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qara qum 与黑沙及相关地理考释

2020-12-02包文胜

敦煌学辑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图志阴山突厥

包文胜

(内蒙古大学 蒙古历史学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突厥卢尼文碑所记地名qara qum,其词义为 “黑沙”,此即汉文史料所记 “黑沙”之地。考释 “黑沙”及相关地理是研究突厥汗国不可回避的史地问题,尤其是突厥第二汗国 (682-745年)的第二位可汗默啜设 “黑沙南庭”之后,此地成为突厥汗国的政治中心之一,研究价值颇高。

突厥卢尼文碑有两处提及qara qum之地,其所指的古今地理位置,前人多有研究。对突厥卢尼文碑进行解读的丹麦学者汤姆森 (V. Thomson)认为,qara qum位于漠北,是指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之南的沙漠。但依据汉文史料记载分析,qara qum位于漠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德国学者夏德 (F. Hirth)提出了qara qum即汉文史料所记 “黑沙”的观点,且认为黑沙位于阴山之北的武川 (Kuku ilikung)。韩儒林、岑仲勉等学者支持此说,并对有些方面做了纠正和补充说明,具体为 “黑沙”不是武川,而是指位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大戈壁①关于黑沙之地的前人考释,芮传明总结的非常详细,见芮传明 《古突厥碑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页。。这一观点目前学界普遍接受。近期,依据语言学及考古出土文物的分析,学者把黑沙地望考释的更为具体。如考证为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音鄂博西北一、二百公里处②芮传明 《古突厥碑铭研究》,第12-16页。;黑沙应指今流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的艾不盖河上中游、以百灵庙镇为中心的方圆百公里范围的地域③铃木宏节 《唐代漠南における突厥可汗国の复兴と展开》, 《东洋史研究》70(1),2011年,第35-66页。。这些研究表明,对于黑沙地理的考释已经越来越详细和具体了。然而,仔细分析相关史料记载后,仍然觉得有些问题没有说透,有继续分析的必要。比如,“黑沙”是指位于蒙古高原的大戈壁,而此大戈壁一般指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天山山脉的把蒙古高原隔为漠南和漠北的 “大漠”,那所谓的qara qum即 “黑沙”是指大戈壁之全部,还是其中某一局部?假如是指大戈壁之全部,这与史料记载不符,因史料中 “黑沙”地名是指特定的某一区域。如果把“黑沙”之地考证为某一个具体的固定点或限定在某一个指定的范围内,这与游牧民族所居蒙古高原的地名形成特点有悖。游牧民族是随着季节和水草游动,一般不定居于某一地点,其游牧范围也不可能始终在一个指定的区域内。蒙古高原上的地名由来,一般以山水、地形特点或某个特定意义的实物来命名,其所指地理范围以某个特定的地名坐标为中心,包括相应的周围地域,具体范围的大小程度则难定。

“黑沙”位于农牧交错地带,有时成为游牧民族的统治中心,有时则是定居民族的边防据点。因此,考证 “黑沙”地望时要以农牧交错地带特点出发,既要考虑游牧民族地理概念的广阔性,也要思考定居民族地理概念的定点性。若要准确指出 “黑沙”之地所指地理范围,得先确定某个固定的地理坐标。汉文史料所记 “黑沙碛口”和“黑沙道”是考证 “黑沙”地望的固定地理坐标,据此,可以推知 “黑沙” “黑沙南庭”地理概念所含具体内容。本文以考证固定坐标 “黑沙碛口”“黑沙道”的位置作为研究重点,进而指出 “黑沙城” “黑沙南庭” “黑沙”的具体地望,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qara qum即位于阴山山脉 ()之北的 “黑沙”

汉文史料中的 “黑沙”地名,应源自突厥或其他民族之地名。《暾欲谷碑》第一石碑西面第7行记载:“quzïn qara qumuγ olurur ärtimiz (我们居于山北麓的qara qum之地。)”④本文所引突厥卢尼文碑文,在依据原文拓片、照片基础上,再参考相关前人研究成果后,笔者自译。下文有必要特别说明之处做注释,而大家熟知的碑文则不做详注。在此出现的地名qara qum,突厥语qara即 “黑”、qum即 “沙”,其义为 “黑沙”。山,学界普遍认为是指阴山,更为具体指则是今阴山山脉中的即色尔腾山和大青山①对于山地望,笔者已作别文 《阴山与山及相关地名释义》一文,待刊。。在这条史料中,对quzïn一词的正确理解最为关键。学者们一致认为,quzïn=quz+ïn(格助词)。目前,对quz一词的解释主要有 “山谷” 和 “山之北麓、山阴”两种。其后者应当合理。因为,从整个句子分析,如果理解为表示地名的 “山谷”,那quz与后边的qara qum是并列关系。在古突厥语语法中,同一句中表示两个名词的并列关系,必须两个词后边都要加同样的格助词。在碑文中是和qara qumuγ(下划线字母是格助词),两个词后边所加格助词不同。如果两个词表达并列关系, 那用格助词一致才是, 即quzïγ 和 qara qumuγ, 或quzïn 和 qara qumun。qara qumuγ之后的-γ系宾格助词是没有问题的。quzïn 之后的-n, 可表达宾格、工具格、属格。但-n用于宾格则一般在人称词缀后边,而quz一词没有人称词缀,所以-n不属于宾格助词。在这里把quz理解为 “山谷”,又把-n理解为工具格,其意为 “以山谷”或 “用山谷”,再以碑文的整句去理解,意思则不通顺。所以,笔者认为,quz的词义为 “山之北麓”,-n是属格,即 “山之北麓”之意。即阴山,那quzïn qara qumuγ词组的意思为 “把阴山之北麓的 qara qum”。可见,qara qum之地位于阴山之北。

突厥卢尼文碑所记qara qum即汉文史料中的 “黑沙”之地,对此学界没有分歧。然而,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qara qum即黑沙是指位于今天内蒙古和蒙古国接壤边境上的大戈壁的观点却仍然有商榷的余地。前引 《暾欲谷碑》记载为qara qumuγ olurur(突厥语olurur意为 “坐、居住、占据”等),如果直译,就是 “占据qara qum”或 “居住qara qum”。如果qara qum是指大戈壁,那就是 “占据大戈壁”“居住大戈壁”,这不符合逻辑。所以,qara qum即黑沙地名应另有特别含义。除了 《暾欲谷碑》记载之外,qara qum之地仅在 《磨延啜碑》中提及一次。所以,若要据此做更具体的考释较为困难。在此依据汉文史料所记黑沙地名相关内容作进一步考释。

查阅唐代汉文文献,“黑沙”地名出现于679年。这年,正是唐单于大都护府管辖的突厥贵族反唐,复兴汗国斗争开始之年。《册府元龟》记载:

曹怀舜为定襄道副总管,讨突厥史伏念。怀舜及裨将窦义昭、王孝诚等前军先往,为贼所绐,声言伏念、温傅等在黑沙北,各有二十骑以下,煮人肉而食之,可单马而擒也。怀舜等乃留老弱于瓠卢泊,晨炊蓐食,率轻锐倍道往袭之,既至黑沙,人马疲顿,竟不见贼。会延陀部落西行诣伏念,遇怀舜军,乞降,怀舜等虽不获伏念,而喜得延陀,遂按兵而旋。行至碧渌泊,军始为营,营内忽有泉水,大如车轮,又遇大风飘折怀舜寝帐,众皆恶之。回至长城之北,与温傅相遇,列阵而战,交绥而退。时裴行俭屯兵于代州之陉口,从反间,说伏念与温傅渐相猜贰,遣别帅击伏念,败之。伏念既退,遂与怀舜等相遇于横水,怀舜及裨将李文暕、刘敬同、窦义昭凡四军,合为方阵,且行且战。经一日,贼因便风,先击敬同之营,营中溃乱,怀舜、义昭遂弃其军,轻骑奔云州,兵士随而大奔,为贼所乘,死者不可胜数,皆南首而仆。怀舜与敬同复收散卒,敛财帛,与伏念和,杀牛而盟,乃领其余众以归,伏念遂北遁。①[北宋]王钦若等编 《册府元龟》卷443《将帅部·败衄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255页。标点符号笔者所加。

这条史料中的 “在黑沙北”,《资治通鉴》有些版本 “在黑沙”②[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卷202唐高宗开耀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401页。,无 “北”字。如果把 “黑沙”理解为蒙古高原上的大戈壁,那 “黑沙北”或 “黑沙”就是大戈壁之北或大戈壁。众所周知,在古代,大军要渡过大戈壁 (大碛)得准备至少三五天的水和粮草,之后以指定的碛口和路线行军。而曹怀舜 “轻锐倍道”至黑沙,很显然这不是渡大漠。所以,汉文史料所记 “黑沙”之地并不一定就指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大戈壁。

唐将曹怀舜等追突厥至黑沙,未见伏念、温傅,但退回至长城北时却遇见了温傅。这里的 “长城”地理概念对了解黑沙之地很重要。唐代不筑长城,故此条史料所说的是唐以前修筑的长城。在阴山及其南北地区,唐以前修筑的长城大致有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和隋长城。经考古发掘,赵长城沿着阴山之南;秦长城在阴山和阳山上;汉长城的内线在阴山和阳山上,汉外长城南线和北线都在阴山和阳山之北;隋长城走向史料记载不明确,应该在阴山以南地区。唐代文献中涉及北疆内容时也提及长城。《资治通鉴》载:“(薛延陀真珠可汗)乃命其子大度设发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兵合二十万,度漠南,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突厥。俟利苾可汗 (即李思摩)不能御,帅部落入长城,保朔州,遣使告急。”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卷196唐太宗贞观十五年,第6170、6171页。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之北。善阳岭,胡三省注解:“善阳岭,在朔州善阳县北。”唐朔州治善阳县,今山西省朔州市。可见,善阳岭位于今朔州市之北。从白道川、善阳岭位置推知,引文中的 “长城”位于今呼和浩特之南、朔州之北,这应是隋长城,其大致走向与明长城一致。 《阿史那感德墓志》载:“可汗讳感德,字尚山,长城阴山人也。”④赵振华 《唐 〈阿史那感德墓志〉考释》,《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473-485页。把长城与阴山连在一起,只能理解为 “阴山长城”。据此分析,《册府元龟》所记 “长城”是指善阳岭长城或阴山长城都有可能。曹怀舜 “回至长城之北”后,遇伏念于横水,与其交战,结果战败而逃奔云州。横水,胡三省注解:“横水去金河一百四十许里。”⑤[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卷202唐高宗开耀元年,第6401页。金河,即今呼和浩特之南的大黑河。曹怀舜的退军路线是由西向东,所以横水在金河之西。唐云州,即今山西省大同市。据此可知,曹怀舜在大黑河之西的横水一带遇伏念,且交战,战败后逃至今山西省大同市,那他们的交战地在阴山之南的土默特平原或呼和浩特平原一带。如此,曹怀舜遇伏念之前的 “长城”,只能是阴山长城了。

总之,据 《册府元龟》记载, “黑沙”位于 “长城之北”, “长城”即阴山长城,可见 “黑沙”位于阴山之北。这与突厥卢尼文碑所记qara qum位于 “(阴山)之北麓”完全一致。

二、“黑沙碛口”位于今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一带

考释 “黑沙”地望时有个重要的固定坐标是 “黑沙碛口”。准确定位汉文史料所记“黑沙碛口”的位置,对判断 “黑沙”地望是至关重要的。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单于大都护府,[东受降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①“东受降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十三字,《元和郡县图志》原文脱,点校者根据抄本及其他史册内容所加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4《关内道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5页,校勘记第85)。加了这十三字后,下文就成了介绍东受降城历史变迁的内容,但介绍完历史变迁之后在 “八到”中却说 “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本是介绍东受降城,此处再说 “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这不自相矛盾?如果不加这十三字,其历史变迁的内容是在介绍单于大都护府,那 “八到”中所说 “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是从单于大都护府西南至东受降城的距离为120里,这更合逻辑。而且,就据历史变迁内容,确指单于大都护府,如 “本汉定襄郡之成乐县也,后魏都成乐,亦谓此城。武德四年平突厥,于此置云州,贞观二十年改为云州都督府,麟德元年,改为单于大都护府,垂拱二年改为镇守使,圣历元年改置安化都护,开元七年隶属东受降城,八年复置单于大都护府。”那么,是李吉甫混淆了?还是抄本误解了?难考。不过,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单于大都护府与东受降城有时曾在一处。总之,《元和郡县图志》从东受降城至黑沙碛口的距离,是以单于大都护府 (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为起点计算,其距离为800里。。……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北至黑砂碛口七百里”;“东受降城,东北至单于都护府一百二十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碛口八百里”;“中受降城,……东至东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德军二百里。……北至碛口五百里”;“西受降城,……正东微南至天德军一百八十里。……北至碛口三百里。碛口西至回鹘衙帐一千五百里。”②[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4《关内道四》,第108、115、116页。概括言之,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到黑沙碛口的距离分别为800里、500里、300里。这些里数应是大概数字,也不可能是直线距离,而是从三受降城到黑沙碛口的最近路线距离。根据 《元和郡县图志》所记里数和方向大致判断,黑沙碛口位于东受降城、中受降城的西北方向,在西受降城的正北或东北方向。“碛口”当然是出入大碛 (大漠)之口,是连接漠南和漠北之咽喉要道。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入碛之口不只一处,而在不同地点有多处。结合前文 《册府元龟》所记 “黑沙”之地的分析,此条史料中的 “黑沙碛口”,应该是特指位于 “黑沙”之地的渡 “碛”之口,且位于连接大漠南北的重要通道,与其他碛口有别。

在唐代,从中受降城通往漠北鄂尔浑河谷回鹘牙帐的 “车道”正好经过黑沙碛口。《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书记载:“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谷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入回鹘使所经。又五百里至鹈泉,又十里入碛,经麚鹿山、鹿耳山、错甲山,八百里至山燕子井。又西北经密粟山、达旦泊、野马泊、可汗泉、横岭、绵泉、镜泊,七百里至回鹘衙帐。又别道自鹈泉北经公主城、眉间城、怛罗思山、赤崖、盐泊、浑义河、炉门山、木烛岭,千五百里亦至回鹘衙帐。”①《新唐书》卷43下 《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48页。据此记载,中受降城与 “碛”之间的里数为五百余里,这与 《元和郡县图志》所记中受降城和 “黑沙碛口”之间的里数相同。可以确定, 《新唐书》所说 “入碛”就是《元和郡县图志》的 “黑沙碛口”。

“车道”是连接中受降城和回鹘牙帐的大路,是唐朝和回鹘汗国交通之最重要的运输线,而黑沙碛口就位于此,可见其重要性。据 《新唐书》记载,“入碛”后有两条路通往回鹘牙帐 (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哈拉和林苏木哈喇巴剌哈孙古城),遗憾的是史料中记载的其它很多地名尚无法考释。不过,从突厥卢尼文碑铭的一条记载可知,此条大路沿着今蒙古国境内的翁金河北上。 《暾欲谷碑》第一石南面第8行记载: “kök ö

猜你喜欢

图志阴山突厥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一箭双雕
图志
滇中记(组诗)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对于一座山的个人注解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阴山岩画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