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源生型古都西安
——兼与古都洛阳比较
2020-12-02葛天
葛 天
(西安博物院 业务研究部,西安 710068)
史念海先生在《中国古都学刍议》一文中分析了建立古都学的基础和必要性,阐明了古都学的定义、任务、特点和研究方法等[1]。史先生在《中国古都概说》一文提出了古都和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具体论证了广义的古都217处,涉及王朝或政权277个,根据狭义的古都概念,提出65处[2]。史先生后来的一系列论著,进一步丰富了古都学理论。华林甫在《20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一文中,从古都学理论和规律性研究、七大古都、普通古都等三个方面对20世纪古都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勾勒[3]。朱士光教授在《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刍议》一文中指出,迄今已出版19辑的《中国古都研究》共收录学术论文533篇,可大部分都是有关某些古都具体问题的考证、研究性论文,专门论述有关古都学理论的论文仅占百分之六七;而这三四十篇论文也大多是就中国古都学理论的某些具体问题,如中国古都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范畴、建都的地理因素等,尚未就中国古都学整体理论体系与基本理论思想作深层次的阐释[4]。2016年10月25日,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都古都文化学术研讨会形成的《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指出:“中国古都学正面临着突破和创新的重要关口。其中,中国古都研究应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应当具有当代情怀、国际视野以及中国整体观。……中国古都学要构建为独立的学科,除了要明确研究对象,还需要创新理论和方法,构建学科研究体系,形成中国古都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逻辑化知识系统和理论体系。”[5]
朱士光教授对于中国古都学理论亟待加强的期待和《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均表明,中国古都学在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这需要全国同仁的不懈努力。本文首次提出“源生型古都”和“次生型古都”的概念,对于古都形成的因素中,尝试从土著族群在古都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进行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它强调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作用的结果,而非外部力量推动的[6]。罗荣渠对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又称内源性变迁,其外来的因素居于次要地位;一类是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内部因素处于次要地位[7]。钱乘旦将罗荣渠根据社会变迁所具有的创新性变革和传导性变革两种不同形式,概括为“内源型现代化”和“外源型现代化”两个概念[8]。
借鉴“内源型现代化”和“外源型现代化”这两个概念,为了考察古都及所属的土著族群在古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提出“源生型古都”和“次生型古都”两个概念。“源生型古都”指在古都形成的过程中,古都所在的土著族群起着主要作用。如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发展起来,罗马就是源生型都城。“次生型古都”指在古都形成的过程中,古都所属的土著族群没有起到主要作用,该地成为都城主要为外部政治势力所左右。元朝崛起于大漠,灭金、灭西夏、灭南宋,定都北京,北京一带原为金的辖区,北京之于元朝,就是次生型都城。运用这两个概念,本文重点对西安和洛阳两个古都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古都西安、洛阳源生性的比较
古都西安与洛阳相比较,西安的源生性很强,属于源生型古都,即西安在成为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以前,就已经是准统一政权的政治中心,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周、秦、隋、唐等王朝的龙兴之地。相较于西安,古都洛阳的原生性较弱,定都洛阳的大多数王朝在伊洛地区以外崛起,后以洛阳为都,可称为次生型古都。
1.古都西安源生性的表现
定都西安的王朝很多,而古都西安能够与罗马、雅典、开罗、伊斯坦布尔并称世界五大古都,主要在于西周、秦、西汉、隋、唐等五个强盛的中原王朝定都于此。明确建都西安地区且成为全国性的都城,从西周开始。周人兴起于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随着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为了控制东方广大地区,最终迁都丰京,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岸营造镐京。“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9]118-122周武王继位第十二年灭商,为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迁都丰京第二年就去世,可推测周文王迁都丰京的时间最迟为为公元前1059年。周武王经过十余年的准备,最终灭商,镐京也成为西周的都城。丰京、镐京均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被称为宗周。
犬戎攻镐京,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至洛邑,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9]179秦国建立后,定都在关中西部一带。为了向东发展,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关中东部的栎阳,栎阳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今天的咸阳市虽为地级市,但明清民国时期咸阳县均隶属于西安。即便在今天,咸阳市中心距西安市中心也只有20千米左右。秦时的咸阳在今咸阳以东以南,其阿房宫、兴乐宫等宫殿位于今西安市境内。汉长安城就是在秦咸阳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将其改名为长乐宫。司马迁说:“长安,故咸阳也。”[9]2637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全国,依旧定都咸阳。从定都咸阳到秦朝灭亡,咸阳为都144年。
西汉皇室虽以楚人居秦,但由于项羽在关中残暴,项羽东返后,刘邦拥有关中,且得到秦人的支持。楚汉相争时,尽管汉兵屡败于项羽,但关中强大的人力、物力对于刘邦最终获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汉统一全国后,倚为柱石的依然是三辅及关陇六郡良家子,“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10]1644羽林、期门为汉朝的精锐部队,籍贯以六郡为主。因此,西汉皇室的郡望虽在丰沛,西汉建立前、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陇地区居功至伟,长安作为西汉的都城,其源生性虽不及西周、秦,但仍有相当的代表性。
西晋灭亡后,北方大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定都长安、东魏定都邺城。西魏、北周的统治集团以武川镇落后的拓跋鲜卑军人为核心,还包括汉化很深的拓跋鲜卑贵族八大姓和关陇汉族士族以及部分进入关中的关东大姓。北周创立府兵制,起初以鲜卑人为主,关陇汉族士族的私兵部曲也陆续归并到府兵中,并以汉族豪强为乡帅。如关陇名门裴文举、韩雄、陈忻、魏玄、卢光均为府兵将军,郭彦原、苏椿任大都督。北周后期,府兵的一半为汉族。这样,拓跋鲜卑六镇军人和关陇汉族士族通过府兵制融为一体,相互改造,形成了新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生机勃勃,左右中国政局长达数百年,北周、隋、唐三个王朝的皇族以及大批文臣武将出自这个集团[11]。公元576年,定都长安的北周灭亡定都邺城的北齐政权。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隋灭陈,统一中国,依旧以长安为都。李渊虽在晋阳起兵,作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起兵后的李渊迅速进兵关中,定都长安,以关陇地区为基地,逐渐翦灭群雄,缔造了强盛的大唐王朝。
鲜卑人的西魏政权开始定都长安的时候,长安属次生型古都。然而随着汉人政治地位的提高,特别是汉人最终融合了鲜卑人,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向外开拓,至隋朝建立时,古都长安表现出较强的源生性,隋唐长安可称为源生型古都的典型。
2.古都洛阳次生性的表现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第一个统治者是禹,夏最初建都在阳城(山西省阳城县一带)。据说在大禹之后,夏都多次进行迁徙,先后在今天的山西夏县、河南登封、偃师、禹州、济源、濮阳、巩县、陈留等地建立过都城。洛阳地区的斟鄩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12]。有的学者认为,夏朝都城迁移过十次,而河南开封的老丘是最重要的都城,时间达221年[13]。由于夏朝处于传说和考古时代,夏朝的第一个都城可能不在洛阳地区,但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关系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悠久地位,且夏朝统治核心区域在晋南、豫西,洛阳地区的斟鄩,可认为是源生型古都。商汤灭夏后,究竟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哪个是商朝的都城,至今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商汤定都偃师,偃师商城很显然是商人征服夏朝后在夏朝的统治区建立的都城,属被征服性的次生型都城,而非源生型都城。
洛阳作为著名的古都,明确的建都记载是从东周开始。西周灭商后,就营造洛邑,对当地殷民进行监视、镇抚,称成周。西周灭亡后,周王在秦襄公等拥护下,迁都洛阳,东周之洛阳显然属于次生型都城。
在洛阳建都的朝代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汉。刘秀在南阳起兵,与同在湖北爆发的绿林军合作。公元24年,绿林军攻陷洛阳,更始帝刘玄迁都于此,派刘秀经营河北。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彻底脱离更始政权,幽州骑兵成为刘秀夺取天下重要的军事力量[14]。更始帝从洛阳准备迁都长安时,长史郭兴对更始帝建言中提及,“陛下起自荆楚”注曰:“更始起南阳,南阳属荆州,故曰荆楚也”[15]1217-1218。公元26年,刘秀攻取洛阳,作为都城,后逐渐消灭群雄。东汉统一全国后,刘秀重用南阳人,建武十一年,郭伋对刘秀建议说,“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15]1092。可见,刘秀的军事政治基础在荆楚、河北,东汉定都洛阳,洛阳作为都城,是次生型古都。
曹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谯沛军事集团是曹操的政治根基[16],后以许昌为政治中心统一北方。曹丕废汉献帝,迁都洛阳,于曹魏而言,都城洛阳都属次生型都城。司马氏作为曹魏的支柱之一,其代魏建立的西晋依然定都洛阳,西晋之于洛阳,可认为具有一定的源生性。以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作为都城的洛阳为次生型都城。以后定都洛阳的政权非常短暂,不做讨论。在定都洛阳的王朝中,影响较大的东周、东汉、曹魏、北魏等,都城洛阳都属次生型古都,这就决定了古都洛阳总体上属于次生型古都。
二、古都西安、洛阳源生性差异的原因
古都西安和洛阳源生性的差异,与两地的自然地理、族群风貌有着极大的关系。古都西安作为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强盛王朝的都城,有着很强的源生性,是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乃至秦陇地区,在中国古代经济、军事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秦陇地区迥异的族群风貌也使得西安格外夺目。洛阳建都时间较长,更多的是得益于地理位置居中,而与当地族群关系不大。
1.古都西安成为诸多王朝龙兴之地的原因
关中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遗迹绵延不绝。西安所处的关中盆地及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腹地辽阔。周、秦、汉、唐时期,秦陇地区是中原王朝主要的军马基地和骑兵兵员地,民习骑射,尚武善战,是中原王朝的根本之地。而这些,均为伊洛地区所不及。
第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和,易于开发,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古人类绵延不绝。西安东南郊的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距今110多万年,蓝田陈家窝猿人遗址距今五、六十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人、姜寨遗址、客省庄遗址均表明,西安地区的古人类文化绵延不绝。石兴邦先生提供的《关中渭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图》表明,当时关中的泾河、渭河沿岸,是新时期全国、全球最密集先进的文明发达地带。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商时期,西安及周边地区先后存在着一些部落联盟和方国。特别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址杨官寨遗址,“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的聚落,使杨官寨遗址成为国内目前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个发现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这显示出杨官寨遗址在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遗址距‘泾渭之汇’不远,考虑到河流在古代交通和人群流动中的作用,我们猜测这一庙底沟文化聚落可能是一较大的区域内的中心聚落。”[17]胡义成先生认为,杨官寨遗址是“黄帝都邑”雍,西安古都史有5 000多年[18]。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易于开发,秦汉时期关中经济发展很快。《史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9]3261秦国自开凿郑国渠后,农田水利发达,农业发展较快,且物产丰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9]3262。
第二,雄关四固进退有据。在冷兵器时代,险固的要塞有利于都城的防卫。西安位于关中渭水盆地,地势平坦宽阔,四周雄关险固。范雎对秦昭王分析秦国的地理状况说道:“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10]2408“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9]277关中地区南为峻陡耸立的秦岭,北为千峰百嶂的北山,西为陇山,处在群山环绕之中,而且山丘并连,陂道崎岖。西安东部先后有函谷关、潼关,南部有蓝关、武关,西北部有陇关(今陕西陇县)、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等,对防守长安均能起到较大作用。
汉初田肯对刘邦分析天下的地理形势,“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9]382汉初,娄敬对刘邦谏言,“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捬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按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摭其背也。”[9]2716张良认为:“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9]2044于是,刘邦遂定都关中。
第三,拥秦陇牧场以驭关东。唐代以前,陕西、甘肃黄土高原生态较好,森林草原广布,中原王朝的军马基地即在此。历史时期的黄土高原,分布着广大的森林,森林之间,间杂着草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从周秦到隋唐,原为游牧区的黄土高原,农业区、半农半牧区逐渐扩大,时有反复,农牧分界线逐渐北移[19]。秦人先祖非子善养马,居陇东天水地区,“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9]177“周礼,校人掌王马之政,天子十二闲。”马“凡三千四百五十六。是之谓大备。秦并一海内,六万骑之国,马尽归之帝家……汉孝武当文景俭约之积,雄卫霍张皇之势,勒兵塞上,厩马有四十万匹。”[20]2281-2292《汉书》载:“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10]1645唐初仅得战马三千,“从赤岸泽徙之陇右,始命太仆张万岁葺其政焉。”从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董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西、金城、平凉、天水四郡,幅员千里,尤为隘狭,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20]2282
第四,关陇善战的族群风貌。关陇地区民风强悍,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统一的发动机。关中与陇东、陕北同属一个亚经济、文化区,习俗相近,“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9]3262。关中与陇东、陕北位于古秦地,同属关西,“喭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15]1866。《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邻》《驷》《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10]1644“赞曰: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10]2998-2999西魏、北周、隋、唐时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形成,汉人能够后来居上,融合鲜卑,与秦汉以来关陇地区的尚武之风密不可分。
周人最早兴起于陕西省武功县,东距西安70千米,偃师商城距洛阳也有40余千米。有人说,周人不是西安土著,周文王时才定都丰镐,丰镐于周不是源生型都城。周的伟大之处在于灭商,周的基本地域应指灭商前周的辖境,周族群应以灭商前的族群为主,而不能以周人先祖后稷、公刘等时期为准,周族群历经千余年而发展壮大,定都丰镐以后逐渐稳定下来。同样,秦人最早兴起于甘肃礼县,逐渐进入关中地区,西周灭亡后逐渐占据关中地区,秦族群也基本稳定下来。秦的伟大之处在于灭六国,秦的基本地域应以灭六国前的辖境为主,由于秦灭六国耗时数百年,巴、蜀等地早就属秦,但巴蜀等地与秦本土文化的差异很明显,巴蜀不属于秦族群本土,秦族群的本土主要是渭河流域。因此,无论是关中西部的“汧渭之会”、雍城,还是关中东部的泾阳、栎阳、咸阳,他们都属于秦的源生型都城。
2.古都洛阳源生型较弱的原因
洛阳四周也有险固的关隘,张衡在《东京赋》里说:“溯洛背河,左伊右瀍,孟津达其后,太谷通其前”[21]。从地理大势来看,洛阳北有邙山、黄河,西为函谷关,西南为秦岭余脉伏牛山,东南为嵩山。但是,洛阳盆地及洛阳地区与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相比较,地域十分狭隘。张良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9]2043-2044。最晚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地域族群已经基本稳定。齐、燕、楚、吴、越、秦、晋(赵)等,但洛阳属东周王都,东周人的本土非常狭小。东周洛邑东南有郑国、宋国,魏国一度定都大梁(开封)。可见战国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东周族群本土非常狭小,仅限于洛阳盆地及周边地区。今天对洛阳认同较高的河南省,古代长期支离破碎,形成稳定族群的时间很晚。从地理上而言,洛阳地狭,且没有稳定的战略后方,且地处四战之地,很难崛起强大的政权。
对于伊洛地区的民风,《史记·苏秦列传》载:“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十二以为务”[9]2241。《汉书·地理志》对于伊洛地区之民风这样记载:“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贵才贱义,高富下贫,憙为商贾,不好仕宦”[10]1651。东周500多年以洛阳为都,这两处的“周人”是对伊洛地区居民的称呼,周人灭商后,伊洛地区的周人受当地民风影响,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族群风貌与西周及先周时期的周人不同。伊洛地区处于天下之中,商业发达,民风趋利,在古代社会,如此民风也难以缔造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古代社会,战马的多少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伊洛地区没有辽阔的牧场,军马资源不能自给。从地理、族群风貌、战略资源等方面综合来看,伊洛地区难以诞生强大的政权,在洛阳为都的长期历史中,少有成为源生型古都的时期,更多时候成为周边群雄追逐之鹿。
三、结语
本文提出源生型古都和次生型古都两个概念,有利于考察古都形成过程中土著族群的作用。古都西安的源生性很强,属于源生型古都。西周、秦、隋、唐在统一全国前,西安就是准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西安所处的关中盆地及渭河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腹地辽阔,四塞险固。周、秦、汉、唐时期,秦陇地区是中原王朝主要的军马基地和骑兵兵员地,民习骑射,尚武善战。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频繁崛起强大的王朝。古都洛阳总体而言,属次生型古都。东周、东汉、曹魏、北魏等王朝定都洛阳,均为伊洛地区以外的政治势力所主宰。伊洛地区地域狭小,且处四战之地,没有稳定的战略后方,民风趋利,尚武之风较弱,导致伊洛地区很难崛起强大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