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新品种白绿13的选育及栽培要点研究
2020-11-30郝曦煜梁杰王英杰肖焕玉郭文云
郝曦煜 梁杰 王英杰 肖焕玉 郭文云
摘 要:白绿13是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豆研究所于2002年以大鹦哥绿925为母本、外引材料88071-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绿豆新品种。该品种籽粒整齐、饱满,色泽鲜艳,出芽率高,适合芽菜生产。豆芽菜品质优良、甜脆可口,做绿豆汤好煮、易烂、口味清香,且直立抗倒伏,抗旱耐瘠薄,高抗根腐病、抗叶斑病,适合在吉林省及气候条件相近的邻近省区进行种植。
关键词:绿豆新品种;白绿13;选育;栽培要点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9-0019-02 中图分类号: S522 文献标志码: B
绿豆在我国已有2 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1],其种植分布极为广泛,北从黑龙江及内蒙古,南至海南、东起沿海一带,西达云、贵、川、新疆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2]。我国是世界上绿豆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绿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其生产上主要存在品种混杂、栽培技术落后、田间管理粗放等问题,从而导致绿豆单产较低[3]。因此,亟需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绿豆品种,并研究出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1 品种选育过程
白绿13于2008年选出稳定品系,原品系代号为BL93686-1。2009—2010年进行产量对比试验,2011—2012年参加吉林省绿豆区域试验,2012年参加吉林省绿豆生产试验,通过4年间的试验,其品质表现优良,于2013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登绿2013001)。
2 生物学特征特性
白绿13是早熟品种,生育期88 d左右;生长习性直立型,幼茎色为紫色,复叶卵圆形,成熟荚呈褐色;株高58.6 cm,分枝数2.3个,单株荚数17个,单荚粒数12个,荚长11.6 cm,百粒重5.4 g;籽粒短圆柱型,粒色绿色,种皮有光泽;直立抗倒伏,抗旱耐瘠薄,高抗根腐病、抗叶斑病。
3 产量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白绿13在2011年吉林省绿豆区域试验中6个点次的平均产量为1 434.67 kg/hm2,比CK增产7.41%;2012年省区试6个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为1 640.33 kg/hm2,比CK增产21.39%。白绿13在两年省区试平均产量为1 537.50 kg/hm2,比CK增产14.44%。
由表2可以看出,白绿13在2012年吉林省绿豆生产试验5个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为1 587.04 kg/hm2,比CK增产15.91%。
4 适应区域及主要栽培要点
白绿13是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高产绿豆品种,比较适合在吉林省及气候条件相近的邻近省区进行种植。
4.1 整地与播种
4.1.1 整地
播种前应先整好地,耕地深度保持在20 cm左右,使土壤平整、疏松[4]。结合整地同时施入底肥,用量为农家肥15 000 kg/hm2、磷酸二铵100~200 kg/hm2、磷酸钾50 kg/hm2。
4.1.2 选种
播前应提前选留饱满籽粒作种并晒种,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根瘤菌拌种,起到提高绿豆产量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为防治根腐病,也可使用多菌灵拌种,为后期播种作准备。
4.1.3 播期
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播种。
4.1.4 播种量
播种量一般在15~20 kg/hm2,按照肥地稀、薄地密的原则进行播种。
4.1.5 播种方式
可采用垄上开沟条播或点播的方式进行播种。行距保持在60~70 cm,株距8~12 cm,覆土深度一般為3~5 cm[5]。
4.2 田间管理
4.2.1 播种密度
植株密度一般控制在12万~16万株/hm2,可根据地力和播期不同而有所增减[6]。
4.2.2 中耕除草
从出苗后到开花前,应进行2~3次中耕除草,深度掌握“浅-深-浅”的原则。在播种后第1片复叶展开之前,可以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为15~20 cm,目的是破除土壤板结,铲除杂草,增强根瘤菌活动能力,除草前3~5 d可喷施氟磺胺草醚等除草剂;绿豆分枝期时,可结合间苗或定苗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为20~25 cm,除草前5~7 d,可喷施精喹禾灵等除草剂;绿豆开花期封垄前结合第3次中耕进行培土,以利护根、排涝和防倒,在生育中、后期,若遇到干旱要及时灌水,以防落花、落荚现象出现。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及含铜、镁、铁等微量元素的叶面肥,以促进增产[7]。
4.3 病虫害防治
可喷施多菌灵、农用链霉素等农药,防治叶斑病、根腐病、细菌性晕疫病,以及锈病、白粉病等;喷施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防治蚜虫、红蜘蛛、豆荚螟等。
5 收获与贮藏
待白绿13成熟期一致,可进行分段收获。80%以上植株成熟之后,可用机械割刀或豆类起拔机及时将绿豆秧放倒,晾晒3~4 d后捡拾脱粒,晾晒清选后入库保存[8]。
参考文献:
[ 1 ] 龙静宜,林黎奋,侯修身,等.食用豆类作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 2 ] 林汝法,柴岩,廖琴.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 3 ] 郑卓杰.中国食用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 4 ] 郝曦煜,梁杰,肖焕玉,等.东北地区绿豆机械化覆膜栽培技术[J].东北农业科学,2018,43(5):13-15.
[ 5 ] 郝曦煜,尹凤祥,梁杰,等.绿豆新品种白绿14号[J].中国种业,2015(8):88-89.
[ 6 ] 郝曦煜,尹凤祥,梁杰,等.绿豆新品种白绿15号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6(6):72-73.
[ 7 ] 郝曦煜,梁杰,陈剑,等.Cu2+、Mg2+、Fe2+浸种及喷施对绿豆产量及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东北农业科学,2017,42(5):25-29.
[ 8 ] 梁杰,陈剑,尹智超,等.CuSO4、MgSO4、FeSO4对绿豆N、P、K含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6(2):1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