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维可视化在写人类文章教学中的运用
2020-12-01徐艳娇
□徐艳娇
统编教材中有很多写人的文章。教学这类文章,容易出现概括内容的方法单一、对人物特点的感受浮于表面、较少关注写作手法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尝试将思维可视化策略应用于阅读教学,把本来不可视的思考方法、思考路径等通过图式呈现出来,为学习写人类文章搭桥铺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可视化,使梳理内容“有法可依”
很多文章里的人物、事件众多。可视化工具的运用可以让内容梳理化难为易。
(一)“关系图”——多人一事
对于一些写人类文章,学生把握起来有难度。借助关系图,他们能快速厘清事件。
以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为例,教学时可以这样操作: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出现的角色。第二步,学生默读、思考,用简单的箭头表示角色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师生合作完成关系图,并修改完善图中的关键词。第四步,对照关系图(见下图),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小结概括此类文章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借助关系图,学生明确了角色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取、筛选、组合信息。这样就降低了概括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情节梯”——一人多事
对于情节复杂的写人类文章,教师可利用“情节梯”,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事件,引导他们将梳理结果连接成句,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可这样操作: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起因、经过、结果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第二步,学生默读、思考,完成“情节梯”的绘制(见下图),师生展开交流。第三步,结合图式,学生简要地复述故事内容。教师小结复述的方法。其中,对于“惩治恶人”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再次使用“情节梯”进行二次梳理。在此过程中,迁移复述的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文章,用画“情节梯”的方式来感知文本内容是十分适合的。
(三)“时光轴”——多时多事
很多写人类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有的叙述了同时发生的几件事情,有的还采用插叙、倒叙等方式。这为概括文章内容增加了难度。运用时间轴来梳理,则能让学生拨云见日。
以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为例,概括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情?为什么能快速找到这几件事?(三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2.出示“时光轴”。教师介绍“时光轴”的用法,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填写在作业纸上(见下图)。
3.学生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归纳、补充、板书。
4.按事情发展顺序重新排列三件事情,了解“插叙”这一叙述方式(见下图)。
5.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以上教学步骤,重在落实“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单元语文要素,从而让概括方法内化于心。
二、思维可视化,使感知特点“有据可凭”
学习写人类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举止言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这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运用可视化工具,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环绕圈”——人物特点一目了然
教学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阶段,很多教师都会提出“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防止提取的信息碎片化,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尝试完成“环绕圈”的填写(见下图)。
“环绕圈”整合了信息,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人物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结构图”——人物形象具体可感
教师运用“结构图”,可以层层深入展开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方面地感受人物形象。以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为例,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填写“结构图”(见下图),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取信息,深刻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三)“天平秤”——矛盾内心充分展现
课堂教学切忌生硬空洞。教师可运用“天平秤”这一图式,引导学生触摸人物内心。以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为例。第一步,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寻找“天平秤”上的“砝码”。第二步,思考宋庆龄的心理天平倾向于哪一边。第三步,探讨宋庆龄的矛盾心理。想一想,说一说:如果你是小珍,如果你是宋庆龄的同学,如果你是宋庆龄的老师,知道宋庆龄没有守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完成板书(见下图)。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守信所附加的隐性价值,真正明白了守信的高尚和宝贵。当生活中面临道德选择的难题时,学生就会坚持并践行自己的信念。
三、思维可视化,使领悟写法“有迹可循”
思维可视化工具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情节,感受人物特点,还能引导他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等。
(一)“比例图”——清楚选材安排
在课堂教学中,比例图是一种有效的可视化工具。以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例。围绕“文中这个四岁的男孩真的是一个男子汉吗”这一问题,可设计以下教学步骤。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默读第一部分“他对食物的兴趣”,读后想一想: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个男孩子还是男子汉?学生默读思考后会发现,主人公是男孩子——他爱吃,吃得量多,吃得范围广,不爱吃青菜……但他也是一个男子汉,比如“他吃饭很爽气”,为了吃有耐心……如果要直观形象地表现他身上男孩子与男子汉的性格特点,大致上可以画成这样(见下图)。
接着,学生继续阅读第二、三部分,通过梳理分别表现“男孩子”“男子汉”特征的词句,比较两种特征的大小比例,完成比例图(见下图)。
如果把目光聚焦到这几幅比例图上,学生就会发现,男孩子和男子汉的比例在发生变化。作者安排材料之精心,让人叹服。
最后,教师出示原文中被删掉的两个部分“他对父亲的崇拜”“他的眼泪”,让学生想一想圆饼图应该怎么画,这两个部分放在课文哪个位置最合适。
该案例中,每一张比例图都直观展示了学生对主人公性格的思辨,作者的选材安排也逐渐清晰。
(二)“心电图”——显化情感变化
很多文章中,作者会有意识地以情感、心理变化等为线索,展开叙述。“心电图”可以帮助学生紧扣线索,明确作者的写作用意。
以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为例,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时间组织材料,沃克医生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把表示军医心情的词语概括后填到下面对应的方框内(见下图)。
第二步,学生交流、完善关键词。第三步,学生借助关键词,梳理主要内容。教师小结:对于以心理变化为线索的文章,抓心理变化、变化原因,就能概括主要内容。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表示心情的四个词语,如果重新移动高低位置,你会如何移动,为什么”,尝试画一画,之后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第五步,用曲线将心理活动连接起来,发现写法特点(见下图)。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形象地感受“以情感变化为主线”的叙事手法,生成“心电图”,从而了解本文“通过侧面人物突出主角”的写法特点。
(三)“对照表”——突出写法特色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内容不难理解,细节也很生动。课文第8~18自然段回忆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运用对比的写法,衬托出李大钊的镇定、临危不惧,是文章非常值得品味的部分。教学步骤如下。
1.请在文中勾画出作者描写李大钊和反动派的语句,完成表格(见下表)。
外貌人物李大钊动作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神态严峻敌人冷笑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穿便衣、穿黑制服、肥胖、满脸横肉一拥而入、包围、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指、搜、绑、拖语言“没有什么,不要怕”纷乱的喊叫;“不要放走一个”;粗暴的吼声;“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
2.思考:对比读,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李大钊的沉着和敌人的慌乱,李大钊的正义和敌人的邪恶,李大钊的孤军奋战和敌人的来势汹汹等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李大钊高大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案例中,通过表格,学生清楚了人物特点,丰满了人物形象,明晰了写作方法,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思维之旅”。这对于深入品悟文本的内容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按图索骥”,把每一篇写人类课文都当成学习的最佳“例子”,探索隐含的规律,使阅读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