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河西节度使西迁和吐蕃对敦煌西域的占领

2020-12-02魏迎春郑炳林

敦煌学辑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回鹘节度使河西

魏迎春 郑炳林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发生,唐尽征河陇、朔方镇兵入靖国难,边防空虚,吐蕃乘机而入侵犯唐朝边境,到唐肃宗乾元年间,凤翔以西,邠州以北,尽蕃戎之境。广德元年(763)吐蕃占领泾州、奉天,并进而占领唐上都长安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占据长安半个月之久。后虽退出长安,但与唐朝在奉天一带开始争夺,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吐蕃不仅向东发展,同时也开始对河西侵蚀,出兵围攻凉州。从广德元年开始到贞元二年 (786)占领敦煌,唐河西节度使与吐蕃在河西地区进行了二十多年战争,河西节度使前后有杨志烈、杨休明、周鼎和阎朝,最后阎朝在粮械皆绝的情况下,以毋徙他境为条件接受吐蕃城下之盟,投降吐蕃,被吐蕃投毒杀害。但是史籍记载甚少,加上吐蕃占领凉州,交通受阻,河西及西域信息不通,唐朝很难了解河西节度使的情况,直到建中元年 (780)回鹘道开通之后才有所改变。关于这个时期敦煌文献有 《大唐陇西李氏修功德记》抄本和敦煌保存原碑和 《杨公碑》,对研究这段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P. 2686V《大蕃沙州敦煌郡摄节度功德颂》记载: “右三危故境,列积垓壤之封;五郡城域,逐併南蕃之化。”①郑炳林、郑怡楠 《敦煌碑铭赞辑释 (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48页。就是叙述这个时期的状况。我们结合史籍记载和出土碑铭对四位河西节度使进行尽可能的探讨。

一、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弃凉州徙甘州

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其任职时间不明确。根据 《旧唐书·肃宗纪》记载至德元年(756)七月甲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河西兵马使周佖为河西节度使,陇右兵马使彭元晖为陇右节度使”,以陇右节度使郭英乂为天水郡太守①《旧唐书》卷10《肃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3页。。至德二年吐蕃陷西平郡。根据《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正月记载:“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二城坚守。支度判官崔称与中使刘日新以二城兵攻之,旬有七日,平之。”②《资治通鉴》卷219唐肃宗至德二载,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015页。周佖被杀后,杜鸿渐出任河西节度使③《旧唐书·肃宗纪》记载:“(至德二载正月)丙寅,武威郡九姓商胡安门物等叛,殺節度使周佖,判官崔称率众讨平之。”“(五月丁巳)以武部侍郞杜鸿渐为河西節度。” 《旧唐书·杜鸿渐传》记载:“至德二年,兼御史大夫,为河西節度使、涼州都督。”《册府元龟》卷728《幕府部 (十三)》记载:“杜亚,京兆人,善言物理及历代成败之事。至德初,献封章,授校书郞。杜鸿渐为河西节度,辟为从事。” 《旧唐书·杜亚传》记载:“至德初,于灵武献封章,言政事,授校书郎。其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辟为从事,累授评事、御史。”。同年二月河西节度使杜鸿渐派兵入援收复长安,“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唐朝开始积极准备收复长安,九月唐收复上都长安,十月收复东都洛阳。

次年闰四月,唐朝任命彭王李僅为河西节度大使。至德三年 (758)闰四月 “甲子,制彭王僅充河西节度大使,兖王僴北庭节度大使,泾王侹陇右节度大使”④《旧唐书》卷10《肃宗纪》,第258页。。节度大使只是唐宗室诸王虚衔遥领,不是真正的实授,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用王室的影响力统管入援之河西兵马,实际执掌河西节度使的是吕崇贲⑤《旧唐书·杨炎传》记载:“释褐,辟河西节度掌书记。神乌令李大简尝因醉辱炎,至是与炎同幕,率左右反接之,铁棒挝之二百,流血被地,几死。节度使吕崇贲爱其才,不之责。”。乾元二年 (759)唐命来瑱为凉州刺史、河西节度经略副大使,然未到任⑥《旧唐书·来瑱传》记载:“(乾元)二年,初除凉州刺史、河南节度经略副大使,未行,……乃以瑱为陕州刺史,充陕、虢等州节度,并潼关防御、团练、镇守使。”河南,应当是河西之误。校勘记称: “河南节度:《合钞》卷一六五 《来瑱传》‘河南’作 ‘河西’。”河西节度大使是彭王李僅,而河西节度副大使就是河西节度使。。此后唐朝与吐蕃在河陇地区争夺激烈,主要是在陇右地区。至德二年十月吐蕃攻陷唐鄯州西平郡,乾元元年攻陷河源军。上元二年 (761)六月 “己卯,以凤翔尹李鼎为鄯州刺史、陇右节度营田等使”⑦《旧唐书》卷10《肃宗纪》,第261页。。实际上陇右节度使的治所都没有了。据 《旧唐书·代宗纪》宝应元年 (762)吐蕃陷唐朝临、洮、秦、成、渭等州。二年七月 “是月,吐蕃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⑧《旧唐书》卷11《代宗纪》,第273页。。唐与河西隔绝,消息并不顺畅。大历五年 (769)正月 “辛卯,以陕州节度使皇甫温判凤翔尹,充凤翔、河陇节度使”①《旧唐书》卷11《代宗纪》,第294页。。皇甫温授河陇节度使,实际官职是凤翔尹,所谓河陇节度使,应当是河陇行营节度使。而杨志烈应当是接替吕崇贲为河西节度使。根据 《旧唐书·吐蕃传上》记载,唐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放弃长安: “吐蕃退至凤翔,节度孙志直闭门拒之,吐蕃围守数日。会镇西节度、兼御史中丞马璘领精骑千余自河西救杨志烈回,引兵入城。迟明,单骑持满,直冲贼众,左右愿从者百余骑,璘奋击大呼,贼徒披靡,无敢当者,贼疲而归。”并乘机收复原、会、成、渭之地②《旧唐书》卷196上 《吐蕃传上》,第5239页。。 《旧唐书·马璘传》记载: “明年,蕃贼寇边,诏璘赴援河西。广德初,仆固怀恩不顺,诱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陕州。璘即日至河右转斗戎虏间,至于凤翔。时蕃军云合,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方闭城自守,璘乃持满外向,突入悬门,不解甲,背城出战,吐蕃奔溃。”③《旧唐书》卷152《马璘传》,第4066页。《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十一月也记载到这件事:“吐蕃还自凤翔,节度使孙志直闭门拒守,吐蕃围之数日。镇西节度使马璘闻车驾辛陕,将精骑千余自河西入赴难;转斗至凤翔,值吐蕃围城,璘帅众持满外向,突入城中,不解甲,背城出战,单骑先士卒奋击,俘斩千计而归。明日,虏复逼城请战,璘开悬门以待之。虏引退,曰:‘此将军不惜死,宜避之。’遂去,居原、会、成、渭之地。”④《资治通鉴》卷223唐代宗广德元年,第7157页。虽然没有记载到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但是从河西入赴难。这些记载说明杨志烈在广德元年之前已经正式出任河西节度使。

到唐代宗广德元年陇右大部分地区都被吐蕃占领,根据 《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记载: “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牛马,军城戍逻,万里相望。及安禄山反,边兵精锐者皆征发入援,谓之行营,所留兵单弱,胡虏稍蚕食之;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⑤《资治通鉴》卷223唐代宗广德元年,第7146-7147页。实际上这个时期凉州还掌握在河西节度使手中,双方还为争夺凉州进行着激烈的战争。

根据S. 367《沙州伊州地志》记载,伊州 “宝应中陷吐蕃”。王小甫认为伊州宝应元年被吐蕃陷落,伊西北庭节度使杨预战死,杨志烈广德元年率河西军将收复伊州,接替杨预兼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并驻军西州,广德元年杨志烈继吕崇贲改任河西兼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①王小甫 《安史之乱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敦煌研究》1990年第4期):“伊西庭节度观察由河西兼,起自广德元年杨志烈,起因是宝应元年吐蕃吐蕃陷伊州后是杨志烈率河西军将收复的。” “池田温刊布的一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橘瑞超文书就提到广德三、四年西州前庭县驻有河西军将。我们认为,救伊州、入西州之河西军将很可能是由杨志烈率领的,宝应元年杨预死后,他就接任了伊西北庭都护或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的 《元年 (762)建午月四日西州使衙牓》最后一行署有‘使、御史中丞杨志烈’。……看来,这份文书很可能是杨志烈复伊州、入西州不久就发布的文件。” 《旧唐书·范希朝传》记载: “突厥别部有沙陀者,北方推其勇劲,希朝诱致之,自甘州举族来归,众且万人。其后以之讨贼,所至有功。”。广德二年 (764)十月吐蕃围凉州,杨志烈被迫逃向甘州。《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记载:

怀恩之南寇也,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发卒五千,谓监军柏文达曰: ‘河西锐卒,尽于此矣,君将之以攻灵州,则怀恩有返顾之虑,此亦救京师之一奇也!’文达遂将众击摧砂堡、灵武县,皆下之,进攻灵武。怀恩闻之,自永寿遽归,使蕃、浑二千骑夜袭文达,大破之,士卒死者殆半。文达将余众归凉州,哭而入。志烈迎之曰:‘此行有安京室之功,卒死何伤。’士卒怨其言。未几,吐蕃围凉州,士卒不为用;志烈奔甘州,为沙陀所杀。沙陀姓朱耶,世居沙陀碛,因以为名。②《资治通鉴》卷223唐代宗广德二年,第7168-7169页。

就是说从广德二年凉州被围,守数年,肯定不是当年迁徙河西节度使治所甘州,很可能是次年将治所迁徙到甘州。杨志烈于广德二年十月之后放弃凉州, 《旧唐书·吐蕃传下》记载:“广德二年,河西节度杨志烈被围,守数年,乃跳身西投甘州,凉州又陷于寇。”③《旧唐书》卷196上 《吐蕃传上》,第5239页。记载这一段河西节度使历史还有 《新唐书·吐蕃传》:“虏围凉州,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不能守,跳保甘州,而凉州亡。”④《新唐书》卷216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88页。杨志烈于广德二年逃向甘州,吐蕃陷凉州,永泰元年 (765)陷甘州。《新唐书·代宗纪》记载永泰元年 (766)“十月,沙陀杀杨志烈。”⑤《新唐书》卷6《代宗纪》,第127页。杨志烈死于何处,经王小甫研究认为杨志烈的死与甘州陷落没有直接关系,沙陀徙甘州在贞元六年 (790)之后,“杨志烈之死就不应在甘州而应在沙陀所居之北庭附近”,伊西庭留后周逸唆使沙陀、突厥兵将杨志烈击杀⑥王小甫 《安史之乱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第57-63页。。根据 《资治通鉴》唐玄宗先天元年 (712)四月:“辛酉,沙陀金山遣使入贡。沙陀者,处月之别种也,姓朱邪氏。”胡三省注曰:“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海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盖沙陀者大碛也,在金莎山之阳,蒲类海之东,自处月以来居此碛,号沙陀突厥。”⑦《资治通鉴》卷210唐玄宗先天元年,第6678页。《新五代史·唐庄宗本纪》记载:“唐德宗时,有朱邪尽忠者,居于北庭之金满州。贞元中,吐蕃赞普攻陷北庭,徙尽忠于甘州而役属之。”⑧《新五代史》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页。沙陀因沙陀碛得名,在北庭金满州,蒲类海之东部沙碛地带,因此杨志烈的被杀地点应当在北庭。

凉州是河西节度使治所,也是河西地区的政治中心,根据敦煌文书P. 3535V《河西诸州地理形势处分语》记载:“凉府,其地也,故雍州之西界,实武威之旧区。黄河一曲疏其东,白云数片浮其上,前凉后凉之接触,吕光 [□□]之殊途。历祀五百年,沐我皇之息矣。”①P. 3535V《河西诸州地理形势处分语》,参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编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裴松之注引 《魏名臣奏》雍州刺史张既表曰:“河西遐远,丧乱弥久,武威当诸郡路喉辖只要,加民夷杂处,数有兵难。”②《三国志》卷28《魏书·毌丘俭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61页。《三国志·魏书·陈群传》附 《陈泰传》记载: “维若断凉州之道,兼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③《三国志》卷22《魏书·陈群传》,第641页。《三国志·魏书·苏则传》记载:“张掖张进执太守杜通,酒泉黄华不受太守辛机,进、华皆自称太守以应之。又武威三种胡并寇钞,道路断绝。”④《三国志》卷16《魏书·苏则传》,第492页。凉州是河西东部之门户,自吐蕃占领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原、会等州,唐朝经过陇右节度使辖区到河西的通道基本上全部断绝,唯有经过朔方节度使管辖的灵武等地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进入凉州,凉州失去之后,唐朝经过朔方节度使联系河西节度使的通道断绝,唯一行经的路线就是跨越腾格里沙漠进入张掖,这条路线行走非常困难。S. 383《西天路竟》记载就是从 “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S. 529《定州开元寺归文牒》记载归文从灵州西行,“渐谋西进,黄沙万里”,“准备西登碛路。此后由 (犹)恐平沙万里,雪峤千寻,鱼鸟希逄 (逢)”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 《英藏敦煌文献 (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9页。。归文是后唐同光二年五月跨越沙碛进入赶走,越过腾格里沙漠同唐玄奘经过莫贺延碛基本一样难。因此从河西节度使西迁甘州之后,河西节度使同唐朝中央联系逐渐减少,基本上处于信息断绝状态。

杨志烈于永泰元年闰十月被北庭沙陀所杀,杨休明接替杨志烈遗留的职位,出任河西兼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

二、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弃甘州西迁敦煌

杨志烈是于广德二年年底放弃凉州西迁甘州,史籍中并没有记载杨志烈被沙陀杀死的时间。《旧唐书·代宗纪》记载永泰元年闰十月,乙巳 “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既死,请遣使巡抚河西及置凉、甘、肃、瓜、沙等州长史。上皆从之。”⑥《资治通鉴》卷224代宗永泰元年,第7185页。这很可能也是杨志烈被害的时间。《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记载:“闰四月,乙巳……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既死,请遣使巡抚河西及置凉、甘、肃、瓜、沙等州长史,从之。”①《资治通鉴》卷224唐代宗永泰元年,第7185页。我们从这条记载中得知,唐朝政府任命杨休明主管河西节度使事务是在永泰元年十月,他当时的官职很可能与杨志烈一样,河西兼伊西北庭节度使。当时吐蕃陷落甘州,兵逼肃州,节度使衙被迫再迁,并派遣 “差郑支使往四镇索救援河西兵马一万人”②P. 2942《唐永泰年代 (765-766)河西巡抚使判集》,参唐耕耦、陆宏基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620-632页。。

河西节度使杨休明于大历元年五月将河西节度使西迁到沙州,《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记载:“夏,五月,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徙镇沙州。”胡三省注曰:“凉州沦陷故也。”③《资治通鉴》卷224唐代宗大历元年,第7191页。甘州的陷落原因应当是在吐蕃攻打之下,被迫西迁沙州。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广德二年陷于西蕃”,甘州 “永泰二年陷于西蕃”,肃州 “大历元年陷于西蕃”④[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1、1023页。。因此吐蕃占领凉州之后,紧接着就出兵攻打西迁甘州河西节度使,胁迫沙陀杀杨志烈,并逼迫新任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徙镇沙州,并接着攻打下甘州、肃州等。从 《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并结合 《资治通鉴》的记载得知,实际上永泰元年河西节度使就基本退出甘州,很可能西保肃州,大历元年才徙镇沙州。《资治通鉴》没有记载从何处徙镇沙州,我们从当时甘州已经被吐蕃占领或者甘州部分地区被吐蕃占领,因此河西节度使不是从甘州西迁的。

吐蕃占领甘州肃州对河西节度使影响巨大,河西节度使与唐朝之间的联系彻底断绝。我们从甘、肃二州的地理位置看,祁连山山脉贯通南北的唯一条通道就在甘州,汉代匈奴为同南部的羌族达成战略上的联盟,曾经派遣军队从删丹向南攻打,岂图与祁连山中的羌族联系,被汉朝打败不得不从罗布泊绕道才联系上羌族。隋炀帝曾经帅军队和六宫嫔妃从由西宁经大斗拔谷到达张掖⑤[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下甘州删丹县:“大斗拔谷,在县南二百里。隋大业五年,炀帝躬率将士出西平道讨吐谷浑,还此谷,会大霖雨,士卒冻馁死者十六七。”第1021页。,因此翻越祁连山连接河湟与河西走廊地区的唯一通道在张掖,这条道路的延伸段就在肃州,酒泉张掖失去后,河西走廊的南大门完全对吐蕃打开。甘州的东部删丹是甘州东大门,也是进入黑河流域的关隘之地,甘州肃州的丢失,就本上表示黑河流域广大地区的失去。同时黑河下游是河西走廊往北进入蒙古高原的通道,东北穿越沙漠进入灵州的通道全部隔绝,河西节度使要想与唐朝取得联系,只能经过回鹘地区的郁督军山、回鹘牙帐取参天可汗道到天德军进入中原。P. 3535V《河西诸州地理形势处分语》记载张掖、酒泉的地理形势称:

甘州,其地也,未当鹑首,实控永平之郊,正是屋兰,更遭临泽之壤。禹分九土,导弱川之向西流。李陵爰书,接贰师而坐张掖。既迁汉魏之化,遂赖我唐之风焉。

建康军,其地也,段开封之国,沮渠受邑之郊,实在北凉之西,乃宅西戎之左。处乾坤之分,当二蕃之要冲。前瞻白云之岩,却带居延之曲。是我国家之胜境也,惟贤者而居之矣。

肃州,其地也,州得酒泉之郡,乡连会川之郊;控骍马之途,据玉门之险。少卿以之训卒,贰师以之扬麾。雄之若斯,五六百岁,遂赖我唐之圣化也。

这些记载可以从 《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汉初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使将军赵破奴出令居,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断匈奴之右臂,自张其掖,因以为名。”张掖县,晋改为永平县。酒泉 “武帝元狩二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①[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第1020-1023页。流经甘州、肃州的黑河和金河是贯穿南北,土地肥沃,是河西地区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区域。北部的黑河下游地区分布有汉代的遮虏障,唐代的威远、同城守捉等,吐蕃占领后,在这里设置过大同军。而在酒泉郡的西部有旧汉玉门关屯戍,后改为玉门军,唐与吐蕃争夺,曾在玉门军展开残酷的争夺战。吐蕃占领武威、张掖、酒泉后,河西走廊三分而有其二,吐蕃已经胜券在握,河西节度使的败势注定,已经没有办法改变。

吐蕃攻取张掖、酒泉之后,将攻打的目标重点放在东部地区,并加强稳固其在河西凉、甘、肃等州的统治,放慢了对河西节度使攻打。直到大历十一年 (776)才占取了瓜州,并于同年建立瓜州节度使衙。《资治通鉴》记载正月:“西川节度使崔宁奏破吐蕃四节度及突厥、吐谷浑、氐、羌群蛮众二十余万,斩首万余级。”②《资治通鉴》卷225唐大历十一年,第7237页。这吐蕃四节度是否就是吐蕃攻占唐陇右河西之地所设置的河州、鄯州、凉州和瓜州四个节度使,因为大历十一年吐蕃已经占领瓜州。杨休明担任河西节度使的时间,我们认为河西节度使西迁敦煌不久,杨休明就不再担任河西节度使了。根据 《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记载推算大历十二年周鼎已经出任节度使十余岁,因此杨休明的死亡时间应当是768年前后。建中三年 (782)同故河西节度使周鼎、瓜州刺史张铣、西州刺史李琇璋灵柩归葬长安,杨休明可赠司徒。

三、河西节度使周鼎放弃敦煌与被杀

杨休明出任河西节度使到什么时间,史籍没有任何记载,杨休明之后出任河西节度使的是周鼎,根据 《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记载推测大历二年 (767)周鼎出任河西节度使,不再兼伊西北庭节度观察: “第六子衡,因谪居沙州,参佐戎幕,河陇失守,介于吐蕃,以功累拜工部郎中兼御史,河西节度行军司马,与节度周鼎保守燉煌仅十余岁,遂有中丞常侍之拜。恩命未达,而吐蕃围城,兵尽矢穷,为贼所陷。吐蕃素闻太尉名德,曰:唐天子,我之舅也,衡之父,舅贤相也,落魄如此,岂可留乎。遂赠以驼马,送还于朝,大历十二年十一月,以二百骑尽室护归。”①[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卷33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31-2432页。这个记载透露出来两个信息,第一是大历十二年 (777)时周鼎已经是河西节度使,并在节度使位置上有十年的时间,第二吐蕃以宋衡等还唐朝的时间是吐蕃占领瓜州的时间,因此宋衡等人是吐蕃攻占瓜州被俘虏的。如果这个记载不误的话,那么周鼎出任河西节度使的时间是767年,就是河西节度使西迁敦煌的第二年。根据 《唐大诏令集》常衮撰 《喻安西北庭诸将制》记载:“河西节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护曹令忠、尔朱某等,义烈相感,贯于神明,各受方任,同奖王室……微三臣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汉有矣。”周鼎的官衔只有河西节度使,从他出任河西节度使,河西与伊西北庭又分为二节度②王小甫 《安史之乱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第57-63页。。宋衡等人被吐蕃俘虏归还唐朝,很可能是吐蕃打下瓜州俘虏了宋衡,当时阎朝还没有杀周鼎而自领州事。

吐蕃大历十二年将宋衡等敦煌二百余骑俘虏归还唐朝,唐朝政府才从这里得到敦煌的一些消息,其他时间基本上处于信息隔绝状态。河西节度使周鼎准备打通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开通与唐朝中央间的草原通道。因都知兵马使阎朝的兵变杀周鼎而出任节度使,草原通道没有开通。但是这次打通草原通道的设想,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

始,沙州刺史周鼎为唐固守,赞普徙帐南山,使尚绮心儿攻之,鼎请救回鹘,逾年不至,议焚城郭,引众东奔,皆以为不可。鼎遣都知兵马使阎朝领壮士行视水草,晨入谒辞行,与鼎亲吏周沙奴共射,彀弓揖让,射沙奴即死,执鼎而缢杀之,自领州事。③《新唐书》卷216下 《吐蕃传下》,第6101页。

周鼎请救回鹘,就是想一方面得到回鹘力量的支持,另外一方面就是通过回鹘联系上唐朝政府。但是没有得到回鹘响应。后来准备焚烧城郭引众东奔,派遣都知兵马使阎朝领壮士行视水草,且不说周鼎的东奔做法行不通,焚烧城郭的措施必然遭到敦煌民众和官吏的反对。仅从开通路线考虑,只有从敦煌北行经过漠北回鹘地区到达唐朝管辖范围,河西节度使引众东归的路线只有两条可供选择,第一条经过安西、北庭节度使管辖范围进入回鹘道天德军进入唐朝,第二间道经过瓜州、伊州之间广大荒漠草原进入回鹘地区到达天德军进入唐朝。河西节度使周鼎有打通回鹘道愿望,到阎朝时期,基本上连通过回鹘道联系唐朝中央政府的愿望都没有了。周鼎派遣阎朝领壮士行视水草的时间,我们从吐蕃占领敦煌786年往前推十一年,即大历十一年。当年节度留后使朝议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兼侍御史杨绶撰写 《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落款是:“时大唐大历十一年龙集景辰八月旬有十五日辛未建。”碑文记载到周鼎:

时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蔡国公周公,道洽生知,才膺命世。清明内照,英华外敷;气迈风云,心悬日月。文物居执宪之重,武威当杖钺之雄。括囊九流,住持十信。爰因蒐练之暇,以申礼敬之诚。揭竿操矛,闟戟以从。蓬头胼胁,傍车而趋。熊罴启行,鹓鸾陪乘。隐隐轸轸,荡谷摇川而至于斯窟也。层轩九空,复道一带。前引箫唱,上干云霓。虽以身容身,投迹无地;而举足下足,登天有阶。目穷二仪,心出三界。①P. 3608V《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郑炳林、郑怡楠 《敦煌碑铭赞辑释 (增订本)》,第42-52页。

碑文记载周鼎带领军队操戈训练,所谓利用训练闲暇, “揭竿操矛,闟戟以从”,带领军队,浩浩荡荡,荡谷摇川,来到莫高窟参加李氏家窟的竣工典礼,说明这个时期吐蕃虽然占领瓜州,或者还没有开始进攻敦煌,对敦煌形成合围,周鼎可能还没有做好撤退出敦煌的准备,他还寄希望于回鹘与唐朝关系已经改善,能够派兵前来相救。永泰元年九月仆固怀恩死,回鹘与唐朝和解,共同抗击吐蕃,并派人入朝②《资治通鉴》卷223唐代宗永泰元年记载九月仆固怀恩暴死灵州鸣沙,十月吐蕃与回鹘合兵围泾阳,回鹘兵城西,郭子仪遣人并亲自出面与回鹘饮酒盟誓和解,共同攻打吐蕃。“乙酉,回鹘胡禄都督二百余人入见,前后赠赍缯帛十万匹;府藏空竭,税百官俸以给之。”。大历三年六月回鹘可顿死,唐派遣弔祭使前往弔祭,大历四年五月册仆固怀恩女为崇徽公主,嫁回鹘可汗。虽然唐与回鹘和解,但是双方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他派出求救回鹘的使节应当是大历十一年或者次年,派遣阎朝行视水草应当是十一年八月十五日之后。这次借道回鹘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回鹘贪图财物,多贡劣马而多索马价,回鹘使不守法度出鸿胪寺在长安闹事,唐朝虽不满仍优容之③《资治通鉴》卷223、卷224唐代宗大历七年记载 “春,正月,甲辰,回鹘使者擅出鸿胪寺,掠人子女;所司禁之,殴击所司,以三百骑犯金光、朱雀门。”宫门皆闭。 “秋,七月,癸巳,回鹘又擅出鸿胪寺,逐长安令邵说至含光门街,夺其马;说乘他马而去,不敢争。”八年六月 “回鹘自乾元以来,岁求和市,每一马易十缣,动至数万匹,马皆驽瘦无用;朝廷苦之,所市多不能尽其数,回鹘待遣,继至者常不绝于鸿胪。至是,上欲悦其意,命尽市之。秋,七月,辛丑,回鹘辞归,载辞遣及马价,共用车千余乘。”“有司以回鹘赤心马多,请市千匹。郭子仪以为如此,逆其意太甚,自请输一岁俸为国市之。上不许。十一月,戊子,命市六千匹。”卷225唐代宗大历九年 (774)九月 “壬寅,回鹘擅出鸿胪寺,白昼杀人,有司擒之;上释不问。”。然回鹘仍不满足,出兵骚扰唐朝边境④《资治通鉴》卷225唐代宗大历十年 (775)记载:“十二月,回鹘千骑寇夏州,州将梁荣宗破之于乌水。郭子仪遣兵三千救夏州,回鹘遁去。”。周鼎派遣求救回鹘使节正好是回鹘出兵攻打夏州的时候,得不到回应是必然的。或者使者被俘虏没有完成任务。

陈国灿先生认为周鼎的死亡时间是大历十一年,我们推断应当是大历十二年。建中二年唐通西域的回鹘道开通,建中三年周鼎的灵柩回到长安归葬,唐朝政府因其固守西陲,以抗戎虏,殁身异域,多历年岁,赠授太保。

四、河西节度使阎朝坚守敦煌与吐蕃的城下之盟

周鼎之后是阎朝出任河西节度使,只不过阎朝接替周鼎出任节度使不是用正常手段接替,而是通过军事政变的手段接替。大历十二年 (778)周鼎派遣到回鹘求救的使者没有音信的,吐蕃占取瓜州进而攻打敦煌是迟早的事情,敦煌被吐蕃占领已经成为定居,认为只能放弃敦煌东归唐朝,才是保住性命的唯一希望,所以他准备在吐蕃攻打敦煌之前焚城东逃。就在他派遣河西兵马使阎朝带人勘察东行路线时被杀,《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这次政变过程,阎朝利用辞别仪式杀掉周鼎亲吏周沙奴,并 “执鼎而缢杀之,自领州事”,所以阎朝的节度使是靠政变取得的,并不是唐朝政府正式授予的。但是周鼎的做法显然违背敦煌民众意愿,还是得到敦煌民众的拥护,阎朝在敦煌民众的拥护之下,继续带领敦煌民众抗击吐蕃的进攻。

吐蕃攻打敦煌的时间可能在周鼎被杀之后,因为吐蕃占领瓜州,并没有马上攻打敦煌,我们认为吐蕃还想使用以前的战略,以驱赶为主,将敦煌的河西节度使就像以前一样,从敦煌赶出去,逼迫河西节度使继续西逃。到阎朝担任节度使后,策略完全变了,采取死守敦煌。吐蕃对敦煌攻打策略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就是采取围困攻打,将河西节度使消灭在敦煌。 《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这次战争过程,阎朝杀周鼎,自领州事:

始,赞普徙帐南山,使绮心儿攻之。……城守八年,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朝喜曰:‘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又二岁,粮械皆竭,登城而呼曰:‘苟毋徙佗境,请以城降。’绮心儿许诺,于是出降。自攻城至是凡十一年。赞普以绮心儿代守。后疑朝谋变,置毒靴中而死。①《新唐书》卷216下 《吐蕃传下》,第6101页。

吐蕃于贞元二年占领敦煌,若以此往前推十年即777年,阎朝自领州事的时间是大历十二年。因此吐蕃进攻敦煌开始的时间是大历十一年。吐蕃占领瓜州之后,紧接着就开始进攻敦煌。镌刻于大历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的 《大历碑》记载李大宾开凿的第148窟很可能是唐朝统治敦煌完成的最后一个石窟。从碑文来看,河西节度使蔡公周鼎出席第148窟完工庆典,说明战火还没有殃及敦煌,否则周鼎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巡游莫高窟。另外从周鼎参加庆典是带领军队 “揭竿操矛,闟戟以从”看,敦煌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似乎战争迫在眉睫。李大宾兄弟子侄拜于堂下,“纷然递进,来以求蒙。蔡公乃指精庐而谓愚曰:‘操斧伐柯,取则不远。属词比事,固可当仁。’仰恭指归,俯就诚恳,敢扑略其狂简,庶仿佛于真宗。”碑文是阴庭诫奉周鼎之命撰写完成的,说明当时敦煌形势还没有严峻到进行战争的程度,吐蕃对敦煌的进攻要晚于大历十一年八月十五日之后。

南山,是指敦煌之南的祁连山脉,南山东起瓜州新乡、雍归镇南,经敦煌的紫亭镇南,西到石城镇。“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①《晋书》卷94《隐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53页。。将姑臧之南的祁连山脉称之 “姑臧南山”②《魏书》卷99《沮渠蒙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08页。,将酒泉之南的祁连山脉称之为“酒泉南山”。《周书·史宁传》记载:

时突厥木汗可汗假道凉州,将袭吐浑,太祖令宁率骑随之。军之番和,吐谷浑已觉,奔于南山。木汗将分兵追之,令俱会于青海。宁谓木汗曰:“树顿、贺真二城,是吐浑巢穴。今若拔其本根,余种自然离散,此上策也。”木汗从之,即分为两军。木汗从北道向贺真,宁趣树敦。浑婆周国王率众逆战,宁击斩之。逾山履险,遂至树敦。敦是浑之旧都,多诸珍藏。而浑主先已本贺真,留其征南王及数千人固守,宁进兵攻之,退,浑人果开门逐之,因回兵奋击,门未及阖,宁并遂得入。生擒其征南王,俘男女、财宝,尽归诸突厥。浑贺罗拔王依险为栅,周回五十里,欲塞宁路。宁攻其栅,破之,俘斩万计,获杂畜数万头。木汗亦破贺真,虏浑主妻子,大获珍宝。宁还军于青海,与木汗会。③《周书》卷28《史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468页。

从这个记载我们得知,吐谷浑主所奔之南山,就是贺真,因为在这里木汗俘获了吐浑王妻子,就说明吐浑王就在贺真。贺真的地理位置应当在青海湖的西北部,这样才与木汗行经路线一致,贺真在青海湖的西北方向,临近祁连山脉,这个地点很可能就在今天青海海西州北部的德令哈等地区,而树敦就在海西州的南部的乌兰都兰或者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一带地区④《周书·刘雄传》记载:“(建德)五年,皇太子西征吐谷浑,雄自凉州从滕王逌率军先入浑境,去伏俟城二百余里,逌遣雄军先至城东举火,与大军相应。”。这次战争 《资治通鉴》梁敬宗太平元年 (556)九月页有记载:

突厥木杆可汗假道于凉州以袭吐谷浑,魏太师泰使凉州刺史史宁帅骑随之,至番禾,吐谷浑觉之,奔南山。木杆将分兵追之,宁曰:‘树敦、贺真二城,吐谷浑之巢穴也,拔其本根,余众自散。’木杆从之。木杆从北道趣贺真,宁从南道趣树敦。吐谷浑可汗在贺真,使其征南王将数千人守树敦。木杆破贺真,获夸吕妻子;宁破树敦,虏征南王;还,与木杆会于青海,木杆叹宁勇决,赠遗甚厚。⑤《资治通鉴》 卷166梁敬宗太平元年 (556),第5152-5153页。

我们从这个记载看,吐谷浑可汗奔南山,南山是个地名,就是吐谷浑的贺真城;贺真和树敦都在青海湖以外地方,从贺真、树敦返回凉州都必须经过青海湖,因此他们才能会于青海⑥《魏书·吐谷浑传》记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曹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是也。”很显然史宁行军走的南道,并不是从青海湖南面绕过去的,因为没有攻击吐谷浑都城伏俟城,因此史宁也是从伏俟城西部往西南进军的。关于树敦,胡三省注曰:“树敦城,在曼头山北,吐谷浑之旧都也。周穆王时,犬戎树惇居之,因以名城。祭公谋父所谓 ‘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者也”①《资治通鉴》卷166梁敬宗太平元年 (556),第5153页。树惇是吐谷浑的旧都,吐谷浑旧都的地理位置是哪里,这是我们探讨的要点。

吐谷浑疆域最大的时候,“统有秦、凉、河、沙四州之地”,其中沙州指浇河以西地区,特指青海湖及其以西地区。 “世祖征凉州,慕利延惧,遂率其部人西遁沙漠。”这个沙漠就是青海海西州一带。此后其疆域范围大约东到浇河, “地兼鄯善、且末。”我们知道吐谷浑旧都应当是白兰,是吐谷浑夸吕之前的都城,吐谷浑之子吐延被昂城羌酋所刺,呼其子叶延语其大将绝拔泥他死后, “便速去保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控御。”从此白兰就成为吐谷浑的都城所在。太延二年 (436)世祖征伐吐谷浑,“慕利延走白兰。慕利延从弟伏念,长史?鸠黎、部大崇娥等率众一万三千落归降。后复遣征西将军、高凉王那等讨之于白兰,慕利延遂入于阗国,杀其王,死者数万人。”慕利延死,拾寅立,刘宋封其河南王,世祖拜其为沙州刺史、西平王,自恃险远,颇不恭命,通使刘宋,“高宗时,定阳侯曹安表拾寅尽保白兰,多有金银牛马,若击之,可以大获。”众议以为拾寅 “今在白兰,不犯王塞,不为人患,非国家之所急也。” “安曰:‘臣昔为浇河戍将,与之相近,明其意势。若分军出其左右,拾寅比走南山,不过十日,牛马草尽,人无所食,众必溃叛,可一举而定也。’从之,诏阳平王新成、建安王六头等出南道,南郡公李惠、给事中公孙拔及安出北道以讨之。拾寅走南山,诸军济河追之。”军未至白兰而回,“显祖复诏上党王长孙观等率州郡兵讨拾寅。军至曼头山,拾寅来逆战,观等纵兵击败之,拾寅遁走。”拾寅死,伏连筹立, “伏连筹死,子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虽有城而不居,恒出穹庐,岁水草畜牧。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②《魏书》卷101《吐谷浑传》,第2233-2241页。。从这些记载得知,白兰是叶延到伏连筹吐谷浑的都城所在,曼头山就是白兰。南山是一个地名,是白兰之外吐谷浑最重要的城镇,一旦白兰收到威胁,吐谷浑王就撤离到南山。因此树敦又名之为白兰,因其在曼头山北,亦亦曼头山代指白兰,是吐谷浑的旧都所在;贺真又名南山,是吐谷浑夸吕之前的第二重要城镇。

南山也是对河西之南的祁连山的统称。晚唐将居住石城镇的?微、仲云等称之为南山③据于阗文书 《诸使臣奏稿》记载:“仲云,一名南山人。”《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于阗传记载:“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卢碛。云仲云者,小月氏之遗种也,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仲云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匡邺等以诏书慰谕之,皆东向拜。”。吐蕃从南部进入唐沙州敦煌郡的辖区大概有连条道路,一是经过当金山口到沙州寿昌县,占领寿昌县和阳关、玉门关及其西寿昌、西关城等镇戍①《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沙州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玉门故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门户也。” 《寿昌县地境》记载寿昌县:“镇二:龙勒、西关。戍三:大水、紫金、西子亭。烽卅四。栅二。堡八。”S. 788《沙州图经》记载寿昌县:“镇二,龙勒。堡五,西寿昌,西关。戍三,大水,西子亭,紫金。烽卅四。栅二。镇三。城,县西廿五里,武德八年置。”P. 2691《沙州城土境》记载寿昌县:“玉门关,县北一百六十里。”“西寿昌城,县西廿五里。”,截断沙州与石城镇的联系;二是经青海茫崖占领唐沙州所属石城镇、播仙镇等,截断河西节度使的西逃路线,并打通进攻唐安西、北庭节度使的通道,形成对敦煌的河西节度使迂回包抄。很显然敦煌之南的青海海西州德令哈,或者唐沙州石城镇就是吐蕃赞普徙帐南山的地方,而更适合的是德令哈,他既临近战场受到河西节度使的威胁,也不会远离战场疏于指挥,吐蕃赞普徙帐南山表示吐蕃将指挥中心迁徙到敦煌附近,就近指挥对敦煌河西节度使的作战,足见吐蕃政权对河西节度使最后据点攻击战的重视。在今青海海西州发现大量的吐蕃墓葬并出土有吐蕃王冠,说明这里曾经是吐蕃区域统治核心,吐蕃曾派遣高级别的官员驻守这里,因此吐蕃将对河西节度使的战争中,将指挥中心放在这里是完全可能的。

阎朝自领州事出任河西节度使,主要时间就是对抗吐蕃对敦煌的进攻,因此吐蕃徙帐南山是在大历十一年吐蕃占领瓜州之后,吐蕃徙帐南山,表示吐蕃已经开始筹建瓜州节度使衙,因此河西节度使是在吐蕃赞普亲自督战的情况下,历经十余年才攻打下来。吐蕃大历十一年年末开始攻打敦煌,直到建中二年 (781)才占领敦煌寿昌县②《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沙州记载:“建中二年陷于西蕃。”S. 788《沙州图经》记载寿昌县:“建中初陷吐蕃。”敦煌写本 《寿昌县地境》记载寿昌 “建中初陷吐蕃。”在记载到寿昌县的石城、屯城、新城、葡萄城、萨毗城、鄯善城、播仙镇等之后,“已前城镇并落土蕃,亦是胡戎之地也。”S. 367《沙州伊州地志》记载石城镇所属诸城之后亦记载:“以前镇城并陷吐蕃。”,截断河西节度使西迁的通道。表明到建中二年河西节度使与吐蕃的战争还在敦煌周边地区进行,还没有发展成为直接攻城作战。当时敦煌的寿昌县管辖有石城镇、播仙镇等,这些镇戍仍然隶属沙州,属于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吐蕃要占领敦煌,消灭河西节度使,首先就必须占领敦煌周边地区,首先寿昌县广大地区。

建中二年吐蕃占领寿昌县,唐沙州寿昌县管辖区域从敦煌西南一百二十里的寿昌往西到一千五百里的石城镇,以及寿昌县西二千二百里的播仙镇。根据 《元和郡县图志》和S. 367《沙州伊州地志》《寿昌县地境》的记载,寿昌县为汉龙勒县,属敦煌郡,周武帝宇文保定四年省入鸣沙县,武德二年改置寿昌县,永徽元年废,乾封二年又置,建中二年陷于吐蕃。而石城镇,隋大业五年置鄯善郡,隋末被吐谷浑占领,“自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据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名其曰兴谷城。四面皆是沙碛。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属沙州。”播仙镇, “隋 [置]且末郡,上元三年改为播仙镇也。”③《寿昌县地境》,参郑炳林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0-62页。《沙州伊州地志》记载石城镇:“隋置鄯善镇,隋乱,其城遂废。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四面皆是沙碛。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隶沙州。”播仙镇 “隋置且末郡,上元三年改播仙镇”①S. 367《沙州伊州地志》,参郑炳林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65-66页。。这样从唐上元二年以来罗布泊地区向西延伸至且末镇,都是沙州范围,也是唐河西节度使的辖区。吐蕃从大历十一年开始到建中二年,前后用用了将近六年时间才将这些地方占领。吐蕃占领寿昌县境,经由阳关、西关城通西域的通道被截断。根据 《隋书·裴炬传》记载出敦煌到西域的三条通道中有南道,出敦煌到鄯善,经且末、于阗到西域, 《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经由敦煌阳关、玉门关到西域的道路。P. 5034《沙州图经》记载敦煌到石城镇有两条道路,出阳关到石城镇和出西关城到石城镇②P. 5034《沙州图经》记载石城镇:“一道南路,其□□□□ (镇东去屯)城一百八十里,从屯城取碛路,由西关向沙州一千四百里,总有泉七所,更无水草。其镇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一道南路,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里,其路由古阳关向沙州,多缘险隘,泉有八所,皆有草,道险不得夜行,春秋二时雪涤,道闭不通”。吐蕃占领寿昌县之后,河西节度使经由南道通西域的道路被截断。

吐蕃在攻占唐沙州寿昌县境域城镇的同时,又出兵攻占唐安西节度使的伊州,刺史袁光庭自杀③[法]戴密微著、耿昇译 《吐蕃僧诤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认为伊州当时都属于河西节度使。。这样河西节度使经过伊吾道与安西、北庭节度使联系通道被截断。伊吾道是河西通西域主要路线,《隋书·裴炬传》记载出敦煌到西域有三条道路,其中北道出敦煌到伊吾。唐贞观年间唐玄奘往西天取经就是经过这条道路,出玉门关经过五烽穿越莫贺延碛到达伊吾,《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很详细。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征伐高昌,就是经过这条道路。P. 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一十九所驿条详细记载伊吾道经过的驿站及其距离,从瓜州常乐县往伊州,经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双泉驿、第五驿、冷泉驿、胡桐驿、赤岸驿等。这是河西道西域最为好走的道路,伊州的陷落,不仅河西节度使与安西、北庭节度使的联系被截断,而且直接经由回鹘道到长安的通道也被截断。

唐建中三年河西节度使阎朝通过回鹘道将故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周鼎及瓜州刺史张铣等人归葬长安。《旧唐书·德宗纪上》建中三年五月 “丙申,诏:‘故伊西北庭节度使杨休明、故河西节度使周鼎、故西州刺史李琇璋、故瓜州刺史张铣等,寄崇方镇,时属殷忧,固守西陲,以抗戎虏。殁身异域,多历岁年,以迨于兹,旅榇方旋,诚深追悼,宜加宠赠,以贲幽泉。休明可赠司徒,鼎赠太保,琇璋赠户部尚书,铣赠兵部侍郎。’皆陇右牧守,至德已来陷吐蕃而殁故,至是西蕃通和,方得归葬也。”④《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第333页。杨休明死于768年,周鼎死于777年,而瓜州刺史张铣死于776年前后。这个时期吐蕃已经占领伊州和沙州寿昌县,他们的灵柩只能通过大海道经西州、庭州进入回鹘道到达长安。由于是灵柩行走缓慢,很可能是建中二年已经启程,建中三年才到达长安。这个记载说明回鹘道开通之后,不仅安西、北庭节度使通过他与唐朝通使,就是退守敦煌一隅之地的河西节度使也利用回鹘道将敦煌的信息传递给唐朝政府。

唐贞元二年河西节度使被围困在沙州十一年后,粮械皆竭,节度使阎朝在吐蕃尚绮心儿许诺 “毋徙佗境”投降吐蕃,河西节度使灭亡,唐朝政府在河西的统治结束,吐蕃赞普命尚绮心儿为敦煌地方长官,“元戎从城下之盟,士卒屈死休之势”,就是指河西节度使阎朝与吐蕃大将尚绮心儿订立的城下之盟①阎朝投降,吐蕃敦煌,敦煌文献有多处记载。P. 3633《辛未年 (911)七月沙州耆寿百姓等一万人状上回鹘可汗》记载: “去天宝年中,安禄山作乱,河西一道,因兹陷没。一百余年,名管蕃中。……天宝之年,河西五州尽陷,唯有敦煌一郡,不曾破散。直为本朝多事,相救不得,陷没吐蕃。四时八节,些些供进,亦不曾辄有移动。经今一百五十年,沙州社稷,宛然如旧。”P. 4640《吴僧统碑》记载:“复遇人经虎噬,地没于蕃。元戎从城下之盟,士卒屈死休之势。”。阎朝投降吐蕃之后,吐蕃尚绮心儿仍然怀疑他谋反,将毒药置之阎朝靴中将其毒杀,彻底消灭河西节度使死灰复燃的最后希望。此后吐蕃完全实现了对敦煌的统治,“州人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②《新唐书》卷216下 《吐蕃传下》第6101页。沙州人完全臣服吐蕃,接受吐蕃的统治和吐蕃的风俗习惯③《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吐蕃记载:“安禄山之乱,肃宗起灵武,悉召河西兵赴难,而吐蕃乘虚攻陷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虏。文宗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虏之人见唐使者,夹道迎呼,……其人皆天宝时陷虏者子孙,其语言稍变,而衣服犹不改。”,所谓 “□□□脉,併南蕃之化。城□□□,□□□□□。抚纳降和,远通盟誓。不离材产,自宅桑田。赐部落之名,占行军之额。由是形遵辫发,体美织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祖宗衔怨,含恨百年;未遇高风,申屈无路。”④《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参郑炳林、郑怡楠 《敦煌碑铭赞辑释 (增订本)》,第154页。就是指当时吐蕃占领敦煌后的统治情况。

五、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吐蕃占领安西北庭

吐蕃占领敦煌河西节度使灭亡,并不表示唐朝在西域的的统治结束,实际上唐朝在西域统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西域才被吐蕃占领。吐蕃占领张掖酒泉之后,唐朝政府不仅与河西节度使的联系中断,信息隔绝,就是与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的联系也中断多年。直到唐朝与回鹘关系改善,唐朝政府通过回鹘地区才同西域安西、北庭节度使及河西节度使联系上。唐朝同西域重新建立联系的时间,史籍记载一般都是在建中二年,但是也有记载不同的。《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七年 (772)“八月庚戌,赐北庭都护曹令忠姓名曰李元忠”⑤《旧唐书》卷11《代宗纪》,第300页。。当年大食、康国、石国遣使朝贡。这些西域的使者只有通过安西、北庭节度使联系护送才能到达长安。当时河西节度使从甘州西迁敦煌,吐蕃占领了甘州和肃州,唐河西道和经由甘州到灵武的通道或者经由黑河流域经蒙古高原到振武军的道路都隔绝不通。还是有使者通过回鹘地区到达长安,很可能这是安西、北庭节度使数间道遣使成功的一次。《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六月记载:

北庭、安西自吐蕃陷河、陇,隔绝不通,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西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数遣使奉表,皆不达,声问绝者十余年;至是,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鹘中来,上嘉之。秋,七月,戊午朔,加元忠北庭大都护,赐爵宁塞郡王。以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将士皆迁七资。元忠姓名,朝廷所赐也,本姓曹,名令忠;昕,子仪弟 [之子]也。①《资治通鉴》卷227唐德宗建中二年,第7303页。

唐建中二年安西、北庭节度使的使者到达长安,唐德宗给予很高礼遇,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宁塞郡王,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但是并没有记载当时赐姓李,很可能曹令忠赐姓名为李元忠是以往的事情,就是说大历七年就已经赐姓名为李元忠了,司马光撰写 《资治通鉴》为了方便,追记于此而已,并不能说明唐朝赐曹令忠姓名李元忠就在建中二年。《新唐书·地理志》没有具体时间记载: “吐蕃既侵河陇,惟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与沙陀、回纥相依,吐蕃攻之久不下。建中二年,元忠、昕遣使间道入奏,诏各以为大都护,并为节度。” 《旧唐书·德宗纪》建中二年记载:

秋七月戊子朔,诏曰: ‘二庭四镇,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奉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礼教,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自河、陇陷虏,伊西北庭为蕃戎所隔,间者李嗣业、荔非元礼、孙志直、马璘辈皆遥领其节度使名。初,李元忠、郭昕为伊西北庭留后,隔绝之后,不知存亡,至是遣使历回鹘诸蕃入奏,方知音信,上嘉之。其伊西北庭将士敍官,乃超七资。②《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第329页。

《旧唐书·郭子仪传》也记载了这件事:

子昕,肃宗末为四镇留后。自关、陇陷蕃,为虏所隔,其四镇、北庭使额,李嗣业、荔非元礼皆遥领之。昕阻隔十五年,建中二年,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俱遣使于朝,德宗嘉之。诏曰:“四镇、二庭,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次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尊朝法,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其将吏已下敍官,可超七资。”李元忠,本姓曹,名令忠,以功赐姓名。时郭昕自回纥历诸蕃部,方达于朝。③《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74页。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了李元忠赐姓名事,但是 《新唐书·德宗纪》记载中没有提李元忠赐姓名事,就说明曹令忠赐姓名李元忠不是这次遣使入朝。《新唐书·回鹘上》贞元五年记载: “初安西、北庭自天宝末失关、陇,朝贡道绝。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节度留后郭昕数遣使奉表,皆不至。贞元二年,元忠等所遣假道回鹘,乃得至长安。帝进元忠为北庭大都护,昕为安西大都护。”①《新唐书》 卷217上 《回鹘传上》,第6124-6125页。《新唐书·地理志四》安西大都护记载:“吐蕃既侵河、陇,惟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与沙陀、回纥相依,吐蕃攻之久不下。建中二年,元忠、昕遣使间道入奏,诏各以为大都护,并为节度。贞元三年,吐蕃攻沙陀、回纥,北庭、安西无援遂陷。”②《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第1048页。显然 《新唐书·回鹘传》的记载有误,将建中二年的事情误载于贞元二年。

唐朝通过回鹘道不仅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同时也通过回鹘道得到吐蕃占领伊州,刺史袁光庭战死的消息。《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七月:

丙子,赠故伊州刺史袁光庭工部尚书。光庭天宝末为伊州刺史,吐蕃陷河、陇,光庭坚守累年,吐蕃百方诱之,不下。粮竭兵尽,城且陷,光庭先杀妻子,然后自焚。故赠官。③《资治通鉴》卷227唐德宗建中二年,第7305页。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又有袁光庭者,为伊州刺史,陇右诸郡皆陷,光庭坚守伊州,吐蕃攻之累年,兵尽食竭,光庭先刃妻子,自焚而死。因昕知之,赠工部尚书。④《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74页。

《旧唐书·忠义传下》记载:

袁光庭者,河西戎将,天宝末为伊州刺史。禄山之乱,西北边戍兵赴难,河、陇郡邑,皆为吐蕃所拔。唯光庭守伊州累年,外救不至,虏百端诱说,终不之屈,部下如一。及矢石既尽,粮储并竭,城将陷没,光庭手杀其妻子,自焚而死。朝廷闻之,赠工部尚书。⑤《旧唐书》卷187下 《忠义传下》,第4904页。

《新唐书·忠义传下》记载伊州刺史袁光廷:

初,禄山构难,西北戍兵悉入援,故河、陇郡县皆陷吐蕃,惟河西戍将袁光廷为伊州刺史,固守历年,虽游说百绪,终不降,诸下同心无携畔者。及粮竭,手杀妻子,自焚死。建中初,赠工部尚书。⑥《新唐书》卷193《忠义传下》,第5546页。

吐蕃占领伊州及袁光庭牺牲的消息是安西北庭节度使的使者带给唐朝的,表明这个事件发生在大历七年和大历十二年之后,宋衡等归唐时并没有向唐朝汇报伊州陷落,说明伊州还没有被吐蕃攻占。因此伊州陷落只能发生在777年至781年之间,吐蕃攻占伊州是吐蕃围攻唐河西节度使战争的一部分,目的就是截断敦煌的河西节度使与西域安西、北庭节度使的联系,阻止河西节度使兵马西迁或者经由伊州东归唐朝。

建中四年唐与吐蕃清水会盟,双方关系缓和,吐蕃攻打敦煌的速度也相应放慢,唐朝利用这段空间,加强对安西北庭的经营,进一步提高安西、北庭节度使郭昕、李元忠的地位。德宗兴元元年 (784)五月:“乙未,安西四镇节度使郭昕、北庭都护李元忠加左右仆射。”①《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第342页。贞元二年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死,其年五月唐以伊西北庭节度留后杨袭古为北庭大都护、伊西北庭节度使:“丁酉,以伊西北庭节度留后杨袭古为北庭大都护、伊西北庭节度度支营田瀚海等使。……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卒,赠司空。”②《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第353页。唐朝不仅授予节度使,而且兼管度支营田瀚海的管理权也给予了杨袭古,进一步加强伊西北庭节度使的权力。

唐德宗贞元三年 (787)唐与吐蕃平凉会盟失败,双方关系紧张,吐蕃不仅加紧对东部邠、泾、陇、宁、庆、鄜、坊、盐、夏等州的攻打,同时开始对安西北庭节度使进攻,岂图占领唐西域地区。安西、北庭节度使借道回鹘与唐朝联系,回鹘道正式开通。《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五年 (789)记载: “十二月,庚午,闻回鹘天亲可汗薨,戊寅,遣鸿胪卿郭峰册命其子为登里罗没密施俱录忠贞毗伽可汗。先是,安西、北庭皆假道于回鹘以奏事,故与之连和。北庭去回鹘尤近,诛求无厌,又有沙陀六千余帐与北庭相依。及三葛禄、白服突厥皆附于回鹘,回鹘数侵掠之。吐蕃因葛禄、白服之众以攻北庭,回鹘大相颉干迦斯将兵救之。”胡三省注: “为吐蕃所隔,河、陇之路不可由也,故假道于回鹘以入奏。” “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居金娑山之阳,蒲类海之东,有大碛名沙陀。”“三葛禄,葛逻禄三部也;一曰谋剌,二曰婆匐,三曰踏实力,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白服突厥,《新唐书》作 ‘白眼突厥’。”③《资治通鉴》卷233唐德宗贞元五年,第7520页。北庭、安西假道回鹘以奏事,经过北庭管辖的蒲类海、沙陀碛、金娑山南到达回鹘地区。就是说,回鹘道西边起点是北庭节度使管辖与回鹘相邻的地区,这个路线要绕过安西节度使管辖的伊州,取道天山北麓东行进入回鹘地区。贞元六年吐蕃攻占北庭,节度使被回鹘诱杀,伊西北庭节度使灭亡。《旧唐书·德宗纪》记载贞元六年十一月:“是岁,吐蕃陷我北庭都护府,节度使杨袭古奔西州。回鹘大相颉干迦斯绐袭古,请合军收复北庭,乃杀袭古,安西因是阻绝,唯西州犹固守也。”④《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下》,第370页。《新唐书·德宗纪》记载贞元六年:“是岁,吐蕃陷北庭都护府,节度使杨袭古奔西州。”贞元七年 “九月,回鹘杀杨袭古。”⑤《新唐书》卷7《德宗纪》,第197页。《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六年五月:“回鹘颉干迦斯与吐蕃战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于回鹘诛求,与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节度使杨袭古帅麾下二千人奔西州。”其年“秋,颉干迦斯悉举国兵数万,将复北庭,又为吐蕃所败,死者大半。袭古收余众数百,将还西州,颉干迦斯绐之曰:‘且与我同至牙帐。’既而留之不遣,竟杀之。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而西州犹为唐固守。”①《资治通鉴》卷233唐德宗贞元六年,第7521-7522页。《新唐书·回鹘传上》记载北庭陷落的过程:“沙陀别部六千帐,与北庭相依,亦厌虏裒索,至三葛禄、白眼突厥素臣回鹘者尤怨苦,皆密附吐蕃,故吐蕃因沙陀共寇北庭,颉干迦斯与战,不胜,北庭陷。于是都护杨袭古引兵奔西州。回鹘以壮卒数万召袭古,将还取北庭,为吐蕃所击,大败,士死太半,迦斯奔还。袭古挈余众将入西州,迦斯绐曰: ‘弟与我俱归,当使公还唐。’袭古至帐,杀之。”②《新唐书》卷217上 《回鹘传上》,第6125页。虽然吐蕃占领北庭的时间两 《唐书》和 《资治通鉴》记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过程大同小异,西域遥远,间隔回鹘,消息不准在所难免。 《新唐书·地理志》将吐蕃陷北庭的时间记载为贞元三年:“贞元三年,吐蕃攻沙陀、回纥,北庭、安西无援,遂陷。”③《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第1048页。显然是错误的。吐蕃占领伊西北庭节度使,使唐朝与安西联系的通道被截断,从此之后,唐朝政府基本上没有西域的任何信息。至于安西节度使固守到什么时候,我们从正史记载得不到任何信息。

唐朝何时失去安西节度使,根据 《旧唐书·地理志》安西大都护府记载 “上元元年,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府,二镇与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建中元年,元忠、昕遣使间道奏事,德宗嘉之,以元忠为北庭都护,昕为安西都护。其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无援,贞元三年,竟陷吐蕃。”④《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第1647页。显然这个记载不正确。记载了上元元年李元忠、郭昕就任安西北庭节度使,说明他们出任节度使是唐朝政府任命的,因为这个时期凉州还没有丢失,唐朝对西域具有绝对的控制权。根据P. 3918《佛说金刚坛广大清净陀罗尼经》题记记载: “此 《金刚坛广大清净陀罗尼经》近刘和尚法讳昙倩于安西翻译,至今大唐贞元九年约卅年矣。……其经去年西州顷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不得本来。乃有同行广林,先一日受持。昨于沙州略有讽诵,僧俗忽闻欣欢顶戴,咸请留本,相传受持。今届甘州,未有闻者。遂请广林阇梨附口抄题,将传未晓未闻之者,普愿弘持,广令流布。癸酉岁七月十五日西州没落官甘州寺户、唐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朝散大夫试太仆卿赵彦宾写与广林阇梨审勘校,并无差谬。普愿宣通,作大利益。其广林,俗姓田氏也。乙亥秋得向西元本勘,头边阙三纸,未不得,余校竟。比丘利贞比本勘后甚定,受持之者,请无疑虑。”从这个记载我们得知,西州的陷落是在贞元八年 (792)⑤薛宗正根据 《九姓回鹘可汗碑》认为安西节度使的陷落是在元和三年 (808)。回鹘碑上记载 “吐蕃大军,围攻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非人所堪,遂筑京观。”808年应该就是碑上这个腾里可汗死的那年。。

唐德宗贞元六年吐蕃大败伊西北庭节度使和回鹘联军,次年伊西北庭节度使被回鹘绐杀,唐朝在北庭的统治结束。贞元八年西州陷落,唐朝在安西的统治结束。

猜你喜欢

回鹘节度使河西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
论唐与回鹘关系的历史转折
一种不曾存在过的历史纪年法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河西行(组诗)
目不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