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科技创新价值导向

2020-11-30闫泓多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科技创新

闫泓多

摘要:人本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价值导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被坚定不渝地遵循和不断丰富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人本理念的最新表达,指明了新时代科技发展“为谁创新”“靠谁创新”以及“和谁共享创新成果”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需要通过刚柔并济的手段,才能实现新时代科技创新价值重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科技创新;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N0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0.05.00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党和国家工作一贯坚持的价值导向。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实力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性因素,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样也是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基本立场、基本理念,彰显出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本质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导向

科技创新及其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人本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的基本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技与工人之间的对立,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应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为根本目的。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影响的思考是客观而又深刻的。他明确指出,在不同的制度形态下科学技术会彰显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方面,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了资本家能够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机器的大规模普及,不仅减少了工人的劳动机会,并且压制了工人的创造能力,使其成为局部的人。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而科学的应用……是建立在生产过程的智力同单个工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相分离的基础上的”。[1]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科技应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为价值导向。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无疑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工人从繁琐枯燥的机械劳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真正自由的劳动”。[1]在这种价值导向中,劳动不仅是工人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而会成为一种生活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不会打压劳动者的智力发展,反而是追求个体独立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途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2]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的人本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充分展现。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并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紧密结合,成为鲜明时代价值导向,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时代表达。

二、以人民为中心对重塑科技创新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关系人民福祉。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4]这一重要论述奠定了新时代科技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全面回答了“为谁创新”“靠谁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由谁共享”等核心问题。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宗旨,明确了“为谁创新”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同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可以说,离开人类的实践,科学技术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而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人类实践终将无法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应该看到,科技创新仍然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变革性力量。习近平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3]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根本宗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深刻回答了科技“为谁创新”这一重要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将人民的需要看作是科学技术持续开拓创新的根本动力。事实上,凡是被人民所记住,并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的科技创新无不如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工程技术是为了满足粮食供给的需要;新冠疫苗的研发是满足防控并战胜新冠肺炎病毒的需要;5G技术源于新一代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生活智能化、便利化的需要,等等。习近平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4]科技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引导科技人员校准研发方向,推动科技创新活动与人民需要结合,增加满足人民需要的科技有效供给。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鲜明导向,通过政府评价和市场需求“双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民需要、社会需要相结合,改变科研人员仅仅是为了职称评聘或业绩考核而搞科研的狭隘导向,避免科技资源向那些脱离和无视人民需要的科研成果投入。只有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民群众,明确了“靠谁创新”的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创造着精神财富。科技创新作为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参与科技创新的方式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上,工作发力点也各有不同。

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体主要是指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科技人才,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部队和直接推动力。因此,要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6]因此,要始终坚持把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作为重大战略,在着力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要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中着力弘扬心系人民、心系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科技人才如果不能心系人民、缺乏足够的爱国情怀,就无法更好地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就会出现打着所谓“科学无国界”的旗号出走他国的现象,有的甚至会做出泄露国家科研机密等损害人民和国家利益的行为。因此,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首先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贴近祖国和人民。此外,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构成了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成败。科技创新活动是为了解决各种实际需求而产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而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更是需要全社会共享。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因为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些单位或非科研组织也觉得自身同科技创新活动相隔甚远,甚至人为地将其同科技创新割裂开来,这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极为不利。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还需要通过各种科学普及手段和措施,提升民众自身的科技知识和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崇尚科学、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激活人民群众潜在的创新智慧与力量。

科技创新成果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并由人民群众共享

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科技创新成果是否可以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衡量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意味着最终成果由全民共享应当成为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最后一环。这既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最终让人民群众共享,是一个社会实践的系统工程。当然,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这一方面肩负着主要责任。他们必须协调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且能够深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练就一双发现实际需求的眼睛和大脑并创造出具有社会实践价值的科技成果。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工作都要由科学家或者科学团体承担。事实上,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需要各个方面的高度配合与支持,需要构建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和机制,才能真正做到科创成果让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例如,主管经济事物的相关部门应当对科技转化企业进行扶持激励和有效管控,降低科创成果转化成本,让人民群众“用得起”;经济领域的管理者和实践者作为作为科学团体创新的协调者,要发挥纽带作用,及时将科创成果的实际使用情况能够快速反馈,提出改进意见,真正实现“用得好”这一目标。在这种价值导向和体系之下,人民群众才能够在科技创新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三、重塑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的措施

一是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核心理念与科技创新主体价值观进行有效结合。要从根本上保证科技创新朝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宏伟目标迈进,就要求创新主体必须具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念意识,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导创新实践。目前,西方主流的科技创新主要以技术的、商业的或政治的价值导向为主,对社会的、生态的和人文的价值关注远远不够,而后者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向西方科技发达国家汲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注意避免创新主体受西方科技创新价值观的影响,积极培育创新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价值观。

二是要明确科技创新主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分工主体中的重要部分,必须同样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将其工作局限于科技活动的追求。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发展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脱离控制或者滥加使用,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社会公平崩坏甚至危害人类生存发展。因此,在从事创新活动时,科技人员应当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弄清研究成果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潜在危害,并在创新之初就尽量采取避免措施。也只有在社会责任之下,科技创新活动才能达成真善美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重新和解。

三是要打破科技与社会的单向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技研究被看作是由特定科学团体或政府机构所主导的活动,而将公众排除在外;第二,科技创新的选择标准通常注重能否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效益考虑甚少。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导向,需要确立公众在科技创新中的利益主体地位,即让公众和政府一道进行科技选择,将国家意志、民众态度和社会价值观综合起来,对科技创新产生引导性作用。

四是要营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的社会文化氛围。科技发展史表明,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巨大影响作用。因此,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新文化的内核意味着,应当采取科普、教育等多种手段,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共享度。只有随着公众参与共享程度的逐步提升,才能扭转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逐利性文化氛围,进而形成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为根本价值选择的科技创新活动。

五是要建立制度创新为保障的刚性系统。推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创新,用一种更加合理高效的制度替代低效无效的制度。这种合理高效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实现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对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效益的综合考量。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现实制度路径,力争在科研立项、经费筹措、项目管理与评估等多个环节中都引入公众代表参与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提升公众科学知识和素养的长效措施。此外,还要合理利用科技政策这一有效手段,解决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8,173.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報,2014-06-10.

[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Z].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科技创新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琅琊榜》浅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