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学环境教育的问题及启示
2020-11-30丁亚萍赵虹元
丁亚萍 赵虹元
摘要:英国小学环境教育存在以学科教育替代环境教育、对隐性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未能形成合力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利于改进我国小学环境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英国;环境教育;儿童
英国是世界上环境教育开展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其环境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科教育偏重,以及个人价值利益化取向的日盛,其小学环境教育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我国小学环境教育的成效。
一、英国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学科教育替代环境教育
为了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1990年颁布的关于环境教育大纲中,要求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科学、工艺、地理与历史等不同的学科之中,但实施的情况并非像预先设计的那样。英国学校课程与评估机构指出,国家课程新编版本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减少了五项专题课程,其一就是环境教育,在一至二年级的重要教育阶段,课程中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方面,只删减剩下一些科学知识与地理知识。这种注重科学地理问题的传统学科教育,并不能提升儿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因此,英国学者米切尔·博内特(Michael Bonnett)认为,环境教育问题的核心不是发展科学认识、强调国家课程,而是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学科教育对环境教育的阻碍还表现在学科知识的科学味浓郁,即各个学科都把科学知识作为其核心构成,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习得,而较少关心科学知识产生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不难看出,科学的发展在为社会提供了更大便利的同时,也遮蔽了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即便是人们可以预知将会出现的环境问题,但人们更关心的是科学带来的好处,而非不利之处。伯兹来克(Poznraik)将这样的学科称为“带有危险性的私利学科”,认为这种学科会分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力,也会妨碍儿童获取更广泛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他认为有必要重新评估英国小学的环境教育,制定教育方案,有计划地将环境问题以及社会文化问题纳入学校课程之中。
(二)对以新闻媒体为主的隐性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莱西(Lacey)和隆格曼(Longman)通过对四年内刊登环境问题的特刊分析研究发现,小报关于环境问题所占的篇幅明显少于大报刊,而无论小报还是大型报刊,在政治问题中“左”的影响下,对环境问题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有些报刊对某些有重要影响的环境问题还采取回避态度,新闻缺乏价值,或者干脆代之以田园风光的广告。新闻媒体对儿童环境意识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其父母所起的间接作用。显然,媒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报道只是为了满足成人的阅读需要,而很少顾及由此可能给儿童带来什么影响。
(三)学校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成人对儿童的环境意识、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索格森(Thogersen)在描述人们对待废物回收问题的动机时指出,人们最初的行为动机是好的,是良好道德的一种体现,说明他们具有节俭和环保的意识,但是随着政府鼓励这种行为并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时,人们的行为似乎有些变味了,他们可能只是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而去做这些事情,这样导致了道德意识的下降。成人的做法无疑对孩子们起到了不好的影响,使他们不明白究竟是学校环境教育提倡的做法正确,还是他们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更弄不清楚政府的行为是有利还是有弊。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人们对环境的态度与经济因素并无太大关系,而他们的父母恰恰不这样认为。
专家认为有必要从儿童的视角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儿童对环境问题的观念与态度,以便依据儿童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小学环境教育的改进策略。但他们关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受到学校、父母、亲属以及媒体的影响,不能认清整体环境中不同种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并且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对于儿童的环境教育问题,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帮助他们认清现在的观念与以后的“成人生活”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第一,要关注学生情感生活态度与道德,这是环境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第二,要关注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要求他们不仅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及环境保护视为个体责任,更要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高度,将其视为个人的社会责任,由此提升儿童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践行程度。第三,在环境教育内容上,一方面需要将环境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紧密结合,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开发适合小学生环境教育的专门性课程资源。第四,在环境教育教学和宣传中,尤其是新闻媒体,需要对环境问题进行正向的广泛宣传报道,为儿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也应形成合力,为儿童提供一致性的环境教育观念和生活行动依据。第五,要丰富小学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除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外,利用文学、艺术、戏剧等多种途径开展环境教育,以丰富儿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方式,增进儿童对环境问题的多视角理解。
二、對我国小学环境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环境教育亟待设置专门课程
我国小学课程体系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而是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将环境教育分散于其他学科之中,这主要是基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环境问题十分复杂,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我们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小学环境教育课程,制定翔实的课程计划,并培养合格的专业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环境教育。
(二)注重隐性课程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传播媒体的管理与审查工作,杜绝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信息传播,加大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校园文化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之一,学校要为儿童创造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观念。
(三)充分开发环境教育课程资源
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就其范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前者包括环境教育课程、其他学科中的环境教育以及学校环境文化等,后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从其类型来看,又可以分为显性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和隐性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我国目前的小学环境教育对校外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其实文学、艺术、戏剧等都可以成为儿童环境教育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关注儿童环境观念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环境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环境观念的可持续发展,使儿童在成人之后仍然保持积极的环境态度、情感和观念。这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增进儿童的认知程度,使他们形成对环境认识的全球观念和社会观念,并逐步上升至他们的信念,成为影响其终生的价值取向;二要促使成人对儿童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儿童的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