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地区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0-11-30唐明春
唐明春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家校共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带来更高品质的教学服务,但是在城乡结合地区,家校共育模式还面临新的难题、新的挑战,唯有将其一一克服,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教育成果。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以家校共育为核心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系统性阐述我国现阶段城乡结合地区家校共育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改进措施,以供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城乡结合地区;家校共育;问题;对策
前言:
小学教育是学生进入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想更加高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素养,还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践行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进行积极的指导和管理,这样才能在学校和家庭双向教育引导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现阶段城乡结合地区家校共育的不足之处
(一)受到空间距离制约,不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
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比较容易,学生都会集中在小学当中,没有空间距离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谈心。但是和学生家长就大大不同了,家长忙于生活,分散在各个区域,小学语文教师无法和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直接导致家校共育模式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为解决这一状况,小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邀请家长过来和学生一起成长,如“亲子活动”“家长会”等等,但由于家长都各有工作要忙,来学校的时间极其有限,也就直接导致家校共育所能够产生的教育效果极其有限。特别是在城乡结合地区,家长普遍闲暇时间较少,并且部分家长工作时间不规律,来校互动难度较高。
(er )部分家长缺乏教育意识
顾名思义,在家校共育新模式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形成合力,使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在该模式中,需要的是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者间的鼎力配合,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教学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会在教学活动中缺席,一方面是由于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片面地认为教育职责完全归属于学校,家长只需要负责好学生的饮食起居就可以了,导致部分家长缺乏教育积极性,不会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部分家长远走他乡、外出打工,使得学生沦为留守儿童,不具备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的基础。
二、城乡结合地区进一步推进家校共育模式的方法措施
(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
家校共育模式桥梁是学生,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可是我们却不能直接将学生视為沟通桥梁。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便是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让空间距离不再成为沟通交流的限制。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当中,存在着众多的社交APP,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托于这些社交软件和平台将家长们聚集到一起,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此实现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将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连接成日益紧密的整体。同时,也可以设计专门的教育网站,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表现都上传上去,家长则可随时进行查看学生每日在校的各种表现。
除此之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的高速传递,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家长将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场面录制下来,以此让小学语文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纰漏之处,以此来补足家庭教育当中缺乏科学化教育指导的缺陷,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指导。
(二)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参与积极性
首先,家长的思想工作和支持的顺利开展家校合作共育的前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使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生成长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可使家长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校共育”活动中去,能够自发地抽出更多时间关爱孩子、陪同孩子;其次,应当借助互联网设施做好监督工作,可以让家长将陪同学生学习的过程录制成视频,并上传到微信朋友圈;最后,面对留守儿童,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填补对方心理上的“空缺”,充当学生的父母完成“家校共育”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家长通过视频电话陪伴学生成长,不错过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另外,对于部分家长来说,由于知识水平较低,再加上工作与教育领域缺乏交叉点,对于教育理念知之甚少,不知晓应当如何在家庭内部辅助学生学习成长。针对此,教师应当指导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需要注意的事项整理成笔记或多媒体课件,然后将其上传到群文件中去,以供广大家长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掌握更加先进、更加正确的教育理论。
(三)教师与家长之间消除隔阂,互相理解
一些家长对孩子关注较少,或是工作繁忙、或是怕教育不好孩子,希望教师能够承担更多的育人责任。而教师在现有的教学任务下已经筋疲力尽,希望家长能够承担起家庭教育义务。同时,在教学层面,教师由于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掌握着科学化的教育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权威地位,对家长有着教育上的优势;而教学资金依靠于家长的学费供给,家长认为自己最了解孩子。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更有发言权,再加上教学责任分配上的矛盾,这就促使教师和家长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针对此,教师和家长之间应当秉承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原则,相互体谅、相互谅解,全心全意为学生更好的成长而努力。
总结:
城乡结合背景下,实施家校共育教育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努力也无法带给学生来自父母的温暖,而在家庭教育当中无法带给学生科学化的指导。所以,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了学生语文素养能够得到更有效地提高,势必要增强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动,形成小学和家庭之间的统一战线,以此来打造家校共育新格局,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双向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云芳.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0(04):22.
[2]刘文君.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6(Z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