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11-30续星星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民失地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导致这些农民失地的主导力量来自政府,但政府对于失地农民大多采用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的方式,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基于此,文章就失地农民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相关研究,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就业质量;失地农民
一、 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二元户籍体制是隔离在失地农民与城市之间的一道壁垒,在这道壁垒的阻隔之下,失地农民承受着各种不公平对待,在失地前后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甚至出现就业消极、得过且过的心理,导致其就业质量难以提升,对失地农民融入城市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户籍制度所带来的二元体制阻碍失地农民进城就业,在城里人和农村人之间形成隐形的区分,这一区分也在失地农民就业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虽然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地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影响,但是就现阶段来看,这一制度的影响仍在持续。另外,政府在消除农民进城从业的限制中缺乏主导作用,使得户籍制度限制仍较大,很多时候由于户籍的影响,失地农民还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甚至是就业歧视。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发展差距大,城镇发展速度相对落后于一二线城市,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力不足。虽然乡镇企业是失地农民就业的关键,但由于集资不足、缺乏新兴的人才和设备,使乡镇企业难以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在目前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竞争加剧,乡镇企业自身经营不善,不少乡镇企业的经营面临危机甚至倒闭,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空间和能力有限,而且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其容纳量也是有限的,岗位较少且不易变动,不能够提供较多且合适的岗位给失地农民,加剧了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大量出现给市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但是这些劳动力大部分都只能从事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作,失地农民整体文化素质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需要。由于失地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与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难以对接,出现了就业人员和需求岗位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很多的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都是择优录取,优先选择高质量劳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地农民由于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体面就业,因而导致失地农民整体就业质量的降低。
二、 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政策层面
第一,要进一步深入户籍改革。加大力度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创新户籍管理机制,适当降低城市户口“含金量”,建立一套新型的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户籍管理体系,减少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对失地农民就业的歧视和阻碍,增加公平性。深化户籍改革,使失地农民获得公平身份待遇,推动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的完善是为了保障实现就业平等化,减少户籍歧视。
第二,完善和健全相应的针对失地农民的征地安置政策、制度,改变过往制度所出现的短暂性安置不足。针对不同的年龄、技能、代际的失地农民采取多种方式结合的征地补偿方式,弥补一次性补偿的缺漏。政府要合理规划征地以及处理好被征地农民之后的生活保障,不应该只停留在支付补偿费用,完善社会保障,把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结合,加大服务保障。
第三,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企业岗位的增加,便于失地农民有机会进入企业就近实现就业,扶持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郊区失地农民“有岗可上”的机会,有助于推进政府就业安置工作。政府可对乡镇企业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和制度环境,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适宜岗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强化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帮扶脱困能力。
第四,引导建构公平的就业市场。要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增加社会公平性,要在此基础上改变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逐步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平等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就业环境的优化公平。政府应当适当进行宏观调控,对劳动力市场引导,创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公平的就业氛围。
(二)个体层面
首先,失地农民要增强自身的技能素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失地农民自身要积极地参与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通过各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自己的职业技能能够满足非农就业的要求,增加失地农民与城镇工作岗位的合理对接率。正如陈堂所提出的,失地农民提升和积累个人的人力资本,能够为实现良好就业增加概率和优势,减少结构性、技术性失业。失地农民只有增强自己的素质和专业性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再就业。
其次,失地农民作为就业的主体必须要转变原有落后的就业观念,增加就业兴趣和增强对就业的积极性。失地农民落后、固执的就业观念是阻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内在影响因素,政府、社会必须要加强引导失地农民提高自主就业的意识,树立先进的就业观,培养积极的劳动就业精神。同时,失地农民自身不可一味地等着政府安排就业,要发挥主动积极性去就业,开阔广泛的就业眼界,采取多种方式就业,提高对自己的自信心,改变以往的落后就业观。发挥家庭的督促和激励作用,促进家庭成员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学习社区、社会中的先进就业榜样,转变传统的小农束縛观念,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创业,通过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积极主动链接相关就业信息,向就业典型学习,激发勤劳就业热情,实现体面劳动,增加再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三、 结语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保证其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土地的征收就意味着农民的失业,同时,土地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失地农民的就业是其能够正常生活的重要基础。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失地农民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城镇化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刚.失地农民就业质量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5(7):71-77.
[2]王晓刚,陈浩.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龚家铺村为例[J].城市问题,2014(1):63-70+76.
[3]王勇,王淑卿.失地农民就业困境与出路[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8):180-182.
作者简介:续星星,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