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过遵义时的广西籍红军群体
2020-12-01杨利
杨利
(贵州省遵义会议纪念馆,贵州遵义563000)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过遵义期间,红三军团为中央纵队前进拔寨夺关、开路搭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刀坝水阻击战、激战青杠坡、攻占娄山关、血战老鸦山等战斗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而红三军团中有一支以原红七军演变而来的以广西籍红军为主体的部队功勋卓著,在遵义期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人们永远敬仰和怀念。红军长征至今已过去了85年,为了纪念这一支走完长征路的中央红军中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部队的历史功绩,特整理了这支部队在遵义期间的活动轨迹,以飧读者。
红三军团第五师源于1929年诞生于广西的红七军。红七军在左、右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后于1931年秋长途征战进入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合,成为中央红军的组成部分。由于红七军的基础部队是我党掌握的原广西省警备第四大队、第五大队和教导大队,在撤换和淘汰了一些旧军官和兵痞的基础上补充了一批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战士,其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是较强的。红七军在邓小平、张云逸等带领下由广西经贵州、湖南、广东进入江西,转战7000余里,历时九个月,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战胜种种困难和艰辛,最终到达中央苏区。红七军是各支红军中最早长途征战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曾专门授予“转战千里”的红旗。红七军进入中央苏区后,原7000余人的部队仅存1300余人,但均为久经战火考验的骨干,因而迅速成为中央红军中的有生力量[1]。
红七军到达中央苏区后划归红三军团指挥。1933年5月,按照军委下达的新编制,红七军所辖十九师、二十师改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红五师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屡建奇功,其十三团曾与国民党军一个团遭遇,仅两个多小时便将其全歼。长征中红五师也是红军中的主力作战部队,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2]。
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中共中央于1934年最后一天在瓮安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拉开了进军遵义的序幕。猴场会议后朱德总司令于1935年元旦发布了突破乌江、挺进遵义的作战命令。作为左翼纵队红三军团前锋的红五师十三团首先抵达乌江茶山关渡口,红十三团侦查员冒着刺骨的江水泅水渡过乌江,找到当地船工,打捞出被黔军沉入江底的三条渡船,并迅速控制了渡口。红三军团工兵连随即在楠木渡、茶山关、桃子台三个渡口搭建浮桥,红三军团全部于1935年1月5日、6日、7日三天渡过乌江,进入黔北地域[3]。
进入黔北后,红三军团留在乌江北岸刀坝水、懒板凳一带形成拱卫遵义的南部防线,为开创黔北苏区和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安全保证。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分三路撤离遵义。根据中革军委1月17日电:“令三军团第四师于懒板凳地域阻止当面之敌,主力集中遵义。”[4]根据此令,红五师在遵义一带驻扎。红五师进入遵义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在遵义老百姓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一是红五师驻扎今遵义河北井社区一带的部队帮助群众挖井,留下佳话和永久地名。当时红五师代号为“河北”,由于时间短和保密,群众只知道是红军部队,但从红军宣传标语中得知部队代号为“河北”。红军离开后,老百姓把红军挖的井称为“河北井”,“河北井”由此而得名,至今“河北井”演变为遵义的一个社区名称。红军当年帮助群众挖的井,虽然由于时代变迁已经处于市区十字路口,但是无论在街道规划、住宅修建中都得到了有效保护,被人们用红色浮雕的装饰墙围了起来,成为闹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人们怀念红军,向后代传承红色信念的绝佳场所。
二是红五师某部驻扎遵义南郊,由于驻地附近群众生病,部队派出卫生员龙思泉(广西人、原红七军战士)给群众治病。龙思泉为群众治病后返回驻地,部队已奉命开拔,行前留下口信让龙思泉向北追赶部队,而龙思泉在追赶部队时却惨遭反动武装杀害。龙思泉被杀害后,当地群众悲愤地掩埋了龙思泉,并千方百计保护其坟墓,几十年来群众一直默默不断地给龙思泉敬香、烧纸、扫墓,以保佑群众少生病。至今龙思泉的故事在遵义尽人皆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遵义人。外地客人来遵义,也到小红军龙思泉坟前敬香悼念,寄托哀思。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已经成为遵义人特有的民间信仰。
三是中央红军二战遵义、三渡赤水时组建了“红军赤水河游击队”,调原红七军干部、长征时任军委一纵队二梯队司令员、广西籍红军罗彬任游击队长。罗彬率游击队完成策应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后,由于受伤,被寄养在群众家。罗彬伤好后又寻找失散的红军战士,说动绿林武装成立了“黔北抗日救国义勇军”开展武装斗争,并建立了正安县临时政府。后终因力量悬殊,“黔北抗日救国义勇军”被国民党军镇压,罗彬受伤被俘,押往重庆关押。1938年3月,罗彬被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营救出狱,回到了延安,后在抗战中牺牲。
在遵义期间,彭雪峰接替李天佑出任红五师师长。红五师撤离遵义后,参加了惨烈的青杠坡战斗,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扎西会议期间,红三军团按中央统一要求取消师一级编制,全军团缩编为四个大团。红五师缩编为红十三团,团长仍为彭雪峰。扎西会议后,红军回师黔北,二渡赤水河。红十三团于25日打响了夺取娄山关、攻占遵义城的第一枪。
攻占娄山关的战斗是由毛泽东亲自部署、交由红十三团执行的。毛泽东、彭德怀都对红十三团寄予厚望。毕竟攻占娄山关是攻占遵义的关键之战,毛泽东、彭德怀都曾在不同场合称赞广西佬会打仗[5]。
在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由北向南沿正面攻上娄山关关口的是红十三团侦察连,侦察连连长韦杰、指导员覃应机均为广西人,来自原红七军,战士也多为广西人[6]。韦杰后来回忆道:“我们连是在江西成立的,原为五师侦察连,遵义会议后改编为十三团侦察连。大多数是右江起义后入伍的广西籍老战士,也有部分江西、湖南籍战士。”时任侦察连指导员的覃应机回忆道:全连160多人,多数是两广人,还有一些湖南人。广西东兰人有:韦尤、黄日谋、黄仪、黄品山、黄士肖、黄雨、梁干、黄曦、韦日权、黄先木、陆鹤灵、覃日用等。手枪排半数以上的同志是广西东兰人。我们一起当红军,一起编入红七军[7]。
由韦杰、覃应机率领的以广西籍红军战士为主的红十三团侦察连攻占娄山关关口后没有停留片刻,立即沿小道占领了关口右侧的小尖山阵地,并凭借娄山关关口和小尖山天然制高优势,向集结反攻的黔军猛烈还击,巩固了阵地,一直到团长彭雪峰带领三营接防。时任红十三团特派员的欧致富回忆道:“我们团广西同志多,中央知道我们团能爬山,善跑路,更能攻坚,又和王家烈打过几次交道,一定能按时夺下娄山关。”欧致富当时率领十三团三营从大尖山向娄山关进攻,最终和沿点金山进攻的一营一道完全控制了娄山关所有阵地[8]。
由于红十三团“打得猛、冲得快”,作为主攻团很快占领了娄山关,并控制了关口及两侧的制高点,为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遵义战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占领娄山关后,红十三团在其他部队配合下反击进攻黔军,取得了娄山关战斗的完胜。娄山关战斗是回师黔北再占遵义的关键之战,以广西籍红军为主体的红十三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彭德怀在军团干部会议上专门讲道:这回十三团抢先占领制高点,把敌人一个旅压了下去,不然的话,我们要吃大苦头啊![9]
娄山关大捷后,红十三团和兄弟部队又乘胜追击逃敌,在二战遵义、坚守老鸦山战斗中同样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娄山关开始的遵义战役,共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又八个团。遵义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提振了红军渡过湘江以来的低迷士气。
遵义战役结束后,红军各部逐渐向遵义城西南收缩。苟坝会议结束后,红军在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并于四天后四渡赤水河,再次迅速南渡乌江,并最终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重重包围,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的。
由红七军演变而来的红五师,以及扎西会议后缩编而成的红十三团,在遵义期间给遵义人民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为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支由广西健儿为主体的部队走出了许多开国将军,其中的壮族战士成为解放军开国将领中最大的少数民族将星群体,为广西和中国革命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