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民间工艺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价值研究*
2020-12-02曾艳
曾 艳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4100)
一、渝东南民间工艺与环境艺术设计解析及关系
1.渝东南民间工艺及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艺术,是大众生活的民俗艺术,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载体。民间艺术包含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其中,民间工艺以生产生活中的天然材料为主,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以生产、生活、民俗活动为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其作品侧重实用功能性和精神愉悦性,反映民间社会大众审美和心理需要。作品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按工艺差异的细分种类有,玩具类:泥玩具、布玩具、花灯玩具、棉塑玩具;染织绣类:传统刺绣、民间印染、中国织锦;塑作类:泥塑艺术、面塑艺术、木偶艺术;剪刻类:剪纸与刻纸;雕镌类:玉雕、木雕、石雕、砖雕;绘画类:彩画、农民画、年画;编织类:竹编;扎糊类:纸扎、彩灯;漆器类等(如图1-3)。
图1 竹编
图2 木雕
图3 刺绣
环境艺术设计,可以通过艺术的组织关系和围合手段,对建筑室内外空间进艺术处理,应用人们的色彩、造型能力,塑造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特定氛围的空间关系,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审美观和满足使用者使用需求的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结合地域性特点和地域文化,塑造舒适的建筑室内外装饰环境,彰显人们对审美的品位和理解,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宗旨。
2.渝东南民间工艺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关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愈加关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伴随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水平与设计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创新性的缺乏:存在将欧式风格、田园风格等模式化、脸谱化,直接照搬主义的情况。个性化的缺乏:环境建筑外观及装饰设计雷同、单调,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化。地域化的缺乏:设计与自然的联系不够,设计过程流水线生产作业化。要想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类问题,缩短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与先进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的差距,除了走出去、向外学习之外,潜下去、向本土民间工艺学习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渝东南民间工艺,伴随历史发展的进程,涌现出了众多符号性的作品。如吊脚楼,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很好地满足了环境艺术对设计与自然相结合的要求;窗花工艺,体现了劳动人们对幸福生活美好期望与美学、装饰学的完美结合。深入研究渝东南民间工艺,挖掘其工艺美学价值在环境艺术教学的传承,对于提升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把渝东南民间工艺结合到实际的设计项目案例中,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灵感,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渝东南民间工艺的美学价值研究
1.自然之美
艺术的灵感总是来源于自然。当我们细细品味渝东南民间工艺作品的时候,处处都能发现自然留下的烙印。其中的代表吊脚楼建筑,通过几根木头柱子依山而建,柱子下面可以饲养牲口,上面作为居住的场所,既借助了渝东南山地地形地貌,又避开了其气候潮湿的特点。吊脚楼的“瓜子垂”“牛角挑”造型独特且精巧。走廊栏杆、瓜柱下端、挑枋、门扇和窗棂,多用木雕装饰。其手法朴素简洁,线条秀美、粗细、疏密、曲直变化,充满流动感,造型生动、简洁、抽象[1]。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对现代工业化的视觉冲击力仍然值得思考学习。
再看渝东南地区劳动人民使用的古朴而富有质感的生产生活农用工具,如“竹篮”“锄头”“蓑衣”“风车”“耷篼”“撮箕”“扁担”“搭钩”等,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借助自然的原材料在生产中制作而成。这些农用工具造型简单实用,取材于自然,既不烦琐又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有窗花剪纸、织锦刺绣等,各种色彩的原生态农作物装点了渝东南人家,处处都体现了渝东南民间传统工艺的自然之美。展示了渝东南劳动人民顺应自然、依托自然,从自然中学习、从自然中获得灵感来创造美的无限智慧。
2.寓意之美
在渝东南民间工艺的作品中,柿子和如意字结合,寓意“万事如意”;牡丹花结合两个白头老翁寓意的白头偕老;富贵花开的织锦,寄予“前程似锦”的意境等,处处都体现了渝东南人民借物传情、凭物寓意的美好愿望。其他诸如表现“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寓意,借牡丹表示荣华,用鸳鸯表达爱情,以雄狮表现威严,以金龙彰显尊贵等手法,都寓意着渝东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设计从来都不应该只是模式化的复制,如何传递设计者对美的认识、对美的思考和对美好的寄托,学习渝东南民间工艺的作品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3.融合之美
渝东南地区涵盖的地域广,所涉及的少数民族多,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民族相聚融合在一起组成了多姿多彩的渝东南民间文化。渝东南地理的特殊位置,使得土家族的文化受到汉文化、蜀文化、楚文化和黔中文化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各种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文化交融之美。峻峭的山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还有如诗如画的长江和乌江汇合成了美丽的画卷,多民族文化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渝东南民间传统工艺文化。
4.创新之美
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渝东南民间工艺的生命力也正是来自不断地创新。
土家族傩戏面具造型的夸张,万字格、万字花纷繁多样的图案,传统蛇纹的演变等,都留下了明显的加工、创新,甚至是颠覆重构的痕迹。窗花的发展过程,从简单的防护安全需求为目的,逐渐演变为生活相关的如井格、南瓜圈等样式,再到蕴含吉祥如意、喜庆祥和等对生活美好的寄望。吊脚楼的形象变化,从单一的建筑进出处场所,到添加飞檐翘角和装饰棂格,既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又增添了整体的灵动美感。这些都是渝东南人民不断从生活中积累,传承和发扬多民族文化形成了渝东南特有的民间工艺艺术。
三、渝东南民间工艺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传承价值研究
1.渝东南民间工艺对学生环境艺术设计审美能力的影响
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美的欣赏、品味、创造的能力,是现代人素质提高、社会进步的象征。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情感发生的机制主要包含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和审美经验与情感的积累及展开,学校的审美教育更多是围绕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
怎样提升审美能力?一是要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角度的接触和感受美,形成具有多文化广度和历史深度的审美观念与方法。利用丰富的传统民间工艺之美,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在环境艺术之美的海洋中畅游,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2.渝东南民间工艺对学生环境艺术设计造型能力的影响
渝东南民间工艺造型千变万化,常常采用异形同构和平面化造型特征,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主张超越自然和自由改变时间、空间的逻辑关系,利用互相嫁接渗透的造型方法,在平面构成上的消除和减弱空间层次等。它淳朴自然,高度概括及夸张的造型处理能力是我们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一直崇尚的造型方式,对学生掌握环境空间造型的方法及规律提供了多重参考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民间工艺艺术的运用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品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多元化和多维度空间设计需求愈来愈高,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全面的空间造型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对空间的造型能力欠缺,而学习渝东南民间工艺中的造型方法,对提升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造型能力是很好的方法。
3.渝东南民间工艺对环境艺术设计色彩表现能力的影响
渝东南民间工艺取材源于自然,丰富的色彩是渝东南民间工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渝东南民间工艺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色彩明快、大胆、艳丽、饱和、简洁,表现了人们质朴、纯真、自由的生活。
色彩在环境设计中具有视觉冲击力,一个好的作品色彩是传情达意的最好方式,渝东南民间工艺的色彩是传统民间文化的源泉,更是凸显民族文化精髓,也是升华环境设计教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环境设计色彩的表现能力。
4.学习渝东南民间工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地域归属感
学习传统的渝东南民间工艺是了解渝东南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民间工艺包涵了大量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复制的宝贵文化财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文化蕴含的渝东南人民的集体智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加强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渝东南民间工艺艺术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同渝东南民间工艺,认同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教育教学,激励同学们投入到保护本土地域文化,继承和发扬渝东南传统民间工艺的事业中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域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