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的“苏皖模式”

2020-11-30卢紫毅

群众 2020年21期
关键词:跨省安徽省流域

卢紫毅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仅是沿江各地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更加有效地動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要强化上中下游互动协作”。近年来,苏皖两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本着推动长江流域水环境共保联治、水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扎实开展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挑绿色发展“金扁担”,共护可持续发展“生命线”。

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目前“资源有价,环境有偿”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手段,是“按照资源有价的原则,由生态受益者向生态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支付的补偿”。

江苏傍水而生、依水而美,水环境保护一直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早在2014年,为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江苏按照“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省范围的水环境双向补偿机制,即补偿断面水质劣于水质目标时,由上游地区补偿下游地区,补偿断面水质达到水质目标时,由下游地区补偿上游地区。政策实施以来,112个补偿断面水质达标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全省水环境明显改善。

除了省内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外,江苏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奖励措施,鼓励设区市与跨省设区市间协商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明确2018年到2020年,对与邻近省份相关设区市协商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并签订补偿协议的设区市,当发生补偿时,由省财政承担补偿资金;当发生受偿时,由设区市享受受偿资金。

共建长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水具有流动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需要上下游联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是调动流域上下游地区积极性、共同推动流域上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效途径。下游地区有改善水质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上游地区有保护水环境的责任,通过采取相关措施为下游地区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

滁河,古称涂水,是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流经合肥、滁州、芜湖、马鞍山、南京后汇入长江,全长269公里。滁河流域地跨安徽省和江苏省所辖的9个县(市、区),流域面积达8057平方公里。滁河作为长江流域跨省河流,水质好坏不仅影响着流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也影响着长江水生态安全。

近年来,苏皖两省在滁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上多措并举,共护“一汪清水入长江”。为推进长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江苏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会同南京市、高淳区、浦口区相关部门先后与安徽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及马鞍山市、滁州市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磋商,并达成共识。

探索共保联治的“苏皖模式”

2018年12月,苏皖两省共同签署了《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滁河水质持续稳定改善。这得益于两省采取的一系列有力举措。

确立基本原则。一是权责对等,双向补偿。上游省份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上下游共同利益,坚持保护优先。下游省份充分考虑上游省份为保护水环境所付出的努力,对上游省份给予合理补偿。上下游省份根据国家确定的目标和补偿标准,厘清和量化上下游地区水质交接责任,实施“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收益”的双向补偿。二是协同保护,联防联治。树立流域发展“一盘棋”的思想,在规划制定、空间和产业布局、准入标准、环境监测及环保执法等领域,尽快形成共商共管格局,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是多元合作,互利共赢。按照“环境共治、产业共谋”的总体要求,两省以水为纽带,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共同支持流域范围内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滁州市和南京市在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推动流域一体化发展和保护。

确定补偿标准。滁河陈浅断面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是苏皖两省在滁河流域唯一的跨省断面。苏皖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滁河陈浅断面作为考核断面,以生态环境部与两省政府签订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年度水质类别目标作为补偿参考指标,以生态环境部对滁河陈浅断面的月度监测数据和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补偿依据。年度水质达到Ⅱ类或以上时,江苏省补偿安徽省4000万元,补偿资金全部拨付至滁州市。年度水质达到Ⅲ类时,江苏省补偿安徽省2000万元,补偿资金全部拨付至滁州市。年度水质为Ⅳ类时,安徽省补偿江苏省2000万元,补偿资金全部拨付至南京市。年度水质为Ⅴ类及以下时,安徽省补偿江苏省3000万元,补偿资金全部拨付至南京市。同时,月度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时,安徽省按月补助300万元给滁州市。苏皖两省协议约定,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滁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建设、生态补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等。

推进深度合作。除了资金上的补偿以外,苏皖两省还积极推进流域保护深度合作。一是建立联防联治机制。两省相关部门建立滁河保护联防联治会议制度,实现环境监测数据共享,逐步建立跨省、跨部门的执法协作机制,实行定期会商,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交叉检查,推进两省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二是建立重大规划(方案)合作协商机制。流域相关市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和交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制定过程中,建立会商论证机制。三是探索统一环保政策标准。流域相关市在落后产能淘汰、产业提升改造、布局优化调整、环保准入等方面探索制定并逐步执行统一标准。协商并逐步统一空间准入、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建立产业项目准入协调机制,对上下游生态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在项目立项和环评审批前,互相征求意见。四是探索流域共同治理。流域相关市对滁河流域的污染源实施普查,共同研究滁河污染治理方案,推动跨界水污染治理、湿地保护、水源涵养等重大项目实施,提升滁河流域的生态稳定性。

根据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和考核结果,滁河陈浅断面2019年度水质达到Ⅲ类。按照协议约定,2020年4月,江苏省拨付安徽省2019年度跨省生态补偿资金2000万元,补偿资金全部拨付至滁州市,用于推进滁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

与一般模式不同,“苏皖模式”充分体现了上下游自主协商、受益者付费和共保联治的效能。苏皖协议实施一年多来,生态补偿成效已经显现,流域保护深度合作正逐步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共保联治的“苏皖模式”以生态补偿为抓手,行绿色发展之要义,为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霍宏光

猜你喜欢

跨省安徽省流域
成长相册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川渝人社数十项业务实现“跨省通办”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