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

2020-12-01涂可国

人文天下 2020年19期
关键词:儒学山东省中华

涂可国

“推动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策研究”是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方案》确定的重大课题之一,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梳理“十三五”期间山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工作,总结做法、提炼经验、查找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措施建议,为起草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供参考。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针,着眼“四个讲清楚”,充分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阐发、保护传承、教育普及、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养成和交流传播。然而,山东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也存在着经费投入力度不足、转化创新不够、方式手段相对单一、研究资源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和人才队伍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

一、山东“两创”取得的成绩

(一)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两创”

近年来,山东省致力于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精神文明创建的最佳结合点。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四德工程”始终注意吸收中华传统美德精华,以孝、诚、爱、仁为核心内容,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山东省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11.7万余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先后命名三批共95个“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市、区),命名了100个“四德工作”建设示范点。在全省推行“厚道儒商”品牌,大力弘扬君子文化和君子之道。持续性、创造性地实施“文明山东”建设,使之成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强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以提质扩面、打造品牌为着力点,加强制度设计、示范引领、评价激励,推动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全省已建设县级文明实践中心176个(含开发区、高新区等),建成率100%;建设镇级文明实践所1849个,建成率98.1%;建设村级文明实践站56786个,建成率79.6%。

将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文明校园创建测评体系。《山东省中小学文明校园测评细则》指出,加强未成年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

加强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举办红色主题展览500余个,全省近50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打造文化精品传承红色基因,编排民族歌剧《沂蒙山》、吕剧《大河开凌》、舞剧《乳娘》,复排经典京剧《红云岗》等一大批优秀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年印发《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2020年编制《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在2020年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山东省共有93个县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二)研究阐发方面的“两创”

2016年以来,山东省广大社科工作者按照“四个讲清楚”的要求,以儒学研究阐发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学科建设为支撑,统筹推进研究阐发体系建设。

一是新建、重建了一批儒学研究机构。倾力打造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儒学研究中心,建立并完善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和国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社科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孟子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注重引进培育儒学研究高端人才,实施“儒学大家”计划,力求在世界儒学研究传播中充分掌握话语权。五年来,共遴选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1名、泰山学者特聘儒学专家9名、特聘儒学青年专家14名。

二是大力支持“两创”方面的课题立项。2015年设立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大量有关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课题得以立项。启动和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该工程现已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

三是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性精品成果。“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共出版包括前期基础项目“子海”在内的重要成果512册(含1239种古籍及相关著述),复制回归并影印出版《铁冶志》《子海珍本编·台湾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辑)》《子海珍本编·海外卷(日本)》《子海珍本编·台湾卷·国家图书馆(一至五辑)》等珍稀汉籍546册1156种;出版《子海精华编》点校整理成果五辑64册80种,累计出版学术期刊《汉籍与汉学》6辑。《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汇编·明代卷》(共三卷)出版发行,启动《儒学五圣》编纂和“四书”解读工程,组织出版了《孟子文献集成》《孟府档案》。

(三)保护传承方面的“两创”

一是古籍保护传承扎实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深入实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在曲阜挂牌,创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和省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古籍近52873叶(件),完成宋刻本《文选》科学修复管理项目,创建“山东省图书馆古籍珍本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易学古籍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藏佛经全文数据库”。

二是注重加强对物质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以齐鲁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主线,推进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实施“七区三带”片区规划,启动实施泰山文化保护传承“三个一”推进工程。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带、齐长城文化带纳入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精心组织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推进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带建设,编制《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带建设规划》,开展水下遗产资源调查。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开展申遗水下遗产保护项目。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形成非遗保护“山东模式”,集中连片文物保护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截至2019年,全省671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共登录文物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建立了多层级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济南泉·城文化景观”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全省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国家级传承人92名、省级传承人440名。创建了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形成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和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的保护模式。

四是深入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评选出一批传统文化乡镇、村落、街区和传统民居,许多县(市)建成历史文化展示馆,以“留住乡村记忆”为主题的村史馆遍地开花,为地方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构筑起精神高地。

(四)教育普及方面的“两创”

打造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传播节目《国学小名士》,至今已开办7届。成功举办两届“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带动全社会形成读经典的浓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故事集》系列丛书和光盘发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暨“蓓蕾艺术工作站”建设圆满完成,大型系列文化纪录片《齐鲁家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引起强烈反响。陆续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完成《孔孟正源》《儒道同源》《公道文源》“文化三源”丛书。

强化各级各类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2014年制定了《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山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省份。截至2019年底,全省本科高校共开设传统文化课程2200余门,其中必修课800余门、选修课1400余门,每年上课总人数达50.6万余人。启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教育)工程,设立山东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70所中小学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组织开展戏曲、诗词、书画、高雅艺术、传统体育、中医文化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德性养成之中。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连续举办“论语大会”“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实施“戏曲进校园”计划,累计进校园演出300余场。

(五)公共文化事业方面的“两创”

2019年5月启动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配套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投资约4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债券安排3.8亿元,着力打造“南有博鳌、北有尼山”的国际级论坛。2019年8月25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揭牌成立,成为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等重大文化活动齐名的国际儒学研究交流平台。

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艺创作推动文化传承,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推出了大型文化纪录片《齐鲁家风》(第一季、第二季)、大型歷史文化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和长篇纪实文学《渔灯》,推出长篇小说传统文化题材三部曲《君子梦》《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以及大型话剧《孔子》等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题材文艺作品,即将完成长篇纪实文学《黄河传》。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创作推出长卷《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一批优秀作品。

山东省教育厅设立了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立项建设20个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19年,山东大学联合曲阜师范大学申报的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开放。

(六)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两创”

为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山东省努力把传统文化的潜在优势转换成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设立10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

文化产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山东省先后承办了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交易额均突破400亿元。大力振兴山东传统工艺,建立了12大类别89个传统工艺项目,全省现有3个国家级、68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带动23万人就业。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个,年营业收入1700多亿元,利税160多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90余万人。探索“互联网+非遗”“互联网+传统工艺”模式,全省有5661个非遗活跃电商,打造创新型手工艺企业1996家。

创建了一批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名单,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青岛市文化街、淄博东夷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周村古商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等14家单位上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为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持续动力。

(七)实践养成方面的“两创”

深入推行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书院”模式。全省建成尼山书院154个、城市社区儒学讲堂1604余个、乡村儒学讲堂2.2万个。建成了全球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设立了尼山圣境景区体验式项目,一改往日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游模式,结合情境将传统文化体验极大拓展。

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征集工作。面向全国征集评选优秀故事700篇,出版书籍8册、光盘2册,在全省遴选、建设蓓蕾艺术工作站1630个,每年开展故事会传播和艺术普及活动15000多场。

(八)交流传播方面的“两创”

努力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发挥资源优势,创新传播方式,把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目标,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传播格局。

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继续打造提升“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品牌,连续举办四届“齐文化与稷下学高峰论坛”、四届“中英世界足球文化高峰论坛”和一届“海峡两岸齐文化节论坛”、一届“中国-希腊古典文明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五年來全省举办文物外展54个,展览文物总数1100件(组)。组织370多个非遗项目、900多名非遗传承人,赴法国、澳大利亚、埃及、泰国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连续多年赴海外举办“欢乐春节”活动,打造“山东文化年”“孔子文化周”“孔子文化展”“齐鲁文化丝路行”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齐鲁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二、山东“两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虽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经费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从实际情况来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项目经费需求量非常大,投入和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重点实施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等一些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拳头项目,经费预算达到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而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这些重大项目急需国家层面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

(二)转化创新不够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保护传承轻创造转化、重研究阐发轻教育普及的现象。部分地区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与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还不紧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养成和传承教育的效果还不明显。比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需要保护,有的需要转化利用,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只重视对非遗的保护,而忽略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少可以转化为市场产品的非遗还只是陈列在展览馆里,没有通过“两创”挖掘呈现出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没有转化成市场产品,从而很难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方式手段相对单一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得还不够,存在着路径固化、方法简单等问题。从具体工作来看,研究阐发的关注点过于集中,对红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研究阐发还不够深入、系统;普及教育的手段还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活泼,与人民生产生活结合得不够紧密;实践养成形式单一,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引导示范作用不明显、不充分;传统文化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的融合也不够紧密。

(四)研究资源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

山东传统文化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各地研究机构设置普遍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目前,相关研究阐发力量多分散于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会等单位,缺乏有效的整合力量,造成研究力量的分散化、研究内容的同质化、研究机构的重叠化。部分单位、机构本位主义较为严重,既没有很好地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实质性合作,也没有对各自的研究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沟通不够。

(五)人才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目前,山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杰出人才、领军人物和高端学者相对偏少。人才培育力度不够,青年学术团体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凝练。目前人才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机关单位和学校,而从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民间组织和团体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较为有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人断档的窘境。

[责任编辑:祝莉莉]

猜你喜欢

儒学山东省中华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