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2020-11-30郝韶梦
郝韶梦
摘 要:新媒体时代涌现出的海量信息、多元价值和网络安全等问题,赋予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为解决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发挥引领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4;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02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阐释,可以追溯到1933年利维斯和桑普森合作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面对蓬勃发展的大众媒体和日益兴盛的流行文化,利维斯等人对其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出强烈的担忧。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大众媒体在提供信息、文化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媒介素养的教育也从“抵抗”过渡到了“辨别”阶段。7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聚焦媒介的“再现”功能,强调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与批判能力。
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是一个因时而动、应势而谋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信息交流和获取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互联网是可能影响当代中国的最大变量”。因此,当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光必须投诸新媒体带来的新环境,积极探索具备时代特征的媒介素养培育和提升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等特征,加之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频率普遍较高,构筑起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当代环境。在认识媒介、参与媒介和使用媒介等层面赋予了媒介素养新的内涵。
(一)信息爆炸加大选择难度
明代文学家宋濂描述自己幼年学习的经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今天的大学生不仅不需要手抄,甚至简单到动动手指滑动手机就可以“遍观群书”。在“比特世界”里,以数字形态呈现的信息轻松达成了海量存储和瞬时传递,学生们免于宋濂的求书之虞,反而陷入了海量信息带来的选择之困。以新闻信息为例,作为“认识世界的窗口”,新闻生产在传统媒体时代被牢牢把握在专业媒体人手中,尽管报纸版面容量和广播电视时长有限,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编辑团队的层层把关、完备健全的审核机制,都为新闻内容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反观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加入对事实变动的报道中,却也同时消解了新闻生产的严肃性、专业性,稀释了新闻信息中的有益价值,加大了公众选择辨别的难度。
(二)多元价值需要信仰立场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决定了传播主体更加平等自由,传播形式更加融合多样,意味着一个众声喧哗、观点多样的舆论环境。高校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固然宣传了主流价值导向,但借助检索工具、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大学生们实际上也在直面“象牙塔”之外复杂的观点市场。近两年,在“滴滴司机杀害空姐”案中消费逝者的“二更食堂”,以贩卖焦虑、宣扬消费主义为标签的“咪蒙”等新媒体账号先后被要求整改关停,而在关停之前,其在网络上的拥趸数达到惊人的千万之众。此外,接连出现在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不当言论事件,不断冲击着公众的认知。件件案例无不折射出高校价值观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三)网络犯罪呼唤安全意识
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网络犯罪数量已占犯罪总数的三分之一,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增加,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高校学生与网络犯罪看似遥远,但由于互联网对生活全方位的影响渗透,实则需要充分关注。可以看到,违法违规的网络贷款、网店刷单、网络彩票等近年频频发生于学生群体,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校园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犯罪的辨识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借助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得更加隐蔽,也使得大学生稍有不慎便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甚至犯罪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对以下几点有清晰的把握:首先,马新观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具体内容;其次,马新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最后,马新观的教育不是自说自话,而是需要深度融入新闻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起到统领与指导作用。媒介素养关系到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在教育中尤其需要凸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统领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新闻舆论、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论述,为解决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建立实事求是的信息选择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立阶段,马克思与恩格斯思考并提出了新闻的本源、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出版自由、报刊内在规律、舆论的本质与力量、精神交往等一系列重要命题。马克思曾特别强调,报刊的本质应该是真实的,这一论断放在泥沙俱下的自媒体信息生产中尤显掷地有声。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应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和灵魂——实事求是,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真实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厘清事实与观点的能力,建立起自主的信息选择标准。
(二)以坚定的阶级立场参与网络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媒体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面对新媒體时代错综复杂的各方舆论、各色思潮,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定盘星”地位,在新闻观上正本清源。高校学生是参与网络生活的重要力量,热衷于观点的接触、表达、传播,同时也是思想活跃、易受不同立场左右的特殊群体,因此更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人民性等内容融进基础的素养教育,牢牢把握主旋律,增强政治定力,培养同错误思潮斗争的能力,拓展思想舆论的红色地带。
(三)做有权责意识的新时代网民
新媒体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涵,高校媒介素養教育也应当提升大学生在互联网这一公共领域的参与能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指导,也包含了关于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的诸多内容。习近平新闻思想就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将这些内容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中,既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明辨网络风险、提高应对能力,也可以积极引导大家与网络犯罪进行正确、有效的斗争,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守法之地,为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奉献青年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作用发挥与提升的路径
在当前的高校新闻人才培养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多地是作为单独的知识模块进行教授,但如前文所述,其应当全面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凸显在媒介素养这样的基础课程中。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讲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史,讲好中国国情和中国故事。由于西方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媒介素养教育在阐释媒介、新闻、受众、传播等基本概念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思维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媒介素养教育要坚定政治立场,就必须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中汲取养分。事实上,从马克思《莱茵报》实践,到列宁《火星报》实践,再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新闻实践,本就是一处处蕴藏丰富的矿产,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媒介观有极大的帮助。放眼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也涌现出诸如网络问政、电商扶贫、直播带货等大量与媒介和媒介世界相关的鲜活的案例,可以引入媒介素养教学的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将新媒体引入课堂,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活跃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各级党员干部提出学网、懂网、用网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应当提升使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能力。如同世界在媒介的勾连下形成联系紧密的整体,媒介素养的课堂也仅是一个原点,可以借助媒介的力量延伸出更多的触角。近年来,已有一些高校在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演讲、读书活动时,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官方微博上开展讨论、分享心得、相互点评等。借鉴此类做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加强教学互动,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选择与使用媒介的素养,后者也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四、结语
人们通过媒介来认识世界,在新媒体时代,这一特征更加明显,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也因此承担了关系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根本观点的使命。为了应对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重大变革,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方面,都需要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则与要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与立场,才能够在新闻教学实践中增强政治定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多元价值观思潮,做优秀卓越的新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编写组,编著.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央广网.网络犯罪已成第一大犯罪类型 最高检问计专家如何严厉打击[EB/OL].http://china.cnr.cn/xwwgf/20200612/t20200612_525127015.shtml.
[4]孙菲.厘清关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的创新思考[J].新闻传播,2018(14).
[5]黄仲.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情况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