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吗?
2020-11-30高东方
高东方
[摘 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萨伊定律都是从供给侧寻求经济增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给学派的理论源头是萨伊定律,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某些政策主张也有相似之处。但中国当今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萨伊定律或供给学派提出时的经济情况大相径庭,不能照搬照抄萨伊定律的政策主张。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萨伊定律,更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基础制度上设计一整套的结构性改革方案。
[关键词] 萨伊定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学派
[中图分类号] F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11-0161-02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我国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成绩突出,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更有质量。传统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拉动经济增长依靠需求侧,既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为拉动经济增长更多地需要依靠供给侧,即优化生产结构,降低粗放式生产,提高节约式生产,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效益低的產业,增加低耗能、低污染和效益高的产业。使我国的生产结构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更好地匹配起来。
一、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为了应对我国经济的新挑战,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且加强城市治理方面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为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提高国内生产力水。2016年1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方案。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我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经济的增长着眼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高经济供给体系质量。
2018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在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矛盾较突出,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实体经,继续深化改革,让市场做主导,政府减弱干预。
二、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名称上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是否有紧密关联?供给学派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石油危机。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等原因,美国的经济由二战后的中高速增长转入“滞涨”阶段,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面对经经济滞胀问题,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束手无策,给供给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供给学派的学术思想是:收入的产生来源是生产,而不是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相关关系上供给因,需求是果。供给学派认为政府的刺激经济的重点应该放在供给侧而不是需求端。
以经济学家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的观点是降低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里根总统采纳了供给学派的学术主张,使美国经济慢慢走出了滞涨。供给学派经济学认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供给可以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需求,社会的关注度应该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注重生产的发展,注重资本的积累和投入,着眼点放在如何刺激经济供给。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是英法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实践。在经济发展史上,英国和美国都遭遇过经济滞胀问题。“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通过采取供给学派的减税和改革等经济政策主张,慢慢走出衰退的阴影。供给学派的观点和萨伊定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对萨伊定律的肯定是对萨伊定律的继承。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认为,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
三、萨伊定律
经济学家弗雷德·曼维·泰勒在1909年发表了论文《在密歇根大学讲授初级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刊登于《政治经济学期刊》,文中首次提出了“萨伊定律”的概念。让·巴蒂斯特·萨伊是法国经济学家,1803年出版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在这本书中萨伊阐述了经济的生产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他认为一种产品生产出来就意味着和它等价的产品同时产生了销路。交易过程中,通过货币作为中介,用货币购买产品,再用产品换得收入,将货币作为一种交易工具,最终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交换。产品生产的量越多,品种越丰富,产品的销路越快,和他等价的产品也就同时有了销路。所以,萨伊认为供给可以创造出与之相等价的需求。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将萨伊定律表述为:“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萨伊定律属于古典经济学范畴,古典经济学重视供给,淡化需求,相比起需求,供给才最主要的,只要能生产出来,供给和需求会得到及时出清。萨伊在和马尔萨斯沟通经济思想的信中提到:在世界各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着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商品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的原因何在?在法国各个地区,为何普遍存在着企业无利可图?我们试图去寻找这些不正常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萨伊的经济主张着眼于如何减少工人失业,解决经济普遍萧条的问题。萨伊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生产就是供给,供给会创造出与之相应的需求。但是,前提条件是,个体的生产要符合他人的需求,个体的生产也需要和他人的生产相合作,相契合。如果市场给出的结果是不认可个体的生产,也即意味着协作的失败,这样,生产就无法创造出相等价的需求。萨伊认为货币在交易过程中,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个体持有货币存在机会成本,个体获得货币后,一部分货币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其余的货币储蓄起来,储蓄又会化为投资。所以个人持有货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需求他人的产品。这个思维逻辑就使得萨伊认为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存在时间滞后问题。货币独立于实体经的中性假设可以推导出物物交换,由于物物交换的存在,增加社会经济的生产就会创造出相应的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使经济走出萧条。萨伊认为不是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经济萧条,而是反之,是经济萧条产生了需求不足。
萨伊认为虽然国内外需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但是生产和供给的增长比起需求更重要,它們会引起需求的增加。人们通过消费产生了效用,提升了个体和国家的福利,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拉动作用,而消费最终取决于产品的生产能力。萨伊定律崇尚古典经济学提出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政府不要对经济过多地加以干涉。这种情况下,供给就会产生与之相等价的需求,需求和供给始终相等,并不会存在长期大量的过剩。如果经济产生了生产长期大量的过剩,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采取了不当的对经济的的干预。
萨伊定律包含的假设前提有:(1)市场价格弹性完全,价格的自由调整可以使市场及时出清。(2)利率的自由调整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可以使储蓄转化为投资。(3)货币中性,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价格而不影响实际的交易量。(4)社会的分配制度,总能够把产出和相应的收入转换成等量的需求。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学派、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提出的减少税收,政府不干涉经济等建议,对中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参考意义。但中国当今的经济形势与供给学派盛行时的美国经济环境不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问题主要是经济停滞并伴有通货膨胀,既所谓的“滞涨”。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状况是经济增速下降并伴有通货紧缩的迹象。当时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多是由于石油危机产生的生产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使美国制造业生产效率下降。目前中国经济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某些行业产能过剩。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全国各区域和各产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全方面改革。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经济改革,把经济主体的贡献和收益关联在一起,公平公正地分配劳动收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减少政府的干预。营造良好和公平的营商环境。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萨伊定律产生的时间段是19世纪初的法国,当时法国战争不断,法国国内生产力遭到破坏,产品供给短缺,供不应求。所以萨伊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中国当下的情况是国内供给过剩,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另一方面,我们国人还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大量进口大宗商品。国内高生产和高库存并存。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环境与萨伊定律提出时的环境并不一致。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如萨伊定律,更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基础制度上设计一整套的结构性改革方案。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各种重大经济政策都是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特有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绝不单单是源于一种现有的经济理论,其中还还包含着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不能得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的结论。
[参考文献]
[1]Taylor F M. Methods of Teaching Elementary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09,17 (10) : 688-703.
[2]Say J B. Letters to Mr. Malthus on Several Subject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on the Cause of the Stagnation of Commerce [M]. Translated by John Richter,London: Printed for Sherwood,Neely,and Jones,1967: 1-20.
[3]方福前.寻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J].中国社会科学,2017(7):50-70+206.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金鑫.对萨伊定律的解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5).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