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2020-11-30许光

传媒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媒介融合

许光

摘要:创建于1908年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全美新闻类院校中名列前矛,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它伴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变革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笔者通过对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教育理念和融合新闻课程内容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梳理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保持与时俱进的一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密苏里新闻学院 新闻教育 媒介融合 课程融合

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讯息”,但他后来将这句话修改为“媒介即按摩”。他认为“媒介决定并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规模及形式”。这就是说,同样的讯息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不论是新闻工作单位还是新闻教育部门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突破,媒介影响力在传播技术飞跃发展的加持下获得了巨大提升。挑战是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冲击,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去中心化、碎片化等特征,乃至新闻舆论环境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过去的新闻教育理念面临着技术、逻辑、审美等复合维度的转型要求。作为新闻教育行业标杆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正是新闻教育转型中的佼佼者,其转型成功的经验就是来自于融合与创新。

一、把握媒介融合趋势——从课程融合开始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之后国内外学界对此展开了不同维度的深入研究,现如今业界就是按照学界预测的方向飞速演化,很多高校的新闻教育由于没能跟上业界日益增长的人才培养要求而落伍,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却能一直在全美新闻行业就业率上保持领先,就是由于其提前并准确把握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那么,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是如何去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呢?

1.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思路。本科生在第一、二学年必须学习专业预备课程,共计60个学分,其中通识课47个学分,专业基础课13个学分;专业预备课程将涵盖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新闻学等领域,为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在满足预备课程学习要求的基础上修满60个学分,且GPA高于3.0,则可被系统默认自动通过申请,GPA低于3.0分高于2.6分的申请则需要学术委员会进一步审核。学生在第三、四学年将选择主修的专业方向。新闻学学士学位对应有六个专业方向:融合新闻、杂志新聞、新闻摄影、印刷和数字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学、策略传播。

2.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敏锐地抓住了媒介融合的时代契机。由Mike Mckean教授于2005年创造性地开办了融合新闻专业。同时,Mike Mckean教授还是密苏里大学未来传媒工作室的导师,指导了唐纳德新闻研究所的未来实验室、实验新闻室和技术测试中心,曾经帮助中国的南京大学、汕头大学和俄罗斯的莫斯科州立大学设计了融合新闻课程。

融合新闻,是通过各种媒介收集、评估、创造和呈现新闻和信息的研究。学生将在文科和理科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获得新闻学的能力。融合新闻专注于通过媒介融合的核心要素(包括报道、编辑和制作以及融合媒体的市场营销等手段)在多媒体和多元化平台上发布新闻。

融合新闻专业一共有六个研究方向:新兴媒体、创业新闻、多媒体新闻、融合图片新闻、融合广播新闻制作、融合电视新闻报道。这六个研究方向下面会设置各类融合新闻类课程,有跟技术相关的实践课、有跟理念相关的创意课、还有跟艺术相关的设计课,但最核心的一门课程是“融合报道”,由Mike Mckean教授带队亲自传授。至今,融合新闻专业的教师团队坚信,掌握多媒体融合的信息采集和编辑技术,将是未来新闻从业者的生存之本。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教学创新着手

密苏里新闻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新闻学意义的高等教育学府。在这里新闻学、广告学和其他媒体学科经过独特的Hands on模式(即“从做中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媒体专业领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强大而包容的媒体艺术教育形态——也称密苏里方法,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接下来,笔者将通过融合新闻的核心课程“融合报道”,归纳出密苏里新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起来的。

1.深入讨论新闻伦理。首先,是关于新闻伦理的讨论,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宣传员,在这个泛传播时代,新闻工作者作为传播主体,应该牢记自己的角色与职责,带头遵守新闻伦理道德规范。但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复杂的现实情况时,往往还是会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基于此,密苏里新闻学院“融合报道”课程中专门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关于新闻伦理的主题讨论课,比如,“新闻职业的‘情与理”“新闻报道的界线在哪里?”“伦理与社交媒体”等;还有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主题讨论课,比如,“如何检验新闻的真实性”“校对报道的真实性”等。

例如,“新闻职业的‘情与理”这个专题,讲的是作为一名职业记者将面对的艰难抉择。由于记者在现实工作中会看到听到许多悲伤的事情,此时,该怎么做才能既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又不至于违背新闻的客观性。除了对新闻现场信息的筛选,采访结束后又该怎么处理采访素材,哪些素材可以公诸于世?哪些素材要有所保留?新闻工作常常会让记者领略各种超乎想象的情景。

这门讨论课的授课老师是Judd Slivka,他是融合新闻专业课程的骨干教师之一,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对于新闻职业“情与理”的边界拿捏得非常到位。他曾经在《阿肯色州民主党公报》《西雅图邮讯报》和《亚利桑那共和报》担任记者,并在《板岩杂志》《ESPN杂志》《美国观众》和《洛杉矶时报》上发表过作品。此外Slivka还曾在警察暴行案件中担任首席法律调查员,打击了“美国最难搞的州长”,并在许多数百万美元的民事诉讼中出任主要调查员。

2.熟练运用媒介工具。当互联网媒介初入媒体人的视野时,大众还抱着怀疑的眼光审视着网络媒体的生存空间,如今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具有社交功能的手机APP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大众与外界交互的渠道。由此可见,媒介工具是数字化时代新闻从业者必备的生产工具,因此,熟悉并掌握新媒介工具的使用技巧是一名媒体人基本的职业要求。

在密苏里大学“融合报道”系列课程中设计了许多媒介工具应用课程,如“Adobe PremierePro/ Photoshop”“学会运用增色利器”“打理经营博客”“如何采集数据”“社交媒体要素”“运用数字做广播新闻”“运用电子表格制作新闻”等。内容方面先易后难、排布得当,从拍照修图到社交媒体、数据表格等,很好地兼顾了教学效果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打理经营博客”这个专题讲的是如何经营管理好博客的策略与方法。博客具有广泛的话题范围,小到个人喜好,大到时事新闻,只要经营得当就可以不断增加个人的知名度。另外,该课程还要讨论关于博客和专栏的区别。博客是新媒体时代重要的发布媒介,在融合报道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该课程学期末的成绩评定中,学生博客内容的写作水平、发布频率、网络知名度等有关博客经营质量的指标,都会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

3.团队协作凝聚合力。现如今受众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度和依赖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受众群体发生的蜕变,受众与媒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理解受众的想法、了解受众的审美、多角度的解构新闻素材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且,未来的媒体行业竞争一定是团队竞争,技艺超群的全能记者在现实中也必须配合其编辑团队才能系统性地完成任务。

在密苏里“融合报道”课程中,每个学期末都会有一次团队大练兵的特色课,这门课叫做“解构多媒体新闻”。这节课将要求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新闻作品进行点评,让大家共同解构一个专业化的多媒体新闻。融合报道课的老师们将全班分成三组,分别指导其中一组做练习。每组学生要根据被解构的多媒体作品写一篇在线新闻,阐释清楚其优点和不足,最后交由主课老师评审。该课程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突发应急能力是一场综合的考验。

4.跨界思考充分融合。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经验、跨界知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媒体人必备的素养。新闻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关注一切新兴的社会潮流和技术动态才不至于被行业竞争所淘汰。在密苏里大学的“融合报道”课程中,授课老师们的实践经验特别丰富,每位老师都有在一线媒体多年的工作经验,充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例如,有一门专题课叫做“社交媒体要素”,如果按照理论归纳、罗列样本的授课方式,很容易走入照本宣科的窠臼。授课老师Judd Slivka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交媒体发布的技巧传授上,提出了实践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平衡用户黏度的增進与损失。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认识到不同的发布内容代表了不同的受众意识与立场,学生们要把视野拓展到社会众生百态中去,观察之后再思考;二是如何吸引受众的关注度。由于互联网的全球化效应,加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上每天要发布数以亿计的讯息,媒体人如何利用好社交媒体将受众的关注点吸引到自己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问题。带着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们要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广泛交流,最后由授课老师评定出最佳答案。

5.实战练兵融会贯通。密苏里的“Hands on”实践教学传统在融合报道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春季课程里安排有对KOUM-TV、Newsy.com、KBIA、Columbia Missourian的新闻编辑室的介绍,到了秋季课程就及时跟进了实习培训,让学生刚学完基础课就立刻投入新闻编辑室的实战之中,边做边学。同时,秋季实习课程的数量大约是春季实习课程数量的3倍。另外,针对实习培训的理论课也颇为丰富,比如,“为什么全美公共广播的故事这么精彩?”讲的是全美公共广播致力于打造“停车时刻”——由于广播节目太过精彩,导致驾车的听众已经到达目的地了,都还舍不得下车的好节目。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是来自全美广播公司德州站记者Wade Goodwyn,他有20多年的广播从业经验,他报道的新闻内容覆盖政治、宗教、法律、商业、突发新闻等,是一位资深的广播界前辈,能给学生传授宝贵的从业经验与实战技巧。

三、坚守新闻职业操守——从记者信条启航

众所周知,媒介传播技术的飞跃使得信息传播速率和传播范围大幅提升,从辐射的广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来说,媒介的功效确实有了质的飞跃,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介的传播效果就自然而然地向着传播者期待的结果呈现,换句话说,量变不一定等于质变,方向错了就是南辕北辙。那么,什么是媒体人的方向呢?

笔者以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之初立下的“记者信条”就是媒体人的指南针,引申来说,媒体人的公信力就是媒体人最具魅力的灵魂。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新闻学院的第一任校长是沃特-威廉博士(1864-1935),他一直推崇着大学新闻教育职业化的理念。秉持着这个理念,在密苏里大学和州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密苏里新闻出版协会的经济资助下,威廉博士终于在1908年9月开创了密苏里新闻学院。1914年威廉院长制定的《记者信条》(又名《报人守则》)横空出世,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新闻记者职业操守守则,是新闻记者职业化的奠基石,它警示着世人:不论处于什么样媒介的时代,新闻的职业操守不能遗失。

四、结语

综上,通过对密苏里新闻学院融合新闻专业及其核心课程的分析,笔者希望给当下国内新闻教育界提供些许参考和启发。虽然每每谈到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人们会下意识想到社会环境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等现实情况,但新闻传播行业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共振作用下,新闻教育界唯有充分理解和践行新旧技术的融合、传播思维的融合和教育理念的融合,才是我国新闻教育的最终出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指出“媒介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参考文献

[1]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02).

[2]高金萍.面临转变: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大势[J].国际新闻界,2009(02).

[3]段勃.中美两国新闻学教育比较研究[J].当代传播,2011(04).

[4]许向东.对密苏里新闻学院数据新闻教学的考察[J].新闻爱好者,2014(11).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媒介融合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发酵工艺学和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融合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