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寓言教学回归本体
——以《纪昌学射》为例
2020-12-01□张静
□张 静
寓言普遍简短,角色单纯,情节简单,富含哲理。对于这一常见的文本形式,教师要如何处理才能凸显文体特征,让寓言教学回归本体?
一、进行讲故事的训练,帮助学生习得方法
故事是寓言的躯壳。由于其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中,讲故事的训练容易被忽视。教师往往请两三个学生讲一下寓言的大概内容,便算是一曲终了了。综观小学语文教材,寓言多出现在中低段,编者的编写意图可见一斑。讲故事是中低年级一个重要的训练目标,寓言的篇幅、情节、结构等和这一学段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准相契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寓言这一优质文本进行讲故事的训练。诚然,有部分学生不待教师教学,也能把故事讲个七七八八,但这只是一种语言的直觉。学生能讲故事,不等于知道故事是怎么讲的。教师要将结果过程化,将认知方法化。学会不是目标,会学才是重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把握故事框架,如何讲好故事,以后遇到同类文本或者更难更深的文本时,便可迁移运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纪昌学射》为例,如何进行讲故事的训练呢?
(一)概括性的语句是重要资源
阅读中国的传统寓言故事,很容易发现文章的题目是很有特点的,很多都是四字成语。寓言来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文人对其进行形象加工和艺术提纯,表现在题目上,便是这些高度凝练、富有概括力的成语,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学生透过题目,便能一眼洞穿文章的核心。除了题目,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首尾两处是文章中心句常常出没的地方,即便没有中心句,至少也会提供故事的背景、人物以及故事的结果,而这些正是概括文章大意必备的基本要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有意识的读者,阅读文章时,将题目与首尾句子结合起来,获取文章大意。如此,阅读的效率就能大大提升。
(二)要有自我检视的意识
学生在概括故事大意时,常犯两个毛病,不是添加过多无关信息,就是遗漏核心关键信息。何谓无关信息?即删减也不碍文章内容的传达,如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人物的对话等,大部分在概括时都可被省略。如果省去它们会导致语意不通,则可尝试用相关语句进行替换。所谓关键信息,是指文章的主体内容,倘若遗漏就会明显影响文本信息的完整性,使听众觉得含混不清或过于简单。
比如,《纪昌学射》讲的是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本领,后来成为了一名射箭能手的故事。显然,飞卫如何教,纪昌如何学,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关键信息,需要在概括时有所体现。
教师有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训练。学生在练习时,要不断自我检视,不断完善提升,形成主动筛选的意识。这样,阅读能力才能有本质的提高。
(三)梳理关键信息,形成思维导图
如果将文本的结构、逻辑可视化,学生在复述文本时,就好像拿着一份指南,不再摸着石头过河,语言表达就会更有条理性。
比如,《纪昌学射》的关键信息是练眼力。练眼力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一眨不眨,二是视小如大。将故事的脉络图式化(如下图),文本的层次便一目了然,学生的思考也有了倚仗。
以思维导图去梳理文本,不仅是复述故事的重要方法,更是一种指向终身学习的思维方式。化繁复为简要,化抽象为形象,化含混为有序,是阅读文本的理性旨归。
二、注重寓言的内部研究,引导学生深度品析
寓言是古老而成熟的文学样式。寓言中的角色普遍类型化,方便人们辨识。如寓言故事的“台柱子”狐狸、狼、羊等动物,它们的象征意义妇孺皆知。情节上,作者会对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通过夸张、变形或加入诙谐要素的方式,使其具有奇特、怪诞的色彩,以反常来合道,诱导读者思考其中寄寓的严肃道理。结构上,寓言创作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是三叠复沓法,比如《南辕北辙》《扁鹊治病》等都采用这种方法,角色两两对话又层层深入。其他还有循环归谬法、正反对比法、误会法等,都能使短小的文本生成审美的张力。
由此可见,寓言中有很多可值得品析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对寓言内部的研究,包括寓言的结构、情节、形象、语言等各种因素,使我们的鉴赏深入微观领域”。基于此,教师研读文本时,要通过表象透视其内部形态,引导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以《纪昌学射》的语言品析为例,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师:请大家看这两段文字,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
1.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
2.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再看这段文字,哪些文字与上面的很相似?两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纪昌贯虱
纪昌用竹篾做弓,蚕丝当弦,绣花针为箭,看准虱子射过去,发现针穿透了虱子的身体,而绑虱子的头发丝却没有断。
师:请大家再阅读一篇文章。这个故事和寓言故事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画鸡蛋的故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就很有绘画才能,于是,在达·芬奇长到14 岁的时候,父亲送他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弗罗基奥为师。
跟着弗罗基奥学绘画,第一课便是画蛋。老师拿来一个鸡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达·芬奇照着画,然后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刚开始,达·芬奇还挺听话,照着鸡蛋认真地画。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就不耐烦了,他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总要我画蛋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呢?”老师严肃地对他说:“要先学画蛋,因为这是锻炼手法和笔法的基本功。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
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己错了。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急着要画别的东西。他全神贯注、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桌子上的鸡蛋。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鸡蛋。老师对他刻苦钻研的精神很满意,对他赞不绝口。
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不断提升。后来,他创作出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学生通过多文本的交互印证,很容易发现,寓言的语言偏于夸张,富有神奇的色彩。那么,为什么寓言要这么处理?不怕失真吗?正所谓“无奇不传”,越是传奇,越能增加故事的感染力,越与现实拉开距离,越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到达寓意的彼岸,这样,寓言的功能就算达到了。
三、站在学语文的立场,带领学生理解寓意
寓意是寓言的灵魂。寓言教学绕不过寓意的领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尊重。在现行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寓意的理解过度重视,甚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也不在少数。显然,这忽视了寓言学习的规律。寓言为什么要通过故事来说道理?无非是要照顾人的情感,让读者或听众在轻松一笑中有所警觉和体悟,这个过程是水到渠成的。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寓意的载体和情境,忽视了寓意转化升华的过程,一味说教,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教育角度,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另外,不管教学何种文体,都要始终站在学语文的立场,否则南辕北辙也未可知。所以,对寓意的理解,需要进行语文本体性的思考,不是说教,而是教“说”。这里的“说”是指富有实效的言语实践活动。
以《纪昌学射》为例,在学生熟悉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设问:“如果我们只阅读前面三段,不看后面的内容,你认为纪昌能成为射箭能手吗?请从能和不能两个方面展开思考,并说出理由。”
学生认为“能”的理由有:纪昌很努力,肯坚持,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纪昌有飞卫的指导,自己又这么用功,哪有不成功的道理;纪昌为了练眼力,能下好几年的功夫,如此有毅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学生认为“不能”的理由有:纪昌只是在练眼力,还没开始真正练习学射箭,不一定能学成。
可以看出,“能”明显占有优势:一个人但凡有目标,有毅力,还有名师的指导,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同时,只要稍微联系《画鸡蛋的故事》,所谓的“只是在练眼力,不是在学射箭”是站不住脚的。在“能”与“不能”的思辨中,“学好本领需要苦练基本功”这一道理浮出水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会。
以上过程,将寓意的领会放置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触及文本内容。寓意是在言语实践中悟得的。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将寓意的表达与文本的叙事结构进行联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布局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从课文的相关内容中获得了一些道理。请大家将下面的道理和内容进行连线搭配。
师:作者的本意主要是要表达哪个寓意呢?根据下面这张图,请你作出判断,并说说理由。
从作者的谋篇布局、文字比重来看,寓意昭然若揭。通过这样文势与立意的对照,学生明白,文章的主题不仅蕴含在内容里,还会藏在语言形式、文章结构里。这也是在渗透篇章意识。
第三步:将寓意转化为具体的言语交际,让寓意和生活、语用建立联系,使其成为人生指南。
教师可布置如下任务。
陈功同学最近参加了校篮球队。他非常羡慕高年级哥哥会做各种酷炫的运球动作。对于教练天天让他跑步、练习单调无聊的左右手拍球,他感到厌烦和排斥,忍不住向教练抱怨,希望能早点能学习三步上篮、变向突破、带球转身、背后运球这些技能。请你结合本课阅读的相关资料(文章、名句等),设计一段教练与陈功的谈话(不少于150字)。
综上所述,对于寓言教学,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范式。教师要依照文本特点,将寓言学习放置在言语实践中,引领学生通过故事,透视背后的隐喻,实现寓言文体与语文本体的双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