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斯卡拉蒂古钢琴奏鸣曲创作方式与演奏法应用研究
2020-12-02胡广莹
胡广莹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斯卡拉蒂古钢琴奏鸣曲创作于巴洛克时期,最初的演奏载体为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的发声原理为羽管制的拨子拨弦发声,击弦古钢琴通过铜制击弦锤敲击琴弦发声,这两种古钢琴在演奏中强弱变化与音色层次与钢琴比较为单薄,与钢琴相比,古钢琴在表现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古钢琴的音域为五个八度,斯卡拉蒂的古钢琴奏鸣曲相对音域要小于钢琴。从斯卡拉蒂的作品中即可发现,大多采用丰富的装饰音与多变的句法,从而增添了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与听觉层次。
到18世纪中叶,随着钢琴制造技术的进步,出现现代钢琴的雏形,并一直发展至古典主义时期,斯卡拉蒂的古钢琴奏鸣曲开始由钢琴演奏,与此同时,产生了用于演奏古钢琴作品的钢琴演奏法,随着钢琴演奏技术的完善,钢琴教育领域开始了斯卡拉蒂古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术研究与探索。本文将对触键技术与踏板应用、声部结构及创作方式进行详尽阐述。
一、触键技术应用与踏板应用
在斯卡拉蒂作品的创作中所需要的演奏技术的安排与运用,是这位作曲家作品的精妙之处,他使用不同演奏技法进行无重复的运用和巧妙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万花筒般的千变万化的丰富效果,并把这些演奏技术运用于各种不同的旋律结构以及丰富的音乐表情中,使演奏技术与音乐效果上拥有紧密及互补的连带效应。在他的作品中主要运用了断奏、连奏和跳音的结合,看似简单而重复使用的演奏技术,其中的奥妙在于如何准确地进行运用并且与音乐的风格和旋律音呈现的准确效果进行最大程度的吻合。
以作品K129中的第一部分为例:本曲的旋律是从c小调主音上开始并以琶音的方式出现,由于本曲开始部分的音乐表情提示,所以,在演奏上利用坚实的手指断奏为本曲的基本演奏方式,乐曲的旋律是由三个八分音为一组,每小节由两组构成,因此,在演奏上每组中三个八分音均采取强-弱-弱的演奏方式。需特别注意的是,每组中的强音不要过强,只是稍稍突出于之后的两个弱音即可,此种演奏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住68拍的节奏律动感。第13——15小节以及第20——22小节,这两个乐句与其他部分有所不同,这两句是整体式的连贯乐句,在演奏中,利用先后出现的左手和右手保持音使乐句变得连贯,为保证整体的连贯性,可以加入少量的延音踏板,但本曲的其他部分均不使用延音踏板,其他段落如果使用延音踏板会破环乐曲铿锵有力的音乐风格。
在作品K63中,作曲家运用了多种演奏技术的结合,也是通过不断变化的触键方式达到音乐风格的多样性。这部作品中包含了顿音的演奏方式(以第一小节为例)、手指断奏(以第二小节为例)、落起的演奏技法(以第三小节为例)、跳音的演奏技法(以第五小节为例)。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把四种演奏技法进行整合,分别运用了交替与整合的方式,使之形成如万花筒般具有丰富听觉效果的作品。
二、声部结构
以作品K118为例:乐曲中主旋律的位置分为三个方式:主旋律在右手并具有持续性为第一种;右手的主旋律在休止或保持音部分由左手旋律进行填充并形成统一的旋律为第二种;在三个声部同时出现时主旋律在中间的第二声部持续进行为第三种。在演奏中第一种形式需要注重右手长旋律的连贯性,并且在音色上尽量突出右手的旋律线条,左手作为伴奏的角色需要对右手起到迎合及推动的作用。在演奏第二种形式的旋律时,当右手旋律处于保持音或休止符时,左手的旋律需要进入右手的空缺中,同时,在强弱上与右手正在进行的旋律保持一致。第三种旋律模式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在三声部进行时,作为主旋律的第二声部需要在演奏中保持旋律的稳定与连贯性,在此不断上下跳跃的第一和第二声部承担着伴奏角色,同时在和声上加以配合。此外,本曲中多次出现的连续颤音的旋律(例如第9——10小节)在演奏上要保持整体颤音旋律连贯性和对音乐持续进行的推动性。
三、创作方式
在斯卡拉蒂古钢琴奏鸣曲创作中使用极为丰富的创作方式,第一种为具有舞会音乐听觉效果的旋律结构:以作品K430为例。首先,作曲家通过音乐表情Non Presto,ma in tempo di ballo(不要急,但是在舞曲的速度内)提示了作品风格。本曲在38拍的作用下具有古典舞会的音乐效果,同时,本曲的旋律由左手和右手共同完成整体旋律。同时三拍子所具有的强-弱-弱的节奏特性在乐曲的旋律运用上具有魔法般的效果。例如第20——25小节,对于6个小节来说每小节的第一拍拥有一个节奏式的重音,当我们把这6小节连起来演奏时,就会发现听觉上的变化,在听觉上感觉是以两个小节为一组并且第一个小节的第一拍为重音,而第二小节的第一拍的重音在旋律进行时被无意间弱化了,同时,由于在两小节中完成了旋律由下行到上行再下行的过程,因此,音乐旋律喜爱音响效果上附加出旋转般的感觉。同样拥有其妙之处的段落在第42——54小节,我们仍然以两个小节为一组来看,第一小节右手的旋律进行到第二小节时走向左手,双手以交替的方式完成旋律线的整体,由于右手的旋律比左手高一个或两个八度,在交替出现时旋律的流动幅度加大,因此在听觉上出现了音乐旋律的垂直感,可以联想到不断上下运动的旋转木马,使本曲在旋律上具有丰富的戏剧感。
第二种为多结构的创作方式:以作品K434为例,从旋律结构的创作法分析,具有四种旋律结构:连接式,连接式多出现于两个由单音组成的二声部,当一条旋律出现时另一条旋律处于休止状态,例如,11——12小节。贯穿式,多出现于同时出现三声部的地方,主旋律只有一条但贯穿于三个旋律中,在演奏中要尤为突出主旋律的音乐线条,例如第41——44小节。对话式,这种音乐表现方式是在斯卡拉蒂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形式,一般主旋律出现后相对应的对话旋律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模仿的方式进行对话;另一种为倒影或答题的方式进行对话。本曲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例如第66——69小节。同时行进式,两条旋律同时行进,不分伯仲,在音乐处理上需要保持两个声部的两条旋律同时奏出时保持平衡,例如第14——15小节。
第三种是适用固定音型的创作方式:采用固定音型的创作技法在巴洛克时期古钢琴作品中广为应用,并一直延续至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中。以斯卡拉蒂的古钢琴作品K135为例,这部作品通篇使用两种音型:第一种是以三个八分音为一组每小节有两组;第二种是以六个十六分音为一组每小节有两组,其伴奏旋律运用第一种音型。虽为68拍但以欢快的演奏速度作为基础并且通篇使用三个八分音为一组的方式,在听觉上营造出旋转木马的感觉。
第四种为具有情绪化的创作方式:以作品K446为例,这部作品具有Pastorale,Allegrissimo(田园的,极快的)的音乐表情。乐曲的动机旋律从F大调的主音上开始,并以弱起的方式为乐句注入轻松的动力,在第一小节中,作曲家给予gajo(快活、高兴的)表情提示,在田园的音乐基调中注入四分音和八分音的交替出现,出尽了音乐轻松和愉快的色彩。采取手指断奏的演奏技法方式,可以让轻松而愉快的旋律丰富而生动。以作品K284为例,作曲家利用生机勃勃的乐句创作出具有宴会般浓烈气氛的音乐作品,乐中利用三拍子固有的节奏特性加之不断频繁出现的八分落起短句,使音乐具有欢乐气氛的灵魂。情绪化的应用同样出现在作品K412中,作曲家运用短促而跳跃的旋律使作品具有戏谑诙谐的音乐风格,我们把第1小节作为音乐动机,就会发现全曲所有的旋律均由第1小节演化而来,并始终保持着乐曲开始时的欢愉感。
第五种为两种速度的运用:以作品K67为例,这部作品采用Allegro moderato(快板 中板)两种演奏速度,其同时出现的原因是,乐曲在旋律构成上是以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和八分音共同组合成为旋律的整体,在演奏上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处于快板的速度,然而本曲的音乐风格则是采用中速,使八分音构成的旋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演奏上除短小的连奏句(以第四小节为例)以外,双手均采用手指断奏的演奏技法。研究这部作品时可以把十六分音构成的旋律与八分音构成的旋律分开单独看,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完整并具备各自旋律走向的两条单独的旋律,然后我们再把这两种旋律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在旋律走向上包含了平行、反向和交叉的三种形式,而作曲家的巧妙之处在于,当我们把合起来的旋律纵向看时,既发现每组音无论走在那个方向都会保持在同一个和声中。
作曲家多米尼克·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创作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在他一生创作的五百多首钢琴奏鸣曲中包含了巴洛克时期的基本创作风格以及作曲家创立的模仿式,是现代感音乐构思的开创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模仿小号、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及曼陀林等乐器的旋律,从旋律结构上包含了巴洛克时期的经典复调音乐的结构,在他创作的奏鸣曲中拥有丰富的室内乐的配器和旋律的结构布置,在奏鸣曲形式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具有练习曲、乐曲、多声部室内乐效果的演奏方式。
斯卡拉蒂的作品现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钢琴专业的必修作品,钢琴教育家潘一鸣教授于1982年选编《斯卡拉蒂四十五首钢琴奏鸣曲》作为我国钢琴教学领域第一本斯卡拉蒂奏鸣曲的乐谱资料后,北京师范大学卞钢教授发表论文《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及大键琴资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556首键盘作品总查考表》等,并出版专著《斯卡拉蒂键盘经典技法练习曲》。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朱雅芬教授发表论文《斯卡拉蒂的古钢琴奏鸣曲》以及于青发表论文《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风格与结构》,在我国关于斯卡拉蒂作品的研究文献中选编出版其部分作品。但斯卡拉蒂的音乐对钢琴学习者掌握键盘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伟大的肖邦曾指出:“在他(斯卡拉蒂)的音乐中具有丰富的指法练习以及大量高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