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大均姓名字号考

2020-12-01陈丕武刘海珊

岭南文史 2020年2期

陈丕武 刘海珊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明亡之后,积极参与抗清活动,一生经历极具传奇色彩。“自亡国后,诸遗老多扞文网,大均忽释忽儒,又多任侠”。[1]因此,他的姓、名、字、号极多,而且大多能体现其人生经历、理想抱负、文化情怀、个人志趣、政治立场。如邬庆时先生所说:“因先生之今名,屡见于雍正、乾隆时之上谕及奏牍,为清帝所深恶痛绝。又知先生为必传之人,而其诗文又为必传之诗文,虽触时忌,仍不能不载。为畏时远害起见,故不直书其今名,而以他名代之。甚或如刻本《渔洋诗话》仅留空格,令读者想象而得之,故记载先生之名字最不一。而先生亦为畏时远害之故,所用之名字,亦至不一。”[2]这种复杂的情况给我们收集、整理他的著作,研究他在明清政局变动之际的心态和立场,带来不便。因此,梳理其姓、名、字、号,对屈大均及其作品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必要的。

这一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据汪宗衍等学者的考证,辨清了一些历史事实;卜庆安的博士论文《屈大均研究》[3]也梳理了屈氏部分字号的含义。但前贤所做的研究并不够全面,且有些结论还值得商榷。现按姓、名、字、号顺序作一番考究。

姓是用来区别血缘与种族的。在文明社会,人生而有姓。《白虎通义》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4]人通常只有一个姓,在一生之中,没有特殊原因,不会改易。但屈大均一生却用了四个姓,极为罕见。兹依时间先后,一一梳理。

这是屈大均最早使用的姓氏。他曾姓邵,与其父亲的特殊经历有关。大均之父名宜遇,字澹足,幼年时曾因某种原因被寄养于南海邵氏。《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载,宜遇“幼遭家多难,寄养于南海之邵氏”。[5]《屈氏族谱》载:“大均……澹足子。澹幼遭家多难,寄养于南海邵氏。”[6]由于其父的这段曲折经历,屈大均一出生就用邵姓。

这是大均的本姓。大均由邵氏复此姓,时在清顺治二年(1645)。《屈氏族谱》载:“大均生于邵家。……年甫十六,以邵龙名字补南海学生员。”[7]《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载:“(澹足公)尝以魏恭简公本姓李氏冒庄渠魏氏,历三世而不能复,以为不孝之在。故公年四十有八,以不孝孤大均初补诸生,即携归沙亭谒庙,复姓屈氏。”[8]可见屈宜遇是因有感于李冒魏姓三世难复之故事而让大均认祖归宗,时机选在儿子补南海诸生之后。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载:“父宜遇,幼寄养于南海邵氏家,精医理,广州破,乃返沙亭。”[9]依陈说,大均认祖归宗事在清顺治三年十二月清军攻陷广州城后,当误。屈氏宗祠地在今番禺思贤村。番禺屈氏来自关中,称南屈。《屈沱记》载:“吾番禺之屈,初自关中而来,关中之屈则自楚江陵而来,与景、昭二闾为贵族,称荆王孙。然未知其中有左徒之末胄与否?”[10]《西屈族祖姑韩安人遗诗序》曰:“南宋时,其孙迪功郎诚斋又迁于番禺沙亭,今子姓千有余人,辄称三闾大夫之裔,复号为南屈,以别于关中之西屈。”[11]虽然不能确定是不是屈原的后代,但屈大均还是很为自己的本姓而自豪,因为南屈也是楚王子孙。

按汉传佛教规矩,僧尼出家后,均须去除俗姓,取姓释氏,以示斩断俗缘。屈大均在明清鼎革之后,曾出家十二年,是以用释姓。《姓解》曰:“予弱冠以国变托迹为僧,历数年。”[12]大均为僧姓释事在清顺治七年(1650),时年二十一。《死庵铭》曰:“予自庚寅丧乱,即逃于禅。”[13]《髻人说》曰:“庚寅年二十一,又复髠,则予遂圆顶为僧。”[14]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载:“己丑,父殁。大均削发为僧。”[15]把大均出家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屈氏族谱》则载:“(大均)不得已而为避乱计,尤为养终计,遂弃诸生为僧,名今种,时廿二岁也。”[16]则又把大均为僧的时间后延了一岁。均误。大均虽曾为僧十二年,但实是披上了缁衣的儒生。因此他一向“爱”屈姓而“不爱”释姓。其《姓解》说:“吾屈为岭南望族。……吾以释之姓不如吾屈之姓之美也。吾为帝高阳之苗裔,虽至不才,亦犹贤于为迦氏之徒也。且吾爱吾之姓,所以爱吾之祖与父。天使吾祖与父姓屈,复使我为屈氏之不才子孙。天之爱我亦甚矣,吾岂可以负之而姓释乎?”[17]

代姓(景、昭)

春秋时,屈、景、昭三姓均为楚国贵族,但屈姓大彰于史,而景、昭两姓却不蕃。屈大均的宗族文化观念极深,他并不满足于光大屈姓,而且还想“提携”景、昭二姓。因此在其诗文集中,常出现代景、昭二氏所作的“代姓”作品。如《代昭生朔州客邸作》、《乌蛮大滩谒伏波将军祠代景大夫作》、《昭江春望代景子》等诗文,其中的“代景大夫”“代景子”“代昭生”,均为大均自指。这种代姓创作现象,早在清代就已为檀萃所发现。他在点评大均《可惜(乙卯作三首)》诗时说:“盖乙卯间,楚游思归作也。其游楚时,称‘代景大夫’。”[18]大均以屈姓之身而“代”景、昭二姓,除上述意义外,就是寄“三户亡秦”之思。杨海文先生笺《代昭生朔州客邸作》曰:“代昭生,大均自指。屈、昭、景三姓为楚国大族,昭、景二姓不繁,大均因自称‘代昭生’‘代景子’‘代景大夫’,以寄‘三户亡秦’之意。”[19]黄国声先生笺《乌蛮大滩谒伏波将军祠代景大夫作》曰:“代景大夫,即屈大均。《文外》一《宗周游记》谓楚有屈、景、昭三族,‘景、昭二族不繁,惟屈氏繁’。屈氏诗中屡有‘代景大夫’‘代景子’‘代昭生’之题,实为大均自谓,非代人制作,殆屈氏欲以一身代景、昭二族,以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旨欤?故亦可视诗中之‘代景大夫’等为屈氏之自号矣。”[20]也许在大均之语境中,“忘秦”包含有“亡清”之意。

《颜氏家训》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21]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一般人通常只有一名一字,但屈大均一生用过五个名六个字,且有的字跟名并无直接联系。兹把名与字共梳理于下。

这是他幼随父亲寄食南海邵氏所用名。顺治二年(1645)他参加南海生员的选拔考试,所用之名亦为此名。《屈氏族谱》载:“年甫十六,以邵龙名字补南海学生员。”[22]《宣统番禺县续志》载:“年十六,以邵龙姓名补南海生员。”[23]

邵龙

邵龙本是大均寄食于南海邵氏时所用的姓名。清顺治二年(1645)他认祖归宗、恢复屈姓之后,最初径以此姓名作为新名。《屈氏族谱》载:“大均,初名邵龙。”[24]温汝能《粤东诗海》载:“一灵,俗姓屈,名大均,初名邵龙。”[25]直接以邵龙为名,自然是因为便捷,但其中也可能包含有不忘邵氏养育之恩的意思。

绍隆

绍隆,系由“邵龙”音转而来。温汝能《粤东诗海》载:“(屈大均)初名邵龙,又曰绍隆。”[26]朱希祖《屈大均传》载:“初名邵龙(《屈氏族谱》),或曰绍隆(见《岭南诗存》小传)。”[27]因为绍隆与邵龙两名音同,且使用时间都很短暂,所以在文献记载中有把二者相混淆的情况。如朱彝尊《明诗综》载:“大均少补番禺县学生,名绍隆。”[28]钱林《文献征存录》载:“屈大均,初名绍隆。”[29]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载:“屈大均,本名绍隆。”[30]这些记载,都有欠准确,实际上大均复屈姓后,初名邵龙,复名绍隆。大均易邵龙之名为绍隆,可能与清初南明的抗清政治形势有关。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兵陷汀洲,隆武帝聿键被害。十一月,苏观生拥立唐王聿于广州,改元绍武。至十二月,广州城陷,绍武帝遇害。屈宜遇携全家返沙亭。大均复屈姓后不久,即参加其师陈邦彦(“岭南三忠”之一)发动的抗清武装起义,并在此前后把邵龙易名为绍隆。“时危见臣节”。此举是为表达他对隆武、绍武二帝的哀悼之情和不与清廷合作之志。为表此志,屈大均当时还取了一个字翁山。

翁山

翁山本是广东翁源县一座小山,相传周王曾封其庶子于此。不过,屈大均取字翁山,主要是跟他二十岁时做的一个梦有关。《字八子说》载:“予年二十时,梦登一峰,上有白玉台,高可百尺。一人散发箕踞,手执卷书,旁有一人指曰:‘此子之身,所谓翁山者也。’觉而异之,因以翁山为字。”[31]《广东新语》载:“翁源县东百里有翁山,相传周王以翁山封庶子,子孙因以山为氏,故曰翁山。……予尝梦登其峰,有一白玉台,高可百尺,一人散发箕踞,手执卷书。旁有一人指曰,此子之身,所谓翁山者也。觉而异之,因以翁山为字。”[32]看来,是梦中那个“散发箕踞”的人为他取的字。此字是屈氏二十岁时所取,因此,朱彝尊《明诗综》谓:“大均……中年返儒服,更今名,字翁山。”[33]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谓:“屈大均……后返儒服,更今名,字翁山。”[34]朱、叶二氏谓其返初服后取名大均并字翁山,所记必误。实际上,屈氏远在返初服之前,就已经“更今名”。王士禛《池北偶谈》谓:“旋弃去,学浮屠法,释名一灵,字翁山。”[35]所载更误。取字翁山之意与绍隆同。据何侃基先生所考:“很可能他先是受了舟山人民坚持抗清‘翁山志不降’的精神感召而字翁山。”[36]浙江是清初抗清最激烈的地方之一,清廷对此地的镇压也最残酷。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有“扬州十日”之屠、六月至八月有“嘉定三屠”。顺治四年,屈大均独当一队随陈邦彦抗清。顺治六年奉父命至肇庆上《中兴六大典书》,取字翁山正在本年,可见此字有很浓的政治色彩。

今种、一灵

这是屈大均出家后用的第一个法名、法字。大均于顺治七年(1650)出家,曾先后师事天然函昰与觉浪道盛,今种、一灵是他在天然函昰门下所用的法名、法字。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载:“目及华首侍者,今种、今照、今光也。”[37]朱彝尊《明诗综》载:“大均……遭乱,弃去为僧,名今种,字一灵。”[38]《宣统番禺县续志》载:“屈大均……削发为僧,事函昰于雷峰,名今种,字一灵。”[39]即屈大均事天然函昰于番禺雷峰海云寺,法名今种,唯《清史列传》误作“今释”。[40]其实今释是他的同门澹归和尚(俗名金堡)的法名。法字一灵,毛奇龄《西河文集》误作“一苓”,[41]王士禛《池北偶谈》谓“释名一灵”,[42]是把字误作为名。名与字均寄寓了他对明朝的忠贞之志。钱谦益《牧斋有学集》曰:“以是诗句,举扬妙喜,忠君忧国,一点热血,使百千万劫忠臣义士种性不断,即是佛种不断。则种师之笔管,与屠儿之屠刀,说法炽然,有何差别?”[43]可知,他虽着僧袍,反清之志犹在。

大均、骚馀

大均是屈氏最后使用、最为人所知的名。一般认为,这是他中年脱缁衣返儒服后所用的俗名。朱彝尊《明诗综》载:“大均少补番禺县学生……中年返儒服,更今名。”[44]钱林《文献征存录》载:“屈大均……中年返初服,更今名。”[45]其余史料亦谓其中年返儒服后改名大均。据汪宗衍《屈大均年谱》考证,屈大均还俗,时在其二次北游南返的当年,即康熙元年(1662)。但杨权先生最近撰文提出:大均之名,实为屈氏顺治十五年(1658)脱离天然函昰、在金陵转投觉浪道盛后取的新法名,是以僧名为俗名,骚馀就是与大均相表里的法字。[46]杨先生的结论是可靠的。骚馀本是屈大均祖上的诗集名。《西屈族祖姑韩安人遗诗序》曰:“(南屈)文风至明兴始盛,有都护公仲舒者,与吾高祖沧洲处士,及从祖博翁,青野、五松、悦梅、楚乡,若而人所为诗,合为《骚馀》若干卷。”[47]屈大均礼觉浪道盛时径用作法字。此名与字亦有深意。《自字泠君说》曰:“予大均,……为三闾大夫之子姓,学其人,又学其文,以大均为名者,思光大其能兼风雅之辞,与争光日月之志也。”[48]《字八子说》曰:“《蒙》卦之象,坤之土博厚而居中,为三、为四、为五,《坎》之水,渊深而居下为二,失水所以养土者也。吾名曰大均,均者,土之博厚也,水在其下,以养之。”[49]可见,其意是想光扬大志、厚植德业,具有很深的文化意蕴。

泠君

泠君本是广东乐昌六泷的一座小山。《自字泠君说》曰:“泠君者,山名,……又以泠君为字,使灵均之音长在于耳,人一称之,不惟使予不忘灵均,亦使天下之人不忘灵均,斯予之所以为慈孙之心也。”[50]泠君之音与灵均同,用字泠君,也是光大屈原之意。

华夫

华夫与屈大均所有名都没有直接关联,但却最见他的气节,颇具传奇色彩。康熙五年(1666),他第二次北上,于山西迎娶王华姜,在华山古丈夫洞前结草堂而居。他认为,自己的遭遇与古丈夫相同,且因所作《西岳诗》而得妻,所以,很怀念这段经历。《古丈夫洞草堂歌》曰:“而吾妻,秦女也,亦慕高隐。今结草堂于二洞,与吾妻践古丈夫、毛女二迹。则斯二洞也,前有古丈夫、毛女,后有吾夫若妇,天之生斯二洞,为不虚使。志西岳者采之,其为可传何如也?且吾昔者为西岳诗百韵,秦人李天生见而悦焉,持以为蹇修,吾故得吾妻。夫昔以西岳得妻,今以妻还西岳,西岳之大有造于予,安可忘哉!于是予更字曰华夫,而吾妻曰华姜。”[51]李天生喜爱屈大均歌颂秦贤人的诗,并以此诗为契机最终玉成屈大均与王华姜婚事。由于这段经历,屈大均取字华夫,并为其妻取字华姜。这不仅体现了他与华姜的夫妻情深,而且也显示出他义不仕清的政治立场。

古代文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周礼注疏》曰:“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52]即号是尊称或美称。屈大均一生共取号十一个,兹按其取号先后,梳理如下。

非池

这是屈大均补南海生员所取的号。据《宣统番禺县续志》载:“屈大均,……年十六以邵龙姓名补南海生员,号曰非池。”[53]汪兆镛《岭南画征略》载:“屈大均……年十六,以邵龙姓名补南海学生员,号非池。”[54]非池意思是不甘心于在池中生活,暗寓要翻腾、跳跃于湖海,与邵龙之名有直接的关联。

髻人

此号约取于清顺治九年(1652),源自人们对他的戏称。屈大均在广州陷落后礼天然函昰,后为入城、事亲之便而留发,因此被人称为髻人。《髻人说》曰:“壬辰年二十三,为飘然远游之举,以城市中不可以幅巾出入,……又不可以僧而事亲,于是复留发一握为小髻子,戴一偃月玉冠,人辄以罗浮道士称之。或在人群则不识予姓名者,但称之为有髻之人。……予今者年五十有余,发渐斑白而稀,髻且日小一日,吾忧夫人望而不见而髻也。……髻人曰:吾以此聊见吾性之所好焉。”[55]屈大均直到五十多岁仍好束发,说是性情所好,这恐怕是表面意思。《长发乞人赞》曰:“无发则死,七尺何需?……无发则鬼,所在一车;有发则人,今惟一夫。汝独人也,我非人乎?”[56]若按清廷的要求剃了发,人便不成其为人了。早在顺治二年(1645),清廷下诏:“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矱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57]要求所有的人都剪发,屈大均束发不剪,公然无视清廷法令,这是无言的抗清行为。

花田酒田之农

约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屈大均避居广东罗浮梅花村,见村民用落梅酿酒,他题明代诗人高启诗句于茅茨上,因此取号花田酒田之农。《广东新语》载:“梅花村在山口。前对麻姑、玉女二峰,深竹寒溪,一往幽折,人多以艺梅为生,牛羊之所践踏,皆梅也。冬春之际,以落梅醅酒,于村南麻姑酒田卖之。一茅茨有碑曰‘师雄梦处’。予因书高季迪句于楹云:‘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而自号曰花田酒田之农。酒田一曰卖酒田。……信乐土也。”[58]屈大均出家后心情苦闷,所以暂居此“乐土”,心情也较为开朗。

尸上人

清顺治十五年(1658),屈大均自号“尸上人”,其时情绪低落。《尸上人将出榆关赠之》诗曰:“不及辽阳雁,乘风渡黑河。偏愁矰缴密,讵畏雪霜多。岁月愁中尽,沧桑梦里过。孤心寄明月,夜夜照蓬婆。”杨海文先生笺曰:“顺治十五年作,时将出榆关,往潘阳访函可。尸上人,疑为大均自称。《死庵铭》云:‘予自庚寅丧乱,即逃于禅,而以所居为死庵。’死庵中人,其为尸上人欤。若然,则此为自赠诗也。玩诗中语,亦近是。”[59]当时屈大均还在佛门未返儒服,称上人亦可。此诗以雁渡黑河为喻,说自己苟活于世,所以有庵中死人之意。另外,上人本指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释氏要览》称:“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60]大均“僧其貌而不僧其心”,对佛家的持戒并没有严格的遵循,故用用此号。

舂山

屈大均《舂山草堂感怀十七首》抒发复杂心情,其中有“四十道无成”语。[61]汪先生认为此诗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作,则大均自号舂山亦约在此前后。舂山是屈大均沙亭住宅后的小山,因“舂山”与“翁山”音相近,人们又称他为舂山。《广东新语》载:“予所居沙亭宅后,有山曰覆船,其名不美。予以山上多古松,其声与风涛相舂,响震四壁,因名之曰舂山。匾曰舂山草堂,舂音与翁相近。予字翁山,使人或误称为舂山,无不可者。……思以耕稼终其身。杵臼之间,其敢自以为苦乎!高舂而作,下舂而息,与日而无穷焉,其志足矣。”[62]屈大均当时心情苦闷,而其父于广州再陷后曾勉励他耕稼终身,所以他于杵臼之间劳苦耕稼以排解愁绪。

九卦先生

屈大均用此号约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居沙亭之舂山时。《易叶冢铭有序》曰:“于沙亭之春山为冢以藏,名曰易叶冢。”[63]按此“春山”当为“舂山”。大均用此号与他欲继黎美周之志撰成《易史》有关。《自题易叶轩》诗曰:“九卦先生忧患余,年衰一倍惜居诸。思求《易史》莲须阁,表里《春秋》作一书。(九卦先生,予之自号也。黎美周太仆曩撰《易史》未成,予将继之。莲须阁,太仆读书处)。”[64]由于有这种想法,他自号九卦先生。九卦本出于《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正义》曰:“以为忧患,行德为本也。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但于此九卦,最是修德之甚,故特举以言焉,以防忧患之事。”[65]《易》因忧患而作,圣人以此九卦作为乱世修德的根本。大均积极抗清,至晚年虽忧患之心仍在,但已深知明亡不可避免,所以修德自持。《自字泠君说》曰:“自今以往,其益以修能为事。”[66]卜庆安说:“他自号为‘九卦先生’,当是以字画为象的八卦,和自己身心之卦爻相和共为九卦,足以看出屈大均的自负与狂放。”[67]卜氏似未得其意。

三外野人

此号约用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外野人赞》载:“予尝见元张叔夏《山中白云词》卷有《三外野人序》,盖郑所南氏也。予不幸生与所南之时不异,而尝有《翁山易外》、《诗外》、《文外》三书行世,自称‘屈子三外’。…… 所南之身,以为在天、地、人之外,其时之天、地、人,不可以身在其内也。嗟夫,世有人焉,生于天、地、人之内,而乃以为在天、地、人之外,又非游方之外者可同日语,则其人岂非天下之至穷而无所归者哉?予所著三外之书,非此之谓,而其人则与所南同矣。”[68]《番禺县续志》载:“又号三外野人,以《文外》、《易外》、《诗外》而言也。”[69]据汪宗衍先生《屈大均年谱》所考,《翁山诗外》、《翁山文外》二书刻成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翁山易外》刻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据此,则取号约在此时。郑所南即郑思肖(1241—1318),宋遗民,他“尊正统,抑夷狄,褒忠臣,诛逆贼”。[70]屈、郑二人都对故国情深,都不见容于新朝,这是大均取号的原因。再者,清朝已立国,抗清也不太现实,所以他遗落世事,全心待母,乐于以野人自号。

嘉莲榜眼

此号跟《嘉莲》诗有关,诗作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则取号也当在此前后。屈大均应汪栗亭之请作诗为汪右湘祝寿,诗冠余人。《玉杯篇二首》序曰:“汪栗亭自歙县贻书,属予为其族父右湘作《嘉莲》诗二章。右湘见诗叹赏,以为在所征同人百余篇之上。谓昔黎美周以黄牡丹诗称‘牡丹状元’,郑超宗赍以金罍二器,今屈子亦可称‘嘉莲榜眼’,因以一玉杯自所居黄山之下阮溪四千余里贻余,为予寿。无以报之,亦为之赋《玉杯》二章云尔。”[71]屈大均《嘉莲》诗虽在当时第一,但后于黎美周,所以自己戏称榜眼。此号是为纪念与汪栗亭的友情。《复汪右湘书》曰:“仆从《嘉莲》而知吾子,因吾子而得《嘉莲》诗二章……二诗未工,而吾子以之刻笺流传白下,谓在诸君子《嘉莲》百篇之上。中江则以黎美周牡丹状头相比,郑超宗昔以金罍酬美周,而吾子今以玉杯贶仆,仆则诚愧,而吾子之意不可忘,而《嘉莲》之事终,而玉杯之事又始矣。嗟夫,嘉莲之生,犹之无根之草,无源醴泉,一见不可复见。而玉杯长在仆手,因玉杯而念吾子,因吾子而念嘉莲。”[72]《复汪栗亭书》曰:“墨之上有嘉莲焉,一蒂而两花,两华而一朵,又似仆与足下相交好之象。有此嘉莲,而墨不可磨也。仆与足下之相交,亦将长如此墨,以示膝前儿女,使知吾二人相与之胶固焉。”[73]汪氏把玉杯放在水中,顺流四千里为大均祝寿,又绘嘉莲图以赠,可见二人友情深厚。

少莱

陈恭尹《续王础尘少莱子歌为屈翁山寿》有“子年六十母九十”语,[74]则用此号约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此号表明大均尽心侍亲与归隐田园的志趣。《广东新语》曰:“相传老莱子以莱为杖,故称老莱,吾兹且自称曰少莱。可乎?”[75]《老莱子传》曰:“吾于古之隐君子,最好慕老莱,以吾有老母在焉。母年八十有七,吾亦六旬而加一也。尝作婴儿以自娱,以娱吾母。”[76]屈大均也要效仿老莱子隐居侍母。

八泉翁

此号大约取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与翁山的八泉有关,屈大均用此八泉为自己的儿女命名。《广东新语》载:“翁源县东百里有翁山,……上有八泉,……八泉:曰甘、曰香、曰乳、曰涌、曰温、曰龙、曰珍、曰玉,分为飞流而下,入于浈江。……然人徒知翁山而不知翁水,吾将以翁水字吾妻,若生八子女,则以八泉分字之,其亦于翁山不负矣乎!”[77]《字八子说》曰:“乃年四十有四,生一子,逾四年,又生一子,而皆夭殇。四十有九所生则明洪也。五十有三,则明泳也。五十有四,则明治也。五十八,则明渲也。六十有一,则明澫。六十有四,则明潚也。于是予遂有六子,乃字洪曰甘泉,泳乳泉,治龙泉,渲涌泉,澫温泉,潚香泉,而若珍、若玉二泉,更须二子,乃足其数。则今有二女焉,曰明洙,曰明泾,姑以珍泉、玉泉寄之。若又生二男,则以珍泉、玉泉还之,否则竟以字之矣。……古之生有八子者,若八元八凱,八士八龙,是皆以才称者也。予今虽有六子,其才之不才皆未可知。……养之以正,则泉也果其行而成大川,育其德而生万物,是泉之以亨行也。泉之以亨行也,其道在养,盖在乎发其蒙以养之于始,包其蒙以养之于中,系其蒙以养之于终,而后圣者之功以成焉。……予日望之,其各有以慰我也哉。”[78]儿女是八泉,父亲自然就是八泉翁了。屈大均重视童蒙教育,以此为号,是希望儿女德养有成。

五岳外史

汪宗衍先生《屈大均年谱》谓此号见于《番禺屈氏藏诗笺》,然笔者未能得见此书,而其余资料又未见载此号,故其号之用俟考。

介子

王士禛《池北偶谈》载:“南海屈介子(大均)。”[79]清宣统《番禺县续志》载:“屈大均,字翁山,又字介子。”[80]温汝能《粤东诗海》载:“一灵,俗姓屈,名大均……一字介子。”[81]其他文献所载亦同,唯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误作别号:“屈大均……字翁山(介子、华夫,皆其别号)。”[82]介子之意何在,以资料不足俟考。

注释:

[1][23][39][53][80]梁鼎芬、丁仁长、吴道镕:《宣统番禺县续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29、229、229、229、229页,2003。

[2]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3页,2006。

[3][67]卜庆安:《屈大均研究》。扬州:扬州大学中文系,第7-13、9页,2010。

[4]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第401页,1994。

[5][6][7][8][10][11][12][13][14][16][17][22][24][27][29][31][45][47][48] [49][50][55][56][63][66][68][69][72][73][74][76][78]欧初、王贵忱:《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37、2114、2114、137、314、82-83、174-175、191、471、2114、174、2114、2114、2103、2089、390、2098、83、127、390、127、471-472、205-209、206、128、209、2115、408-409、409、2053、104、390-391页,1996。

[9][15]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东莞:乐水园,第32、32页,2003。

[18]檀萃:《楚庭稗珠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58页,1982。

[19][20][51][59][61][64][71]陈永正主编:《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第261、434、237、78、320、738、844页,2000。

[2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第92页,1993。

[25][26][81]温汝能:《粤东诗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第1859、1859、1859页,1999。

[28][33][38][44]朱彝尊:《明诗综》。北京:中华书局,第4074、4074、4074、4074页,2007。

[30][82]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油印本,第166、166页。

[32][58][62][75][77]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第93-94、93-94、106、718、106页,1985。

[34]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6页,1969。

[35][42][79]王士禛:《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第250、468、468页,1982。

[36]何侃基:《关于屈大均字翁山的试索》。《纪念屈大均文选》。番禺: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筹备组出版,第67-68页,1996。

[37][43]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70、886页,1996。

[40]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第5699页,1987。

[41]毛奇龄:《西河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290页,民国26年(1937)。

[46]杨权:《屈大均之名本为法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64-70页。

[52][6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第809、89页,1980。

[54]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73页,1988。

[57]《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第151页,1985。

[60]《佛学三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第839页,1995。

[70]陈福康:《郑所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7-198页,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