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与南沙开发往事
2020-12-01顾宝炎
顾宝炎
1988年我受霍英东基金会委托,担任课题组组长,主持广东番禺南沙开发可行性研究。1994—1996年,担任霍英东基金会南沙办事处副主任和南沙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司董事长为霍英东先生,副董事长为番禺市委书记梁伟苏,另一位副总经理为番禺南沙开发区副主任周剑辉),有幸参与南沙开发前期工作,感受霍英东先生南沙开发的家国情怀。霍英东先生一生对国家贡献良多,南沙开发,为今天的南沙自贸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其一生中对国家最重要的贡献。
重点在西翼
广东大地可分为两大部分,一大片是围绕珠江的鱼米之乡珠江三角洲平原,另一大片是由粤北、粤西、粤东组成的山区。改革开放之初,招商引资大开发,是两片一起上,还是分批发展各有重点,当时很有争议。争议的结果是:先上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再反哺山区建设,同时山区积极绿化改善环境。
珠三角平原被珠江分隔为东西两部分,称之为东西两翼。东翼包括东莞、深圳等,有铁路公路直接连通香港,交通方便,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粤港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许多投资商都在东翼投资建厂,轰轰烈烈,珠三角的东翼快速崛起。珠三角的西翼则包括珠海、中山、顺德、南海、番禺直到广州。西翼河流纵横,公路很少,没有铁路,当时从广州去番禺市桥要两次摆渡过河,早上出发中午才能到,交通极为不便。西翼的投资环境远不如东翼,经济发展明显受阻。这种情况不改变,势必会影响珠三角的整体发展。因此,要推动和加快珠三角的建设,关键是要搞活珠三角的西翼,尤其是要加强珠三角西翼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因此,霍英东基金会早期投资都在西翼,着力于加强西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致力于打通珠三角的西走廊”。一是建设中山温泉宾馆和高尔夫球场、珠海宾馆、番禺宾馆,以及坚持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自己管理的五星级白天鹅宾馆等商务设施。二是以“以桥养桥”模式修建了三洪奇桥、容奇桥、细滘大桥、大石桥、三善大桥、洛溪大桥、沙湾大桥等一连串大桥,同时以“以路养路”模式修建多条公路,使原本江多水阔、河网纵横的珠三角西翼,变得四通八达。商务设施和大桥、道路的建设,大大改善了珠江西翼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珠江西翼的经济面貌。事实让大家认识到改革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珠三角西翼的基础建设,为整个珠三角的发展,乃至整个广东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发挥了架桥修路的示范作用,带来了改善投资环境的高潮。事实证明,当初决定把投资重点放在珠三角西翼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发挥了历史性的战略作用。
珠三角西翼项目的基本完成和发展,带来了东西两翼人流、物流的激增,处于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南沙开发水到渠成,适时提上了议事日程。
南沙定位
南沙地处番禺东南,踞伶仃洋北岸顶端,东隔虎门水道与东莞太平镇对峙,南临珠江宽阔水面,西扼西江下游出海口。它不仅处于珠三角的几何中心,而且也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
1987年12月,霍英东先生一行亲临南沙考察,并于1988年组织南沙开发可行性研究。霍英东先生亲自收集大量的资料和课题组全体成员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要有远见,看到未来的发展。这次研究报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成果,但也有不少部分被后来的快速发展证明是保守的,脱离实际的。这次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明确了南沙开发的战略定位和意义,那就是要“立足南沙、搞活番禺、开发珠江、建设广东、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将南沙建设成链接珠三角东西两翼、振兴整个珠三角、沟通大陆腹地与远洋海港交往最理想之地。
1992年,课题组进一步完善了“南沙经济开发区的战略研究”。这份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南沙开发是整个珠三角开发的经济增长极,而且会成为具有强大空间聚集和扩散影响力的增长极发展极核。当时虎门轮渡已建成通航,所以这份报告着重分析南沙的港口条件、港口功能和港口建设。同时,在报告中对南沙开发战略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总体布局、产业结构、建设顺序、战略重点、开发政策、管理体制等都作了构思。报告提出了南沙开发将有助于增强粤港澳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拓展粤港澳经济的辐射作用。但强调不够,没有充分看到南沙开发在整个粤港澳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核心作用。
霍英东先生一直认为南沙是一块难得的战略要地,要求课题组一定要好好规划,认真开发,充分发挥南沙这块宝地的作用。他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天时地利人和,机遇难得,一定要把南沙的事情办好。
霍英东先生不仅从经济发展角度认识到南沙开发的战略意义,而且当时就已在考虑,南沙的开发发展如何为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经济进一步繁荣稳定发挥作用。
虎门轮渡
开发南沙,发挥南沙的战略功能,首要一战就是要连通珠江两岸。长期以来,珠江两岸的来往都要绕道广州,香港、广州、珠海三地形成一个A字型路线,费时费力,引发交通堵塞,非常不方便。南沙本是一个乱石滩,无路可走,更不通车。南沙的开发为便利两岸来往提供了契机。连通两岸当时有三个方案:架桥、修隧道、建汽车轮渡。这三个都是可行方案。最后决定还是先建汽车轮渡。因为建轮渡投资少、上马快、见效快、占地少、对周围环境影响也比较小,而且可进可退,以后如果不需要了,轮渡可改作它用也方便,不会有大的损失。
但是在报批过程中碰到两个问题:第一是“轮渡是落后的交通工具,现在都在消灭轮渡,怎么又要来建轮渡呢?”这一问题通过反复多次的说明,强调这是临时性的措施,才算同意了。第二是“建好轮渡能否保证有车来搭乘?每天能有多少车来搭乘?”这涉及到建设南沙汽车轮渡的必要性。当时南沙连路都还没建起来,那里知道会有多少车会来呢?但是掌握每天绕道广州来往珠江东西两岸的货车不少,有近路可走,大家一定会来。经过了解,预计每天会有3000多辆车通过,就报了3000辆。报告通过,项目上马。
1991年5月5日,南沙虎门汽车轮渡通航。随着两岸连接公路的建成和疏通,每天通过量不断刷新,一天突破万辆。尔后,羊城晚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虎门大桥建设刻不容缓。几年后虎门大桥通车,珠江两岸阻隔的困境终于成为了历史。
珠江两岸的连通,使南沙将广州、东莞、深圳、香港、佛山、顺德、中山、江门、珠海、澳门等10多个珠三角主要城市纳入自己1小时经济圈,也使南沙这一珠三角的几何中心具有现实意义。
南沙港口建设
除连接珠三角两岸,要进一步发挥南沙对粤港澳发展的核心和辐射作用,港口建设则是重中之重。港口建设中一个是要通过平整土地建码头,另一个是要防止河床淤塞。
建码头,首先是平整土地。南沙是一片乱石和滩涂坡地,要加以平整,成为一块平地,而且是坚实的平地。依靠这块平地建成的码头,必须要满足船舶靠岸和地面承载的需要,同时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面高度,以保证在天上暴雨、山上洪水、珠江涨潮,三水并至时,码头不会被水淹没。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天文地理资料,精确计算码头应达到的水平面高度。建设这样一个码头,不仅需要巨大的填土工程量,还要通过插板等技术将填土中的水抽干压实再填,工程浩大,花费浩大。霍英东先生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不惜工本,高标准建设,用心良苦,高风亮节。
其次是要防止河床淤塞。历史资料显示,珠江口狮子洋至虎门口一带的淤积总趋势是“东冲西淤”。就是说,珠江上游下来的泥沙,在珠江东岸(也称左岸)受河水动力的影响较少,不易造成泥沙沉淀的河道淤塞;而在珠江的西岸(也称右岸)则由于河水流动变缓,产生泥沙沉淀易造成河道淤塞。因此,历来珠江口修建港口选址,都选在珠江东岸,西岸一般不适宜修建港口。南沙虽然位于珠江西侧,但南沙这一段却较为特殊,河道中央呈浅滩,东西近岸为深槽,具有较强的输沙能力和落潮冲刷能力,在河床地貌和河流动力作用双重控制下,达到动态平衡,淤积强度较小,沿岸有9-15米的深水岸线7公里;岸线稳定,离珠江口等深线槽不到200米,沿岸泥沙徊淤量小,具备建设3.5万吨级港口的自然条件。这一研究结论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及南沙开发的基本条件。
为建好港口码头,除平整土地和研究水文条件外,还要探讨码头采用什么方法来建。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霍英东先生决定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在国内刚开始出现的大圆筒工艺技术(后来粤港澳大桥等工程也是采用了大圆筒工艺技术,不过是大得多了)。工程最后的效果是成功的。但是在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挫折,工程技术专家和工人师傅日以继夜地蹲守观察研究,不断探讨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这也为后来大圆筒工艺技术的应用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贡献。
滨海商贸城
到底要把南沙建成什么样?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虽然一直在不断的探讨,但基本指导思想应该说一直没有变,并在不断完善明确。1993年霍英东先生明确指出:“开发南沙的目的是为了连接香港、支持珠三角及广东的经济发展。”“南沙是珠江上的一颗明珠,必将发出耀眼的光芒。南沙是珠三角的地理中心,是链接粤港澳的交通中心,南沙有天然的深水港、有珠江最佳的水道、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替代的,是珠三角的地王。” 南沙不仅要发展成为一个增长极,而且是一个枢纽型的增长极,集交换中心、交往中心、交易中心一身。由此,南沙应建成一个连接珠江两翼、连接粤港澳、依托港口功能,面向海外,促进贸易发展和各业兴旺的滨海商贸港城。南沙的开发项目,以及开发顺序,都应服务于、有利于这一总目标的实现。
为保证这一总目标的实现,霍先生强调南沙开发要坚持成片开发、基础设施优先、环境改善优先。因此,在南沙开发中,首先是平整土地建码头港口,建客运港连通香港,建船厂造先进的快速客轮为粤港客轮运输服务,建东发货运码头和南伟码头,推动国内外贸易,建进道集装箱厂造当时最先进的集装箱和货运码头配套等;在客运码头附近建设蒲洲山大酒店、国际花园、江南水乡一条街,还有天后宫妈祖庙等;建包括36洞和大片别墅群的高尔夫球场,改善营商环境。
南沙中心地带是修建住宅高楼的绝佳位置。那时房地产市场红红火火,不少人建议盖些商品房大楼赚钱,也可缓解南沙整个工程资金耗费巨大、回报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是霍先生不为所动,坚持认真按规划成片开发,不要为眼前利益,破坏了南沙这块宝地。
坚持改革开放
南沙开发可以说是霍英东先生后半生最重要的事情。只要他没有特别的公务,每周一定来南沙看工地、听汇报、开会研究解决问题。1995年春节初二早上,我在南沙值班,一早客运码头通知我霍先生来了。我马上去接,只见他独自一人拿个公文包下船上岸。我问他怎么一个人过来了,他说大家都要过年。这时霍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了。
霍先生每见到来访的客人就热情地介绍南沙,每年参加全国两会也总是抓住一切机会介绍南沙,见到中央和地方领导同志也是积极介绍南沙。有人说开发南沙是霍先生的一个梦,也有人说霍先生有南沙情结。实际上霍先生内心想的是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为此霍先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包括办省港杯、办中山高尔夫学校、开发珠江西翼、办南沙科技馆、成立霍英东教育基金、支持恢复中国在奥运会的地位、支持申办北京奥运会、建北京贵宾楼、奖励奥运冠军、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支持粤北和赣南老区山区建设等。这些事霍先生无一不亲力亲为、尽心尽力!无一不是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振兴中华!
霍英东先生一再强调 “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振兴中华的道路,是正确的、宽敞的,我们将继续沿着这一光明大道往前走。”他曾非常动情地指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市场经济转轨,与国际社会联网,是一条完全正确的向着现代化迈进的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了不起的大进步。机遇难得,希望大家珍惜。”
开发南沙,由于南沙确实是一块宝地。不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块宝地,而且也是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振兴中华的一块宝地。霍先生一直希望大家能跳出南沙看南沙,在更高的高度来审视南沙开发的战略意义。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授予霍英东先生改革开放先锋奖章,真是实至名归。
以1988年南沙开发可行性研究开始为标志,现在已过去三十多个年头。霍英东先生于2006年过世,南沙项目的主要创始人何铭思先生也在近年作古,很多当年曾经一起奋斗的伙伴们也大多步入老年,枝开叶散难相聚。南沙的面貌在南沙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时代发生着更加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我仅以我所亲历的南沙点滴记成文字,以向尊敬的霍英东先生、何铭思先生,向当年一起奋斗的开荒牛伙伴们,向那段激情的岁月表示纪念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