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0-11-30白有志郭健斌
白有志 郭健斌
摘 要 在总结我国高校土地资源学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高校特有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环境,归纳民族地区高校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西藏高校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以期为民族地区高校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高校;教学改革;土地资源学;双师型教师;应用型人
才;实验室;实验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7-0080-03
1 前言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1]。这门课程是为国家培养土地利用与保护人才的基础课程,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在西藏等地区,土地资源学课程建设时间还较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进行改进。本文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分析土地资源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2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开设次序不合理 西藏农牧学院设置的土地资源学课程,为与后续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学等课程形成完整有序的体系,开设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但此时学生均未学习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遥感技术与应用课程等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对于处理遥感影像和绘制资源图件等知识一无所知。因此,教师在讲解土地资源调查技术、土地资源图绘制等知识时,需要补充其他课程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会在后期学习中出现。如能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次序,或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双师型教师缺乏 由于地处祖国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西藏农牧学院土地资源学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一方面,个别教师常年教授固定的几门课程,在涉及交叉学科的知识时难免捉襟见肘。比如在讲解土地资源调查时,教师可能没有接触过测量技术、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难免出现浮于表面、一笔带过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在诸多内容的讲解上往往是纸上谈兵。
教学团队建设不足 由于缺乏师资,西藏高校教师多是一人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老教师退休了,新教师才会从事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缺乏像内地高校的课程教学团队。新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交流不充分,一些好的材料、经验和方法没能得以传递;老教师积累多年的教案、讲义、PPT、经验、方法等随着老教师的退休、转岗转业而流失,由于缺乏交流没有实现共享,新教师大多只能再重新做,缺乏对前人的教学经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发展。
学校硬件条件缺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才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西藏农牧学院目前没有专门的地理信息实验室和对口的实习单位。学生只能在通用的计算机房里做实验,设备很简陋,在处理较大图件时往往卡顿,所用软件也较为落后,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和实践效果。并且学校目前没有相关专业学生对口的实习单位,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即便对理论了解较为透彻的学生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遗忘。
课程考核存在问题 西藏农牧学院对土地资源学的考核一直是以闭卷笔试为主,未能体现平时实际操作成绩的重要性,且大部分教师会在课程临近结束时为学生划重点。这就会出现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时却挑灯夜战“认真学习”的假象,虽能考出高分,但学到的知识不牢靠,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土地资源学作为一门综合型应用学科,应该从课程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理论课程的改革
1)课程内容改革。由于本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土地类型、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等,而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学,对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和土地调查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进行该部分内容讲解时应该着重讲解新知识。
2)教材选用改革。教材选用上,应该同时参考不同的教材[2],如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陈常优、王喜编著的《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王秋兵主编的《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刘黎明主编的《土地资源学》。博采众长,并不断补充课程的前沿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3)课程安排次序的改革。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需要以其他学科课程作为基础,因此应该将该课程在时间上靠后开设,在学生对必要的基础课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教学该门课程[3]。一方面可以避免课程的重叠累赘;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学生可以利用之前学习过的课程为基础,而不必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很多门辅助知识,这也更适合西藏本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特点。比如对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应用等,应放在该课程之前。如此教师可在机房稍做演示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完成相应图件制作。
4)课堂讨论改革,增加课堂讨论的次数[4]。如针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章节,由于学生之前已学习过自然地理学,可直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何影响土地利用;针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章节,可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人口—粮食—耕地问题。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教师最后基于此进行总结,提炼要点。另外,对于某些部分,也可以请专家开展讲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学生作報告的形式呈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教学方法改革。将教学过程分为基础理论模块、实践模块、考核模块等几大模块,逐次进行。并注意:一是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二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网络教学相结合;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四是常规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
实践课程的改革 土地资源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在课程建设上一定要将实践课程作为其重要的方面来建设,主要体现在实验和实习方面的改革。
1)实验方面。高校应该投入资金建设专业的实验室,并增加实验课时[5]。主要包括软硬件环境的建设。硬件方面:首先,学校应提供专门的计算机房实验室,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模拟室外实习的场地等,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尽情学习、交流;其次,学校应提供先进的设备,包括提供较高配置的计算机,与时俱进的实验实习仪器,比如现在人们通用的调查、测量设备等。软件方面:购买正版软件,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图件、数据等[6],方便学生能够获取一些必要的基础数据进行练习,完成相关作业等。另外,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数,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完成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的作业,同时加强练习。
2)实习方面。一方面增加野外实习课程,另一方面与对口单位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工作实习。如讲解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的理论课程时,带学生到野外观看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及海拔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加深印象。当讲解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调查的理论及实验课程时,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土地类型,并教学生利用工具实地调查土地资源并现场记录等,之后要求学完成调查图件和报告。
另外,学校应与国土、规划、房建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到相应单位实习,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利用、保护等综合练习,了解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技术需求和生产部门的科技难题,培养资源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实验教材方面。西藏农牧学院尚无统一使用的土地资源学实验教材,也没有统一的实验教材指导书。可以说土地资源实验教学课程教材国内几乎还是一片空白[6]。因此,学校应该组建人才队伍,着力编写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套统一使用的土地资源学实验实习指导书。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普遍存在的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学生平时很少学习,到期末却挑灯夜战,求得过关即可。因此必须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度。通过观察国内外高校的教育教学及考核方式,可借鉴如下一些考核方法。
1)将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总评中。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将平时成绩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目前,许多高校将平时成绩纳入考核,但大部分都只是考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这样虽能防止学生逃课,但是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和课后学习始终难以保证。因此,笔者建议将平时考核改革为完成具体任务并以提交相应成果作为考核标准,对每一次的作业进行打分,计入总分。比如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理论讲解后,由学生分组完成一定面积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并完成相应图件和调查报告。讲到土地资源评价方法时,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获取相关数据,完成评价报告。讲到土地利用规划时,让学生对某地进行调查后,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件,形成规划报告等。
2)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除了平时考核外,在进行课程最终考试时建议使用开卷考试的方式[7]。学生平时做作业时就会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大量的资料,对于书本中的理论了解透彻,在理论考试时也能够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不用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到实际应用上。最终课程考核的分数组成为:实践部分50%+平时考勤10%+理论部分闭卷考试35%+课堂讨论5%[8]。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土地资源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需要对自然地理学知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深刻了解,同时最好还要有在国土资源相关部门工作或实习的经验。因此,学校应该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如参加地理信息系统(如ArcGIS)、遥感技术应用方面(如ENVI)的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组织教师赴其他高校观摩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组织教师和对口单位合作,让教师更加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实际的工作流程,这样教师讲解时才能更接地气。
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传递交流工作。在教研室中保留优秀教案、讲义和PPT等材料,新教师可以作为参考和奋斗的目标,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从而更快进步。
4 结语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包含众多交叉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都很高。因此,对其进行理论、实践、考核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21-22.
[2]吕贻峰,高燕.《土地资源学》课程内容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1,40(4):57-58.
[3]周建辉,胡宝清.土地资源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研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24(3):271-273,278.
[4]侯春良.GIS专业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4(5):13-14.
[5]谢黎黎.基于Web技术的土地资源学网络精品课程的实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138-141.
[6]焦晓光.“土地资源学”开卷考试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0):1-2.
[7]趙华甫,吴克宁,黄勤,等.“土地资源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4(2):39-42.
[8]侯迷红,范富,宋桂云,等.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