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萨克斯管作品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
——困难片段的技巧练习方法与应用
2020-12-02年志轩
年志轩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一、作品创作背景
《室内乐小协奏曲》是作曲家伊贝尔于1935年献给好友西格德·拉谢尔的作品。作品共分为两个乐章,由第一乐章Allegro con mota(流畅的快板)以及第二乐章Larghetto(抒情的慢板)和Animato moto(生机勃勃的快板)两部分组成。第二乐章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部分,因此,整个乐曲仍然相当于传统的三乐章协奏曲。协奏曲遵循传统快-慢-快的结构,整个曲子饱满丰富且不失深度,其中,在快速指法交替变换的基础上,加入了萨克斯管高难度演奏技巧Altissimo(超高音)、Slap tone(弹舌)等现代技巧,提高了该作品演奏的难度。至今,仍有很多专业艺术类院校将《室内小协奏曲》作为考试规定曲目。此外,国际上一些重大赛事也将它作为指定比赛曲目。例如,阿道夫萨克斯管大赛和隆戴斯萨克斯管大赛。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古典萨克斯管界的影响力。
二、演奏的技巧学习与应用
(一)高低音域发音
超高音(Altissimo)演奏是一种萨克斯管演奏技巧,它可以将萨克斯管的音域扩大。低音音域的演奏虽称不上是演奏技巧,但想要把低音音域的音吹奏清晰,也不是容易的事。很多演奏者在演奏低音音域时,会遇到吹不出音或是演奏时有杂音的问题。其实,超高音的演奏和低音区的演奏,其原理都是大同小异的。首先要找到每个音的口腔位置,其次要给足够的气压,最后在气息、口腔位置、手指辅助的配合下才能完成好发音。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气息
“针对乐器演奏过程当中的方法进行分类, 可以将萨克斯归属于气鸣乐器一类。”[1]气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气压和气量。大多数演奏者会采用胸部呼吸法,将气吸到胸腔内,这是不正确的。胸部式呼吸法会导致演奏者在演奏时出现气息不稳或者是气量不够的问题,正确的吸气应当是将气吸入腹部。在吸气的过程中,可以想象腹部与气球一样,慢慢地鼓起直至饱和,这才是正确的吸气状态。
演奏时,腹部要一直支撑,以保证气压的稳定,切记不能缩气或是腹部垮掉。在超高音演奏时,更要保证气压强度,可以通过改变口腔的大小,让气的流速变快从而使气压变强。变化口腔大小的同时,还需要腹部的支撑,从而能保证气压,高强度的气压能更好地演奏超高音。在低音音域演奏时,要更多的气量,同时要保证气压的稳定。否则,会影响发音的连贯,在跨度大的演奏时,会出现卡顿或者出现泛音的问题。
很多演奏者往往会有气量不够或者是不能很好地保持气压稳定的情况。针对这类情况,可通过“吹纸法”来改善。练习者首先准备一张很薄的纸,用手指固定在墙上,在手松掉的瞬间对着吹,要保证纸在墙上不掉下来。达到这一效果,必须要气压和气量的配合,长时间的练习对气量会有所提高。
还有一些演奏者在吸气时会错误地将气吸到胸腔,针对这类情况,也有一种气息练习法可以帮助改善。练习者在练习时,首先找个地方平躺,将手放在腹部,感受腹部是否能将自己的手往上托。吸气时胸腔保持不动,腹部像气球一样随着吸气慢慢鼓起。如此反复练习,掌握后可以试着在腹部放一些重物,用气将重物顶起。通过以上两种练习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气息。当拥有了足够的气息时,后面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轻松。
2.口腔位置
萨克斯管的发音跟平常说话是一样的。说话时,口腔内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发出想要的声音和想说的话。对于萨克斯管的演奏也是一样的,找到每一个音所对应的口腔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口腔位置对于发声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例如,演奏者在进行萨克斯管超高音演奏时,应当将唇形控制为发音“E”的形状,而喉咙则要控制为发音“wu”的状态。所以,演奏者应当尽量寻找在演奏超高音时的最佳震动点,也就是每个音对应的口腔位置。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构造存在差异,因此,每个演奏者演奏时的最佳震动点是不同的。
要想找到最佳的震动点,笔者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萨克斯管泛音练习法。在进行泛音练习时,需要将常规的指法与泛音相联系。首先用演奏基本音的方法吹奏练习的泛音,再用常规指法演奏,对一个音反复地练习并进行常规指法演奏和泛音演奏反复交替练习,从而使音质、音色、音高能够与泛音更加接近。例如,低音的“C”,可以用泛音发出中音区“E”“G”等,再用常规指法去演奏。第二个办法是笛头练习法。笔者个人认为,这是能解决高低音域发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练习时将校音器打开,在钢琴的小字一组内弹一个音,在听到钢琴声响后用笛头去模仿钢琴的音高,并用校音器检查音高是否有偏差。笛头练习能让演奏者明显感受到口腔内部的变化,同时对音准也有了一定的概念。
3.手指辅助
在低音发音时,我们可以借助手指辅助。手指辅助的目的是让气息与手指达到同步。例如,在低音“B”发音时,在发音前就用手指将键位闭合,左手小拇指抬起,在发音时迅速按下,使得气息与手指同步,达到最好的低音发音效果。手指辅助根据个人习惯而定,只要不影响发音即可。
在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第一乐章第40——52小节中包含大量的低音和超高音。在快速演奏该片段时,容易出现超高音和低音发音问题。在演奏低音音域的“B”“#C”时,可以在第45小节第一拍,提前想到演奏低音“B”“#C”的口腔位置。在演奏46小节第二拍“D”时,可以提前把小拇指放在低音“#C”所对应的键位,目的是提前做好准备,防止手指拖拍,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该片段困难的地方在于最后一句,在演奏到超高音“A”时,很多演奏者很难发音。原因是因为在演奏上行乐句到高音时嘴巴和口腔会越来越紧,这样不利于发音,再加上吐音不容易控制。因此,在演奏到最后一句时,越到高音区嘴巴越应该放松,此外还要大量练习超高音的吐音。
需要根据上文介绍的方法将气息、口腔位置、手指辅助运用到实际练习过程中。练习时要将速度放慢,将每一遍低音、超高音发音发好,在快速演奏时才能解决发音问题。
(二)吐音
吐音是演奏萨克斯管基本的演奏技巧,在音乐作品中大多需要运用吐音。在作品中常见的吐音有四种,分别是顿音、断音、重音、保持音。吐音时,用舌尖部分演奏,要尽可能地减少舌头与哨片的接触面积,吐音时才能使自身感觉到舌头灵活放松。
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中有许多上行的半音阶吐音,演奏者可以通过以下两种练习方法来练习吐音。第一种练习方法是,向萨克斯管里吹气量大但气压小的气,这样的气会让乐器无法充分震动从而无法发声,只能听到乐器内发出的气声。再用这样的气用吐音练习该乐句,吐音时用舌尖轻轻触碰哨片前端,通过辨别气流声音是否连贯,舌头触碰哨片声音是否轻柔来判断吐音的方法是否正确。第二种方法是不用笛头,将舌头双侧紧贴上牙,舌尖触碰门牙发“de”的音,练习时舌头发出的“de”音要稳定平均,发出“de”音时舌头是放松的状态。当找到感觉后使用笛头,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用舌尖触碰哨片练习吐音。
(三)快速运指
运指技术是萨克斯管演奏能力必要的一项基本功。要想在演奏时手指灵活从而表达音乐的情感或是演奏技巧,那么手指必须要兼备力量和速度。
1.力量
演奏时,并不是手指力量越大演奏得就能越好。力量用得越大,发音就越迟钝,手指就越僵硬,越不灵活,从而影响演奏速度和节奏。时刻记住,在演奏时,手一直都是放松的状态。演奏时,在放松的状态下,手指只要保证键位不能漏气,不能发声,能流畅地发音即可。
2.速度
“手指的活跃度对萨克斯作品的演奏至关重要,也是速度练习的重要步骤。”[2]在快速演奏运指时手指不能抬得太高,手指要尽可能贴着键位,减少手指与键位之间的距离。当手指抬得过高,落到键位时就需要时间,从而影响演奏速度。想要快速演奏,演奏者就需要从慢开始用节拍器练习,慢练可以帮助演奏者看清每一个音和节奏型。从慢速到快速,有了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加上跟着节拍器练习,速度也会更加稳定。
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第122小节的第一拍中,演奏者在演奏时,会遇到卡不准休止符时值的问题,给听者一种卡顿的感觉。解决这一问题,练习时可以把休止符看作休止符后一个音符,也就是将这一拍变成“#C #C B #A”,因为演奏音符比演奏休止符更容易感受音符的时值。在演奏“#A”到“B”或者“#C”到“D”时,由于手指变化较大,在快速演奏这一片段时,遇到这些地方手指会出现卡顿或是滞后的问题,因此,在练习时应该多加注意。针对“#A”到“B”可以通过改变“#A”的指法,找到最便捷的指法会有所帮助。针对“#C”到“D”演奏,手指切勿抬得太高。
《室内乐小协奏曲》是伊贝尔管乐创作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了解作曲家伊贝尔的生平,能更好地了解《室内乐小协奏曲》这部作品。通过对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中一些困难片段演奏技巧的分析,在萨克斯管演奏者学习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希望本文能对演奏者有所帮助,也希望萨克斯管学习者在演奏其他作品时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总结出更加便捷、高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