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晏婴之“勇”与儒家道德准则

2020-12-01郭丽

人文天下 2020年19期
关键词:晏婴齐景公国君

郭丽

一、“勇”之含义

“勇”是形声字,甲骨文中尚无相应的字形,金文中有“”“”两种字形,前者是“用”和“力”的组合,后者是“甬”和“戈”的组合。《说文解字》:“勇,气也,从力甬声。”段玉裁注曰:“气,云气也,引申为人充体之气之称;力者,筋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可见,“勇”是在某种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它既是一种力量,又是一种气概,还是一种精神,是一个人具有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

“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不仅推崇“勇”,将“勇者不惧”纳入君子之道,更将“勇”和“知”“仁”并列为三种通行天下的基本品德。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只有“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的“勇”,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勇”。由是观之,在儒家看来,“勇”不是蛮力的滥用,也绝非意气用事、恃强斗狠,而是与“智”“仁”相提并论的,是以对“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尊崇为前提的。

在研读齐文化典籍的过程中,笔者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勇”,其中既有尚武好勇的齐庄公之蛮勇,也有“割肉相啖”中两个勇士的鲁莽之勇,还有“孟贲言勇”中“却而自殁”的宾卑聚之愚勇,以及“齐邦三杰”的血气之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纵观齐国八百年的辉煌历史,颇不乏勇者,而上述诸般“勇”,都与儒家推崇的“勇”相去甚远,且为儒家所不齿。然齐国历史长河中还有一种“勇”,虽寥寥可数,但又震人心魄,光芒万丈,且与儒家之“勇”相契合,典型代表便是晏婴之“勇”。

二、晏婴之“勇”

《晏子春秋》首篇几乎就是晏婴之“勇”的宣言书。身为一国之君的齐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致使国内那些勇力之士“无忌于国”,招致天怒人怨,左右均不敢指陈其过失。这时,晏婴勇敢地站了出来,对齐庄公的行为提出批评,并义正辞严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即勇力必须受礼义的约束,为实行礼义服务,继而他警告齐庄公,如若“徒以勇力立于世”,必将落得个国危身亡的下场。

晏婴不仅宣之于口,更践之于行。他先后辅佐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国君,在长达50余年的事君历程中,皆以社稷、百姓作为施政重心,恪守“以民为本”“社稷是主”“以礼治国”等施政理念,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方面,都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既堂堂正正,又挥洒自如,很好地做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纵观晏婴漫长的政治生涯,“勇”是其人生中动人的一抹亮色。

(一)晏嬰之“勇”是仁之“勇”

“仁者爱人”,在儒家看来,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的人。晏婴就是一位充满仁爱之心的勇者。有一次,齐景公因爱马病死,欲“令人操刀解养马者”。在“左右持刀而进”的危急时刻,晏婴先是搬出古时尧、舜,制止了肢解行为,然后正话反说,借历数养马人的“罪状”,对齐景公的不仁之心进行批评,使其明白了此举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挽救了养马人的性命,避免了一场劫难。还有一次,“齐景公为长庲,将欲美之”,晏婴借陪齐景公饮酒之际,作歌一曲,悲唱民间疾苦。他不仅咏之歌之,更“顾而流涕,张躬而舞”。在正沉醉于饮酒作乐的齐景公面前,晏婴此举虽不合时宜,但其深厚用情最终打动了齐景公,使其解除工役,不再修整长庲。

上述典故均折射出晏婴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可贵担当。在《晏子春秋》中,类似的典故不胜枚举,无一不是晏婴浓浓民本情怀和仁爱精神的彰显。另外,为了纠正奢靡之风,他严于律己,“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并多次辞绝国君赏赐,甚至“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这些行为在当时虽有些惊世骇俗,但处处闪耀着仁爱的光芒,垂范后世。可见,晏婴之“勇”是仁之“勇”。

(二)晏婴之“勇”是义之“勇”

儒家认为,所谓义就是“适宜”,即每个人的行为符合周礼和道德的要求。晏婴在彰显“勇”的一面时,也尊崇儒家之“义”,这在典故“不死君难”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公元前548年,齐庄公因与大夫崔杼之妻棠姜通奸而被崔杼设计弑之。晏婴闻此消息后,没有置若罔闻,而是登崔杼之门为齐庄公吊唁。据《晏子春秋》载,当随从发出“子为君死乎”的疑问时,他掷地有声地答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尽管齐庄公生前昏庸无道,多行不义,但当他被弑,在周遭遍布杀机的情况下,晏婴还是以礼哭齐庄公。晏婴冒死哭君,既体现了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风骨,更展现了其对礼义的坚守。

杀死齐庄公后,崔杼和庆封共同拥立齐景公,并用武力劫持满朝文武,威逼大家歃血盟誓。在已先后有七人被杀的阴森恐怖气氛下,晏婴宁死不屈,喊出了“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的大义凛然之声。崔杼气急败坏之余想杀掉晏婴,但为了笼络民心,还是悻悻地放了他。在刀横于颈的情况下,他毫不畏惧,直指崔杼其罪,何其刚烈!在威逼利诱面前,他不失志变节,彰显了“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说,晏婴之“勇”是义之“勇”。

(三)晏婴之“勇”是礼之“勇”

儒家认为,人有天赋等级,每个人都应按等级与人相处,制定了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等。可见,儒家的“礼”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晏婴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他提出以礼治国并付之于实践,时常规劝齐景公要带头守礼。一次,齐景公在与群臣饮酒时,让群臣不拘礼节。晏婴却视礼为大事,他不仅蹴然改容,还正色道:“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在齐景公“湎而不听”的情况下,他以自己的无“礼”行为给齐景公上了生动的一课,让齐景公真切体验到君臣无“礼”的恶果。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的清晨,晏婴与齐景公商讨国政,齐景公冻得瑟瑟发抖,便使唤晏婴为其进食服裘。晏婴敢于说不,并正色道:自己既不是奉馈之臣,也不是茵席之臣,而是“能立社稷,别上下之义,使当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宜;作为辞令,可分布于四方”的“社稷之臣”。在他看来,“社稷之臣”应为社稷苍生尽忠,而不必为君王私事效力。一番话下来,齐景公心悦诚服。为了维护礼,晏婴敢于触怒君颜。可见,晏婴之“勇”是礼之“勇”。

(四)晏婴之“勇”是智之“勇”

儒家的“智”不单指科学知识,还指道德领域明辨是非的能力,正所谓“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晏婴具有非凡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使得他在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呈现出勇中有智、智勇双全的特点。面对虽能“以勇力搏虎”但又“无长幼之礼”的齐邦三杰,为了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他以智斗勇,以计谋除掉了这些“危国之器”;奉命使楚时,面对楚王的数次侮辱和挑衅,他不卑不亢,机智对答,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人格尊严;“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当范昭意欲试探齐国的反应,在宴会上故意提出非礼要求时,晏婴识破阴谋,折冲樽俎,挺身维护了齐国的安全。可见,在波谲云诡、暗藏杀机的外交战线,欲在谈笑间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国家免受战争之患,仅凭一腔热血,单靠匹夫之勇,难以奏效,需要对形势有清醒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回击。晏婴此时所表现出的“勇”,鲜明地体现出“智”的特点。

晏婴之“智”还表现在能够参透“知命无忧”的玄机。有了这份参悟,就使得他能够虚怀若谷,知天达命,对生死淡然视之;有了这份参悟,当齐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为自己“将去此堂堂国而死”而潸然泪下且左右皆“佐哀而泣”时,独晏婴勇敢地发出不谐之音。只见他仰天大笑,指出“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的道理,并一针见血地告诫齐景公,要行仁德于国,否则将有更大灾难。这与一国之君患得患失的伤感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的他,不媚世俗且乐观豁达;此时的他,是勇者,也是智者。

(五)晏婴之“勇”是忠之“勇”

儒家主张“臣事君以忠”,即臣下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分内之事。晏婴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不仅忠君,更忠于国家和社稷。在他看来,国君固然拥有无限权力,但在其之上还有更高的东西——国家和社稷,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和社稷负责。因此,臣子忠君不是最终目的,忠于国家和社稷才是。正是有了这份忠于国家和社稷的赤子之心,晏婴虽历仕三朝,但始终守正不阿,恪守社稷之臣的职业操守。“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晏子春秋》),晏婴在国君面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据《晏子春秋》记载,一天,正在饮酒的齐庄公当着群臣之面表示对晏婴的不满,并令乐人奏歌道:“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侮辱,晏婴并未被吓到,他竟坐在地上,不留颜面地批评齐庄公道,“众而无义,强而无礼,好勇而恶贤者,祸必及其身”,继而毅然辞官而去。对齐庄公的这次犯颜直谏,彰显了晏婴之勇,也是对其“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事君哲学的践行,更向世人宣示了其忠于国家和社稷的拳拳赤子之心。

到了齐景公时期,晏婴的这种赤子之心体现得愈加淋漓尽致。当齐景公在大雪天穿狐白之裘而以为天不冷时,晏婴以“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的为君之道告诫他;当齐景公要对一个伤其爱槐的醉汉治罪时,晏婴敢于为民请命,向齐景公指出此举的严重后果;当齐景公在春夏农忙时节进行游猎和修建工程时,晏婴苦口婆心地劝谏,指出“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并敢于以辞官相威胁。确如刘向《晏子叙录》所言:“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

《晏子春秋》以晏婴谏齐景公的对话居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犯颜直谏,但几乎每一次都达到了劝谏的目的。究其原因,除了齊景公能够躬身纳谏和晏婴善于巧谏之外,晏婴怀揣一颗忠心当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原因。有了这颗心,他才宁可辞官也要为民请命,宁可得罪国君也要劝谏尽责。晏婴的这颗忠心,日月可鉴,也足以打动包括国君在内的任何人。由此可见,晏婴之“勇”更是忠之“勇”。

结语

齐国历史上涌现出的大多数“勇”,不过是蛮勇、愚勇、鲁勇,尽管它们与真正的“勇”仅一线之隔,却又有云泥之别;而晏婴之“勇”完美融合了忠、仁、义、礼、智等品质,是儒家眼中真正的“勇”。进而言之,在晏婴之“勇”中,忠是其力量源泉,仁、义是其底气所在,礼、智则是其外在表现,五者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共同丰富了“勇”的内涵,彰显了“勇”之真义,也使晏婴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责任编辑:张  玙]

猜你喜欢

晏婴齐景公国君
师旷劝学
让马夫当丞相
比肩接踵
晏婴三拒齐景公
狂泉
Yan Zi Persuades Qi Jinggong Wisely晏子巧劝齐景公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
狂泉
晏子的说话之道
齐景公以酒试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