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胜新时代“淮海战役”

2020-11-30江苏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群众 2020年21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徐州

江苏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唱出了徐州人的壮志豪情、博大胸襟。北宋年间,主政徐州的苏轼写下“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之愿。在漫长岁月里,徐州屡遭灾害、战乱频仍,人民饱受苦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渴望愈加深切。时光流转,大风再起。淮海战役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徐州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凭借千里煤海建设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为国家发展贡献巨大;改革开放的东风唤醒了这片土地的千年小康梦想,徐州人敢为人先、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快速跃升;进入新时代,徐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征途上昂扬阔步,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拥抱小康社会:“千年梦想”今朝成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州时强调,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徐州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实现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撕掉“百年煤城”旧标签,展现“强富美高”新风貌。

产业层次从低到高。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1.35亿元,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三次产业占比为9.5∶40.4∶50.1,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0.1%和40.6%,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城市功能从弱到强。过去的徐州,城区基本都是工矿区、棚户区,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薄弱、整体面貌较差。近年来,徐州对标国内一流城市提升发展标杆,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全面提速,聚焦产业、交通、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在淮海经济区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发展能力动力活力显著增强,规划中的“定位”正在加快变成实际的“地位”。

区域环境从灰到绿。大力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敞园改造、精品园林、还绿于民等生态工程,云龙湖、大龙湖、金龙湖、潘安湖、九里湖绿水悠悠、碧波荡漾,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峦峻岭之间。今天的徐州,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山水园林风光,彰显出“南秀北雄、楚韵汉风”的独特气质,城市形象不逊江南,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功摘得“联合国人居奖”。

人民生活从贫到富。2019年,徐州完成了占江苏全省四分之一的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的脱贫任务,扶贫开发综合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按照人均收入不低于6000元的江苏省级脱贫标准,徐州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民生福祉水平有序提升,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温暖“大家庭”。

文明程度节节攀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既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也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打造大汉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文化三大名片,加快建设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推广“马庄经验”,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素质和农民精神风貌,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产业转型冲关:“老工业基地”迸发新活力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先进制造挺起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徐州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思路,着力构建“6+6”先进制造业体系和“333”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建设以工程机械为重点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中心和以光伏为重点的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四新经济”方兴未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徐州新兴产业产值增长8.9%,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8%,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真正立起了“四梁八柱”,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是10年前的18倍。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电商产业带动一方农村富起来,诞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徐州地标”、誉满海内外的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快速聚集,区域高地加快隆起。牢牢把握服务业项目、集聚区、企业“三大抓手”,统筹推进囊括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三大生活性服务业、三大新兴服务业的“333”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建设。坚持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规模化并举,创新楼宇招商,猛攻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招商引资。2019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过半,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行业部门。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开放型经济乘风远航。把做大做强枢纽经济作为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构建集聚高端要素的“强磁场”。加快联通全国、融入全球,着眼“一港多点”,将陆路港、内河港、保税港、航空港等进行整体规划。着力完善铁、公、水、空、管多式联运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如今的徐州,国际班列满载着大宗货物发往中亚和欧洲,来自各国的化妆品、红酒等商品依托跨境电商走进千家万户。

生态环境蝶变:“百年煤城”展现高颜值

徐州素有“百年煤城”的称号,今天却是“一城青山绕,半城湖水俏”,青山绿水相互映照。“不要污染的GDP”,已经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相继打响大气环境治理、柴油货车和船舶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等污染防治攻坚标志性战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对于环保不达标企业,生态环境部门不是一关了之,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企一档”台账,加大重点行业优化整合力度。

为把“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资源,徐州全面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打造一批有影响、老百姓交口称赞的生态修复项目。对25万多亩采煤塌陷地进行分类改造,使塌陷地变成各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区,为城市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贾汪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曾是伤痕累累的采煤塌陷地,经过生态修复,变身为一座集生态湿地、人文景观、游憩、科普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环境修复结合起来,通过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进行山体治理和景观提升,将一座座满目疮痍的山体变为风景优美的宕口公园。

徐州全面梳理挖掘大运河徐州段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精心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黄河故道在徐州境内总长234公里,沿线区域生态退化、土地贫瘠。通过全面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如今的黄河故道区域变了模样,成为风光旖旎、产业带动突出的“绿色经济生态走廊”。

提振精气神:文化自信引领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引领徐州文明实践步入新高度、新境界。

徐州市賈汪区,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探索出“5453”工作模式(即整合五大平台、建设四支队伍、坚持双五标准、完善三项机制),在实践探索中趟出了路子、攒足了经验、打响了品牌。远近闻名的马庄村,从当年的贫穷落后到开矿起家,从关停小煤矿到转型发展生态文旅产业,每一次大变化背后都是精神的力量、文明的指引。

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孕育诞生的“淮海战役精神”具有丰富营养、永恒价值。近年来,徐州以本土红色革命故事为题材的地方戏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色文艺创作“好戏连台”,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和传播了“淮海战役精神”等重大革命题材的内涵和价值。这些红色文化作品,充满着信念的力量、奋进的力量、斗争的力量,激励鞭策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奋勇开拓。

徐州全面挖掘、开发汉文化资源,展露“大手笔”,挥毫“大文章”,全力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让两汉文化走出徐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承和推广汉文化,徐州重点围绕“四个一”项目发力。即:一件衣,汉服;一部剧,《汉风飞扬》;一首歌,《难忘徐州》;一个品牌,“国潮汉风”。在汉风劲吹之下,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徐州百姓生活。

乐享品质生活:城乡共治获得感满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徐州高起点实施乡村振兴行动,高标准推进老城棚户区改造、农民住房改善,闯出城乡协同发展与治理新路子,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同过上高品质生活。

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通过优化体制建设、合理资源配置、规范征迁程序等措施,探索并破解了棚改区改造所面临的资金、安置等一系列难题,创造了棚户区改造的“徐州模式”,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按照“四化同步”要求,把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与配套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和社区治理统筹推进,改善乡村面貌,开启新乡土时代。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如今已变成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截至2020年6月,徐州累计改善农房32000多户,一批极具特色的农房改善示范带已然形成。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幸福“大家庭”。创新构建以党建为统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铜山区棠张镇创新“党员中心户”制度,精准“把脉”乡村治理,探索智慧治理新模式,坚持“把党员中心户建立在网格上”。云龙区每栋楼成立一个理事会,实现独立的楼栋自治。一个楼栋的事由住户商量着办,人数少了,效率高了。邳州开展公共空间治理,把“公共”属性作为出发点,以公共空间治理“小切口”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唤醒“公”的意识,汇聚“共”的力量,取得“治”的效果。

追问徐州力量:思想之光照亮大道之行

新时代的“大风歌”铿锵激昂,徐州未来的光明前景值得期待。“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必将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优势,必须矢志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坚信思想的力量,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徐州取得巨大发展成绩,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在于新发展理念对实践的巨大引领作用。正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摒弃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才凝聚起以转型促振兴、促跨越的高度共识,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这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切实用新思想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信人民的力量,必须心系百姓、提升境界。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根本上是为了人民,也时刻依靠人民。从产业转型升级到生态环境修复,从改善农民住房到治理公共空间,无不是站稳群众立场、满怀人民情怀的实际行动,也正是因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徐州才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事。实践证明,以百姓心为心才是大情怀、高境界,必须把顺应百姓期盼作为做决策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信奋进的力量,必须创新不止、破浪前行。精神状态决定发展状态,奋斗脚步决定前进步伐。徐州人敢闯敢干、勇于突围,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才成功打破思维定势、破除思想坚冰,科学回答中心城市怎么建、生态损坏怎么治、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等关键问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会面临更多新的风险挑战,必须勇于开顶风船,永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务实态度,在乘风破浪中英勇前行、建功立业。

(调研组组长:周锋;成员:李程骅、金雯、冯仰琦、沈正平、苏胜利等)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徐州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刘备与徐州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大连建新公司的创建及其对淮海战役的支援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