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2020-11-30武云汉
武云汉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微课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灵活的应用微课,不仅可以让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还会帮助小学生更加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为此,本文对微课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实践
前言: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一直是教师和家长都十分重视的一门课程。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知识点等深刻掌握,也是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目标。但数学知识难免枯燥,会让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热情都受到影响。微课的应用可以良好打破这一僵局,有力推动小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一、巧妙总结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的导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知识点输入过程。教师在讲解时,需要让小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理解和运用,才会能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程尾声时,对整堂课的内容加以整理,才会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知识网络。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智力水平、总结、分析能力还较低,总结环节对其尤为重要。而微课的应用,就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教师通过将不同知识点,制作成生动、立体、直观的视频、动画,会让小学生对一目了然回忆起教师所讲授过的知识,并快速留下扎实的记忆。
而且,也会让小学生更好抓住知识中的重点,从而帮助其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讲解完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相关的概念知识后,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就可以播放提前准备的一个微课:“秋天了,森林里的瓜果成熟了,小羊、小猴、小兔子都来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份果实。只见村长将21个苹果放在小动物面前,并且拿出7个分给了小羊,又拿出了7个……。”。当小学生观看后,教师再问:“三分之一的分数是如何表示的呢?”。并且,让小学生来到讲台前写下来。小学生不仅会快速写出答案,还会对这部分知识十分扎实的记忆。
二、高效开展课程预习
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学习平台逐渐兴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小学生利用微课,对数学知识进行预习。既可以让小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对数学知识有初步的理解,还会让其对数学知识的领悟、理解程度大幅提高。教师可以提前将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精华部分,制作成生动、逼真的图画,或是视频,让小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去观看和相互探讨。不仅可以带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让其综合能力得到更好提高。
如,教师对“新校服----条形统计图”授课前,就可以以制作新校服为例,陈列出不同小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并且,将整个制作过程,制作成生动微课件,在传送到小学生的手中。让小学生在课前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就有所了解。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再引入另一幅条形统计图,并且让小学生回答每个部分的名称。以此来检验小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其知识掌握程度。此后,教师再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去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就会帮助小学生快速、全面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且,会让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明显提升。
三、生动化教学过程
生动的授课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思维取向正处在好奇阶段,教师直接去讲授理论知识,会让小学生形成较重的枯燥感。并且,还会让其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要想让小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来学习数学,教师需要将教学过程生动化,使小学生的眼球被吸引到课堂上,才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微课就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将生硬的文字,以生动、有趣的视频方式展示出来,还可以讓小学生的视野更加多彩,使小学生快速理解其中的内容。
如,“体检中的百分数——百分数(一)”这部分内容,与生活与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单独讲授,会让小学生感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也会影响小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对此,教师就可以提前搜集生活中的不同数据、情景,并将其制作成滚动的微课件。在导入课程时,教师可以与小学生交流:“有哪名同学知道生活中的数包括哪些吗?”。当小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后,教师再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数字是可以用百分号来表示的,这是什么数字呢?”。以此,来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并且,同步播放微课,让其直观的看到生活中的具体数字、现象。接下来,再引入关于百分数的知识,小学生就会在视频的带动下,快速理解,并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总结:
长期以来,先进的电教技术一直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青睐。微课就是其中十分受欢迎的一种。教师巧妙将其应用到数学知识的传授中,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同知识点更加透彻的领悟,还会帮助小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以及激起其强烈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去恰当应用这项技术,才会更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芳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例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4):94-95.
[2]滕尚明.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当代家庭教育,2021(2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