应不同的劳动条件,伴随船工劳作的船工号子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特点和功能性;作坊号子又称为“打蓝调”或“打蓝号子”,是我省特有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分布于忻州河曲县的南元和沙口两村。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百姓盛行穿兰草染制的水蓝布衣服,所以这两村的村民多以种植兰草为主。每当秋季兰草成熟时,大家伙儿便齐聚打蓝场,点燃蜡火和灯笼日夜连续打蓝,根据不同的劳动步骤,打蓝号子又分为搅馅调、打蓝调和提水调三种调式。其次,对比二者的异同。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各类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其服务的民歌,号子的音乐形式又会根据劳动环境与劳动强度的区别而体现出不同的律动性。其中,晋西北地区的船工号子和山曲相近,多采用旋律的大跳来表现船工性格的坚定果敢,曲调结构上会采用分节歌的一句体或单段体,且节拍较为自由,可以是规整的单拍子,也可以表现为交替拍子。再加上黄河水路崎岖险要,所以每年丧生于黄河的船工们不计其数,因此晋西北的船工号子还有另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那就是每次行船前船头带领众船工们一起吼唱的“船家令”;而打蓝号子由于劳动强度较弱且劳动重复性高,所以音乐节奏表现得更为活泼跳跃以及具有较强的律动感。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加强审美体验。为了加深学生对号子的认识和理解,笔者把自己在当地采录的相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分别以图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其中照片包括河曲县老船工们居住地“娘娘滩”的实景照片、当年船工们行驶于黄河上的破旧木船、现在上下滩使用的铁皮船以及当年打蓝用的瓮缸和沤蓝液用的兰池;视频以笔者去娘娘滩以及南元、沙口两村采访的影音资料为主;而音频则是采录到仍健在的老船工和打蓝参与者们亲身示范演唱的两类号子。通过“分析—对比—展示”三方面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把本课程所学更好地运用于个人的专业实践之中

(一)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开展民族音乐主题教学音乐会

以我院为例,在每学期末开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主题的教学音乐会,这是我们由传统理论教授向实践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整场表演以学生为主体,表演的作品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范畴即可,教师只做相应的技术指导。音乐会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既可以开展某一主题的民族音乐会,如“民歌音乐会”、“戏曲音乐会”、“曲艺音乐会”、“民族器乐音乐会”等,也可以集中于某一类别的专题音乐会,像“打击乐音乐会”、“弹拨乐音乐会”、“拉弦乐器音乐会”或“山曲音乐会”等。同时,表演的方式也要灵活多变,可以独唱独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也可以是唱奏结合等形式。

除此之外,为了在音乐会中能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我们让学生提前把每部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特征准备成文字,并要求表演者要在开场前为观众一一进行讲解。与此同时,音乐会所需的文案策划、各个节目的组织排练、表演所需的服饰道具以及舞台上的灯光音响等环节都交由各负责人组织学生们来独立完成。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传统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型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实施翻转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翻转课堂也被称为“颠倒课堂”,是指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把教学的主动权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可以帮助学生专注于主动学习,从而对教学内容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因此,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需要在课前主动思考、课中主动操作、课后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样既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也能帮助每位学生获得个性化教育,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

以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为例,我们会在每章节的教学安排中抽出一个课时来让学生分组翻转实践。根据《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让每组学生在课前独立去搜集和整理课程所需资料,共同提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完成教案的撰写以及课件的制作。每次实施翻转课堂的时长为一个小时,每组共选取五名同学,每人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个教学环节的讲授。在学生授课结束后,教师用剩余时间针对该组同学在备课和授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最后组织大家共同开展讨论、分析与提问。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与改革,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结 语

音乐教育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运用听、唱、分析、实践等多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于中国民族音乐不同体裁、音乐形态、乐种特征等基础知识,理解同类型民族音乐的共性与个性,达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船工号子山歌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山歌还要妹起头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赞船工
山歌
开山号子喊山歌
苗山歌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