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造林技术对保护生态平衡发展的作用初探
2020-11-30周艳
周艳
摘 要:在现阶段的林业发展中,营林造林是基础工作之一,而保护生态平衡在林业造林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基于此,从强化造林技术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出发,以完善基础性工作、实现科学化造林、协调森林资源种植与采伐关系为研究要点进行阐述,以期为加强营林造林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造林技术;生态平衡;发展;作用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9-0065-02 中图分类号: F326.2;S718.5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始终围绕着保护生态平衡进行,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生物链在一定范围内的自我调节作用,为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发展,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营林造林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形成与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1 造林技术对保护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森林资源的采伐力度逐渐增大,一些生态环境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在此背景下,营林造林技术的发展为生态平衡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保护途径。
第一,营林造林技术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阻止沙漠化现象蔓延。由于人为活动对森林生态的破坏,使我国生态系统的整体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森林地下根系减少,造成了大范围的土壤沙漠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进步。营林造林技术能够对土地固化起到根本性作用,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维护林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营林造林技术有利于净化空气及水源,加速地下水储存。森林对于生态的调节体现在净化水源与空气上,能够加速地下水的储存,帮助转化有害气体、过滤灰尘,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第三,营林造林技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生活中,对于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植树造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原始森林的采伐力度,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为保证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营林造林技术的提升,因地制宜做好林地良性循环,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奠定基础。
2 造林技术在保护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在林业发展中,应以保护生态平衡作为发展重点,因此,在加强造林技术研究时首先应深化环境保护理念。从完善基础性工作管理、实现科学造林以及协调森林资源种植与采伐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造林技术的发展要点进行探讨。
2.1 完善基础性工作管理
在营林造林过程中,树苗选育、林地清理以及栽培时间的选择都属于营林造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完善林业种植中的基础性工作,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2.1.1 树苗培育及选择
在造林过程中,树苗的质量能对林地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不仅能决定林地内树木的长势,更能对林地内整体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与调节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树苗时,首先应关注树苗的品质,以及是否适合当地的种植环境。例如,根据苗木分级标准,只有苗木高度及地径达到Ⅱ级的才属于优质苗木,对于营林造林,选择Ⅰ、Ⅱ级苗木较为适合,而Ⅲ级苗木不能用于造林。常规林地的树苗选择,以2年为佳,地径≥3 cm,苗木高于1.5 m;1年苗木由于抗逆性差,导致成活率较低;3年苗木树冠较大,容易引起生理干旱[1]。其次对于树种选择,针对陕西省大部分地区干燥、土质较差、冬春气温低的特点,可以选择泓森槐进行种植,泓森槐树具有抗旱、抗烟尘以及耐盐碱的特性,对于陕西省地貌而言,能够更好地生长存活。此外,泓森槐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圆满且冠窄,适生范围广,能够改良当地土壤,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可作为防护林种植;其品种耐旱、耐瘠薄且速生性好,具有病虫害少的优势。除此之外,泓森槐叶色浓绿,花色为白色,清香怡人,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在营林造林中选用该品种,不仅能够起到固土防沙的作用,更能为造林区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2.1.2 栽種时间
在进行造林栽种时,应做到“随起随栽”。起苗时注意不要对根系造成破坏,若根系过长应进行修剪,以25 cm左右最为合适。为避免树苗受日光直晒降低含水量,要尽量做到“随起随栽”。在大规模进行造林时,应注意选择栽植的季节和月份。例如,春季与秋季进行栽种时,春季一般选择3月上旬至4月上旬,其具有土壤疏松、发芽快的优势;在秋季则一般选择11月中下旬,这时土壤较为湿润,树苗地上部分停止生长,但根系仍具有较强的生长活力[2]。仍以泓森槐为例,泓森槐的造林季节通常以秋季和春季为主,一般以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较合适,若选择春季进行栽种,可以2月中旬至3月下旬为主,在进行栽种时,一般采用截干造林的方式,能够保证营林造林的效果更佳,截干高度不得超过3 cm,同时需要营造薪炭林与保持林,通常情况下栽种300株/667 m2;若营造苏生用材林,则需种植160~200株/667 m2;若营林造林地区环境较为干旱,则栽种60~100株/667 m2较为适宜。
2.1.3 造林整地清理
在进行苗木种植前,应对将要造林的地区进行清理。为给树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选用带状清理或免耕法进行处理,通过带状清理能够控制灌木、藤蔓的生长,清除杂草草根,提高土壤营养;运用免耕法,则是通过合理运用除草剂及腐烂剂进行杂草清除。免耕法虽然高效,但可能会造成药物残留,因此一般情况下选择带状清理法。
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一般采用穴垦、带垦,应结合林地实际情况进行土地整理。例如,在冬季时一般采用明穴的方式进行,垦宽应超过60 cm,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进行土地整理时,除考虑季节因素之外,还需考虑栽种树种的根系生长情况。以泓森槐树种为例,其根系较广,整地规格较大,一般整地深度在40~60 cm为宜。
2.2 实现科学造林
为提高营林造林工作效率,应采用科学的集约经营方式,推广机械化造林,实现机械除草、机械整地、机械控草等,以节约人力成本,提升造林效率。在進行造林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栽种观念,推广应用复合林,充分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实现综合造林管理。通过定期进行林木养护,将施肥、引水灌溉、抚育间伐等技术手段合理应用,加快林地的规范化管理方式。
例如,为实现科学造林,可推动林业机械化发展,在造林区设置机械通道,按照林区规格,可在陡坡地按14 m左右的水平距离,沿等高线开设1条3~5 m宽的机械通道,供挖掘机在道路两旁的上下坡面进行林区工作,如林地清理、挖坑、施肥以及回土等工作。在正常情况下,1台挖掘机配置1名司机,1 d可整地约13 333 m2,这个数值相当于14人/d的工作量。由此可见,实施机械化造林的工作效率较高,若将挖掘机改装为挖坑施肥一体机,还能够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工作效率,使林区的挖坑、施肥工作实现机械化,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施肥效率,更能够节约一定的人力成本,提升营林造林区的经济效益;另外,机械化生产也能够实现机械化物理除草,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频次,实现生态保护。同时,机械化作业可以在任何天气环境下开展,不延误林区工程,此外,还可以解决造林区“用工荒”的问题。因此,应加速实现营林造林的机械化作业。
为实现林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应采用多元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合理搭配林木种类、形成树种多样化、生长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通过积极接受科研人员的指导,探讨苗木种植的合理运行方式,更好地实现科学的造林管理,提高造林工作的技术含量与经营水平,在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林区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2.3 协调森林资源种植与采伐的关系
为保证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木材消耗,可在营林造林工程中按照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划分。造林工程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林木采伐工程的需要,在实际采伐的过程中,应协调森林资源种植与采伐的关系,制定林木采伐标准与规范。例如,在造林规划中合理划分林木区域,按林木生长年限制定林木采伐进度,实行间歇轮流采伐,实现林地的可持续发展。仍以泓森槐为例,除生态保护作用之外,泓森槐还具有生长快速、树干通直的特点,可作为优良的木材资源进行种植。在造林过程中,划分一部分为速生木材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进行采伐,注意采用轮流采伐的方式,不应将整片速生林木材区一次性砍伐,防止对造林区进行二次生态伤害。同时在采伐后需及时进行补充栽种,以实现速生木材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林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稳定的木材供应,实现多赢。
在造林过程中合理运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林木资源的有效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林与经济林的占有比例,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目标。在造林区进行经济林砍伐前,还应向有关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进行采伐。
3 结语
总而言之,强化造林技术对于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林木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所以应不断加强造林技术的研究。在进行造林工作时,应始终以生态环境为中心,通过林木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发展目标,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 1 ] 孙强.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J].新农业,2020(15):31-32.
[ 2 ] 闫法霖.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