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江苏力量
2020-11-30王秦
王秦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确立了新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明晰了新的行动指南,是一篇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江苏科技系统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支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坚持“四个面向”,牢固树立“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工作理念,坚持高点定位,推动高端攀升,深化高效协同,打造创新高地,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率先攻坚“卡脖子”难题,集中全省优势力量,采取定向择优、揭榜挂帅等新型组织方式,推行“项目+课题”形式,开展跨区域协同攻关,加快突破瓶颈制约,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加关注“变革性”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赋予领衔科学家充分的科研自主权,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拓展创新企业集群。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企业创新集群优势。做优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工作组织和政策支持力度,省地联动进一步强化培育、提升能力,量质并举培养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打造创新的“中坚力量”;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实完善培育库,加快评价认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普惠政策,示范带动广大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打造创新的“战略预备队”;做强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突出、引领辐射作用强的行业创新龙头,打造创新的“先头部队”。
发挥重大载体作用。坚持使命导向,推动重大设施、重要平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瞄准未来前沿方向,加快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建设,积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瞄准产业创新需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打造行业技术创新“策源地”。瞄准物质技术基础,提升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运行水平,培育建设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细胞科学与应用设施、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推动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资金撬动效应,努力确保各地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同时优化投入结构,更多地向基础研究倾斜,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和经费使用方式,形成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投入的生力军作用,通过税收杠杆,加快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风险补偿,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更多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更多参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重大平台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握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两个动力源,在落实规定动作的同时让自选动作更有特色更可复制,确保改出成效、试出经验。认真做好国家赋予的改革试点任务,支持开展赋予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创新机制模式,实施产权激励,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通过综合预算、综合管理、综合评价,积极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发挥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参考。抓紧抓实我省各项科技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深化项目经理、合同科研、拨投结合、院企联合等市场化机制,探索建设产研院大学,更好发挥“试验田”“先行军”作用;加快建设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促进各类科技资源的汇聚、開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提升科技资源的增值效用。
扩大开放创新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端同步发力,实现更大格局、更多维度、更广空间的开放创新。坚持更深层次合作,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步伐,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打造高水平“创新矩阵”。提高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推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加快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坚持更快步伐融入,更大力度拓展与创新大国和关键国家的长期稳定合作,分类制定国别战略,打造一批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把海外高端创新资源引进来、用起来,构建产业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支持更多江苏企业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更多江苏科教单位主动发起开放创新课题,积极组织参与“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大科学计划,联合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支持更多江苏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使江苏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凝聚高端科技人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持续升级支持政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持续培养青年人才,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资助力度,扩大学术自主权和科研选题选择权,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持续改进评价方式,建立分类评价机制,突出创新质量,突出代表性成果,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进一步精简人才“帽子”,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持续优化创业氛围,进一步完善创业孵化载体体系,进一步提升专业化创业服务水平,充分把握海外“人才回流”窗口机遇,为高端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便利服务。
营造高效创新环境。尊重创新发展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创造良好创新生态,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把工作重心更多转向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推进科技治理的法治化、现代化。加强科研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落实“科技改革30条”,进一步推行科技计划综合预算、综合管理、综合评价,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技人员潜心搞研究。深化科研诚信建设,推行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坚持零容忍,构建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新机制。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大力宣传江苏科技典型人物、重大科技成就,讲好新时期江苏创新故事,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让热爱科学、尊重创造成为社会新风尚,让科技创新成为江苏最鲜明的特征、最亮丽的底色。
(作者系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