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时代脉搏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2020-11-30高莉
高莉
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跨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时代,海量数据广泛聚集,由“量变”引起“质变”,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分析能力得以极大释放。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创新激励机制,是当前知识产权制度变革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知识产权制度研究要策应数字时代需求,敢于创新、勇于变革。
聚焦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严保护”法律体系
面向数字经济发展,知识产权制度要积极回应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以激励创新为出发点,以最终惠及公众为落脚点,重点围绕数字科技产业和影视、音乐、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的知识产权核心问题,廓清数字技术及其衍生物的法律性质、法律地位、权利主体、权利归属等法理问题。
建立数字知识产权分类保护体系。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下,数字经济产生溢出效应,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分门别类保护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体系,构建激发数字技术企业创新活力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对区块链、数据交换、“算法+算力”、大数据可视化、真伪判定等数字技术,要加强专利权保护,明确侵权认定标准,完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对人工智能创作物,要坚持人类保护原则,确定可版权性或可专利性条件,赋予人工智能开发者、数据控制者等权利主体地位。对离散数据、数据库、异构数据库等,要区别不同法律性质,提供适当知识产权保护:如碎片化的离散数据处于几何级数增长和扩容的动态变化中,可适用商业秘密法保护,建立“事前商业许可合同+事后风险评估”机制;结构化的数据库是经过一定整理和计划性安排形成的数据集合,个人数据作为数据库中的“单元”或“细胞”是静态集聚的,对满足“独创性”条件的数据库适用著作权法加以保护。
厘清权利保护与合理使用界限。传媒数字产业发展迅速,著作权法面临诸多新问题,特别是网络游戏、粉丝网站、美食分享、网络视頻、数字音乐及阅读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和衍生,与传统作品不同,这是集体思想和集体行动的体现。因此一方面,要界分原始作品与混合数字作品的实然关系,确立原始作品优先保护原则,并适当降低数字作品“独创性”认定标准,提供适度著作权保护;另一方面,要完善针对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规范及侵权认定、损害赔偿等制度,促使传统作品和数字作品在合法轨道上健康运行和发展。
协调知识产权与反垄断关系。大数据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将为市场主体带来强大的市场优势,故要避免“数据垄断”“数据独裁”问题产生。特别是对知识产权集中的特殊领域,要防止大数据与知识产权结合形成实质性垄断,如生物医学领域“专利丛林”现象较为普遍,大数据与专利结合极易生成新的发明,实质扩大了专利保护范围和延长了专利保护期限。为此,要遵循利益平衡原理,兼顾多元利益主体及利益关系,厘清大数据透明度的实现与界限,修改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发挥专利权与商业秘密权互补性功能,推动实现上游创新与下游创新的最佳平衡。
科学运用大数据工具价值,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快保护”协作机制
《意见》从优化授权确权维权衔接程序、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办案协作、推动简易案件和纠纷快速处理、加强知识产权快保护机构建设四个方面提出15条重点措施。围绕四个方面重点,科学运用大数据工具价值,建立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构建知识产权快保护协调机制。
切实提高专利检索效率。专利文献是集中反映科技发展水平最迅速、最系统、最全面的信息资源,而专利文献检索和分析是专利审查授权的必要手段,是技术性、法律性检索的根本途径。要充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动态集聚专利信息,形成专利信息结构化数据库,切实提高专利审查效度和信度。要帮助企业精准掌握专利数量、地理分布、竞争对手和法律状态等情况,有效分析专利技术市场价值及发展趋势,优化科技创新和研发方向,增强激励创新靶向性。
精准打击侵权假冒行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全过程保护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寻找侵权规律,追踪和定位问题源头,为执法部门有效布控和精准打击侵权行为提供有力武器。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调联动,促进数据流通和共享,提高新形势下发现和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的整体效能;形成多元化主体协同共治模式,针对网络侵权假冒行为易发多发问题,推动电商平台有效运用数据共享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监督评价制度,提高侵权投诉处理效率。同时,因应知识产权快保护机构建设亟待加强的需求,在优势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数字化协同创新保护体系。
全面提升司法审判质效。面对我国知识产权案件总量剧增、新类型层出不穷、涉外案件比例扩大等新挑战,要运用大数据算法决策,有针对性地采取司法措施,推行符合知识产权诉讼规律的审判方式改革。探索确立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评估的司法标准和程序制度,完善侵权损害赔偿机制;加快建立知识产权案件民刑合一审判制度,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效率和纠纷解决效果;着眼优化协作衔接机制,突破知识产权快保护关键环节。推动智慧法院建设转型升级,借力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基建”,将数字科技深度嵌入审判执行、法院管理、诉讼服务各环节中,同时联合其他司法机关,打造以审判为中心的全流程、信息化、一体化司法新格局。
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合作,塑造知识产权“同保护”优越环境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当前数字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激励和保护自主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要加速推进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促进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国数字知识产权治理国际话语权主导权。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合作。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0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要充分利用全球专利数据库、全球品牌数据库、全球法律数据库等国际知识产权公共数据库资源,为我国创新者设计和提供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方案。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信息化战略合作,加速推进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项目建设实施,全面融入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网络。加快制定大数据专门立法,提高全球数据跨境流通政策制定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有力保障数据信息跨境流通共享安全性。
推进知识产权治理国际化进程。当前制度性话语权在全球竞争中日益占据重要位置,要赢得知识产权治理规则制定主导权,就必须将我国知识产权治理加速融入全球治理变革进程中。积极同国际社会分享数字知识产权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推动“一带一路”知识产权治理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完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促使中国成为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坚定维护者、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建设者。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