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文化:内涵新释与路径展望

2020-11-30林洋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法治

林洋

摘要:法治文化是人类社会优秀的法律文化类型之一。对法治文化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群众性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表象,要在更深层次上意识到它是一种立足全局的文化、一种融入现代的文化以及一种价值引领的文化。同时,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要服务社会治理,就要树立全民信仰,做实立体宣传。

关键词: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法治

中图分类号:D920.0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0.05.00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概括出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之一。“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本质上与文化是一体的、相互的;法治与德治、自治一样,也是社会治理方式。法治文化是一种以追求自由、民主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治国理念与制度模式中生成的社会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法治文化的内涵要有新解读,法治文化也要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一、法治文化的学理引入

理论界对法治文化这一概念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具有共识性的观点认为,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人权、自由、正义、平等、公平和民主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该种文化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结构、法律观念结构和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法治文化在法治社会的運行过程中,不应当只呈现在群众性法治文化建设上,而应更多地注重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并在此理念支配下,建立健全相关运行制度和组织机构。

由法治文化的概念出发,理解其基本特征,则主要包含两大特性。一是社会主义特性。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法治文化受制于国家制度和经济形态,社会主义是我国法治文化的首要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法治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特性的核心要义,党的领导是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以及组织保证。二是历史传承性。法治文化虽与时代发展同步,但也被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浸润。春秋战国时期,提倡“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汉初开始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以礼治国”的儒家治国传统。当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则体现了对中国“礼法合治”社会治理传统的观照。

二、法治文化的内涵新释

法治文化是一种立足全局的文化

“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础,它决定着法治的价值基础和效能。”[2]现实中,法治的实践需要民主的力量,民众不应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被动”和“冷漠”也不应成为法治的阻力。在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基石和精神保障,要求全社会、全体人民参与其中,立足全局的法治文化让法治真正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成为被人民所认可、所接受以及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法治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升华为“实质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而“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考虑到法治文化可以为法治中国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培育立足全局的法治文化,因为在顶层设计中,法治中国的总目标本身具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法治文化一体化的任务要求。

法治文化是一种融入现代的文化

“中国原没有法治的传统,而法治是实行民主的首要条件。”[3]在传统社会,尽管有“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宣言,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却也有“刑不上大夫”的缺憾,皇权凌驾于民权之上,“权治文化”成为大一统国家长期的政治文化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治国思想从渐渐萌芽到被深刻认识,再提升至需要全面推进的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法治的认识,依法执政的能力也不断提高。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法治探索与法治实践拉开帷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发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强有力号召;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国家立法”等关键词交织成“法治”之声;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监督法律实施”等风向标。中国的法治文化建设仍在路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法治文化不仅需要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而且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顶层设计和紧贴人民意志,更有效地融入并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法治文化是一种价值引领的文化

法治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样式之一,存在其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平正义,能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规范内容以及制度安排。一方面,就理论自觉而言,《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与“平等”“公正”等其它11个价值范畴相并列,被确定为基本内容之一。“法治”的意义是加快价值观念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运行,是其他价值(特别是“平等”和“公正”)得以实施的坚强保障。另一方面,就实践自觉而言,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优势,需践行法治文化中法治规范和社会规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理念,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小事上讲风格、讲道德,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法律,通过法治文化的价值引领,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需践行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理念,通过法治文化的价值引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法律对道德的保障和道德对法律的润养,坚定地走好制度现代化之路。

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展望

社会治理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平台

“法治文化的基础是多元共治,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4]民众在法治文化的影响下,能把法治和社会公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种有利势态之下,应强化依法治理运行机制,落实执法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基层社会实态,完善社会稳定预警预测机制,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价体系;深化应急管理处理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形成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的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建立风险防控责任清单。而立足全局的法治文化,可改善社會治理中“自下而上”环节不足的现实困境,安定有序生活的民众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为此,法治文化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能为其提供善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也为其增强治理效果,优化文明和谐的国家治理生态系统。

法律信仰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抉择,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民众把法律视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准则,进而形成法律信仰。我国第七个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于2016年正式实施,2020年则是该规划的收尾之年,期间普法工作在健全普法责任制和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两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但仍需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需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其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党校可把最新法律法规纳入干部培训体系,升级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平台,尤其是通过年度积分制学习考核,倒逼领导干部网上学法用法考法。“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实现法治中国总目标的基础工程,需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高校进行法治教育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科学安排不同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激励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立体宣传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

“法律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社会复杂性的增长需要并促进法律结构的变迁,法律的变化又导致重大社会变化。”[5]法治文化建设面对着激荡的社会大变革,民众会接触失真的信息碎片,对法治乃至整个国家治理有误解和错判。针对于此,需要借助立体化宣传活动保障法治文化建设的常态化、精准化、智能化。综合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途径拓展法治文化的非实体阵地。根据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播特质,在网络世界打通“互联网+法治文化”渠道,通过国家、省、市及区的四级普法网站等可触及的途径,开展一系列一体化的网上法治宣传活动,筑牢覆盖广泛、别开生面的法治文化传播平台。要夯实法治文化传播基础,根本在于国家、社会和个体要联合生产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产品、打磨法治文化精品。要完善财政和人力双重保障机制,激发民众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创作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文学、影视、曲艺、戏剧等文艺作品,增强当前法治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号召力。从重大的时间节点出发,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时段开展法治文化宣传,让全体民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法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跃建.法治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突破[J].中国司法,2012,(10).

[2]张贤明,张喜红.试论法治与民主的基本关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

[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98.

[4]汪世荣.社会治理,法治文化建设先行[N].法制日报,2019-07-18.

[5]彭凤莲.假劣疫苗刑法规制的回应性与整全性[J].法学评论,2020,(01).

猜你喜欢

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法律文化因素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职业院校法律教学对学生法律文化素养的培养可行性路径探索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民国时期湖北司法制度变迁及民事司法实例研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