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德树人与一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11-30孙康宁刘会霞
孙康宁 刘会霞
摘 要:以新的视角阐述了对立德树人与课程建设的认识,以及新形态课程的属性,介绍了新形态课程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品行一体化培养项目的设计准则。通过分析新形态课程与项目实践结果,揭示了构建立德树人助力框架的基本要素。明确指出一流课程不仅要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还必须具有立德树人的引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一流课程建设;新形态课程;一体化培养;KAPIV一体化教学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但是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孕育了新工科的出现,新工科的出现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劲动力。新工科的改革不仅涉及新工科专业的创建、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也深刻影响工科基础课、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的变革,影响如何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改革。鉴于立德树人教育润物无声、无处不在的特征,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打造“金课”或一流课程的重要启示。其实,金课不仅要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还必须具有立德树人的引领性和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因此,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的改革一定要坚持教育的本真,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确保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形成对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领和支撑。
立德树人内涵丰富,“知识+能力+品行”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属性。当一个学生具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知行合一的素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再加上丰富的知识与强大的能力,一个大写的“人”就立起来了。立德树人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合未来发展的、能承载重任的助力框架。知识只是体现了框架的有形部分(能不能立得住),能力则体现为框架的纵向骨骼(能不能立得高),品行则更像筋脉、像神经网络穿插其间,其功能是有机连接知识与能力使其构成一个整体(能不能立得稳)。框架的大小取决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多寡,框架的坚固程度取决于品行的渗透力和粘合力。当品行与知识、能力紧密结合的时候,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框架才坚实,才能起到助力的作用。
构建立德树人助力框架是大学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每个学生的框架都需要在大学期间不断成长、成形。如何为学生快速牢固搭建立德树人框架,应该有不同的设计和实施方案,框架大小会因人而异,其体积和强度代表学生发展潜力,这种框架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共同搭建。为学生搭建框架,就要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构筑解决方案。显然这个框架在传统人才培养中,更多体现为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不同课程围绕特定育人目标设计而成,只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能力、实践、创新、思政等资源。这些资源是以传统课程形态体现的,但课程之间相互联系松散、连接缺少精细设计。由此构建的框架中,大学生有形的知识体量有余,但能力深度不足,品行粘合力不够,造成框架成型不充分、不牢固,达不到强大的支撑效果,这是学生整体发展潜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钱学森之问”的重要根源。因此,在低年级加强能力训练、重视优良品行养成势在必行。但是框架的构建是一体的,能力和品行的训练不能独立于课程和知识学习以外,必须一体化实施,否则缺少连接的碎片化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单独成型的,获取的知识也是不牢固的。
显而易见,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各类课程来支撑,立德树人助力框架则更需要高质量金课或一流课程参与构建,这些高质量金课应该具有哪些属性、如何设计,值得认真探究。
一、立德树人金课的属性与KAPIV设计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是由各类课程组合而成。包括通识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等。这些课程能否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与课程自身建设与设计水平有关。但是,如前所述,传统课程形态、功能单一,相互之间联系松散,知识向能力转化效率不高,由单一课程为单元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框架设计,但内部相互协同不够,体系局部缺少凝练强化和精细设计,因而限制了新的教学与学习方法的形成,对育人的目标导向和支撑力度不足。进而导致低年级大学生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存在很多问题(见表1所列)。这也说明立德树人框架的构建需要新的设计元素,需要课程具有知识、能力、立德树人一体化培养的功能,显然,传统的、单一功能的课程是难以实现的。
为此,我们提出并设计了大学生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品行(Virtue)一体化培养(简称KAPIV)新形态课程。该类课程不仅涉及理论课、实践課、课程设计、实验课教学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也涉及创新创业、立德树人教育,是一种集成式多功能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倡导自主学习,以项目牵引加以联合实施。这种新形态课程由几门密切相关、不同性质的课程组成微课程体系,微课程体系满足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围绕新工科特定人才培养需要专门设计而成,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课程叠加功能和学生能力培养叠加效应。
项目牵引下的新形态课程,由于有意识地嵌入了诸如知识、能力、创新、实践、复杂工程问题、立德树人基本要素,使得课程具有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形态课程属于目前所定义的金课范畴。同时,新形态课程还有属于自己的特性,比如:立德树人的引领性、育人的多功能性、课程自身的基础性、课程之间的协同性、微课程体系的可设计性,能力培养的叠加性等。这些有别于普通课程的性质,能很好支撑立德树人框架。显然,可以基于这些属性,有目的地形成很多组合,使新形态课程具有更充分的设计发展空间,有更强、更广泛的适应性。
新形态课程依托KAPIV项目(或作品)实施,因此KAPIV项目设计要求满足一定的设计准测,实践证明,以下设计准则是必要的。
(1)KAPIV训练项目将串接微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实践课、创新课,同时融入立德树人基本要素。项目设计必须将“知识、能力、实践、创新、立德树人要素”融为一体。
(2)作为课程,项目设计必须涉及全部课程核心知识点,其中直接涉及核心知识点不少于50%,剩余部分为间接涉及核心知识点。间接知识点可以通过与直接涉及的核心知识之间进行比较,或通过其他教学要求加以关联进行覆盖,确保知识获取的要求。
(3)项目设计要考虑产品制造的完整过程、能力要求。
(4)项目设计要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5)项目设计要确保通过绝大部分基本工程训练环节实操才能完成,以保证实践能力训练。
(6)项目设计在保证功能可实现的前提下,要考虑实现路径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要有足够的创新空间,以保证创新能力训练。
(7)项目设计在保证可行性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作品研制难度,不仅要涉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还要涉及经济、环保、创业、团队协作、劳动、持续克服困难、挑战度、自主学习、竞赛等综合问题。通过难度设置,确保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炼。
(8)项目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考核性,通过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9)项目设计要有足够的数量,以供学生按兴趣抽选。
(10)所设计项目必须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验收认定和前期试做方可实施。
总之,新形态课程项目设计应以知识、能力、实践、创新、立德树人为导向,突出课程的高阶性、挑战性、创新性和立德树人的引领性和可行性。KAPIV项目的完成要求理论与实践知识深度结合,形成复杂工程问题,使其具有高阶性;项目要求以产品实物形式呈现,最终要完成设计功能,使其具有挑战性;项目是开放的,要求具有功能、结构、工艺、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创新,使其具有创新性;项目要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要体现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体现自身价值观的训练,使其具有立德树人的引领性和可行性。新形态课程与KAPIV一体化训练模式如图1所示。
二、立德树人教学实践
在新形态课程和KAPIV项目的实践中,我们对立德树人的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知识的获取、综合能力的达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意志品质的提高等。实践数据采集来自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2个学院的3个专业共4个班级(材料卓越18级1、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18,机械卓越18),计107名学生。参与实践的KAPIV训练项目包括:(1)水中机器人;(2)基于柔性制造系统(或数控加工)的手动面条挤出机;(3)小型行星球磨机的设计与制作;(4)便携式燃气炉的创新设计与制作;(5)弹簧动力小车的创新与制作。上述项目按照设计准则每一个都涵盖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93个核心知识点、工程训练(机械制造实习)80个核心知识点,涉及创新设计与思维课程主要知识,包括工程训练最主要的训练环节,为产品研制在功能、结构、工艺、方法等方面预留了足够的创新空间,有意识地在项目中嵌入了包括成本、环保、团队协作、创业、劳动、持续克服困难、挑战性问题、拓展知识、竞赛等综合问题和复杂工程问题。项目基于新工科的要求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在获取核心知识的同时,保证产品功能的实现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动手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锻炼学生意志品质。16周的一体化训练表明,实践效果远超预期。
(1)知识获取。学习是在项目牵引下完成,使所学知识不再抽象,学生通过MOOC在线自主学习获取课程核心知识点,通过翻转课堂和工程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在项目设计与研制中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拓展所学知识,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牢固。学生认为虽然KAPIV项目耗费了很多时间,但感觉更加充实,时间利用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之前每天就只管上课做作业,现在每天还会惦记着项目的落实情况,干什么都充满了干劲。在其他课程上花费更少的时间达到的效果可能与之前差不多甚至更好。KAPIV不仅是一个项目那么简单,它代表了一种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据统计,获取超过95%核心知识点的学生达到98%,对知识掌握程度变强的学生超过97%,对知识能学以致用的学生达到100%。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能力达成。新形态课程与KAPIV方法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项目引领下的KAPIV,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自由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据统计,自主学习能力的达成度变强的学生超过91%,达成度一般的为5%,没有变化的为零。实践动手能力达成度变强的学生达到95%,达成度一般的5%,没有变化的为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变强的学生为75%,能力有较强提高的占18%,没有变化的占7%。交流表达能力显著提升的学生更是达到100%。上述结果表明学生综合能力已得到大幅度提升。
(3)创新。在KAPIV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貫穿始终,要求学生无论产品整体设计、功能、方法、结构、工艺都可以在原型机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创新,而且要求创新一定是具体的、可行的、能保证作品最终功能的实现。此外,要求每个组和每个同学研制的项目作品在创新上都应该有所区别。这些严格要求,有效提升了新形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据统计,学生最终呈现的作品相较原型机全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且创新能力确认变强的学生达到82%,达成度一般的占16%,没有变化的占2%,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十分显著。
(4)立德树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行的养成不能仅靠孤立的说教,必须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新形态KAPIV项目化教学很好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要素,使学生素质、品行在知识学习、项目研制和劳动中得到切实的磨炼,并表现出强烈的获得感。很多学生都提到“困难考验磨炼了心智”“认识到了团结友爱和共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面对复杂工程问题和困难,KAPIV训练也为学生建立了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据统计,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幅度很大的占92%,升幅较大的占8%;困难承受能力提升幅度很大的占87%,升幅较大占13%;担当精神提升幅度很大的占86%,升幅较大占12%,升幅不大的仅占2%。有劳动获得感的学生达到100%。上述结果表明,新形态课程很好地起到立德树人作用。
三、关于一流课程与立德树人的几点建议
将立德树人与一流课程建设融为一体是非常有意义的,但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深入探索,建议落实以下工作。
(1)建设一流课程、落实立德树人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建设方案、课程目标、思政元素和评价体系。
(2)课程建设方案应基于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标,重新规划、设计新的知识体系,增加与立德树人有关的核心知识点,将一体化课程培养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新形态课程蕴含的立德树人和劳育等思政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3)课程目标要确保学生获取核心知识,为低年级学生奠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动手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元素,在新形态课程学习期间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案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有必要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包括:挖掘国内外最有价值的、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技术案例,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最新、最具影响力的工程制造技术研究成果,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制造技术领域专家和大国工匠。研究他们解决问题独特的思路、方法和精神,研究收集他们刻苦攻关、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积极拼搏、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故事,为人类、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以及劳动育人、知行合一典型案例。研究劳动、实践、创新、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解析知行合一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
(5)结合新形态课程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新形态课程的评价应该有别于普通课程。应该更注重过程考察,注重学生在能力的达成、对知行合一、团队意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收获。要重点考核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用完成项目涉及的知识面、达成的能力度和团队意识代替对知识把握的考核,体现对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评价。
[致谢:本文的编写是基于3个基金项目的研究,项目的研究得到了山东大学、各兄弟高校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向张景德、李爱民、宋晓等对项目的付出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骏扬. 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